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勞倫斯.彼得的《彼得原理》
2024/07/08 05:21:10瀏覽148|回應0|推薦7
Excerpt勞倫斯.彼得的《彼得原理

不管在哪種制度中,每一位員工最後都會升到自己的不適任等級。
In a hierarchy, every employee tends to rise to his level of incompetence.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彼得原理時有所聞,沒想到從張系國的作品中讀過之後念念不忘,也就決定借閱看看。

在職場上打滾多年,對於本書提到的各種詞彙似乎只能以笑話看待(儘管這些狀況都很真實),諸如:彼得僵局(Peters Pretty Pass——升遷之路被占位者占據、彼得繞道而行(Peters Circumambulation——繞道或改道,以避開占位者、彼得閃避術(Peters Parry——直接拒絕升遷……;至於作者提出:彼得安寧療法Peters Palliatives)、彼得處方箋(Peters Prescriptions),恐怕還是需要讀友們(尤其是年輕的讀友們)審慎服用啊。

又,「升遷到自己不適任的等級」是好的嗎?主管和同儕的真實看法?個人的自我評價?……恐怕我需要的是彼得安慰劑(Peters Placebo)啊!


註:彼得安慰劑效應(Peters Placebo——把形象看的比工作表現還重要。
Peters Placebo—An ounce of image is worth a pound of per formance.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154
彼得原理:暢銷50年商管巨作!揭露公司充滿無能人物的理由
The Peter Principle: 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

作者:勞倫斯.彼得 , 雷蒙德.霍爾
原文作者:Laurence J. Peter,  Raymond Hull
譯者:鍾榕芳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20/06/10

Excerpt
〈第1  彼得原理:階級制度的魔咒〉

……

經歷數百個職場不適任的案例分析後,我歸納出彼得原理,也就是:不管在哪種制度中,每一位員工最後都會升到自己的不適任等級。

[
科學新發現!]
原理成形的同時,我無意間也成立了一個新的科學名詞:階級學,也就是針對階級的研究。

「階級制度」(hierarchy)這個詞,原用於描述牧師的分級制度,現在則指稱組織中會員或員工的評等、級別或等級。階級學雖然是最近才形成的,但無論是公共或私人行政領域,都非常適用。

[
就是在說你!]
我的彼得原理,是了解每一種階級制度的關鍵,因而也是了解整個文明結構的關鍵。有些人異想天開,以為有辦法自外於階級中,但不管你是在商業界、企業界、工會組織、政界、政府機構、擔任軍職、神職或是教職,你一定脫離不了階級制度。所有人都受制於彼得原理。
當然,有些人可能升官了一、兩次,從較低階的職位升到較高的職位,而兩者他皆得心應手。但他若在新的職位上表現良好,他就有機會再升上更高的職位。每一個人,包括你、也包括我自己,我們最後一次的升職,一定會讓我們從遊刃有餘的職位,升到無法勝任的位置。
因此,假設時間夠長、制度裡的層級也夠多,那麼每一個員工都將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並永遠停在那裡。正如彼得推論所言:
假以時日,每一個職位最終都會被無法善盡職責的員工所占據。

[
是誰開始的?]
不過,能讓每一位員工都升上不適任職位的制度,實屬少見。大多數情況下,決策都是為了符合「讓階級制度存續」的表面目的。
會完成工作的人,都是還沒升到不適任職位的員工。

〈第 8   用前人的論述,與彼得原理相互比較〉

「詩人是未知靈感的教宗。」
Poets are the hierophants of an unapprehended inspiration.

——珀西·比希·雪萊(P. B. Shelley ,譯註: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

大家都習慣以書目學來妝點科學研究。書目學就是以研究同樣主題的書籍做成的清單,將令人生畏的書目一字排開,可能是為了測試讀者是否夠格;也可能是要證明作者的能力,為了贏得這一小撮的真理,花費了多少力氣,在堆積如山的無用之物中去燕存菁。
因為這本書是此領域的先驅,因此並沒有正式的書目學可編列。而狡詐並非我的專長,我承認,這樣的學術研究的確是粗製濫造。但我相信,時間終究會扶正我的非正統研究。
基於這些考量,我決定介紹幾位作家。雖然他們從未對此深究,但可能有思考過這個主題。那麼,這就是我的原始階級學家書目學。
以下幾則諺語作者不詳,但都對不適任等級理論有近乎本能的理解。
「鞋匠,你就好好待著吧:安分守己。」這明顯是對老鳥鞋匠的警告,要他謹慎面對成為修鞋店領班的升官邀約。用起修鞋鉤針和鞋槌得心應手的老鳥,在紙筆、時間表和工作時程表面前,卻可能手忙腳亂。
「廚師多了煮壞湯:人多誤事。」則提到若計畫越多人涉入,就越有機會碰上至少一位團隊成員身處不適任等級當中。一位稱職的削皮專家,升上廚師後便抵達不適任等級,可能會加太多鹽而毀了其他六位廚師共同煮湯的努力。
奥瑪珈音(O. Khayyám)的《魯拜集》(Rubáiyát)中,以酸溜溜的口吻,談論教育及宗教階級中不勝枚舉的不適任情形:

年輕時的我
總想拜訪各地聖賢
反覆聆聽其偉大論點
但到最後
卻都是從同一扇門
進入與離開
Myself when young did eagerly frequent

Doctor and Saint, and heard great argument
About it and about: but evermore
Came out by the same door where in I went.

