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琥珀之都 格但斯克
2023/10/12 00:04:21瀏覽756|回應0|推薦73

2023/08/07

上午搭乘「獅子號」古帆船暢遊維斯瓦河岔流,格但斯克古城水岸風華萬千。二戰砲聲迴盪在西盤半島,戰爭與人類歷史永遠無法切割,某些真理和價值必須付出生命代價去維護和捍衛。結束西盤半島的震撼洗禮,回到格但斯克主城區,旅行腳步匆匆,情緒也隨著不同場景快速切換,不及消解的,只能留待日後慢慢反芻。

從西盤半島乘坐公車回到市區,由高原門步入古城,穿過金門經長街直奔綠門之外的餐廳。距離清晨在機上的早餐已相隔8、9小時,拯救空虛的五臟廟刻不容緩,偏偏餐廳遠在相反方向的僻靜城外,上午已經走了很多路,此時想要填飽肚子唯有繼續走路。好不容易,下午2:15終於坐下來享用下飛機後的第一餐,沒有驚喜,就是吃吃飯和歇歇腿,如此安排想必也是經費考量!再次穿街過巷走回長街,去程行踏匆匆,高原門及金門未能仔細記錄,回程總算可以好好欣賞長街上的華美建築。

自漢薩同盟時代以來,格但斯克是波蘭最具歷史意義的藝術城市之一,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富麗了城市風貌。最重要的歷史建築都集中在主城(Główne Miasto),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相繼遭到納粹德國和蘇聯的軍隊摧毀,最具價值的市中心建築和街區毀損程度達到80%,目前整個市中心幾乎都是在戰後所精心重建。

高原門  Brama Wyzynna

高原門是格但斯克主城的入口之一,由Willem van den Blocke建於1588年,是在二戰戰火中倖存下來的真正古蹟。高原門本是聖約翰堡壘的防禦工事,最初有50公尺寬的護城河圍繞,300年後為了增加通道拆除了內門,1895年配合城市發展填平護城河。高原門上有著精美的浮雕,中間是波蘭王國的國徽,左側是皇家普魯士紋章,右側是格但斯克市徽。如今高原門也作為遊客中心使用。

監獄塔與酷刑室  Wieża Więzienna oraz Katownia

在高門與金門之間,有一座兩棟相連的建築,分別是監獄塔與酷刑室。此建築原是建於14世紀初的中世紀防禦工事,監獄塔於1594年重建,並增建了巴洛克式的圓頂。後來因為城堡向外擴建至高門,監獄塔卸下防禦重任,1604年起與酷刑室同被用作監獄與刑場。2006年起琥珀博物館在此運作,2021年展覽空間改為格但斯克博物館。

金門  Złota Brama

穿過高原門後方就是金門,其左側是聖喬治兄弟會宮。金門是長街的起點,也被稱作長街門(Brama Długouliczna),由Abraham van den Blocke所設計,1612年建於14世紀哥德式城門的遺址上,作為防禦工事的一部分。

1648年,金門的頂端前後各裝飾了四座精美雕像,用以象徵理想公民的素質,1878年重新修復。西面的四座雕像象徵市民的願望:Pax(和平)、Libertas(自由)、Fortuna(財富)和Fama(名望);東面的雕像則代表公民的美德:Concordia(協商)、Iustitia(正義)、Pietas(虔誠)和Prudentia(審慎)。可惜匆忙間沒有回頭拍攝金門的東面!

長街 Ulica Długa  長廣場 Długi Targ

格但斯克主城中有一條長街,西起金門,經過長廣場,東至摩特拉瓦河畔的綠門(Brama Zielona);街道自中段的市政廳延伸至綠門的寬闊路段,是為長廣場

13世紀的長街是一條商業路線,1308年條頓騎士團佔領格但斯克後,這條長街成為整個主城最重要的道路。1457至1552年間,它是波蘭國王巡幸格但斯克時隆重登場的道路,國王駐蹕此地的豪華居所,並在節日舉行盛大的煙火表演,長街因此也被稱為「皇家大道」(Droga Królewska)。

