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15 14:00:05瀏覽914|回應0|推薦69 | |
旅行歐洲,每到大城市總有一種浩瀚無邊、難以駕馭的疲累感。波蘭首都華沙(Warszawa)幅員遼闊,城市新舊並陳,舊城區是參訪重點,但市中心的現代城市風貌自然也不會遺漏。停留華沙的兩天期間,仰賴的是兩條腿搭配地鐵、公車、電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再加上親身探觸華沙血淚斑斑的近代史,旅行的腳步豈止是疲累,根本是沉重不堪啊! 華沙簡史 華沙原為馬佐夫舍地區維斯瓦河畔的一個小漁村,1300年左右,馬佐夫舍公爵波列斯瓦夫二世(Bolesław II mazowiecki)建立了華沙城,之後於1413年正式成為馬佐夫舍公國的首都。15世紀,城市人口開始向北遷徙,逐漸形成了新城,而既有的城區則被稱為老城。1526年,由於馬佐夫舍公爵家族絕嗣,華沙正式被併入波蘭王國。 1596年,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齊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 Waza)將首都由南方的克拉科夫遷往華沙,此後華沙開始蓬勃發展。1795年之前,華沙一直是波蘭立陶宛聯邦實際上的首都,並發展成為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贏得了「北方巴黎」的稱號。 隨後則成為拿破崙統治下的華沙公國首都所在地。1815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華沙成為以俄羅斯沙皇為君主的波蘭會議王國首府。19世紀時,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城市人口暴漲,使得當時的華沙成為歐洲規模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並以其優雅的建築和林蔭大道而聞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華沙遭到轟炸和圍困。由於1943年的猶太區起義、1944年的華沙起義以及隨後納粹德軍的系統性破壞,整座城市有85% 被催毀,華沙幾乎被夷為平地,人口減少了大約80萬人。 1945年1月,蘇聯紅軍開進華沙,解放了整座城市。 二戰結束後,政府發起「為華沙搬磚」的重建運動,收集舊時殘存的照片與圖紙,將整座城市依照原有的模樣重建。雖然未能完全恢復到戰前的風貌,但整座城市已然重生並充滿活力。重建後的華沙雖非真正的古蹟,但因其特殊意義,仍在1980年以「華沙歷史中心」之名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79年和1983年,出身於波蘭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兩次訪問祖國,為尚處於萌芽之中的團結工聯運動提供了支持,並舉行彌撒鼓勵波蘭「改頭換面」。華沙市民和波蘭人民普遍將教宗的話語理解為推動改革的動力,從而極大助推了東歐劇變。1989年,波蘭正式終結40年的社會主義政體,邁向民主與現代。 2023/08/12 科學文化宮(Pałac Kultury i Nauki) 二戰後,由於波蘭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因此華沙的建築也深受現代主義、社會主義等風潮的影響,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建築物當屬以紐約帝國大廈為藍本的科學文化宮。巍然聳立在華沙市中心的科學文化宮,絕對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存在,不管你喜不喜歡。 落成於1955年的科學文化宮,是蘇聯贈送給波蘭的「禮物」,不僅是史達林式建築的代表,也是蘇聯政權掌控波蘭的標記。在當時這是一座前瞻性的建築,但在波蘭人心目中這是個有辱尊嚴的建設,因此謔稱它為「史達林的注射器」。 建築下方的巨型雕像是波蘭的代表性人物:蕭邦(左)、哥白尼(右)。 科學文化宮內部有3千多個房間、3個劇院、1個游泳池、1個博物館和1個能容納3000人的會議廳。駐有近70個與科學文化相關的機構和組織,經常舉辦各種展覽,多年來一直承載著科學與文化中心的功能。 科學文化宮高達234公尺,至今仍是華沙和波蘭境內第二高的建築物(僅次於華沙塔)。位於30樓的觀景台視野遼闊,可以俯瞰整個華沙市區風光,包括遠方的舊城區及維斯瓦河。