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阿難及一切大眾,身心清楚明白,生死妙常,俱是六根,別無他物,得到廣大的開導指示,知道耳根一門,結解之相,修證功夫,因此餘根之身,意根之心,一切結解,都能夠了解明白,從此偏觀諸佛如來,菩提極果,及大涅槃,就如同自己本有的家鄉,但以逐境生心,流而忘返,就如同有人因事遠遊,捨生趣生,從迷積迷,昇沉七趣,往返三界,不能歸還本來的家鄉,無始以來,日久歲深,也已不能明了回歸家鄉的道路,現在得聞耳根返聞,一門深入,雖然還沒有發行起修,但是已經知道,回歸家鄉的道路,所以一切普與法會的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之多,都能夠識得本有的真心,即依此為因地心,就可以回到菩提的家鄉了,因此想相之塵,與識情之垢,二俱遠離,頓時獲得清淨的法眼,都能夠見到真道,性比丘尼,前證三果,聞說偈後,也增進為無學的阿羅漢,無量在法會上的眾生,以佛果菩提,是為無上,也無相等的,既然已經發成佛之心,與佛相等,以前無可相等的,現在都已能等,稱為無等等,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心.耳根返聞,為還涅槃鄉,歸菩提家的門路.
阿難整理衣服,在大眾中合掌頂禮,因為已經悟得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知道耳根返聞,即是歸鄉之路,心中圓滿光明,因此悲多劫的沉迷,欣一旦之忽悟,得歸家鄉之路,而悲喜交集,自解已圓,憐憫未悟,想要利益未來一切眾生的緣故,稽首禮佛,並對佛說,大慈悲的世尊,我今雖已悟得成佛法門,從耳根返聞之中,依之修行得無疑惑,但常聞如來有說這樣的言論,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是菩薩之發心,自覺已圓滿而能覺他人的,是如來應留世間,我雖然未曾得度,願學菩薩,先以此法,普度末劫一切,初心修習的眾生,世尊,這裡一切諸眾生,眼不能見佛面,耳不能聽佛說法,離開佛漸漸遠去,而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之多,而欲初心後學,收攝其心,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要如何使初心後學,安然建立入道的場所,遠離一切魔事,使菩提心得無退悔曲屈.
那時世尊在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同你所問的,恐邪師擾亂定心,必致退悔,而入曲屈之路,因此須要安立道場,才可以救護一切末劫眾生,免於沈溺,你現在仔細諦聽,我應當為你一一解說,阿難與大眾,都唯然應諾,奉命承教,而仔細諦聽,佛告訴阿難,你常常聽聞我持戒念咒,說佛教戒律,以為幫助修行,使惑重的,先持禁戒,以制斷發業無明,使習重的,兼持秘咒,使熏斷俱生無明,我所宣說的戒律當中,有三種修行決定的意義,所謂決定持戒攝心,攝心為戒,決定因戒生定,決定因定發慧,稱為三種決定,是則稱名為成佛作祖三無漏之學,阿難,如何方謂收攝身心,即我所說稱名為正戒,如同一切世界六道眾生,欲出生死,必須先斷淫心,其心不婬,就不隨其,生來死去,死去生來,而互相連續,你修習三昧正定,本當超出見思塵勞,如果這個婬心不能除卻,那麼見思塵勞,決不可出,縱有多能多智,只得有漏世間禪定而得現前,如不斷婬,必定落入魔道魔侶,若無世智禪定,四禪八定,即為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那等級各種魔道,也各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如此種類,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以行淫為最善知識,使一切眾生墜落愛見之深坑,永失菩提之正路,你欲教化末世初心之人,修正定三摩地的,必須先斷身淫與心中婬念,方能稱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斷除淫欲,清淨修學,究竟明誨,因此阿難,以禪定熏修,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正,如果不斷婬心,修禪定必成魔福,如同蒸砂石,想要其變米成飯,雖經百千劫祇是稱名為熱砂,為什麼呢?這本非米飯,砂石所成的緣故,你以婬亂的身體,想要求得佛微妙佛果,縱使得到微妙悟解,都只是行婬的根本,根本成婬行,而輪轉三塗,必定不能出離生死苦海,因此如來涅槃,要用如何的道路來修行證果?必定要使婬行機遇身心俱斷,連能斷淫的性質也無,於佛菩提的道路,就可以有希望冀求,如我這樣說,稱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是波旬說.(淫根的種子不除,觸境便發,此機一發,身心隨動,故必斷其種子,則身心二途淫事自斷,即使身心二途俱斷,而能斷之性若存,則所斷緣影猶在,終非杜絕,亦屬生死根本,必使斷性亦無,方謂藥病兩除,始或痊癒.正如息機歸寂然,則諸幻無性.)
*************************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沈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
*********************
於禪淨二者何擇,虛雲云:「汝自審果能處煩惱而不亂,住禪定而不寂,則可以參禪。若未能做到,則當一心念佛。」有人問他:「老年人學參禪好,還是念佛好?」他說:「老年人參禪不宜,最好還是念佛。」◎李煥明
岑學呂老居士曾親待老和尚多年,住雲門大覺寺時,一夕問法:「情想愛憎是生死根本,如何能除?」老人謂:「只一情字,已墮百劫千生,雜以愛憎,互為因果,皆妄心為之耳。如果妄心去盡,成佛已多時。我輩歷劫多生,習氣至重,在隨時觀照,以除習氣,為第一要旨。」岑居士又問:「情可隨時懺,愛憎亦可隨時遣,但既有心念,如何能不想?」老人謂:「何不想向佛國去?觀念成就,佛亦成就,此淨土法也。」◎李煥明
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三科七大,三科是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
毗奈耶(梵語:Vinaya)原意是「應該遠離的行為」、「能夠離開惡道的行為」。在梵文中,是由遠離(vi)與導向(na)所組成的名詞,有遠離、滅惡、教導、訓誡等意思,玄奘譯為「調伏」。它是僧團中,出家眾所應該遵守的一切規範總稱。即是佛教戒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