幾個世紀以來,街道的面貌已然改變。1882年以斯堪地那維亞的石頭取代粗石鋪設地面,後來修建了一條電車線;二戰期間長街與長廣場的絕大多數建築被摧毀,重建過程中拆除電車鐵軌,改以花崗岩鋪設街道,目前街道僅供行人通行。

穿過金門之後進入格但斯克赫赫有名的長街,兩側櫛比鱗次的華美建築令人目不暇給,窄窄的立面、高高的山牆,源自漢薩與低地國的北方文藝復興建築風格,讓人不禁聯想到荷蘭的城市風貌。這些美麗建築,都是二戰之後根據原建物的照片、繪畫或文字記載等相關資料所精心重建,全新的古蹟—華美的街屋讓世人得以窺見格但斯克往昔的美麗風華。

走進長街乍見洶湧的觀光人潮著實非常驚訝,原以為波蘭的觀光客應該比西歐國家來得少,但眼前摩肩接踵的人流大大顛覆我的想像!街道兩旁的咖啡座也是座無虛席,輕鬆悠閒的人們看來絲毫不受雜沓人聲的干擾。

長廣場是格但斯克最美麗的廣場,指的是市政廳至綠門之間這段長方型的廣場。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當時是商貿交易的集市廣場。1308年條頓騎士團接管格但斯克後,這裡就成為城市最重要的地方。14和15世紀,長廣場每週六出售肉類,附近路段並販售活豬,因此皇家大道的這一部分也被稱為小豬市場。16世紀時,長廣場曾作為具有貴族或合法公民身分的女巫、異教徒和罪犯的處決刑場。

長廣場位於東西軸線上,獨特空間佈局與典型的中世紀城市廣場有所不同,這是適用呂貝克法的波羅的海南部海岸城市的特色。較長的臨街面建有兩開間和三開間的帶有大廳的普通公寓,廣場南北兩側的中世紀住宅建築在16和18世紀間已悉數翻新。

一直以來格但斯克都是波羅的海地區重要的航運與貿易中心,自漢薩同盟時期就是高度發展的城市。16、17世紀是其貿易和文化的黃金時代,聚集了日耳曼、波蘭、猶太和荷蘭等不同民族的居民,他們對於格但斯克經濟和文化的貢獻,也具體反映在城市風貌上,市政廳、海神噴泉、亞瑟宮、黃金屋…等著名建築都集中在長廣場周圍,可謂冠蓋雲集。長街和長廣場一直是最富有的人們居住的城市中心,權貴、富商的華麗豪宅比肩而立,一座座色彩繽紛的宅邸各自擁有獨特的山牆與貴族紋章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爭奇鬥艷展示著屋主的財力與品味,也樹立了格但斯克美輪美奐的城市風貌。

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似乎迫不及待在疫情之後蜂湧而出,格但斯克的旅遊人潮超乎想像,而絕大多數的遊客都集中在精華地區的長街與長廣場,路上遊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餐廳、咖啡館座無虛席。在這裡拍照很難講究品質,一個場景往往需重複拍攝多次始能竟功,因為隨時會有路人大搖大擺從鏡頭前走過。在這裡取景不敢妄想畫面淨空,只要路人不要近身亂入已是萬幸!

市政廳  Ratusz Głównego Miasta

高聳入雲的市政廳鐘塔,可說是長街上最醒目的地標。融合哥德與文藝復興風格的格但斯克主城市政廳,其巍峨壯麗的存在對於繁華的皇家大道具有提綱挈領之功。81公尺高的鐘塔是主城第二高的建築,僅次於聖瑪麗亞教堂,大約50公尺高的觀景廊,擁有欣賞格但斯克美妙全景的絕佳視野。

市政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早期,第一座磚砌單層建築建於1327至1336年,於1382年由石匠大師 Heinrich Ungeradin完成擴建。波羅的海沿岸與低地國的地質不適合也無法供給大量且厚重的石材,因此以北德呂貝克與格但斯克為代表的磚砌哥德式建築便成了北陸的共同特色。隨著城市的整體發展,市政廳在15和16世紀獲得重建,鐘塔建成於1488年。1556年市政廳發生大火,之後以文藝復興風格重建,包括1560年為鐘塔建了一個宏偉的新尖頂,以及1561年於塔尖上裝飾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二世·奧古斯都的鍍金雕像。