華沙市民戲稱「華沙最美的風景就在科學文化宮的觀景台」,因為唯有在此,才看不到科學文化宮本身。 華沙悠久而獨特的歷史,深刻影響了這座城市的建築風格與城市布局。與其他多數波蘭城市不同,華沙的城市風貌以現代風格為基調,玻璃大廈與歷史建築並存。外來遊客或許認為華沙的建築風格混亂且不連貫,然而,對於華沙人來說,他們的城市很美麗,因為它重新煥發了生機。由於成千上萬的華沙居民,這座城市已然從廢墟中復活了。 地鐵站的烏龍插曲 離開科學文化宮後,接著要搭乘地鐵前往舊城區。帶團的Emilia老師為團員們買了車票,不知為何車票有兩張,進到地鐵站問了當地人,告知以黃色票卡過卡進站即可。眾人依指示魚貫過卡進入地鐵站內,Emilia為慎重起見向站務人員A再次確認,這一確認不得了,他竟指稱我們「逃票」!這讓尊法守紀的我們莫名所以?原來必須過卡的是紅色車票(幹嘛多給黃色車票害人?)。 此時好心的站務人員B手持人工刷卡機逐一為我們過卡,但站務人員A攔阻並準備開罰,任憑Emilia以流利的波蘭語說之以理動之以情,仍堅持立場不為所動,一旁三位警察雙手抱在胸前一副隔岸觀火的姿態,凡此種種看在觀光客的我們眼裡,敦厚的波蘭人頓時都成了蠻不講理的人了! 據理力爭、交涉無果的Emilia,最後爭取向最高層的站管人員填表申訴,方才結束近半個鐘頭的紛爭及耽擱。人在屋簷下徒呼奈何的我們歸納出一個結論:地鐵站務人員或許也有取締違規的業績壓力,大舉開罰我們這一票30人,他這個月的業績一次就達標了! 地鐵站月台 舊城區南側巡禮 皇家大道(Trakt Królewski) 皇家大道開始於舊城的城堡廣場,向南經過克拉科夫郊區街(Krakowskie Przedmieście)、新世界街(Nowy Świat),最後到達維拉諾夫宮。全長約4公里,有華沙最美麗街道之稱。 皇家大道南側 這條大道是過去波蘭國王舉行典禮的道路,兩旁林立著聖十字教堂、聖安妮教堂、總統府及華沙大學等宏偉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在二戰時期幾乎都被毀壞,現在所見的多是重建復原的樣貌。 由南往北漫步,整條大道雍容大器、華美優雅,置身其間賞心悅目甚且目不暇給! 皇家大道北側 哥白尼紀念碑 哥白尼雕像矗立於波蘭科學院前方,是由丹麥雕塑家貝特爾·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於1822年所設計,1830年竣工。紀念提出天體運行論及日心說的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Mikołaj Kopernik)的貢獻。 聖十字教堂 (Bazylika Świętego Krzyża) 聖十字教堂是完成於1757年的羅馬天主教堂,在戰火中被炸毀後延續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重建。教堂之所以知名,是因為波蘭最偉大的音樂家—蕭邦的心臟就安放在教堂之中。 蕭邦出生於波蘭被列強瓜分的年代,20歲就離開華沙前往法國巴黎,卻始終惦記著祖國和家人。1849年蕭邦病逝於巴黎,被安葬於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他的姐姐路德維卡遵照其臨終囑託,於次年將他的心臟護送回波蘭,安置於華沙的聖十字教堂。當時的主教將蕭邦的心臟封存在中殿左側第二根廊柱中。柱面有蕭邦生平簡介,還刻上聖經馬太福音「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的字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對華沙進行毀滅轟炸,兩位神職人員為保護蕭邦的心臟而獻出了寶貴生命。在戰後大規模的首都重建中,波蘭人稱之為「祖國心臟」的這座教堂最早獲得修復。 蕭邦心繫祖國卻被迫漂泊流浪,客死異鄉之後始得「心」歸故里,令人不勝唏噓!站在教堂中緬懷這位偉大的鋼琴詩人,感激他留給世人珠玉般優美雋永的音樂資產,並願他在祖國的溫暖懷抱中安息! 華沙大學(Uniwersytet Warszawski) 華沙大學是波蘭最大的高等學府。其歷史與波蘭、華沙跌宕的歷史息息相關。建立於1816年的華沙大學是由1766年建立的華沙軍校、1808年建立的法律學校和1809年建立的醫學院合併而成。 18世紀沙皇俄國、普魯士及奧地利瓜分波蘭,亞歷山大一世授旨建立華沙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華沙大學成為波蘭第一個合法的國家學術機構。1918年波蘭獨立後,大學得以實現其成立以來最大的思想自由。二戰期間大學成了納粹軍營,60%的建築被毀。1945年大學再次重開,成為史達林變革的中心。 