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介傑夫.代爾的《持續進行的瞬間》
2014/04/20 07:22:18瀏覽665|回應0|推薦11

淺介傑夫.代爾的《持續進行的瞬間》

The way we see things is affected by what we know what we believe.
(我們的知識和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
)

Yet, although every image embodies a way of seeing, our perception or appreciation of an image depends also upon our own way of seeing.
(雖然每個影像都具現了一種觀看方式,但是我們對影像的感知與欣賞,同樣也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觀看方式。
)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4022
持續進行的瞬間
The Ongoing Moment
作者: 傑夫.代爾

原文作者:Geoff Dyer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8/01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收錄91張黑白、12張彩色攝影作品

  約翰.伯格、艾倫.狄波頓推崇的英國文壇焦點人物
  視編年為暴政的攝影史;徹底經驗式的攝影評論。
  偉大的攝影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傑夫.代爾改變了我們觀看兩者的方式。
  這本書值得和桑塔格的《論攝影》一起收藏在書架上
──《蘇格蘭週日報》
  對卡提耶
布列松而言,攝影是「一種理解之道」,而本書,是媒體眼中「英國最聰明的當代作家」傑夫.代爾企圖理解攝影藝術的故事(儘管他連一臺相機都沒有!)。藉由鎖定攝影師拍攝相同主題的不同手法,代爾帶領讀者親歷靈光乍現的現場,潛入攝影師的集體心靈,化身精心安排或堅持不設計的鏡頭,觀看盲人、帽子、椅子、階梯、理髮店……那些讓史蒂格利茲、史川德、艾凡斯、韋斯頓、蘭格、阿勃絲和伊格斯頓等攝影大師在書中一再相遇的創作主題。閱讀本書,彷彿展開「穿越攝影史的一趟絕妙旅程」(《藝術評論》)。
  《持續進行的瞬間》獲2006ICP國際攝影中心「攝影書寫獎」,是給熱愛攝影與思考之人的非典型攝影書,從一件攝影作品,看一群攝影大師,交織成一張值得細究蒐藏的攝影地圖。

作者簡介

傑夫.代爾Geoff Dyer
  
1958年生於英國切爾頓罕,著作頗豐,包括四本小說、一本關於約翰.伯格的評論研究:《說故事的方式》(Ways of Telling)、一本論文集:《盎格魯英國人的意見》(Anglo-English Attitudes),以及六本無法歸類的作品:《然而,很美》(But Beautiful,獲1992年毛姆獎,麥田出版)、《錯失的索穆河》(The Missing of the Somme)、《出於純粹的狂熱》(Out of Sheer Rage,入圍美國國家書評獎)、《給懶得做瑜珈之人的瑜珈》(Yoga for People Who Can’t Be Bothered to Do It,獲2004年史密斯最佳旅遊書獎)、《持續進行的瞬間》(The Ongoing Moment),以及討論塔可夫斯基經典名作的《潛行者:關於一部前往房間之旅的電影》(Zona: A Book About a Film About a Journey to a Room)。他定期為《衛報》、《新政治家》等主流報刊撰稿。現居倫敦,但大部分時候希望自己住在舊金山。


在看過約翰.伯格的一些著作之後,傑夫.代爾的出現似乎可以說是後續接棒的最佳人選。
關於他們論述攝影的方式,總是可以跳脫攝影理論的窠臼、學院派的批評觀點,想法新奇但並非天馬行空。
看似雜亂無章的段落安排,漫無止境的前進、轉折、迂迴,但偶然的靈光乍現,如同書名所示,正是一種「持續進行的瞬間」,促使自己開放既有的僵化的思考模式:
撰寫本書時,我充分理解還有其他更明智的組織方式,但我選擇借鏡極其偶然、臨時且經常被棄之不顧的嘗試,而放棄仿效海恩有條不紊的做法。就像法蘭克在他的古根漢申請書中所寫的:「我構想中的計畫,會在進行過程中逐漸塑造出自己的形狀,它的本質是非常有彈性的。」蘭格也認為,「如果事先就知道你在尋找什麼,意味著只能拍出預料中的東西,而那是非常有限的。」就這點而言,她認為攝影師「完全沒計畫」,只拍「他直覺想拍」的東西,是一種很好的做法。謹記蘭格的話,我試著對所有事物盡可能保持開放態度,「就像一件尚未曝光的感光材料」。 (p.023)

