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波蘭 的「格但斯克」 德意志的 「但澤」
2023/09/28 00:02:05瀏覽1311|回應0|推薦77

格但斯克Gdańsk,德語:但澤 Danzig)位於波蘭北部,濱臨波羅的海的格但斯克灣,縱貫波蘭國土的維斯瓦河(Wisła)由此注入波羅的海,河口分出許多岔流,格但斯克的市區就位於岔流摩特拉瓦河(Motława)兩岸,河岸地帶即是這座港口城市的發源地。

格但斯克是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由於掌握了航運樞紐,自漢薩同盟時期就是高度發展的城市,始終是波羅的海地區重要的航運與貿易中心。此外,因為地處盛產琥珀的波羅的海沿岸,作為世界最大的琥珀加工與貿易中心,是古代商路「琥珀之路」的起點,因而獲稱「琥珀之都」。

在歐洲政治、軍事與外交史上,格但斯克歷來極受關注。由於控制了維斯瓦河的入海口,既是波蘭最理想的出海口,同時也是聯結東普魯士地區和德國大部分領土的咽喉要地,自1308年條頓騎士團征佔此城之後的6百多年間,格但斯克一直是德意志和波蘭兩大民族反覆爭奪的焦點。

格但斯克歷史

創建波美拉尼亞公國

西元 997年,波蘭最早的皮亞斯特王朝國王波列斯瓦夫一世(Bolesław I Chrobry),派聖人Adalbert of Prague為格但斯克居民施洗,此後,格但斯克成為波美拉尼亞公爵統治下的一個波蘭割據公國的主要中心。在1308年之前,格但斯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貿易城市,擁有萬名居民,在當時的歐洲是少有的城市規模。

條頓騎士團(1308年-1454年)

1308年,德意志條頓騎士團征服了這座繁榮的城市,然格但斯克大屠殺導致城市的衰落。其後城市規模和貿易逐漸恢復和發展,德語名稱「但澤」(Danzig)取代波蘭名稱「格但斯克」,1361年但澤加入漢薩同盟。

波蘭的王室普魯士(1454年-1793年)

1454年,普魯士邦聯與波蘭王國結盟共同對抗條頓騎士團,1457年,但澤併入「王室普魯士」接受波蘭王國的保護,同時保持其自治市的獨立地位。16、17世紀是但澤貿易和文化的黃金時代,再次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大型國際性海港城市,聚集了德國、波蘭、猶太和荷蘭等民族的居民,他們對於這個時期但澤的地位確立和文化繁榮皆有所貢獻。

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時期(1793年-1919年)

經過1772-1795年的一系列戰爭,波蘭最終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大強鄰瓜分。1793年,但澤正式割讓給普魯士王國,1871年加入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直到1919年,這座城市曾有126年是一座德國城市。

但澤自由市(1920年-193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波蘭重回獨立國家。國際社會透過凡爾賽條約,促使但澤於1920年成為一個在國際聯盟保護下的半獨立自由市,內政權力由絕對多數的德國居民掌握,外部事務則受到波蘭的控制,德國和波蘭皆不滿意於但澤自由市這個安排。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1939年3月,希特勒要求波蘭歸還但澤、並解決波蘭走廊問題,遭到波蘭拒絕。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的軍艦炮擊但澤的西盤半島,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澤淪入納粹德國魔掌。

併入波蘭

1945年二戰結束,根據雅爾達和波茨坦協定,格但斯克重新劃歸波蘭領土,波蘭人取代德意志人成為新居民,回復波蘭化城市。

1990年,聯邦德國與波蘭簽署《德波邊界條約》,德國正式宣布放棄對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所有由波蘭管理的原德國領土的要求。至此,德國與波蘭將近700年來對于格但斯克城市歸屬的長期爭議終於劃上句點。

波蘭民主化的發源地  團結工聯

格但斯克是世界聞名的團結工聯(Solidarność)發源地,這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真正獨立的政治組織,在1989年波蘭結束共產黨統治的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影響並及於東歐共產政權垮台,甚至擴及1990年代初期的蘇聯解體。

既不魯莽  也不膽怯

格但斯克是一座擁有千年傳統的古城,在歷史上的爭戰中雖幾度衰落,但憑藉其地位優勢皆能恢復過去的繁榮。格但斯克老城在二戰中幾乎成為廢墟,但在1950年代後獲得精心重建,現在仍保持著波蘭重要航運與工業中心的地位,並與附近的格丁尼亞索波特組成三聯市(Trójmiasto)都會區。拉丁文的“Nec Temere,Nec Timide”(既不魯莽,也不膽怯)是這座海神之城的座右銘,如實反映這個曾經是漢薩同盟城市的特點,這是一個充滿著自由和勇氣的獨特城市。