今日華沙大學擁有18個院,學生超過5萬人,名列於「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之中。 帶團的Emilia老師,當年負笈波蘭在華沙大學深造8年,取得碩、博士學位。目前除了擔任教職,也致力於波蘭文化推廣,進而親自帶團旅遊波蘭。下圖是她在華沙大學校園中為團員介紹,並娓娓述說昔日在此求學的點點滴滴。 聖母訪親女修會教堂(Kościół Opieki św. Józefa w Warszawie),也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建於1664至1761年,是華沙具代表性的洛可可式建築風格教堂。 布里斯托酒店(Hotel Bristol),緊鄰總統府。1901年開始營運,二戰期間曾是納粹德軍在華沙的行政總部,因此受到戰爭的影響較小。戰後酒店重新裝修並開業。1970年代後曾改為華沙大學的圖書館,共產政權倒台後,酒店恢復了昔日的輝煌,在1993年重新開業。 總統府(Pałac Prezydencki) 波蘭總統府最早建於1643年,起初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貴族-拉齊維烏(Radziwiłł)家族的宅邸。1791年,五三憲法在此起草。1818年重新整修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在波蘭會議王國時期,此處是俄羅斯的總督府。一戰結束波蘭恢復獨立之後,成為波蘭政府的辦公場所。二戰期間被德國佔領,因此得以在摧毀行動中倖存。1994年重新整修後,正式成為波蘭共和國的總統府所在地。 總統府前方有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的騎馬銅像,他是華沙公國時期的軍隊領導人。華沙公國是波蘭被瓜分時期僅存的波蘭人國家,若當時陷落則不會有後來的波蘭王國,他象徵著英勇不屈的精神。 加爾默羅會教堂(Kościół Karmelitów),建於1761年至1783年期間,是華沙新古典主義風格最明顯的教堂。二戰期間僅受到輕微損壞。 教堂前方是波蘭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紀念碑 聖安妮教堂(Kościół św. Anny) 這座教堂是波蘭最著名的新古典主義教堂之一,也是華沙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原先的教堂興建於15世紀,雖然經歷過多次重建,不過自1788年以來,教堂的外觀基本未變。教堂立面角落鑲嵌著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Pope John Paul II) 造訪教堂及進行彌撒的紀念牌匾。 新古典主義清新優雅的教堂外觀,卻擁有反差極大的內部空間。巴洛克風格的裝置金碧輝煌,天花板彩繪華麗,是市內最精美的宗教建築之一。教堂在二戰期間雖遭到破壞,但並未摧毀,因此仍保有許多原始特色。富麗堂皇的內部空間,依然不減莊嚴神聖的氛圍。 一旁的鐘樓是在1582年所增建。登上鐘樓的觀景台可以俯瞰令人驚嘆的城市美景。只可惜,當我隔天得到空檔時天色已經黯淡了! 俄烏戰爭打到波蘭來了?! 在城堡廣場附近的餐廳午餐之後,步下廣場旁邊的階梯來到電車站,準備前往華沙起義博物館。此時天上啪答啪答飛過一架又一架軍用直升機,電車站周邊站著許多警察,我們被告知交通管制電車停駛。正當無奈應變前往地鐵站的步行途中,天空中變成一架又一架戰鬥機呼嘯而過,轟隆隆聲勢驚人,眾人忐忑揣測—莫非俄烏戰爭擴大戰場打到波蘭來了?但只見當地的波蘭民眾面不改色一派悠閒。後來Emilia老師打聽得知,再過三天的8月15日是聖母升天日,也是波蘭軍人節,今天所見是軍人節慶祝活動的彩排預演,虛驚一場! 斑斑歷史痕跡 遍布華沙的每一個角落 因為電車搭不成改乘地鐵,多走了很多路。在華沙街道上隨處可見與「華沙家鄉軍」(Armia Krajowa)有關的建築、戰鬥波蘭(Polska Walcząca,縮寫:PW)的標誌及家鄉軍老兵的圖像,明顯感受到華沙人對這段歷史的重視,時時提醒自己、提醒世人莫忘歷史的慘痛教訓。 猶太人隔離區遺跡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為貫徹「消滅劣等民族」的統治方針,於1940年將華沙的猶太人圈進隔離區(Warsaw Ghetto),最多超過46萬猶太公民居住在3.4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平均每個房間容納9.2個人,僅靠微薄的口糧維生。1942年整個夏季,至少有25萬名華沙猶太區市民被送往特雷布林卡滅絕營。