格但斯克藝術黃金時代的創造者,如Isaac van den Block、Hans Vredeman de Vries、Willem van der Meer和Anton Moeller等大師,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參與了市政廳內部的美化工程。一樓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樓層,設有議會大廳(白廳)和法庭(紅廳)。

自15世紀中葉直到1921年,市政廳一直是市政府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座寶貴的紀念碑上留下了殘酷的印記,1946年重建市政廳是一項艱鉅任務,被認為是波蘭戰後保護藝術的傑出成就之一。經過多次砌磚和維護工作,重建的市政廳於1970年改作為格但斯克歷史博物館。2000年,鐘塔上安裝了一架由37個鐘所組成的大型鐘琴,每到整點就會奏出動人音律。

海神噴泉  Fontanna Neptuna

海神噴泉位於市政廳旁邊、阿圖斯宮正前方。手持三叉戟的海神雕像面向往昔波蘭國王駐蹕格但斯克的宅邸,並且俯首朝向波蘭國王們。

早在1549年,阿圖斯宮附近即建了一座噴泉,惟細節已不可考。隨後在其他國家更出色的噴泉建築啟發下,曾旅行義大利的市長Bartłomieja Schachmanna 倡議以海神波賽頓妝點城市,象徵著格但斯克這座海洋城市立基的信仰。

1606至1615年間,噴泉進行了設計、雕刻和鑄造工作。海神雕像由Abraham van den Blocke設計、Piotr Husen鑄造,但種種因素影響,海神噴泉遲至1633年才啟動。1634年新增了柵欄,並加上格但斯克的金色盾徽和波蘭鷹作為裝飾。噴泉的建築元素參考了法蘭德斯風格主義。18世紀下半葉,噴泉底座以華麗的洛可可風格進行翻修,並增加了大量的海洋生物裝飾。1927年再次進行整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神才不得不走下神壇(拆遷保護),這座紀念碑因此倖免於難。

格但斯克出產一種很有名的金箔伏特加—「黃金水」(Goldwasser),其源起與海神噴泉傳說緊緊相繫。相傳中世紀的市民喜歡把金幣丟進噴泉裡許願,太多的願望令海神不堪其擾,有一天憤而舉起三叉戟將金幣擊碎成一片片金箔,隨著噴出的泉水一起成了「黃金水」—金箔伏特加。

阿圖斯宮  Dwór Artusa

位於長廣場北側海神噴泉正後方,鄰近市政廳的阿圖斯宮,是由富裕的德國聖喬治兄弟會興建於1348年,當時名為「阿圖斯皇家宮廷」(curia regis Artus),源自中世紀傳說中的亞瑟王(Arthur),象徵騎士精神和勇氣;另一名稱為「聖喬治法庭」(curia sainti Georgi)。14世紀早期,漢薩同盟城鎮多存在類似阿圖斯宮的會所,例如里加和塔林的黑人頭兄弟會。

阿圖斯宮是六個兄弟會的所在地,聚集了格但斯克的貴族和資產階級代表,精英政策嚴禁工匠、攤商和所有從事僱傭工作的人進入。這裡可以從事娛樂活動,更是商業資訊、政府法令的交流場所,阿圖斯宮儼然扮演了官方商行的角色。

1476年,阿圖斯宮完全被燒毀,由市政府出資重建,聖喬治兄弟會喪失所有權,只保留了儀式期間的榮譽優先權。之後成立的更多不同性質協會主導了阿圖斯宮,新兄弟會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阿圖斯宮的長椅(共享座位)。

自1530年起,阿圖斯宮不再只是兄弟會的所在地,也發展成為公開法庭聽證會場所。1620年代開始,戰爭和疫病結束了阿圖斯宮的輝煌歲月。1742,議會將之改建為證券交易所,定期貿易會議、君主禮儀訪問、重大文化活動和國際會議在此交相運作;法官們不得不撤出他們的席位,只保留榮譽權。