2023/08/07

清早8:45降落波蘭的格但斯克機場,入境後隨即搭乘遊覽車直達下榻的飯店。帶著新奇的眼光掃描這座風華萬千的城市,格但斯克火車站是第一個美麗的印象。


下了車,拖著行李箱艱辛地在崎嶇不平且鬆動的石板路上步行數百公尺,意識到這是此行(團費相對便宜)的常態,心裡暗自叫苦!一行31人擠入飯店大廳,凸顯了飯店空間的狹小,一陣手忙腳亂之後,終於把大小行李寄放妥當,整裝出發。

揚帆維斯瓦河

波蘭第一大河—維斯瓦河從南到北流經克拉科夫、華沙、托倫等各大城市,來到格但斯克分出許多岔流,最後匯入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的市區就坐落於岔流摩特拉瓦河Motława)兩岸。

從飯店門口走到摩特拉瓦河岸不過百來公尺,進入主城區甚是便利。河畔綿延著新舊雜陳的磚紅建築,岸邊停泊著各式遊船,有水的城市通常和美麗脫離不了關係,格但斯克之旅就從這美麗的河岸風光展開。

格但斯克古帆船「獅子號」(Galleon Lew)停泊在漁夫門(Brama Straganiarska)前方的碼頭,這是行駛於格但斯克與西盤半島之間的觀光船,我們即將搭乘這艘令人發思古幽情的船隻前往西盤半島。

行前查知摩特拉瓦河是南北走向,算計著西岸的古城建築上午向陽有利於拍照,乃事先詢問帶團的Emilia老師行程安排,獲知是上午乘船遊河開心不已!孰料來到格但斯克這兩天天氣極不穩定,此刻的天空一片灰暗。其實這也不出預料,人算總是不如天算,乘船沒遇上風雨交加的天氣已是老天厚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獅子號」啟航後先往南行駛,乘客可以近距離欣賞摩特拉瓦河岸櫛比鱗次的古城建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赫赫有名的歷史地標——格但斯克起重機(Żuraw)

早在1363年此處就設有木造起重機,但後來毀於大火。目前所見這座起重機建成於1444年,龐然的木造結構嵌入寬門(Brama Szeroka)兩座堅固的磚造塔樓之間,是歐洲唯一保存下來的此類建物。中世紀時期,它曾是歐洲最大的港口起重機,用於裝卸貨物與升降船桅,由人力踩踏兩個木製轉輪提供動力,能將4噸的貨物提升至11公尺高。今日的起重機是國家海事博物館的一部分,可惜正在進行翻修和現代化工程,無緣見識其巍峨全貌。(側面圖拍攝於河岸街道)

摩特拉瓦河西岸是歷史悠久的格但斯克舊城區,山形牆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其中並穿插著一座座銜接老城街道的水門,昔日控制老城出入的防禦關卡,如今成為河岸的亮眼點綴,巍然矗立的水門不僅美麗堂皇,更透著厚重的歷史感。迎風佇立古帆船甲板上,瀏覽著目不暇給的迷人建築,彷彿走入時光隧道,如此中世紀氛圍是我喜歡歐洲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圖由右至中分別是聖瑪麗之門(Brama Mariacka)、赫列布尼卡門(Brama Chlebnicka)及綠門(Brama Zielona)

千帆過盡,繁華依舊。摩特拉瓦河兩岸各有風情,西岸的舊城建築與鵝卵石街道,不論風格與色彩都充滿著歷史感;而東岸的糧倉島(Wyspa Spichrzów)林立著飯店、酒吧及餐廳,原有的舊倉庫已隨城市發展改造為現代建築。

然後「獅子號」轉頭朝北行駛,糧倉島(Wyspa Spichrzów)與奧沃維安卡島(Ołowianka)之間的河道停泊著各式遊船,河岸古都風光旖旎,乘船遊河是來到格但斯克不容錯過的觀光選項。

奧沃維安卡島上的波蘭波羅的海愛樂廳(Polska Filharmonia Bałtycka)

奧沃維安卡島上的摩天輪為格但斯克古城挹注悠閒的現代風情

耳機傳來Emilia老師的諄諄導覽,但四周的風景總是令我一再分心。「獅子號」悠悠巡航,由摩特拉瓦河轉入維斯瓦河另一分支—Martwa Wisła,此處河道寬闊,遠離老城港口的景物由繁華轉為淡樸。

波蘭民主的濫觴  格但斯克造船廠

波蘭是中東歐最早邁向民主化的國家,其背後推手正是「團結工聯」(Solidarność)。1980年,格但斯克造船廠(Stocznia Gdańsk)的工人發起罷工運動,抗議共產政權造成的經濟蕭條、物價上漲…,其後由萊赫華勒沙帶領組成團結工聯,在1989年波蘭結束共產政權的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格但斯克造船廠可謂現代波蘭的民主濫觴。

船行經過格但斯克造船廠之後,沿途景色歸於空曠恬淡,大約半小時的航程接近尾聲,目的地西盤半島也進入眼簾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  驚爆西盤半島

西盤半島(Westerplatte)位於格但斯克維斯瓦河支流Martwa Wisła的入海口,北邊濱臨波羅的海。鬱鬱蔥蔥、寧靜悠閒,是西盤半島給人的第一印象。下了船走入綠意盎然的林蔭小徑,該如何想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驚天一爆在此揭開序幕?而如果不是因為這場戰役,我又如何會來到波蘭極北這個小地方!

