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平等探幽古圳行(2之1)
2011/05/10 15:09:13瀏覽1768|回應1|推薦31

感謝本部落格獲評選為「第四屆部落格百傑活動」中「旅遊類」百傑之一

※     ※     ※

說到陽明山平等里,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怕只會是「吃野菜」,或者是為數眾多的衛星天線吧!至於人文背景豐富的灌溉水圳則是少有人觸及,殊為可惜。

平等里原名『平等莊』,是陽明山丘陵間的河谷台地,因為居民聚集之地算是丘陵中比較平坦的地形,所以古稱「坪頂」。

平等里取其地理位置高於平地,生產了許多蔬菜,也因而吸引了許許多多的饕客到此大快朵頤。但是在品嚐新鮮蔬菜的當下,卻少有人仔細想過,當平地都因雨水不足而鬧著缺水的時刻,在此山丘上闢了那麼多的菜園,灌溉水源從何而來?為何這裡仍有源源不絕的水源?倒底是什麼緣由使然呢?

這就不得不佩服先民的智慧和貢獻了。

平等里的開發可以追溯到清乾隆6(1741),當時福建漳州人何士蘭,最先來此開墾,其後陳促、林臣度等人先後入山開發,到了清道光年間,入山墾殖的人越來越多,為了飲水和灌溉需要,先後開闢了坪頂古圳和新圳,水圳開通後當地才有水稻和茶葉的種植。

平等里的灌溉主要靠著幾條灌溉渠道引來隔了一座山嶺的水源。其中最重要的水渠有三條,這三條水圳的年齡少則90年,長的已有170多歲了。一直到現在仍是流水潺潺,看到這汨汨的流水,怎能不讓人感念先民的智慧呢?

從平等里的內厝步道最高點往下,一共有三條水圳。這三條水圳依次是「坪頂古圳」、「坪頂新圳」和「登峰圳」。三條水圳都是沿著山邊開鑿水渠、通水隧道,將內寮溪的水,穿過瑪礁及鵝尾山,引到平等里的,每條渠道之間的落差大約有50公尺,渠道最短的也有數公里之長,渠道旁均有人行步道。單看這水渠就知道當初開鑿工程的艱辛。

這三條古圳,從最高的坪頂古圳談起,建於清道光15(1835),水圳長約3公里,其中隧道長約60公尺,水渠長度最短,卻是年齡最長的,到現在已經有176歲了;其次是坪頂新圳,建於清道光29(1849),水圳長約4公里,隧道長約200公尺;位置最低的登峰圳,是日據時期吳登峰所建,故取名「登峰圳」,建於1919年,是最年輕的、也是最長的一條水圳,水圳長約7公里,隧道長約400公尺,雖說「年輕」,但這條水圳到今天也已經有92歲了,就一般人來說,這幾條古圳都已經算得上是「人瑞」了。這在遺留先民古蹟不多的台灣來說,應該已經可以列入之古蹟保存名錄了。只是...,對崇尚時新和現實利益的我們來說,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份課題啊!

雖說已有多次造訪古圳的經驗,對於這次領著朋友們來訪仍覺新奇和期待。一大早,一行人八點四十分在劍潭捷運站集合,搭上八點五十分的小18線公車,在車上大夥兒都說沒去過聖人瀑布,本打算提前一站下車,帶朋友們一探久聞其名的聖人瀑布的,但聊天聊的興起,卻錯過了站頭。於是只好約略描述了一下聖人瀑布的大概長相,略解眾人過門未入的遺憾。

天上下著細雨,可並未澆熄眾人探訪古圳的興緻。下了車,著了裝,背上背包,撐起了雨傘,935分開始一步步的踏上探訪古圳之路。

從至善路370巷一路行來,途中見到一輛復康巴士開到這偏遠山路接人。想想,這在若干年前還該只是幻想,如今卻是活生生的在我們週遭默默的進行著。社會還是有許多進步的一面啊!

一路行來,走過道路左側寫著「大崎頭步道」的指標,繼續前行。到了至善路37029號門前,370巷左彎繼續上行,在彎道右側有一條不甚明顯的小小步道,步道口上一塊指標寫著往平等里,地面上一方花岡石地標標示著「平等古圳親山步道」。於是我們避開了370巷的彎道,取道右側小徑,時間是949分。

眾人在細雨中沿著29號住家圍牆邊小徑前行,不一會兒工夫就來到小徑的第一座小橋「田尾仔橋」,過了橋,小徑開始上坡。约10分鐘來到叉路口,路標旁一座水泥墩,上面刻著「七十年六月台北市政府建設局設立」,路標則指出往聖人瀑布的來時路,以及左手邊指著往平等里,至於直行的步道想是走到風櫃嘴去的吧。我們選擇往平等里的下坡路前進。再走大约10 分鐘來到第二座橋「桃仔腳橋」。過了橋上行就有一座涼亭。大夥兒在涼亭略作休息之後,開始順著石階往上走。大約走了不到10分鐘,第一條古圳登峰圳到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沐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1/05/13 08:58

平等探幽古圳行感覺真不錯呢^^

雖然飄著雨~但風景依舊~水流潺潺~

若在酷熱的天氣去那兒一遊一定也很棒

馬哥 問候您(landmarc) 於 2011-05-17 09:24 回覆:
真的,夏天來這兒更好,可以看到更多在圳溝裡、草叢中的小小生物和滿山的翠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