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安古道漁梁鎮(3之1)
2010/10/18 18:32:58瀏覽1104|回應1|推薦42

新安古道是明清時代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經之道,初建于隋末唐初,路面以石條鑲邊,卵石鋪中,狀如魚鱗,錯落有致,可見古代徽州能工巧匠的聰明與智慧。古道依江蜿蜒兩華里之長,整條街就像一條魚,有魚頭、魚腹、魚尾,只要江水滔滔不絕,這條「魚」也就永保朝氣,所以又叫「魚鱗街」。漁梁古鎮附近建造的石板滾水壩,叫作漁梁壩,想是為了舟楫之利吧。據說古道上沿江石頭扶欄是明代萬曆年間縣令張公濤主持修建,後人為緬懷他的功績,故將古道的欄杆取名為「張公堤」。

漁梁壩與紫陽橋毗鄰,「紫陽之麓,絕流為梁,瀦為淵。」是漁梁壩名字的由來。有人說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漁梁壩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漁梁壩可洩洪防旱、能截流行船,以及能美化環境。所以他們心連石壩,魂繞漁梁,歷朝歷代都把壩之興衰作為徽州興衰的標誌。漁梁壩是歙縣古代較大的水利工程,為古歙八景之一,位在新安江支流練江之上,始建於隋末唐初(約西元618年前後)。經歷代修建,成為古代石質重力溢流壩。因與紫陽橋毗鄰。「紫陽之麓,絕流為梁,瀦為淵。」故名之為漁梁壩。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漁梁壩的地位極為重要,因為漁梁壩可洩洪防旱、能截流行船,以及美化環境。所以他們心連石壩,魂繞漁梁,歷朝歷代都把壩之興衰作為徽州興衰的標誌。石壩雖曾在明代重修,但由於年代久遠,毀壞嚴重,其中壩體南段被水流衝出一個約20公尺的缺口,壩基鬆動,壩面也有大面積破損。為保護號稱「江南都江堰」的這一珍貴文物,2000年初,歙縣政府對漁梁壩進行維修,2002年完成,維修後的漁梁壩古風依舊,雄偉壯觀。壩長143公尺,底寬27公尺,頂寬6公尺,高約5公尺,全部用堅石壘砌而成。漁梁壩橫斷面呈不等腰梯形,壩面偏南設置三道水門(溢流道)。壩身石砌,面石用花崗岩,條石之間以石銀錠榫、石鍵等聯接,中並立石柱。壩趾有石護菑、石護坦。壩附近古街上有崇報祠(壩祠)神廟等附屬建築,萬曆三十五年(1607)「重建漁梁壩題名碑」等碑刻則存於崇報祠內。瞧瞧漁梁壩,想想宏村的石碣頭,兩者規模雖極為懸殊,但其形制卻似乎有些相似之處。

歙縣的漁梁古鎮是古徽州重要的水陸碼頭,是當年往來杭州的大商船上下貨物的碼頭,杭州來的日用品由此分載運往周圍大小村落,山貨又在此集中運往杭州。漁梁壩造就了徽商的成就和徽州文化的繁榮。當年的商人、水手、腳夫和往來的客商雲集,形成了一條漁梁商業街,商鋪酒肆林立。

新安古道漁梁鎮(3之2)-->>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平平安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安古道漁梁鎮(3之1)
2010/10/23 09:17

好美的地方

很喜歡

馬哥 問候您(landmarc) 於 2010-10-26 10:04 回覆:
謝謝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