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忠孝節義棠樾坊(3之1)
2010/11/23 10:27:29瀏覽991|回應0|推薦37

松籟蕭條燭影幽,雨聲和漏到西樓。

金爐香斷三更夢,玉灘涼生五月秋,

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暗凝愁。

疏簾到曉簷花落,滴碎離心苦未休。

這首徽州女子汪韞玉作的『鷓鴣天、聽雨』道盡了徽州女子的心聲,也說明了徽州貞節坊多的無奈。

據說,明清兩代,僅歙縣一邑就有貞節烈女8,066人,民國時修訂的「歙縣誌」共16本,其中貞節烈女傳就占4本。據專家推測,實際數字遠大於此,因此,牌坊其實是徽州婦女用青春和生命換回來的集體紀念碑。

「牌坊」這東西說它是建築物嘛!它是;可它卻不能為人們遮風避雨;說它不是建築物嘛,它又確確實的是用石材、木材建築而成的。在傳統華人社會裡,牌坊這東西倒也不難見到。但在國外,只要一見到牌坊,馬上就知道「中國城」到了,因為這種型態的建築物,除了日本的鳥居有些許相似,西方社會中,華人聚居以外的區域並不多見。

牌坊簡稱坊,原是一種門樓式或是門洞式的建築物,在古代中國是為了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宣揚禮教,標榜功德,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因兼祭祖功能,所以牌坊往往也附屬於祠堂,更常被宮觀寺廟用來作為山門。由於它的建築形態是一種高聳透空式的門形建築物,所以往往又被叫作牌樓。

據說,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經,陳風、衡門」中說:「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所謂衡門,是以橫木為門,也就是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的建築物,形態和現今一般習見的牌坊相似,所以有人說「衡門」是牌坊的前身,也有人說牌坊是由欞星門演變而來的。欞星原作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時,為祈求豐年,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到了宋代,用祭天的禮儀來尊崇孔子,改靈星為欞星。因此可以說,牌坊始於漢闕,成熟於唐、宋,到了明、清時代更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廣泛地用來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祭壇、孔廟、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更被廣泛用於市集主要街道路口、橋樑等所在,除了表彰功德之外,兼具指標作用。

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坊,邑里之名。」南朝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在仿說文解字編撰的玉篇中說:「牌,牌榜。」「榜」同「牓」,就是匾額,合在一起稱「牌坊」。在唐代以前,中國城市採里坊制。里坊,或稱里、坊,是古代城市的基層居住單位。以棋盤式道路將都市劃分成方形的基本居住區,稱之為「坊」。坊與坊之間以牆相隔,牆中設門,稱為坊門。西漢長安城,劃分為160里,至隋唐,長安城達到鼎盛,里坊使得城市結構整齊劃一。白居易在他的「登觀音台望城」中就說:

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唐長安城夜間坊門緊閉,坊外空無人行,呈現出「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的景色[1]隨著社會的演變,唐中葉以後,這種里坊制度逐漸崩潰,坊門逐漸演為只有門形的的牌樓式建築,這種牌樓式坊門也因而被稱為牌坊。到南宋以後,牌坊逐漸成為宗教、道德、褒揚等作用,地方標誌的作用則大為減低,到了元明清,更成為皇家「旌表建坊」的重要工具。

黃山附近至今保存完好的牌坊有100多座,最有名的就屬棠樾牌坊群了。棠樾牌坊群距屯溪27公里,座落在歙縣城西10公里的棠樾村頭大道上。棠樾村名來自「棠」是棠梨樹,「樾」為兩樹交蔭之下,「棠樾」意為棠蔭之處。

棠樾村是鮑氏家族聚居地,自南宋建炎年間遷居於此,綿延了800餘年。它的有名,除了保存完好之外,屬同姓家族、在一條數百公尺長的道路上,明代3座,清代4座,以「義」字座中,由兩頭按「忠、孝、節、義」依次建立的七座牌坊,加上一座涼亭與極為少見的女祠在內的宗族祠堂構成的完整聚落,以及徽商重教化的內涵,應是主要原因吧!

忠孝節義棠樾坊(3之2)-->>

[1] 李合群,論中國古代里坊制的崩潰—以唐長安與宋東京為例,《宋遼金元史》2008年第2期,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7235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