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安德烈‧勞克的《懶惰的歷史》
2022/06/04 05:32:15瀏覽432|回應0|推薦10
Excerpt安德烈勞克的《懶惰的歷史》

光懶惰主題就足夠寫本書了。
這本書只能由懶人撰寫,可懶人懶得連指頭都不願動一下。
——古斯塔夫昂利若索,《懶惰福音書》

找出一本已經束之高閣超過一年的書本,但理由並非如書名所示的「懶惰」,反倒是過於貪婪的「勤奮」了,那深不可測的書債累累......

儘管,底下省略了約5000字的悔過書,還是得說這本《懶惰的歷史》恰巧因為讓自己放了一年多,在這個時間點讀起來似乎也就更有意思。

否則我猜想自己也難保跟對岸的讀友一般會寫出以下的評語:

書好大,不適合懶人閱讀。藝術品解讀多過對懶的解釋,不知道想表達什麼。也可能是我懶得思考。

懶人冷漠,生活使他僵化,歲月使他心腸如鐵。這本書寫的真心不咋樣,我本來想從書中找到我懶惰的原因,結果亂七八糟給我扯一堆,結論就是不要懶惰,這還用你告訴我?

本書從老彼得勃魯蓋爾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的畫作、蒙田的《隨筆集》、波特萊爾及岡察洛夫 (Ivan Goncharov) 的作品 、點描派秀拉 (Seurat) 的畫作……旁徵博引,一路讀來,其樂無窮。

最終,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作者所言:
「懶惰會變成一條拯救之路,變成所有德行之母。」

「懶惰」、「閒暇」或「無所事事」,這些詞彙應該逐漸擺脫其負面形象,我們或許可以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靈魂的短暫休憩、思考的頓號、精神上的六十四分休止符,以及心靈的間歇 (les Intermittences du Coeur)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69959
懶惰的歷史
作者安德烈勞克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懶惰的圖文史。在歐洲歷史中,懶惰引起過好幾次社會大辯論。在作者看來,如只把懶惰看作是惡,有失偏頗。懶惰也是對權利的爭取,是反抗的精神,是對自由的吶喊,也是一種自我的實現。懶惰代表了對時間、對自我的完全主宰。

作者簡介
安德烈勞克André Rauch:法國文化史專家,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著有《第一性:男性身份的動盪與危機》、《法國的假期:1830年到如今》等多部書籍。

Excerpt
〈修道院裡的懶惰或魔鬼〉

公元45世紀時生活在埃及沙漠孤絕環境中的沙漠教父、隱修僧侶 (也稱隱修士”) “acédie” 一詞來指懶惰。中世紀拉丁語中有 acedia, acedia, accidia 等多種拼法,詞源追溯到希臘語 akedeia。在古代論文中,它表示漫不經心冷淡漠然,或者愁悶悲傷。哲學家恩培多克勒 (490-435) 曾用它來形容對某事漠不關心、疏忽大意或毫不在意 (柏拉圖《法律篇》913c)。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 (459-370) 說這是一種悲傷、洩氣、麻木遲鈍。在《七十子希臘文本聖經》(首次翻譯成希臘語的《舊約》) 裡,在《詩篇》或《以賽亞書》裡,這個詞表示悲傷沮喪氣餒。在科普特語裡,該詞表示心靈的疲乏,古敘利亞語中為靈魂的碎裂和衰弱以及無聊。所以,懶惰的狀態十分複雜。一方面指對事物漠不關心,另一方面也形容內在的痛苦,這種惡習瞄準精神生活,把它擊得粉碎。
……

懶惰有一大夥隨從:嗜睡、靈魂漂移不定等。在沙漠裡祈禱上帝、孤身對抗魔鬼的教士成為了它們的獵物。在巴塞爾藝術博物館的版畫陳列館裡,有一幅木刻畫展現了排列成黑色同心圓的惡魔。懶惰找來七個同夥從旁協助:evagatio (靈魂或心靈的流浪)desperatio (絕望)torporitas (遲鈍)simulatio (偽裝)querela (哀歎)rancor (怨恨)(譯者注:前文說七個,但只出現了六個,原文如此)
……


〈失去的時間〉

讓我們再來看老勃魯蓋爾的作品。在懶惰後方,有兩個人坐在一張長凳上,他們旁邊的桌子上有一個水壺,他們的頭深深埋進臂彎裡。這一幕場景寓意縱酒作樂,表現了酒醉之惡。在他們對面有一個女人一隻手臂支在同一張桌子上,什麼事也不做,似乎自得其樂。她身邊有兩個魔鬼陪伴;一個扶住她的頭,另一個長著一對尖翅膀的黑暗天使給她拿來了誘惑的枕頭。在畫面上方的一塊擱板上,投下一對骰子,代表左右人生和分配磨難的偶然。邊上還有一個小魔鬼正在拉簾子,遮住一對在床上緊緊擁抱的情侶。一隻貓頭鷹立在掛起簾子的橫杆上。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神鳥正在旁觀情人的享樂嗎?懶惰會生出很多罪惡,如畫中表現的淫亂。
……


