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5 09:35:59瀏覽874|回應1|推薦18 | |
由於這一段歷史緣由,才有了現在的水脈宏村和畫裡鄉村供我們遊賞。 1999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是黃山風景區內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第二次登錄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給了這兩個村落如下的評價: 西遞、宏村這兩個傳統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那些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築和裝飾物,以及供水系統完備的民居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 從宏村的整體佈局來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因此宏村被稱是一座「牛形村」,石碣頭是「牛頭」,村口的兩棵大樹構成了「牛角」,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腳」,村中半月形的池塘月沼稱為「牛胃」,蜿蜒達千公尺長的大、小水圳像牛腸般盤繞在「牛腹」內。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節了氣溫和環境。 走進景區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彎彎的湖泊,這就是南湖。南湖周長833公尺,面積20,247平方公尺,是一座人工湖泊,也是宏村人工水系的尾端。挖掘南湖除了為蓄水和灌溉功能而仿西湖「平湖秋月」建成之外,可能也和風水有關,因為南方有座低矮的紅土山坡正對著宏村,汪氏先人認為對宏村不利,於是有「宜在村南掘湖以制南山」的遺願,到了明萬曆年間才開鑿完成。清詩人汪承恩的宏村八景詩「南湖春曉」中對南湖美景有如的描述: 玻璃三百頃,隔岸裊村烟, 草綠客傷別,鶯啼人尚眠。 南湖湖面上建有一座1986年才建的一座筆直的橋,喚作「畫橋」,算是座新橋。橋名取自清乾隆年間宏村詩人汪彤雯詠西溪上平陽橋的詩句: 無邊細雨濕春泥,隔霧時聞水鳥啼, 楊柳含顰桃帶笑,一鞭吟過畫橋西。 畫橋以石砌成,橋中建有拱橋一座,橋拱淨高1.94公尺,便於划舟而過。上橋有11個石階,下低上高,取其步步高之意。站在湖北岸南望,南湖呈弓狀,畫橋就如一支搭在弓上,正要射向遠方的箭,或許這也正好應和了掘南湖以旺風水的原意吧。 步上畫橋,想著李慕白牽著馬兒走過,詩情畫意,江湖情仇自然浮在眼前。拍電影對古蹟的傷害固然嚴重,但卻也提醒了人們古蹟維護的重要。 過了畫橋左轉,進到南湖書院,書院的門面較大,進得裏面有高墻深院的感覺。南湖書院建於清嘉慶年間,占地6,660平方公尺,是典型徽式書院結構,書院由致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和祗園組成,取名「以文家塾」。這南湖書院應該就是早年的學校,啟蒙閣排有書桌椅,後面是文昌閣,供奉的是孔子畫像,以及至聖先師和子思、曾子、顏子與孟子的牌位,只是這兒的文昌閣似嫌有些簡漏。 出了南湖書院,沿著石板小路前行。這石板巷道是跟著大、水圳構建的,沿路都是徽式建築高高的白牆青瓦和馬頭牆。馬頭牆是房屋兩側的山牆,都是採階梯式高於屋頂的封火牆構造。據說除了防盗之外,更有防火的功效。因為徽式房舍多用木造,馬頭牆高於屋頂可以隔絕火苗的延燒。而建高高的牆也是有防盗的作用,因為徽州男人皆在外經商,家中皆為女人當家,所以砌高墻以防竊。又為了採光需要,而在房舍中間構築天井,天井多以石板舖砌,並設排水孔,雨水均從石下進出,故又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法。
畫裡鄉村是宏村(3之3)-->>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