1939年3月,希特勒要求波蘭歸還但澤遭到拒絕。1939年8月底,納粹德國戰艦「霍爾斯坦號」(Schleswig-Holstein)藉口友好訪問駛入但澤,並停泊於距西盤半島150公尺的水道處。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國戰艦開火突擊西盤半島上的波蘭駐軍,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首場戰役。

一支僅有182名士兵和27名後備役平民組成、裝備不良的波蘭守軍,在德國戰艦重砲襲擊兼轟炸機空襲中,頑強抵抗了七天,至9月7日波蘭駐軍彈盡援絕而投降。但他們給侵略者留下深刻印象,德國指揮官允許波蘭軍官保留他的禮儀劍。再者,波蘭守軍死亡人數僅約德軍的十分之一,且成功牽制了多達3,400名的德軍士兵,拖緩其入侵的速度。這場可歌可泣的「西盤半島保衞戰」,因此成為波蘭抵抗侵略的英雄式、象徵式戰役,大大激勵了波蘭軍隊的整體士氣。

昔日納粹德軍襲擊西盤半島的系列圖片,只能遠觀,不忍細看。

波蘭守軍營房的廢墟,似對於納粹無情砲火的無言控訴。

西盤半島的地標—海岸保衛者紀念碑 Pomnik Obrońców Wybrzeża

紀念碑係由雕塑家 Franciszek Duszeńko 和 Henryk Kitowski 設計,以236 塊花崗岩塊組成,高25公尺,形狀就像一把刺入地面的鋸齒狀刺刀,矗立於22公尺高的人工土丘上。紀念碑上鐫刻着浮雕和銘文,主要紀念1939年9月在西盤戰役中保衛海岸的波蘭士兵,並向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戰役的波蘭士兵致敬。土丘腳下放置著七支由不同尺寸的管子製成的蠟燭,象徵著波蘭士兵奮力保衛西盤半島那慘烈的七天。紀念碑於1966年10月9日列尼諾戰役紀念日揭幕,此後每年紀念二戰爆發的官方儀式都會在此舉行。

教宗 若望保祿二世 名言

1979年6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自己的祖國波蘭,6月12日,教宗在西盤紀念碑這裡會見波蘭年輕人。紀念碑下方這篇碑文,銘記了當時教宗的珍貴名言,其大意是:「年輕的朋友們,你們每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西盤”。某些任務必須承擔和完成,某些真理和價值必須維護和捍衛,為自己,也為他人。

當時波蘭處於統一工人黨治下,教宗在波蘭各地受到極為熱烈的歡迎。他的到來鼓舞了波蘭人的精神並點燃了1980年團結工會運動,最後間接導致東歐劇變,共產主義政權垮台。

No More War

紀念碑下方的草地上立著一排白色波蘭文字:「Nigdy więcej wojny」,意思是「No More War」。看著既感慨又無奈!悲觀地認為人類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需教化的和平主義者;另一種是毫無教化可能的野心家、侵略者,所謂的前車之鑑、歷史教訓…對他們絲毫不具意義,可怕的是這種禍害並不會絕跡,這也意味著「世界和平」永遠只能是善良人類的遠大夢想!

2015年,西盤半島暨1939年戰爭博物館 (The Westerplatte and the War of 1939 Museum) 成立,屬於格但斯克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的一個分館,旨在向二戰初期為保衛祖國而流血的波蘭士兵致敬和表達感激之情。

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

拜訪波蘭的第一個上午,就來到西盤半島這個震撼的歷史場景,回溯既沉重又感人的史實。旅行不僅止於遊山玩水、吃喝玩樂,走入別人的故事,看見別人的辛酸,人們或許能在更多同理中相互尊重與包容,這是旅行的大哉意義吧!

朗朗乾坤,縷縷英魂!回頭仰望藍天下的「海岸保衛者紀念碑」,默默向那些以生命守護國家、以鮮血捍衛自由的勇士們致意:「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願你們安息!



在這詩意的秋天、圓滿的季節,祝福親愛的格友們:

闔府團圓如月圓,把盞同歡慶中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