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周作人的《知堂回想錄》(牛津大學出版)
2024/03/26 07:49:36瀏覽183|回應0|推薦6
Excerpt:周作人的《知堂回想錄》(牛津大學出版)

《知堂回想錄》是一部傷逝之作。一九六二年書寫到第四卷「北大感舊錄」,知堂老人説,「今天聽説胡適之於二月二十四日在臺灣去世了,這樣便成為我的感舊錄裏的材料,因為這感舊錄中是照例不收生存的人的。」
《回想錄》於一九七〇年五月由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初版,至今已歷半個世紀,箇中的艱辛曲折,請參見本書附錄曹景行、曹臻《只求心之所安》一文。近年來,多家出版社相繼重印《回想錄》,然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一直未能達到知堂長孫周吉宜先生所説的「接近著者的本意」。
本牛津版承蒙周吉宜、曹景行先生的支持,更得五度兄逾五年的校勘,以著者手稿為藍本,綜合校勘諸版本,訂正了自半個世紀前出版以來因循的八百餘處排校錯誤。我們希望這個版本足以告慰逝去的著者和他的友人——曹聚仁、羅孚、鮑耀明等先生。
周作人(一八八五一九六七),現代中國散文大家,他繼承中國古典,吸收西方東洋文化,「以文言的雅約以及外語的新奇,和白話語體相結合」,為二十世紀新文學散文,創造出沖淡雋永的風貌,陳之藩説過胡適對周作人的偏愛,他不止一次説:「到現在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東西了。」
一九六七年五月六日,周作人在北京溘然逝世,享壽八十二歲。原名「藥堂談往」的《知堂回想錄》全部完成於一九六六年一月三日,是著者最後也是篇幅最大的一本書,在全書的最後,著者説:「我是一個庸人,就是極普通的中國人,並不是什麼文人學士,只因偶然的關係,活得長了,見聞也就多了些,譬如一個旅人,走了許多路程,經歷可以談談,有人説「講你的故事罷」,也就講些,也都是平凡的事情和道理。」
……

——〈牛津版説明〉

續讀及分享周作人的作品。

這本牛津大學出版社精裝版的《知堂回想錄》比起風雲時代的上下兩冊平裝版本,除了裝幀更加精美,增加相片、手札、墨蹟之外,還多了一些附錄的文章。

以下摘要本書最後一個章節,名為〈後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935
知堂回想錄(精裝)
作者:周作人
出版社:牛津大學
出版日期:2019/11/22

