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03 05:16:22瀏覽12|回應0|推薦1 | |
Excerpt:《河殤》 雖然個人沒有大中國的幻想,讀完曾經名動一時的《河殤》,多少還是有一點感受。 而儘管這個有關歷史的大哉問,在這本書沒有答案,但至少這個提問,應該已經影響深遠…… 書名:河殤(修訂版) 作者:蘇曉康、王魯湘 出版社:風雲時代 出版日期:2005/07/21 【Excerpt】 〈靈光〉 …… 公元一世紀前後,東西方有兩位大天文學家同時在世。羅馬帝國的托勒玫創立了他那偉大的地心說,而東方漢帝國的太史令張衡,製造了一台水運渾象,那簡直就是把托勒玫的地心說變成了模型。但是,渾天學說離地心說,畢竟還差一步。就這一步,中國人再沒能邁過去。 就在十年前,中國的飛機設計師們去參觀著名的英國羅斯·羅伊斯公司。英國人告訴他們,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是根據一位中國工程師吳仲華的「三元流」理論設計出來的。這位吳仲華教授發現的科學原理,沒能使他的祖國誕生新型飛機,而今反倒要我們通過英國人的成就來學習中國教授的理論。 那曾經領先了上千年的中國文明之光,怎麼到十七世紀以後就暗淡下去了呢?一個如此聰明的民族,為什麼會變得遲鈍和衰老起來?我們昨天會經擁有,今天才發現失去了的,究竟是什麼呢? 在六千年前,並不是每一雙手都能做出如此精美、和諧的陶器來的。一些西方人總想把中國文明的起源,同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硬扯到一起,彷彿不願相信這塊土地能夠孕育文明。 這陶器出土的中原大地,會不會就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如今是有爭論的。在上古時代,中原既是東西南北四大集羣的爭奪區,又是四方百族的文化交匯區。華夏文化,從一開始就是一種融合的文化。你看,我們的祖先不是一個,而是兩個。不知道為什麼炎帝頗受冷落,而只有從西北黃土區裡誕生出來的黃帝,才是華夏正統? 細想一下,受冷落的恐怕不止炎帝一個。如果我們不能否認楚文化、吳越文化、苗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等對華夏文化的滋養和補充,那麼,我們就得承認我們應當還有另外幾個祖先。可他們在哪裡呢? 文明的源頭已經淹沒在一片混沌之中。能讓我們記得起來的,是春秋晚期那個百家爭鳴的偉大時代。孔子、老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等,諸子百家,燦若羣星。偏偏在那個時代裏,東西方都出現了聖賢大哲。 當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在喜馬拉雅山的那一邊,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 當齊宣王創辦稷下書院,滙集各派學者的同時,柏拉圖也在地中海的雅典辦了一個學院,亞里士多德就在那裏學習。 今天的哲學家稱那個時代是世界文化的軸心時代。那時產生的各種思想,至今還影響著人類。 …… (洛陽龍門石窟中盧舍那佛特寫鏡頭。) 這張豐腴秀美的臉龐、這雙奪人心魄的眼睛、這副雍容大度的氣派,使至今每個第一次站到它面前的人,都會在刹那間被震撼。 這顆頂著螺形髮髻的舉世聞名的巨大頭顱,而今幾乎成為中國佛教藝術乃至東方文明的象徵。然而,據專家們考證,它的那只鼻子是典型的古希臘雕法。遠隔重洋的東西方,就有如此異曲同工之妙。 盧舍那以君臨一切的氣度端坐在這裏,它是一座東方的雅典娜。它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峯巔。它那神秘的、若有所思的微笑,彷彿正是一個決不拒絕外來文化的民族在自信地微笑。這就是盛唐氣象。 …… 舉世無雙的盧舍那,永遠說不完道不盡的盧舍那,是我們的奇蹟和驕傲。但是,當我們面對它的時候,是否認真地想過: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和精神造就了它的完美和博大?我們為什麼再也造不出第二個來呢? 連西方人都禁不住要為我們惋惜。 英國作家喬.韋爾斯在《世界史綱》裡曾飽蘸筆墨寫下了中國唐朝的極盛,隨後筆鋒一轉,說道,在唐初諸帝時代,中國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同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對照得那樣鮮明,以致在文明史上立刻引起一些最有意思的問題:中國由於迅速恢復了統一和秩序而贏得了這個偉大的領先,為什麼它沒有保持下來呢?為什麼它沒有把這個在文化上和政治上支配全世界的地位保持到今天呢? 