〈寓言與烏托邦〉

老彼得勃魯蓋爾有一副著名的畫作《豐饒土地》,也描繪了這種夢境。三個人躺在樹蔭裡,岔開雙腿,伸展雙臂,閉目享受大自然,周圍的景物沐浴在陽光裡,一切都豐饒富足。他們平靜地等待最美味的佳餚落到嘴裡。上天賜予的食物紛紛落在托盤上,這托盤與1557年老勃魯蓋爾刻畫的《懶惰》裡令人不安的大鐘彷彿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但是這種相似絲毫沒有影響我們這三位懶洋洋躺著的朋友的心情。騎士在他的長矛旁邊休息,農夫躺在連枷旁,僧侶 (或者資產家?)腋下放著《聖經》,代表了中世紀的三個等級,即貴族、教士和第三等級,歷史學家喬治迪比形容道,這三種人享受著同樣的幸福,和樂融融。精英階層也加入其中,造成一種社會大融合的假像,這幅畫裡,既沒有等級區別,也沒有欺壓奴役,既然不存在什麼老爺或主人,每個人都可以快快活活地過日子。懶惰曾經在它俘獲的僧侶裡引發衝突.而在樂土之國裡則是安寧和社會和諧的源泉。
……


〈道德與政治〉

從《隨筆集》(1580) 關於懶惰遊手好閒的頭幾篇文章開始,標準就發生了變化:勇敢和美壓倒了信仰和虔誠。蒙田 (1533-1592)不再從《聖經》及其注釋中尋找啟迪,而是從古代著名人物和希臘羅馬哲學家入手。他以皇帝或征服者為例,引用斯多葛派、伊壁鳩魯派和懷疑論者的理論。他頌揚站著死去的羅馬皇帝勇氣可嘉,讚賞那些全身心永遠投入美好、高尚、正義的事業的人靈魂高尚。在他看來,懶惰是身體無所作為的標誌,更是心靈懦弱、靈魂卑賤的象徵。
隨後他開始譴責這種遊手好閒的貴族習氣,對這一階級而言,統治只不過是奴役的同義詞。

……
在《隨筆集》裡,蒙田試圖避免在空閒時腦海裡浮現的異想天開離奇的怪物。他提醒道,如果我們讓思想肆意馳騁,如果我們沒有框定一個確定的主題來控制它、約束它的話,我們的思想就會脫軌,在想像的廣闊原野上東突西進,四處亂竄。對於那些不警惕小心的人來說,閒暇很快變為糟蹋時間的懶散。他們的思想會沒有秩序、沒有目的地漂泊流浪,埋下騷動和混亂的種子,分散精力,無視理性,聽任想像力激蕩。“Variam semper dant oita mentem.” (遊手好閒總是會分心散神。)
……

大家都說,懶人只想著玩樂。然而他之所以想方設法找樂子,恰恰是為了逃避令他無法自拔的無聊情緒。帕斯卡 (1623-1662) 在著作中也呼應了蒙田的看法,他在《沉思錄》裡寫道:唯一能撫慰我們苦難的只有消遣……否則我們就陷入無聊煩悶。於是,無聊、醜惡、悲傷、憂愁、怨恨、絕望從他的靈魂深處冒出來,無聊和懶惰在這一可憐的狀態裡密不可分。帕斯卡稱之為冷酷,這種虛無感將人埋入難以忍受的悲傷中 (《沉思錄》,36164)。懶人深陷本體論的苦難中,找不到自我,但是他試圖把握當下,在尋歡作樂中逃避現實。他無法抗拒送上門來的意外好處,很容易暈頭轉向,背離初衷。
……

〈東方的情色〉

大自然的靜謐、休憩的滋味,聚合在牧人的懶惰中的水、土和火等元素寂寂無聲,更烘托出他的年輕和俊美。懶惰原本是一場信仰與誘惑的對決,現在卻成了放緩工業文明倉促步伐的法寶。人們也用它來對付因生命進程加快而真正生活卻在別處而引發的焦慮。懶惰從原先的可憎、反社會、異常,而今成了對被錯失的時間的夢想,不是用來祈禱或禮拜,而是用來發現一個失落的世界,東方仍然保留對這個世界的回憶。通向那裡的道路讓人審視自己,離開一種膚淺的文明。在印象派畫家、野獸派創始人保羅高更 (1848-1903) 看來,塔希提似乎是一個天堂,西方人可以向野蠻人學習生活的學問,在塔希提女人中找到犯下原罪前的夏娃。所有舉動都試圖逃避工作的律令,在施加這一律令的社會中,一切都不停變化,想像力和創造力卻沒有因此得到釋放。
……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東方,無論遠近,無論在黑夜還是在黎明……流浪漢、冒險家或旅行者的形象就這樣在19世紀裡慢慢成形。不僅如此,漫步者、浪蕩子、美學家、詩人或藝術家的形象也日漸清晰。這種懶惰前所未有的形象具有殘酷享樂和病態漠然的特點,在浪蕩子身上就以生活美學的形式體現。夏爾波德萊爾在《浪蕩子》一文 (1863) 中寫到浪蕩子的美的特點尤其在於冷漠的態度,來自於絕不動感情的不可動搖的決心;彷彿是一簇可以猜得到的潛在火苗,明明可以卻偏偏不願發光時,腦海中浮現的想必是這種華麗和漠然。這個懶惰的全新代名詞來自一種對自我的審美,以殘酷和享樂、漠然和在意外表、一動不動的身體和無所畏懼的表情為特徵。和薩丹納帕路斯一樣,浪蕩子用漠然和疏遠革新了懶惰的含義。奧斯卡王爾德或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肖像畫裡擺出的姿態是最佳例證。
……