沒有明確的章節來劃分或歸納討論的攝影師或攝影主題,反編年史的隨機性似乎成為傑夫.代爾寫作本書的核心概念,他在這本書裡頭特別強調:
攝影集的歷史,就是攝影師和編輯試圖引誘、哄騙我們依序閱讀照片的歷史,試圖說服我們其中有一種視覺敘事存在,說服我們所有素材都經過悉心安排,說服我們如果單獨觀看或隨機翻閱,會讓照片的效果打折。在這個持續進行的歷史中,《美國攝影》(1938) 可說立下了一項成就指標。
本書則是從反方向前進,志在翻轉這樣的過程,呼應自發性和隨機並列一堆照片的可能性。你在箱子裡翻找。你挑出一張照片,接著又挑出另一張,而它們彼此組合的方式,會讓你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看待每張照片。 (p.058)

我想這本書讓人一路讀來津津有味的主要應該是攝影作品論述主題的延伸及變換,並且不斷交錯攝影師的生平軼事,而其中關於柯特茲 (André Kertész) 作品的討論占有相當大的篇幅,特別吸引我的注意:
說出現在柯特茲照片裡的剪影人物,似乎總正在走向死亡或眺望著死亡,是有些過分衍生但倒是可以合理地認他們總是在尋找一張長椅而長椅代表的正是某種死亡一張補的……長椅:位於場外的,只能旁觀的,圍的坐在長椅的是柯特茲自身處境的代表,他觀察著人生卻不再能參與其中。儘管如此,但最起碼——如同布萊和威基鏡頭下的人們——還擁有一張長椅1962 9 20 日,在飽受多年冷淡與輕蔑的對待之後,柯特茲於紐約拍一張照片,完美地總結了自身處境——或他威受到的自身處境 (p.169)

想想看,曾經有某個時刻,在一百多年前,這個瞬間就是當下!而那名戴帽人物,他對於「當下」如何變成「彼時」必然略有所知。當他穿過街道,經過拿著照相機的男人時,肯定曾經回頭看,想知道那相機拍攝的畫面可能是什麼模樣,但當他回頭看的時候,定義那個畫面那個瞬間的那樣東西,也就是他本人,已經不在那裡了。就在短短幾秒之內,他來過又走了,留下的只有他的足跡;這就是他的宿命——或這張照片所強調的——他永遠無法抵達回顧的制高點,只能短暫又永恆地以充滿耐心的形象被呈現,就像那匹等待的馬兒和待在原地的建築物一樣。
他正是柯特茲不斷看到的那個人,他帶領攝影師——以及我們——穿越那些瞬間,那些畫面中所有元素各就各位的瞬間。少了他,少了這位攝影師靈魂的化身,就不會有這些照片。我們在匈牙利看到他。我們在巴黎的奧塞碼頭看到他,身後拄著一根拐杖,看著兩名穿著外套的男子朝他走來。我們在 1954 年的紐約看到他,眺望照片背景中的河流與橋樑。 (p.188~190)


在最後,傑夫.代爾用一張中年男子身上掛著告示牌標語 AFTER DEATH WHAT? 的照片作為結束 (按:然因搜尋網路不利,恕無法提供照片),或許當我們意識到並思索死亡之後的世界,同樣的也將會更加關注目前生存的真實世界吧!
且讓我們再次回到這本書的書名——持續進行的瞬間,提醒自己何不把握現在,活在當下?


【延伸閱讀】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2363
傑夫.代爾:為了寫書,我不怕做別人不做的麻煩事
作者:楊芩雯 / 2013-09-0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265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