我曾提過人類的「階級本能」,也就是人類無法不用階級分類自己。有些評論家否認人類有這樣的本能,但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兩百年前就發現了,甚至將之視為神聖的原則。

階級秩序是天堂的首要原則
這表示有些人必定比他人更爲偉大
Order is Heavns first law; and this confest,

Some are, and must be, greater than the rest.

(《論人》(Essay on Man 〈書信〉(Epistle)第四篇第二章,第四九至五〇頁)

他也以精關的觀察,闡述做好工作所獲得的滿足感:

人類尋得的盡善盡美
渺小人類對大自然的景仰
理性帶來的樂趣,理智帶來的喜樂
全取決於三要素:健康、和平與稱職的能力。
Know, all the good that individuals find,

Or God and Nature meant to mere Mankind,
Reasons whole pleasure, all the joys of Sense,
Lie in three words, Health, Peace, and Competence.

(《論人》〈書信〉第四篇第二章,第七七至八〇頁)

波普也精準闡述了階級學的關鍵原則:

此人會變成怎樣?
若升高則必艱苦
且日漸變得
比天使還微小
What would this man? Now upward will he soar,

And little less than angel, would be more.

(《論人》〈書信〉第一篇第二章,第一七三至一七四頁)

換句話說,很少有員工會自滿於現處的適任階級,通常員工都會想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階級範圍。
席尼·史密斯(S. Smith)則將職場不適任現象描寫得活靈活現,使之成為陳腔濫調的基本配備。

如果我們將生活大小事比喻成桌面上的小洞,圓的、三角形的、方形的、還有椭圓形的,形狀各異的小洞,並將生活中的人物比喻成塞進小洞裡的木塊,我們會發現,三角形小人塞在方形小洞裡,橢圓形小人卡在三角形小洞裡,而方形小人則擠在圓形小洞裡。職員和他的職位,做事的人和他做的事,甚少可謂天造之合。
If you choose to represent the various parts in life by holes upon a table, of different shapes some circular, some triangular, some square, some oblong and the persons acting these parts by bits of wood of similar shapes, we shall generally find that the triangular person has got into the square hole, the oblong into the triangular, and a square person has squeezed himself into the round hole. The officer and the office, the doer and the thing done, seldom fit so easily that we can say they were almost made for each other.


華盛頓·歐文(W.Irving)指出「真摯呆板的腦袋很適合擔任公務員,尤其適合升格為市長。」歐文並不了解,某人可能在較低職位表現良好,但升到顯眼職位時卻會顯得笨拙。如同蠟燭能照亮餐桌,裝進路燈裡卻無法照亮街角。
馬克思(K. Marx)。無疑知曉階級制度的存在,但他似乎以為階級制度是資本主義者獨有。他闡揚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很明顯沒有意識到,階級制度是人類生而就有的概念。無論是父權社會、封建制度、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都會產生階級。以這點來說,他的見解比波普略遜一籌。
接著是顯而易見的不一致性,在馬克思夢想的無階級社會中,他提出的是首要原則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表示會有兩個階級制度產生,也就是能力階級與需求階級。
就算我們忽略馬克思主義的不一致性,彼得原理也還是證明了我們無法「各盡所能」,因為「各盡所能」表示我們要讓員工永遠待在自己的適任等級中。但這是不可能的,每一位員工最後都一定會達到自己的不適任等級,也就無法盡他所能了。因此,我們可以將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是痴人說夢和撫平混亂的鎮定劑。沒有一個政府成功執行過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是個毫無科學研究精神的白日夢者,非摒棄不可。
我們似乎可以從艾蜜莉·狄金生(E. Dickinson)的格言當中,找到較佳的科學理論:

在從未成功的人面前
成功滋味最甜美
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

By those who neer succeed.

感覺滿合理的,因為在階級學中,「成功」表示到達不適任等級的最終職位。
在《愛麗絲鏡中奇緣》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中,作者查爾斯·路特威治·道格森C. W. Dodgson 也提到了不適任等級。他讓紅心皇后說:「在這裡,你必須不斷的跑,才能留在原地。」換句話說,只要員工達之到最終職位,即使再怎麼努力也都無法獲得更多升遷機會。
佛洛伊德(S. Freud)似乎比其他作家更接近彼得原理一些。他觀察到苦痛疾病盛行,如精神官能症、焦慮症、心身症、失憶症以及思覺失調症。我們將這些疾病稱為「廣泛性不適任症候群」。
生活中處處不適任,自然會產生劇烈的挫折感。骨子裡其實是諷刺作家的佛洛伊德,選擇將這些挫敗感歸因於性,像是陽具妒羨、閹割焦慮、戀母這情結等。也就是說,他假定女人感到挫敗是因為無法成為男人;男人因無法忍受兒童而倍感挫折;男孩覺得挫敗則是因為無法與母親結婚等。
但佛洛伊德漏了一點,就是挫敗也可能是因為病人想換到更嚮往的位置上(想成為男人、父親、母親的丈夫、或父親的妻子等),也就是想要升職!沒錯,階級學告訴我們,這些挫折感就是升遷造成的。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79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