現在所見的阿圖斯宮是二戰之後重建的簇新樣貌,目前作為格但斯克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分館。幾個世紀以來兄弟會資助的藝術品被保存下來,內部有許多精彩的壁畫與雕塑,還有一個歐洲最大的瓷磚壁爐,高10.64公尺,由530塊華麗的瓷磚裝飾而成。(下圖載自https://pl.wikipedia.org/)


黃金屋  Złota Kamienica

坐落於長廣場41號的黃金屋,被譽為格但斯克最美麗的建築。黃金屋建於1609至1617年間,由當時的格但斯克市長、同時也是富商和藝術贊助人揚.斯佩曼(Jan Speymann),延請Abraham van den Blocke 設計建造了這座宏偉的文藝復興宅邸。斯佩曼市長夫人Judith Maria曾於1623年在此接待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及其妻奧地利的Anna。

建築立面裝飾著豐富的淺浮雕,以前是鍍金的(因此得名),描繪了統治者和指揮官的頭像、戰爭場景和創始人的徽章。入口上方有一尊慈悲雕像,上面刻著拉丁文:「愛美德,它會讓你幸福,如果你想壓迫它,它就會壓垮你」,「做正確的事,不要懼怕任何人」。立面頂端的四尊雕像代表了基本美德:「謹慎、正義、勇氣和節制」。而屋頂高高矗立著羅馬神話中的幸運女神Fortuna,守護斯佩曼家族的繁榮富裕。

黃金屋在1660年後被下一任市長Piotr Henrich買下;1786至1918年間歸格但斯克的史蒂芬斯家族所有。1938至1945年間,這裡成為西普魯士省博物館。黃金屋同樣毀於1945年,之後根據保存下來的照片和資料進行整修,大部分裝飾品都屬於斯佩曼市長購買的原始收藏品,惟翻修後與原來的外觀已有所不同。黃金屋前方設有咖啡座及眾多遊客,想要拍攝完整立面並不容易,下圖載自網路。

綠門  Brama Zielona

綠門位於長廣場與摩特拉瓦河之間,它可能是格但斯克最古老的水門,連同金門、高原門沿著長街及長廣場延伸,稱為皇家之路。

綠門係由來自阿姆斯特丹的Regniera及德勒斯登的Regniera建於1564至1568年,大門使用了格但斯克建築中前所未有的小尺寸磚塊,稱為荷蘭磚,因為它們是從阿姆斯特丹進口作為船艙的壓艙物。綠門的建築靈感源自於比利時安特衛普市政廳,是格但斯克荷蘭風格主義的第一個例子,賦予城市獨特的美麗風貌。

在長廣場所見的綠門西側

從綠門望向長廣場

綠門原先的建造目的是作為波蘭國王巡幸格但斯克的住所,但實際上卻並未接待過波蘭國王。自1880至1939年,它是西普魯士省博物館的所在地。綠門其中一個房間曾經是波蘭總統萊赫·華勒沙(Lech Wałęsa)的辦公室。現在綠門則成為波蘭國家博物館展覽部和格但斯克攝影畫廊。

在綠橋上所見的綠門東側

千帆過盡 風華依舊 摩特拉瓦河畔風光

走出綠門之後,眼前就是潺潺流過格但斯克市區的摩特拉瓦河(Motława),站在綠橋之上,摩特拉瓦河兩岸的美麗風光盡收眼底。西岸是歷史悠久的格但斯克主城區,山形牆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其中並穿插著一座座銜接老城街道的水門,昔日控制老城出入的防禦關卡,如今成為河岸的亮眼點綴,巍然矗立的水門不僅雄偉壯麗,更透著厚重的歷史氛圍。

下圖左:赫列布尼卡門(Brama Chlebnicka);中:聖瑪麗門(Brama Mariacka);右:格但斯克起重機(Żuraw)

摩特拉瓦河兩岸各有風情,西岸的舊城建築與鵝卵石街道,不論風格與色彩都充滿著歷史感;而東岸的糧倉島(Wyspa Spichrzów)林立著飯店、酒吧及餐廳,原有的舊倉庫已隨城市發展改造為現代建築。