〈閒暇謀殺了懶惰?〉

丟勒筆下修士的信仰危機讓人過目難忘,他們或是遭到魔鬼攻擊,染上惡習,或是厭倦了生活,苦惱不堪;與之相比,庫爾貝筆下的迷人造物給人溫柔怠惰的印象。身體的無拘無束,精神的放鬆自在,與晴朗午後的潮熱契合得天衣無縫。在一個安寧的環境、靜謐的港灣裡,她們品味著休憩的樂趣。消遣休閒是否將懶散帶上了最高境界?
數十年後,大多數人仍無法享受到周日休息的權利,在這樣的背景下,喬治修拉 (1859-1891) 創作的《大傑特島的周日午後》就顯得饒有深意。用當年評論裡的話來說,在片狀物的萬頭攢動裡,在細小墨點的嘈雜漩渦裡,主人公們被平靜的水面和柔軟的草地吸引,他們突然凝固了,彷彿被釘在了一張綠草茵茵的畫布上。他們有的坐著,有的躺著或站在草地上,獨自一人或三三兩兩,還有的打著遮陽傘,他們的姿態讓人錯覺時間靜止了,如同幕間休息,或者放工後、某個周日下午,沒有什麼事著急去做。幾乎同時代的《阿勒涅浴場》(1884)曾在第一屆巴黎獨立沙龍裡展出,也表現了同一主題。這些人在河邊或斜躺或蜷坐,有的把雙腳伸進水裡,十分愜意。他們戴著草帽,專注於遠處的地平線,緞子一般的風景上勾勒出他們莊嚴的側影。這些肅穆的角色賦予這兩個著名的場景以不朽的高貴。一切都靜止不動,所有動作都缺席,時間被懸置了,人物被定格在一個凝固的全景裡,成了永不流逝的片刻裡安靜的旁觀者。
……


〈結語〉

工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已經成為一種突出的價值,以致對大多數現代人而言,懶惰主要通過遊手好閒的形式來表現。無所事事、漫不經心、冷峻漠然……總之,工作和生產活動的所有負面力量都是它的同謀。
……
然而在最出色的人物身上,懶惰卻被視作藝術:這是一種不需要做任何事,只靠天賦獲得成功的本事。於是,懶惰變成了高尚品位的表現,表現為一種外在的審美。平靜和惰性是甜美生活的偽裝,使涉獵者改信折中主義。懶懶散散的心態讓他能夠承受住責任和緊急事務的重壓。玩票兒的做法讓他躲過了學生或學徒身份的隸屬關係。他逃開了周圍人的控制,因為他們總想用一些他認為矯揉造作或大而無當的動機(如美好未來或功成名就等)來激勵他。這是一種確認獨立和個人自由的表現。
……

再說,誰沒有幻想過一處自在的地方?可以舒舒服服地在那裡待上一陣,無所事事不僅是一個夢想,更是一種精神滿足。不再是夏天晴好的溫熱沙灘,而是真正的樂土之國。於是懶惰成了烏托邦,變成了幸福美滿、四季如春的退隱地,年紀大了之後去那裡安度晚年。放鬆、放任、無拘無束、捨棄、拋棄、永不結束的假期、沒有限制的自由、恆久的休假,總之就是所謂的幸福,可以每天睡懶覺,安享甜美的人生。樂土之國成了一個計畫:只要渴望和規劃職業生涯的彼岸,並一步一步向它邁進,終將過上心滿意足的生活。隨心所欲這個信條彷彿不朽的天使,對人生終點的恐懼令更使得它大放異彩。但是對懶惰的召喚也能振奮革命意志。懶惰的信徒通過拒絕工作找到征服自由和獲得尊敬的力量。一方面是烏托邦,另一方面是抵抗的召喚,懶惰贏得了積極價值,原本審查者和剝削者處心積慮地將懶惰等同於惡癖、缺陷或奇淫巧計,掠奪了這一價值。拒絕工作的總動員變成了個人和社會強加準則、與社會結構、與資方雇主、與教會、與政治經濟全力的對抗。懶惰是拒絕服從,是要求自由,是渴望實現自我,是揭露對生活在屈從地獄裡的人的壓迫。懶惰會變成一條拯救之路,變成所有德行之母。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4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