如果說,文學藝術是在唐朝達到高峯的,那麼中國的科學技術則是在宋代最成熟。尋找中國科技史的軌迹,往往會發現各項發明創造的主焦點都在宋代。 人類第一批炸藥的試驗場就是宋金交戰的中原大地。最遲在公元一千年左右,中國人已經能夠用弩炮來發射「炸藥」了,可萬萬沒有想到,同樣是中國人,八百年後竟會在洋人的堅船利炮之下,一敗塗地。 公元七五一年,中國同阿拉伯的穆斯林在塔拉斯河大會戰。唐朝的慘敗使中國再也沒能回到中亞去。但這場戰爭卻在科學史上意義重大。數萬被俘的唐朝人給阿拉伯人、西方人帶去了造紙技術。接著,活字印刷術、羅盤和火藥相繼從中國傳到中世紀黑暗的歐洲,在那裏石破天驚。中華民族智慧凝成的偉大發明,竟成為歐洲封建社會的催命符,「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歐洲贏得了繼希臘以來又一個技術發展高峯。正是因爲站到了這個高峯上,西方到了十七世紀便把一直遙遙領先的中國,抛到後面去了。難怪弗朗西斯.培根說,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顯赫人物,對人類事業會經比這些發明施展過更大的威力和影響。 然而,四大發明在他們的故鄉却是命運不濟。最早點燃了那征服星空的火焰的中國人,沒能成為最早飛向宇宙的人;火箭和花炮幾百年一貫制,至今還只發揮著驅鬼辟邪和熱鬧喜慶的功能。紙和印刷技術這種不可估量的通訊傳播手段,傳到歐洲僅僅幾百年就摧毀了那裡的封建堡壘;但在史籍浩瀚,藏書成風的中國,一千年也沒能釀成知識「爆炸」,到頭來還是西方反過來向我們輸入了鉛印技術。盡管沈括早在公元十一世紀就在《夢溪筆談》裏描述了羅盤針和磁偏角現象,可是中國從來沒能成為海上强國,倒是西方列强們靠羅盤針的指引逼到了我們的家門口……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量如此捉弄中國人呢? …… 曾經是那麼才華橫溢、靈氣飛動的大型壁畫、大型石雕,轉而却變成了這些雖玲瓏却小氣、雖精巧却程式化的擺設。藝術上的小題大作、過份雕琢,預示着民族創造力的衰顏,盧舍那一去不復返了! 連一代人傑的魏源,在那本著名的《海國圖志》裡,竟然也根據中國方士煉陰補陽、取人精髓的迷妄之說來描述天主教;而像林則徐這樣的俊傑之輩,居然也深信英國兵的腿脚是伸不直的,向道光皇帝建議「中國只要閉關絕市,便能置英國於死地」。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常識,已經倒退到利瑪竇神父來華之前的水平了。 當一個民族中最先進、學識最淵博的人都是這般愚昧的時候,當一個民族連她的靈魂——思想界都被時代拋棄的時候,這個民族還能指望什麼呢?那時中國只有一個人還醒着,正因為他醒着,他就比任何人都痛苦。他說,這是一個人心混混、朝廷無才相、兵營無才將、學校無才士、田野無才農、居宅無才工、工場無才匠、街市無才商,甚至連才偸和才盜都沒有的衰落時代。他早晚號哭以求天下大治,求治不得,他就早晚號哭以求天下大亂!他就是龔自珍。 這個曾經誕生了屈原、李白,曾經創造了四大發明,曾經保持了上千年的世界領先地位的傑出的民族,和它那傑出的文明,是何緣故竟然會落到這步田地,以致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恐怕還會再延續幾代人的呢? 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化的靈光,能夠幫助西方創造了歷史的新紀元,為什麼來自異域的文化和科學之光,在中國始終只是若隱若現呢? 中國正在思索。 青年們正在詰問歷史。 在文明悠久、文物繁盛的中原古地,歷史的沉積物比比皆是,到處游蕩着古老的幽靈。 …… 二十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而今雖然終於免除了「臭老九」的厄運,身價彷彿比過去也高了些,但經濟上的窘迫寒酸和精神上的扭曲壓抑仍然伴隨著他們。他們英年早逝的噩耗不斷傳來,沉重的負擔正在把最優秀的中年知識分子,一批批斷送掉。 更為可怕的是,在這個最會崇孔夫子牌位的文明古國中,教師的地位竟淪落到非常卑賤的境地,老的一代已經蠟炬成灰,油燈將盡,新的一代却再也不肯去步他們的後塵。教育危機成為中國最緊迫的危機。一曲《神聖憂思錄》,使多少中小學教師知識分子悄然淚下。 這些可以把閃閃爍爍的靈光變成太陽的人們,身單體薄,面容削瘦,在斗室中構想著人類文明的銀河中那些必將屬於中國人的新的星座。 人類中沒有任何一種職業的人,比他們更需要自由的空氣與無限的空間。 如果給他們的精神插上一座黑色十字架,或者壓上一段灰色的長城,那麼,靈光將永遠不會變成太陽! 但願歷史不再捉弄中國的知識分子。 這是我們今天深深的祝願!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