不論是河流、湖泊或是海洋,只要是有水相伴的城市,景緻就顯得靈動婉約,特別是中世紀風貌的古城風光更加旖旎動人。千帆過盡,風華依舊,摩特拉瓦河潺潺流淌,流逝的是歲月,留下的是千載悠悠的醉人風韻。


史塔吉夫納門  Brama Stagiewna

穿過摩特拉瓦河再往前行,經過樸拙壯碩的史塔吉夫納門,建於16世紀初的防禦塔因其外型而被暱稱為「牛奶罐」,是城市防禦工事的遺跡。17世紀初重建城門;1813年和1945年曾兩度被摧毀。戰後重建,現在是波蘭藝術家合作社的所在地。

遠離主城中心的外圍河道寧靜而閒逸

啤酒街  Ulica Piwna

瀏覽過長街與長廣場這個格但斯克主城的精華地帶,穿過市政廳旁邊的小巷弄轉入與長街平行的啤酒街。啤酒街得名於街道上啤酒廠生產的 Jopejska啤酒,是主城最美麗的街道之一,兩側林立著餐廳、咖啡館、酒吧和酒館。格但斯克赫赫有名的聖瑪利亞教堂(Bazylika Mariacka)就坐落於啤酒街中段(另文分享)。在此穿梭的遊客也不少,但相較於人聲鼎沸的長街,啤酒街相對顯得寧靜。

大軍械庫  Wielka Zbrojownia

遠遠望向啤酒街西邊底端,以為這是一條封閉街道,其實是與Kołodziejska街道的交叉口巍然矗立著一棟文藝復興式的堂皇建築,令人驚艷更令人驚訝,因為這座華麗的建築竟然是一座軍械庫!16世紀末,來自瑞典的威脅日益嚴重,格但斯克因此著手興建了這座軍械庫。

大軍械庫建於1600至1605年之間,由當時格但斯克最傑出的建築師Anton van Obberghen 和 Hans Vredeman de Vries設計,Hans Strakowski領導,雕塑裝飾由Willem van der Meer the Younger和Abraham van den Block完成。位於主城中世紀防禦城牆西邊的軍械庫,採用小型紅色荷蘭磚建造,以鍍金的砂岩雕像作為裝飾,是波蘭境內荷蘭文藝復興風格最傑出的建築範例之一。

直到18世紀末,這座富麗堂皇的建築一直被用作軍火庫。在格但斯克自由市期間,大樓的底層被改造成購物商場,樓上的房間則用作倉庫。1699年、1768年、1887年和1911年進行了主要的整修工程。1945年大軍械庫被摧毀,1947年起重建工程陸續進行。1954年,大軍械庫成為格但斯克美術學院的財產。

市場大廳  Hala Targowa

沿著大軍械庫前方的道路一向往北走,來到一個紅磚式的建築,這是格但斯克的市場大廳。市場建於建於1894至1896年,旨在消除或至少顯著減少主城區和舊城區的小販貿易現象。市場大廳的內部,除了188個店舖和攤位形式供商人使用,還設有行政辦公室,警察局和衛生設施。(下圖攝於次日)

市場大廳原址在12~13世紀時,曾經是市場集散地與羅馬式聖尼古拉斯教堂的所在地。在1227年時,此區移交給道明會騎士團,因而建立道明會修道院(Klasztor dominikański)與新的哥德式聖尼古拉教堂。

市場大廳在二戰時期並無太大損傷,戰後繼續其原來的商業功能。1999年進行全面翻新,發掘了12世紀時聖尼古拉(św. Mikołaja)教堂的地基,2005年又發現石井與中世紀的墓地遺跡,2022年則發現了中世紀防禦工事的城牆地基,說明此處在14世紀時,是作為城牆的一部分與雅采克塔連接。

市場大廳與雅采克塔  Baszta Jacek

雅采克塔是格但斯克主城中世紀防禦工事的一座塔樓,建於1400年左右。它是一座平面呈八角形的磚砌建築,有八層砲台,目前高36 公尺(含頂部旗幟),是中世紀格但斯克最高的塔樓。(下圖攝於次日)


