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4 18:57:51瀏覽834|回應0|推薦10 | |
西遞、宏村古民居位於安徽省黟(音壹)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以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讓世人對之刮目相看。 黟縣是皖南一座小小縣城,人口不多,但自古即以其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詩仙李白曾如此描述: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從詩仙的描述不難看出,即使在唐代,皖南黟縣的鄉村就因為山水、風物,文化醞釀的敦厚民風等而具有足以引人駐足的獨特意境。 宏村位於黟縣縣城東北10公里處,村落面積約19公頃,現存明清(西元1368~1911年)時期古建築137幢。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西元1190—1194年),原為汪姓聚居之地,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它背倚黃山餘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雲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又有蘊含古意的鄉村聚落與粉墻青瓦的房舍,因此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 黃山支脈黃堆山向南伸出兩條餘脈,東為白龍山(俗稱東山),西為雷岡山,這座畫裡鄉村就在雷岡山南坡腳下。宏村背靠雷岡山,可擋北風之烈,在東邊,發源於黃堆山的溪流流入田間;在西邊,發源於村學堂山的西溪與從羊棧嶺流出的羊棧溪匯流成雙溪,流入奇墅湖。東山導於左,與羊棧嶺互成犄角。三面環水,金城環抱,正是陽基「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風水模式。或許就是這樣一個風水模式而能在建村數百年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員。 雷岡山山脈曲折宛如大青牛臥伏,精於岐黃之術的宏村汪氏六十四世祖就說: 丑(丑屬牛)鎮平陽,必主發祥之兆。 雷岡之腹,乃丹鳳含書形,鳳棲之所。 因此希望能建村於雷岡之陽。 八百多年前居民原住於雷岡山腳的弘村,雖「枕高崗、面流水」,但有西溪東流、村在山上的缺憾。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天降暴雨,西溪改道向南,河道成為乾河灘,雷岡山下出現了一大片風水寶地,村人陸續從山上移居山下再建新村,逐漸形了現在宏村的雛型。 明永樂初(1403年),汪氏祖先想要在村中建祠堂(即樂敘堂),特請風水師來村勘察後,主張挖一條水圳引西溪活水進村,流入村心池塘,再在塘邊建造祠堂。這一構想正合汪氏祖先原意,而構想的具象化卻是由汪氏祖先汪思齊的原配夫人胡重完成。 這一引水工程,照宏村人汪森強在所著水脈宏村中估算:西溪東護岸全長120公尺,頂寬3~4公尺,高2.8~3.4公尺,欄水碣壩全長28公尺,挖水圳土方約1,600平方公尺,月沼約1,700平方公尺,及後來沿河圳修建石板路。這一水系自西向南,盤旋村中,水系之尾,以一個碩大的南湖匯納眾水 北接屋舍,南連綠野。為宏村的後六百年建設,創造了最佳供水系統和優美的村庒水景。 照水脈宏村一書的解說,水圳分大、小水圳在村中分流。大圳向西,小水圳向東流入月沼。大水圳全長716公尺,分上、中、下三段。上水圳流向大致與雷岡山平行,自進水口往南流30公尺,轉彎折向東南,從進水口拐了三個大彎到承志堂,經過一片窪地後往東,與宏村街平行90公尺後再折向西南。中水圳再沿宏村街向東流到慎思堂前再折向南,之後就是下水圳。下水圳向東曲曲折折的轉了個大彎,再向南流入南湖。這水圳曲折拐彎的目的是方便村民就近用水。月沼的西北角是進水口,塘南有暗渠與大水圳相連,東南角的出水口,有小水圳引尾水向村東。小水圳全長552公尺,東西直線距離有240公尺,除了可以補月沼內泉水的不足之外,更可方便村東居民的用水。 畫裡鄉村是宏村(3之2)-->>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