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古事記》(周作人 譯)
2024/03/24 02:10:45瀏覽170|回應0|推薦4
Excerpt古事記(周作人 )

天地始分的時候,生成於高天原的諸神之名號是:天之御中主神,其次是高御產巢日神,其次是神產巢日神。此三神並是獨神,且是隱身之神。
世界尚幼稚,如浮脂然,如水母然,飄浮不定之時,有物如蘆芽萌長,便化為神,名曰宇麻志阿斯訶備比古遲神,其次是天之常立神。此二神亦是獨神,且是隱身之神。
以上五神為別天神。
——
《古事記》〈一、伊耶那岐命與伊耶那美命〉

續讀及分享周作人的相關作品。

這本《古事記》是周作人的翻譯作品,個人對於這部日本神話的原典興趣缺缺,但周作人的〈引言〉似乎還是值得一讀,以下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2527
古事記
作者:太安萬侶
譯者:周作人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8/11/01

《古事記》是日本第一部文字典籍,也是現存最早的日本文學與歷史著作,於西元712年由稗田阿禮口述,太安萬侶編寫撰寫而成,全書分為三卷。

上卷內容是日本的起源、諸神的由來與神話傳說,主要講述日本國土與天皇是如何形成。中、下卷講述從神武天皇到推古天皇(第三十三代日本天皇)的相關事蹟與傳說,包括平亂、征討、施政、制度、皇室傳說。全書編寫的主要目的,在於傳達帝王與國家的傳承,讓後世之人能夠理解日本的緣起。

對於想要理解日本神話(如天照大神、日本起源、八岐大蛇),或者想要理解神社或大社與「式年遷宮」等等神道教制度,還有經常出現在漫畫動畫電玩小說中的日本歷史題材(如天孫降臨、神武天皇),或想要探討日本天皇的誕生、皇室傳承制度等等內容的讀者來說,本書是最好的原典。