聖多明尼克市集  Jarmark św. Dominika

一年一度的「聖多明尼克市集」是波蘭歷史最悠久的市集,也是歐洲最大的市集之一。聖多明尼克市集始於1261年8月4日,由教皇亞歷山大四世頒佈命令後開始舉行,主要是為了紀念「聖多明尼克」這位聖人並慶祝祂封聖。

教宗大使Giulio Ruggieri在一份對於16世紀市集的最古老描述中寫道:「八月有一場盛大的聖多明尼克市集,聚集了德國人、法國人、法蘭德斯人、英國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400艘船載著法國和西班牙的葡萄酒、絲綢、油、檸檬、果醬和其他西班牙產品、葡萄牙樹根、錫和英國布料抵達港口。馬戲表演者、雜技演員和表演團體從各地來到格但斯克。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奇蹟、奇異的動物,甚至還有…美人魚。」如此的中世紀盛會,何其令人神往!

聖多明尼克市集每年持續舉辦,至今已超過7個世紀。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工匠、古董商、以及當地農特產、美食攤在慶典中熱鬧開張,每年為期三週的市集都會吸引數百萬人來到這座城市,是格但斯克獨具意義的重要節慶活動。這項傳統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1972年恢復舉行,就從那時起,「公雞」(Gdansk Fair Roosters)成了聖多明尼克市集的象徵。

2023年的格但斯克聖多明尼克市集已邁入第763年,於7月22日開始,持續3週直至8月13日。活動在城市的許多地區舉行,上千個攤位分散在各處街道,獨特的歷史空間和氛圍、購物的舒適性、引人入勝的展場、多樣的休息區、豐富的藝術節目是本次活動的亮點。而盛大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世界上最大的鼓聲、市集的號角和公雞人物,這些都讓每年的活動精彩無比。

2023年聖多明尼克市集開幕盛況 (https://jarmarkswdominika.pl)

來到格但斯克已近市集活動的尾聲,並未刻意追逐,僅配合行程在老城區琥珀博物館周邊的街市逛逛,攤位上販售著許多農產食品,如蜂蜜、果醬、起司、糕點、香腸、酒類、茶…,此外還有織品、木雕…等當地特產及紀念品。行程才剛開始,加上還來不及兌換波蘭錢幣,因此僅止於開開眼界看看熱鬧。

琥珀博物館 與 聖多明尼克市集的標誌


旅途的第一天,清早下飛機後即馬不停蹄,加上紅眼班機睡眠不足,行路至此已然非常疲憊!而天氣陰霾時有陣雨,坐下來享用啤酒和小點其實是為了歇歇腿喘口氣。


短暫充電後,從主城(Główne Miasto)繼續向老城(Stare Miasto)移動,老城是格但斯克最古老的地區,現在大部分是一般住宅,著名的大磨坊和格但斯克最古老的聖凱瑟琳教堂也在老城區。

聖凱瑟琳教堂  Kościół św. Katarzyny

聖凱瑟琳教堂是老城區最古老的教區教堂,由格但斯克波美拉尼亞王子建立於1227至1239年間,並於1379 年之後進行擴建。教堂鐘塔冠以Jakub van den Block於1634年設計的巴洛克式圓頂。1555年至1945年間,它成為了一個新教的禮拜場所。教堂內部收藏有 Anton Möller 和 Isaac van den Block 的畫作。17世紀的波蘭天文學家、並曾任格但斯克市長的約翰·赫維留斯(Jan Heweliusz)長眠於此。

下圖載自網路

走回飯店途中因為迷路,遇見聖凱瑟琳教堂的另一面。

 大磨坊 Wielki Młyn / 琥珀博物館 Muzeum Bursztynu

大磨坊是格但斯克一座歷史悠久的中世紀水磨,由條頓騎士團建於1350年,位於老城拉杜尼亞(Radunia)運河分叉處的人工島(磨坊島)上,由運河提供動力,共有18個直徑4.8公尺的水車,在當時是一個特殊的建築。19世紀前葉進行過現代化改造,用於生產麵粉。1880年,磨坊採用了現代渦輪驅動(水輪機),一直使用至二戰結束。戰後重建之後陸續用於展覽、倉儲、娛樂表演和造船業展覽會,也曾作為購物中心,但都不成氣候。2016年,大磨坊捐贈給格但斯克琥珀博物館,在花費巨資進行重建、改造和現代化工程後,琥珀博物館於2021年在此揭幕。(下圖攝於次日)