1943年4月,納粹執行徹底滅絕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宣布摧毀整個猶太區,引發了華沙猶太人起義。起義堅持近一個月後終告失敗,猶太區被夷為平地。據估計,猶太區至少有30萬人被子彈或毒氣殺害,至少有9萬名居民忍受飢餓或疾病,以及在華沙猶太區起義、猶太區被摧毀時傷亡。 猶太人隔離區紀念碑,石碑上的方形鐵灰色石板是華沙市區的地圖,而地圖中央凸出的一小塊即是猶太人隔離區。 當年的猶太人隔離區被一排排的高牆所圍困,如同柏林圍牆。紀念碑旁的地面上有一條延伸的分界線,上面有著GHETTO、1940、1943…等字體,這便是當年的隔離區圍牆遺跡。陽光斜照,荒草蔓生,悲涼寥落的氛圍揮之不去! 華沙起義博物館(Muzeum Powstania Warszawskiego) 1944年7月,蘇聯紅軍已攻入原波蘭領土,並向華沙推進。位於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指示地下組織「波蘭家鄉軍」(Armia Krajowa),在紅軍到來之前從納粹手中奪取華沙的控制權。家鄉軍與華沙市民遂於1944年8月1日吹響了「華沙起義」的號角,原本預計只持續兩天的起義,實際上卻奮戰了63天,最後家鄉軍被迫向德軍有條件投降。 這次的起義,可謂是歐洲反抗納粹中最浩大也慘烈的行動。希特勒並未遵守投降條件,下令徹底夷平華沙以為報復,德軍摧毀了城中85%的建築,包括具有歷史價值的舊城區及皇家城堡。此外,納粹德軍展開清算式大屠殺,導致20多萬名的士兵與平民死亡,另外還有近50萬人被放逐或送往納粹集中營。 華沙起義博物館於2004年華沙戰爭爆發60週年之際開放,藉以向那些為獨立波蘭及其自由首都而奮鬥和犧牲的人們致敬。 博物館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尺,展出800件展品,約有1500張照片、影片和錄音,描繪了華沙起義期間的戰鬥和日常生活,並且將佔領的恐怖氛圍置於背景之中。這些展品介紹壯烈的起義事件,從策畫到最終失敗,以及他們進一步的命運走向。家鄉軍為期63天反抗德軍的慘烈歷史,在此被記錄、陳列並保存,也讓後世之人得以親炙華沙這可歌可泣的一頁歷史。 左邊是納粹,右邊是蘇聯,二戰期間的波蘭被兩大惡勢力所箝制。 華沙家鄉軍的臂章 展覽同時描繪了起義時期國際局勢的複雜性,包括共產主義政權的戰後歲月和波蘭人民共和國(PRL)異議分子的命運。 常設展的第二部分於2006年在B廳開幕,展示了盟軍空投的故事。它的亮點是解放者B-24J轟炸機的複製品。展覽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德國人和其盟友在華沙的行動,這些行動記錄在起義時期的官方文本和私人筆記中。 當時的華沙家鄉軍,利用隱蔽的「下水道」作為突擊和撤離的藏身之處。 5千名戰士藏身在漆黑的下水道中活動,而德軍的槍口對準每一個出口,導致4千多人喪命。下水道中除了汙水,還有排泄物、屍體…,當時的華沙市民若非處於納粹魔掌之下的水深火熱之中,又怎能忍受如此惡劣不堪的環境!導覽員解說得越詳細,聽者的心情越是沉重! 博物館中建了一座城市下水道模型,讓參訪者藉由模擬的情境體會昔日華沙家鄉軍的經歷。我們佝僂著身軀一個緊挨著一個步入下水道中,轉個彎之後導覽員關閉光源,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全然漆黑中不知何去何從,移步間可能撞到牆、踩到人,恐懼襲來驚叫聲四起,導覽員聞聲立刻開啟光源。我們置身的猶只是清潔乾燥的模擬下水道,從出口鑽出來的眾人彷彿歷劫歸來,足可想像昔日華沙軍民慘烈不堪的境遇! 5分鐘長的3D電影《廢墟之城》(City of Ruins),使用歷史畫面和新的電影技術創造這部令人震驚的影片,從上空拍攝被夷為平地的華沙,一座曾經繁華的城市,變成焦黑的瓦礫廢墟。怵目驚心的畫面緩緩流過,悲涼的樂聲纏繞著糾結的心情,止不住兩行眼淚潸潸流下! 博物館旁的自由公園(Park Wolności),高聳著陣亡烈士紀念牆,數不盡的名字,代表著萬千英魂。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願在此的縷縷英魂得到安息! 華沙,這座城市經歷動蕩而悲慘的歷史,在外人眼中無疑是一個悲情城市。然而,華沙人以他們的堅忍不拔、頑強剛毅走過一場場無情風雨、一段段慘烈歷史,繼而讓自己的城市、國家浴火重生,令人在同情之餘不由得肅然起敬!走入別人的故事、看見別人的辛酸,也是旅行的一部分。雖然在華沙的步履沉重,但也喜見他們蓬勃邁步欣欣向榮!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