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張系國的《快活林》
2024/07/08 04:54:11瀏覽108|回應0|推薦5
Excerpt張系國的《快活林》

張系國在五十年前分享的彼得定律(The Peter Principle,另譯彼得原理),時至今日,在職場上似乎未曾改變啊。(咦!已經是定律或是原理,難道還會改變?)

書名:快活林
作者:張系國
出版社:遠行
出版日期:1976/03

Excerpt
〈彼得定律〉

現代社會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各種形式的組織機構。無論是政府也好,公司也好,工廠也好,敎育機關也好,組織都愈來愈龐大,僱用的人員,也愈來愈多,每一個機構,都有嚴密的層次組織。例如一個公司,就有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經理、主任、科長、科員等……許多層次,政府機構更不用提了。奇怪得很,盡管每個機構都有嚴密的組織,放眼看去,各級的人員,多半不很能幹,甚可當得上「無能」兩字。機構愈龐大,人員越衆多,無能的現象也就越顯著。平常我們批評「科員政治」、「公文旅行」,這都是無能的現象。為什麼各種機構裏,都有許多無能的人員呢?為什麼機構的組織愈龐大,效率却愈低?
一般人也許以為,「無能」是病態的現象。只要整頓一下機構,開革幾個無能的人員,一切都可以改善了,一直到最近,才有一位心理學家彼得博士挺身而出,指出「無能」不僅不是病態,而是任何機構的常態,這位彼得博士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定律,他稱之爲「彼得定律」:

「在一個機構裏,每個僱員都會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

這個定律,初看似乎欠通,細想却頗有道理,例如有一個小職員,工作甚爲努力,能力很强。終於他昇級了,昇成科長。這人平素工作謹愼,一切遵照上司意旨,所以當小職員時很有表現。但一旦昇成科長,他必須自行做一些決定,不能事事請示,於是他惶惑了。他不知道如何自作主張,許多事情都處理不善,這是他無法勝任的職位。但是由於他表現不佳,是不能再昇。他只好永遠擔任他無法勝任的工作。
又如一個業務經理,長袖善舞,交際能力很强,到處吃得開。於是他昇級了——昇成廠長——這人一向只懂交際,對技術工作不內行,廠長的職位,他無法勝任,但是由於他的工作表現不佳,不能再昇,他只好擔任他無法勝任的工作。
再如一個敎授,學問淵博、著作等身,在學術上很有表現,於是他昇級了,昇成校長。這人一向只喜歡作學問,完全不懂行政。校長的職位,他無法勝任。但是他也不能再昇,只好擔任他無法勝任的職位。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彼得博士指出,一個人若表現不好,就不能昇官。他起初表現好,往往就昇了官,昇到最後,他一定會停留在一個他無法勝任的職位上。就是因爲他無法勝任,一表現不好,才不能再昇官。所以彼得博士的結論是,在一個機構裏,最後大家都會昇到他們無法勝任的職位。換句話說,在一個機構裏,多數的僱員都無能。只有壓在下頭的少數,還沒有昇到他們無法勝任的職位時,才有能力做事!
「彼得定律」,指出了「無能」幾乎是任何機構不能避免的現象。彼得博士將他的大發現寫成專書,果然洛陽紙貴,成爲前年全美第一暢銷書。
「彼得定律」,究竟有沒有道理呢?其中奧妙,留待讀者們慢慢去體會吧。

(一九七三、十二、九中時)

〈彼得定律外一章〉

我會經介紹過心理學家彼得博士發明的彼得定律:「在一個機構裏,每個僱員都會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近來有不少人對彼得定律提出質疑,希望推翻彼得定律,一舉成名,理論大都膚淺得很。只有一位老兄的學說,言之成理,故記載下來,做爲彼得定律外一章,或稱彼得補定律。
彼得定律指出,一個人表現好就昇官,昇到最後,他一定會停留在一個他無法勝任的職位上。就是他無法勝任,表現不好,才不能再昇官。
發明彼得補定律的老兄認為不然。他的理論如下:「在一個機構裏,每個僱員都會昇到他表現上似能勝任的職位」。他認爲這理論最適合解釋技術性機構裏的無能現象。他並提出了很多例子,這裏節錄兩則。
某公司研究機構有一位研究人員,對技術工作十分外行,完全無法勝任,每次做實驗都出紕漏。他自己知道搞不來技術工作,於是努力鑽營。上司也知道此人不是搞研究的料,爲了避免他製造麻煩,索性昇他爲小主管。此人不必再搞技術工作,只憑兩片嘴皮子批評領導部下,果然輕鬆愉快。雖然腹內空空,但表面上他非常勝任。
某工廠有一位職員,負責管理幾部車床,連闖幾次大禍。上峯知道他不能勝任,恰巧有一效率管理課程需派學員聽講,便調他去受訓。此人回來後,搖身一變成爲效率專家,雖然誰也聽不懂他講的理論,但由於沒有人學過這一行,此人反而混得愉快,表面上非常勝任。
彼得補定律的發明人因此指出,不一定要表現好才能昇遷。無能者更需要昇遷,一直昇到他表面上能夠勝任愉快的職位為止。
其實彼得定律和彼得補定律並不矛盾,兩定律都肯定大機構裏普遍無能的現象,只是對昇遷原因解釋不同。彼得定律指出有能者會昇官,這是正常現象。彼得補定律指出無能者亦需要昇官,昇官到可以遮藏自己無能的職位。這是反常現象。一正一反之為道。有了彼得補定律,彼得定律大約已無懈可擊了!

(一九七四、六、廿九中時)

〈不必要之必要〉

瘂弦傳誦一時「如歌的行板」裏的句子:

「溫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之必要
……


這首詩,找一位嗓門低沉有磁性的人一如瘂弦自己)來唸,極是動聽,不愧爲如歌的行板。五百年後,若有人編新詩三百首,非收進去不可。有不少新詩,我絕對相信可傳諸後世。如蓮的聯想,如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趕快打住,再寫下去就要露馬脚。我其實沒有讀過多少首新詩,不敢妄選。之所以提起如歌的行板,是想畫蛇添足,加一個註脚——不必要之必要。或者應該說,必要之不必要?
註脚如下。

「冷氣之不必要
大汽車之不必要
安賜百樂和通乳丸之不必要
美國口味之不必要
保齡球之不必要
喝五百元一杯咖啡之不必要
(或許漲到一千元?)
假睫毛之不必要
裸奔之不必要
西餐中喫和中餐西喫之不必要
而對電視機大聲說
無視紅橙黃綠藍靛紫由IC電路送出
二百條線乘二百條線的畫面
我有說不必要之必要」

畢竟不是好註脚,連韻脚都錯了。然而我們有時候還是有說不必要之必要。

(一九七四、七、卅中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79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