琥珀尋寶體驗池

琥珀源自某種已絶種的松樹樹脂,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千萬年後樹脂變成了化石,經過切割、雕琢、打磨,便成為現在我們所見的琥珀。晶瑩剔透的琥珀在光線投射下如同華星秋月般璀璨瑰麗,在古代被視為人間瑰寶,曾有「北方的黃金」美譽。

古代有一條絲綢之路,由東至西橫跨歐亞;在歐洲也有一條琥珀之路,由北到南,從波羅的海直通地中海。波羅的海沿岸藴藏豐富的琥珀,格但斯克北臨波羅的海,兼又位於波蘭最長河流維斯瓦河下遊,3千多年前,便有人在波羅的海沿岸開採琥珀,在格但斯克加工後,利用維斯瓦河運送到波蘭南部,再經陸路運往義大利威尼斯,然後跨越地中海送抵非洲北岸。作為琥珀之路的起點,受惠於琥珀貿易的格但斯克,因而發展成為錦繡繁華的「琥珀之都」。

格但斯克無愧於世界琥珀之都的稱號。幾個世紀以來,這裡一直生產琥珀珠寶和器皿。琥珀博物館展示了天然的樹脂塊及其內含物,以及珠寶、器皿和箱篋等琥珀成品。走一遭博物館,可以瞭解琥珀是如何形成、提取、加工…,更可以欣賞琥珀晶瑩剔透的天然之美、見識精雕細琢的天工之藝。

這一天馬不停蹄,終於完成既定行程,打算走回飯店附近的小型市集覓食。走著走著…感覺四周環境越來越幽靜,才發現方向掌握錯誤,於是依靠手機導航回歸正途。因為走了遠路,意外遇見聖凱瑟琳教堂的另一面,還有「聖多明尼克市集」的象徵—公雞,五顏六色繽紛多彩的公雞非常討喜,格但斯克效仿了「柏林熊」的概念,漫步城市中隨時可能遇見可愛的格但斯克市集公雞。


暖心難忘的美好晚餐

回到飯店附近的小型市集,卻找不到合意的食物作為晚餐。順著早上去搭船的路走向摩特拉瓦河岸,轉入河岸第一家就是義大利餐廳,由於傍晚時喝了啤酒吃了小點,此時義式餐廳正符合我們輕食的需求。然打開菜單只有波蘭文,找來英語流暢的waiter告知我們的需求請他推薦菜色,這個年輕waiter不僅長得帥,更可喜的是服務態度熱誠又風趣(誤以為他是義大利人),在他的協助下我們點了三份蕃茄湯、一個佛卡夏、一個披薩及咖啡,點餐過程七嘴八舌加上比手畫腳超級爆笑,連waiter都和我們笑成一團,頓時忘卻一身疲憊。

出國前期待著來波蘭避暑,現在果然如願以償!這兩天是陰雨天,八月的格但斯克竟比台灣的冬天還冷,坐在餐廳戶外區,不敵摩特拉瓦河岸颼颼的寒風吹襲,紛紛拿起餐廳提供的毛毯裹身禦寒。

旅伴中唯一的男士達兄弟,在菜單中發現小杯計價的波蘭特產伏特加,一時興起詢問waiter點一小瓶(大家分享)的價錢,waiter面有難色請我們給他時間確認,他頗花了些時間兩進兩出後,非常誠懇地請達兄弟不要在這裡點一整瓶伏特加,因為「very very expensive!」,並且拿出紙筆寫下他推薦的兩種品牌,建議我們明後天再去超市買來品嘗,既經濟又實惠。大家對於他的坦誠相待紛紛豎起大拇指並連聲稱謝。Emilia老師屢次談及波蘭人的敦厚品行,此刻終於明白一二!

在疲累的一天之後享受了這一餐非常道地的義大利美食,幸運遇見的waiter其熱情和真誠讓我們深受感動,臨別前大家和他合照,紀念這一頓暖心又難忘的美好晚餐!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