Excerpt
〈引言〉

日本最早的古典文學,稱為奈良朝文學,著名的只有兩種,散文有《古事記》,韻文總集有《萬葉集》。奈良朝七代天皇,自元明女帝和銅三年(公元七一〇)遷都平城,至桓武天皇延曆三年(公元七八四)再遷,七十四年間以現今奈良為首都,所以有此名稱,而事情極有湊巧的,安萬侶奉敕編纂《古事記》,在和銅四年九月,一方面《萬葉集》的主要作者大伴家持,有人說他便是編集的人,也於延曆四年八月去世了。這兩部書恰好正與這一朝相終始了。
奈良朝文化全然是以中國文化為主的,在推古女帝時聖德太子攝政,定憲法十七條,政治取法隋唐,宗教尊崇佛法,立下根基,為二十年後「大化革新」的發端。第三十六代孝德天皇改元「大化」(公元六四五)於次年下改革的詔旨,以後天皇也有了諡號,這年號與諡法兩件中國特別辦法的採用,於日本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最重要的是文字的借用。宮廷政治與宗教(佛教)上用的全然是漢文,當時社會上有勢力的人大抵有相當的漢文化,能寫作像樣的詩文,安萬侶的《上古事記表》便是一篇很好的六朝文,而孝謙女帝的天平勝室三年(公元七五一)所編的《懷風藻》裡所收漢詩一百二十餘篇,作家至有六十四人之多,可以知道這個大概了。但是這種借用的文字,假如想用了來做文藝作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是在利用漢字偏旁,造作日本字母(假名)之前,不得不暫時借用整個漢字來拼音的方法,寫成一種奇怪的文體。不過這也不是新的發明中國翻譯佛經里便有這一體,即全篇的咒語固然如此,此外經中重要語句也時常這樣的保存原文的音譯,如《妙法蓮華經》中普門品中的「阿料多羅三前三菩提」,即是一例。奈良朝的文學作品,便是以這種文體寫作出來的。
《古事記》三卷,據原序所說,是和銅四年(公元七一一)九月開始編集,於次年正月完成的。編集的人是安萬侶,口授的是舍人稗田阿禮,而最初審定的乃是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所以安萬倡的工作只是在於編寫不過這工作也是不可看輕的,蓋事屬初創,有許多困難的事情,《上古事記表》中說得好,特抄原文如下:
「然上古之時,言意並朴,敷文構句,於字即難,已因訓述者,詞不逮心,全以音連者,事趣更長。是以今或一句之中,交用音訓,或一事之內,全以訓錄,即辭理叵見以註明,意況易解更非注。」今錄《古事記》第一節的後半,以見一斑:
「次國稚如浮脂而,久羅下那州多陀用幣琉之時(琉字以上十字以音)如革牙因萌騰之物而,成神名,宇麻志阿斯訶備比古遲神(此神名以音)次天之常立神(訓常雲登許,訓立雲多知),此二柱神亦獨神成坐而隱身也。」
書成九年之後,第四十四天皇元正女帝的養老四年(公元七二〇)日本書紀》三十捲成功,安萬侶也參與其工作,由舍人親王監修,這是部漢文的日本歷史,就書名看來,也可以知道這是國際性質的,但因此有這一個缺點,便是如日本國學者所說,裡邊有的是「漢意」,至少如作為文學看,其價值不如《古事記》的純粹了。這正如《懷風藻》儘管是像樣的漢詩,但是要看文學上的日本詩歌,也不得不去找《萬葉集》來看正是同一個道理。
《古事記》的內容,是由兩種材料混合編成,這便是序文里所引天武天皇的詔書中所說,帝紀與本辭。所謂帝紀就是記載歷代天皇的歷史,凡天皇御名,皇居,治天下,后妃,皇子皇女,升遐,御壽,山陵這些事實,在大葬的時候當作諫詞去念的。現在雖然沒有傳本,但在那時代,恐怕已經有漢文記載存在,叫作什麼《帝王本紀》之類。至於本辭,也稱作舊辭,那是別一種性質的東西,用現代的名稱來說,即是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這是古代口頭流傳的文學,講述奇妙的故事,凡是諸神行事的是神話,屬於英雄的是傳說,若是同樣故事而說的不是專屬神或人的,使是民間故事了。天武天皇詔書里,雖說「撰錄帝紀,討核舊辭,削偽定實欲流後葉」,意思是二者並重,但實際是未能達到目的,猶如把竹片接到木頭上去,完全是兩截,沒法子融接得來。不過,這卻是正好的。《古事記》的價值,不在作為一部史書上,它的真價乃是作為文學書看,這是一部記錄古代傳說的書,在公元八世紀時所撰集,這個年代在亞洲各國不算很早,但在日本卻是第一部古書了。在那麼早的時候,來敕撰一種故事書事實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歷史書的幌子底下,才能生產出來,而《古事記》就真是這樣出來的。三卷中第一卷完全是神話,所記是神代的事情,第卷是記人皇的事情,自神武天皇至推古天皇,凡三十三代,除單純的帝紀以外,所有故事都是傳說的性質,內容雖相似,但所講的主人公乃是人而不是神了。三十三代中間,僅神武天皇等十三代,於帝紀之外,有本辭的材料,成為中下卷的內容,其他二十代便沒有故事,只剩枯燥無味的帝紀,而且那有本辭做裝飾的十三代,其帝紀也是同樣的枯燥,所以《古事記》三卷的價值,完全在於舊辭,即是神話與傳說,帝紀一部分乃是應有的枝幹,有了這枝幹才能作為掛上新衣的鉤子,這許多傳說乃能說得有條理有系統,而不是一部雜亂無章的傳說集了。古來有一句話,叫作「買櫝還珠」,這《古事記》裡的帝紀正是史實的珠子,但我們覺得有興趣的卻在那些附加的裝飾,正合得上那句買櫝還珠的古話了。
把《古事記》當作日本古典文學來看時,換句話說,就是不當它作歷史看,卻當作一部日本古代的傳說集去看的時候,那是很有興趣的,不過要簡單的說明,卻不是容易的事。一國的神話與傳說,有些是固有的,有些是受別國的影響的。日本受印度、中國的影響很深,在《古事記》裡很明顯的看得出來,如第一五七節天之日矛,便很有印度故事的色彩,連言語也有關係,其自中國的為第一〇六節的御真木天皇,一六三節的聖帝之御世,一七四節的雁生子,都有歌功頌德的模仿痕跡,若其出於自己創造者便很不相同了。日本傳說自有其特色,如天真,纖細,優美,但有些也有極嚴肅可怕的,例如第一三八節的仲哀天皇的倉卒晏駕,即是一例。那是日本固有宗教的「神道教」的精神,我們想了解日本故事以至歷史的人所不可不知道,然而也就是極難得了解清楚的事情。

一九五九年一月三十日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40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