Excerpt
〈後序〉

這篇文章,應該名叫後記的,但是我查看回想錄的目錄,卻已有一節後記了,而且這乃是一九六三年的一月所寫,距今是整整的三年,我也不記得裡邊說的是些什麼了,所以只能把我現在所寫改換一下叫做後序,反正所改換的只是一個名目,裡邊所寫的無非我想說的這幾句話。這話可以分作三點來說。——關於三點有個笑話,很值得記錄它一下,以前維新很講究演說這一套的時候,演說者開頭總說所要講的共有幾點,說三點或是五點,而闡說一點的時間往往費的很多,因此聽者很感苦惱,聽說共有幾點就很頭痛。有的講演者知道了這個情形,便來改良一下,說所要講的只有幾點,不說出數目來,可是這一下卻更糟了,說數目時使人苦惱,不說時使人恐慌了,因為不知道他所說的究竟共有若干,是十點或是八點呢。不過我所說者很是簡單,乾脆就是三點,所費的時間一總不會超過一小時,雖然我這開頭似乎有點拉長的樣子,與回想錄的全體相像,很有些嚕嗦。
且說第一點,我要在這裡首先謝謝曹聚仁先生,因為如沒有他的幫忙,這部書是不會得出版的,也可以說是從頭就不會得寫的。當初他說我可以給報紙寫點稿,每月大約十篇,共總一萬字,這個我很願意,但是題目難找,材料也不易得,覺得有點為難,後來想到寫自己的事,那材料是不會缺乏的,那就比較的容易得多了。我把這個意思告知了他,回信很是贊成,於是我開始寫「知堂回想」,陸續以業餘的兩整年的工夫,寫成了三十多萬字,前後寄稿凡有九十次,都是由曹先生經手收發的。這是回想錄的前半的事情,即是它的誕生經過。但是還有它的後半,這便是它的出版,更是由於他的苦心經營,乃得有成。我於本書毫無敝帚自珍的意思,不過對他那種久要不忘的待人的熱心,辦事的毅力,那是不能不表示感佩的。這大約可以說是蔣畈精神的表現吧。
第二點是說這回想錄寫得太長了。這長乃是事實,沒有法子可以辯解,而且其實如要寫得詳盡,恐怕這還可以加上兩倍,至少有一百萬字,這便是一種辯解。因為年紀活得太多了,所以見聞也就不少,要拉雜的不加選擇的說起來,話就是說不完的。我平常總是這麼想,人不可太長壽,普通在四十以後死了最是得體,這也不以聽兼好法師的教訓才知道,可是人生不自由,就這一點也不能自己作主,不知道這是怎麼乾的,一下子就活到八十,(其實現在是實年八十一了,)實在是活得太長了。從前聖王帝堯曾對華封人說道,「壽則多辱」,這雖是一時對於祝頌的謙抑的回答,其實是不錯的。人多活一年,便多有些錯誤以及恥辱,這在唐堯且是如此,何況我們呢。但是話要說回來,活到古來稀的長壽雖然並不一定是好事,可是也可以有若干的好處。即如我不曾在日軍刺客光臨苦雨齋的那時成為烈士,活到解放以後,得以看見國家飛躍的進步,並且得以參加譯述工作,於一九六二年七月至一九六五年五月這三年中間,譯成了路吉阿諾斯(Loukianos)對話集一卷,凡二十篇,計四十餘萬字。這是我四十年來蓄意想做的工作,一直無法實現的,到現在總算成功了。這都是我活到了八十歲,所以才能等到的,前年,《新晚報》上有過我的一篇雜文,叫作「八十心情」,足以表達我那時的情意。
第三點也是最末的一點,是我關於自敘傳里的所謂詩與真實的問題的。這「真實與詩」乃是歌德所作自敘傳的名稱,我覺得這名稱很好,正足以代表自敘傳里所有的兩種成分,所以拿來借用了。真實當然就是事實,詩則是虛構部分或是修飾描寫的地方,其因記憶錯誤,與事實有矛盾的地方,當然不算在內,唯故意造作的這才是,所以說是詩的部分,其實在自敘傳中乃是不可憑信的,應該與小說一樣的看法,雖然也可以考見著者的思想,不過認為是實有的事情那總是不可以的了。古代希臘叫詩人為「造作者」,意思重在創造,哲學者至有人以詩人為說誑的人,加以排斥,這並沒有錯,英國文人王爾德作文雲「說誑之衰歇」(The Decay of Lying),嘆近代詩思的頹廢,便不諱言說誑,日本人翻譯易說誑為「架空」,這有點近於粉飾,如孔乙己之諱偷書為「竊書」了。自敘傳總是混合這兩種而成,即如有名的盧梭和托爾斯泰的《懺悔錄》,據他們研究裡邊也有不少的虛假的敘述,這也並不是什麼瑕疵,乃是自敘傳性質如此,讀者所當注意,取材時應當辨別罷了。因為他們文人天性兼備詩才,所以寫下去的時候,忽然觸動靈機,詩思勃發,便來它一段詩歌的感嘆,小說的描寫,於是這就華實並茂,大著告成了。也有特殊的天才,如伊太利的契利尼者,能夠以徹頭徹尾的誑說作成自敘傳,則是例外不可多得的。我這部回想錄根本不是文人自敘傳,所以夠不上和他們的並論,沒有真實與詩的問題,但是這裡說明一聲,裡邊並沒有什麼詩,乃是完全只憑真實所寫的。這是與我向來寫文章的態度全是一致,除了偶有記憶不真的以外,並沒有一處有意識的加以詩化,即是說過假話。可是假如有人相信了我的這句話,以為所有的事情都真實的記錄在裡邊,想來找得一切疑難事件的說明,那未免是所願太奢了,恐怕是要失望的。我在上邊說過,如果詳盡的說明,那就非有一百萬字不可,這第一說是沒有這紙面。
我寫的事實,雖然不用詩化,即改造和修飾,但也有一種選擇,並不是凡事實即一律都寫的。過去有許多事情,在道德法律上雖然別無問題,然而日後想到,總覺得不很愉快,如有吃到肥皂的感覺,這些便在排除之列,不擬加以記錄了。現在試舉一例。這是民國二年春間的事,其時小兒剛生還不到一週歲,我同了我的妻以及妻妹,抱了小兒到後街咸歡河沿去散步。那時婦女天足還很少,看見者不免少見多怪。在那裡一家門口,有兩個少女在那裡私語,半大聲的說道,「你看,尼姑婆來了。」我便對她們搖頭贊嘆說,「好小腳呀,好小腳呀!」她們便羞的都逃進門去了。這一種本領,我還是小時候從小流氓學來的手法,可是學做了覺得後味很是不好,所以覺得不值得記下來。
此外關於家庭眷屬的,也悉不錄,上邊因為舉例,所以說及。其有關於他人的事,有些雖是事實,而事太離奇,出於情理之外,或者反似《天方夜談》裡頭的事情,寫了也令人不相信,這便都從略了。我這裡本沒有詩,可是卻叫人當詩去看,或者簡直以為是在講「造話」了。紹興方言謂說誑曰講造話,造話一語卻正是「詩」的本原了。但因此使我非本意的得到詩人的頭銜,卻並不是我所希望的。我是一個庸人,就是極普通的中國人,並不是什麼文人學士,只因偶然的關係,活得長了,見聞也就多了些,譬如一個旅人,走了許多路程,經歷可以談談,有人說「講你的故事罷」,也就講些,也都是平凡的事情和道理。他本不是水手辛八,寫的不是旅行述異,其實假如他真是遇見過海上老人似的離奇的故事,他也是不會得來講的。

一九六六年一月三日,知堂記於北京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40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