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02 14:57:57瀏覽1507|回應0|推薦0 | |
藏密心要十講(九) 文/邱陵 第九講 如何進入法界大定 第一節 法界大定的重要性 戒、定、慧三學,以定學為最重要,像挑擔子一樣,定學像是這擔子的中心支點,一頭挑著戒,另一頭挑著慧,有定才能守戒和生慧。修持密法,亦以習定為最重要,定境的進步和定力的增長,對行者獲得最高成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這裏,我們介紹陳健民上師所創的入定的最方便和最高法門——法界大定。法界,指的是空間無邊、時間無盡的宇宙本體。大定,就是結合九次第定的次序和方法,把自己的身心融入這個本體裏而定住。即是觀想十方廣大無邊,三世(過去、現在、將來)流通不盡,而在此無邊不盡上定住,達到自生、自顯、自然,於是息住、脈停、心休、外內凝然一球,充滿法界,然後將法界化成小點收回。在習法界大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忘得一乾二淨,不是自己在修定,而是法界本體把大定顯現出來。 法界大定之所以重要,是因它是密法的最高法門,是出世間的佛法,最修持的總樞紐,是一條易於獲得成就的捷徑。陳健民上師在《法界大定教授匯總》一書說:“假使你們能放棄一切,專修此法,一定不會走錯路,因為這是一條最靠得住的捷徑。大手印的明體就是它,大圓滿、禪宗的見地都是它,所謂首楞嚴定、法華三昧、華嚴玄門,也都是它。有了它,才能開出華嚴玄門,因為它是整體的,古人所謂‘但得體,莫愁末’。”他又指出:“所謂‘神通功德’也是從這裏而來,即使現在不顯,將來還是會有。所謂玄門都由此來,因為有空才能有玄。你若能以法界為體,就沒有私心,樣樣都是利他,你就不會害人,有空才能利他。有空就無我,不空怎能無我?”陳健民上師認為,他一生所用的心力、氣力,都集中在本法,聞、思、修一切精華亦在本法,他從顯、密、《法華》、《楞嚴》、《華嚴》、禪宗、大手印、大圓滿中所得的經驗都在這裏。由此可知法界大定的重要性。行者若是精勤不懈專修法界大定,可望得到比修習其他密法較快的成就。 第二節 法界大定的口訣修法 法界大定的口訣如下: “十方廣大無邊。 三世流通不盡。 於此無邊不盡上,自住、續住。 有妄想,回住。 無妄想,近住、伏住。 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 無昏沉,最寂住、專住、等住。 如是等住、自生、自顯、自然。 如是自然、息住、脈停、心休。 如是心休,外內凝然一球。 如是一球,充滿法界去! 如是法界,一念萬年去!” 以上口訣為陳健民上師所作,行者可按照口訣,配合九次第依次觀修,並檢驗所得證量,一步步遞進。 陳健民上師認為,法界大定能否修成,在於把握如下的原理原則:“凡是一個最高哲理,必經過最嚴肅最深密之三摩地凝固力,即可由抽象的轉成為具體的證量。”法界大定就是這樣的三摩地。 在按照口訣修持之前,行得可跏趺坐(單盤或雙盤),雙手結定印,但使中間空處形成圓形。結定印之後也可將手分置兩腿上,指尖須觸及腿部,兩眼或開或閉均可,總之必須順其自然,不可做作,一切任隨之,不存好惡之情。普通人習定,但求時間長;本法則但求如法,時間長短順其自然,行者可觀想釋迦牟尼佛在頭頂上,同時觀想十方諸佛,恭敬祈求加持。 口訣第一二句: “十方廣大無邊。 三世流通不盡。” 這是行者首先觀想的法界——宇宙本體的內容,是個基本的觀想,好像法界的棟樑。法界是無量的,宇代表空間,宙代表時間。十方廣大無邊,就是空間無窮無盡,無邊無涯,其中沒有任何東西。但為了觀想的方便,你可以假想心中有一點,從那兒有一根橫線,讓它向左右無邊的擴展開去。三世流通不盡,就是時間無始、無終、無限,現在的一切並不單獨存在,總是搭前連後;過去的一切並不見得已死了;未來的一切並不見得何處新生,實際上三世就像連綿不斷的流水,流通不盡。行者亦可假想心中一點及橫線的上下,也無窮無盡的擴展開去。這樣,觀想無邊十方,乃是向左右擴展,觀想三世流通不盡,乃是上下流通。左右上下所設的十字架,就成了空間和時間的座標。在此座標上畫一圓球,寬廣無盡,就是法界;以此座標為中心,擴展為無邊無盡,就可以導致無我空性。 但是,法界乃是廣大無邊,至高至下,圓滿無礙,它是沒有中心的,也可以說,點點都是中心,我們只是為了權巧方便,姑且以自己的心為中心。法界大定是一種無我的境界,把法界無限放大,不把它縮成一個小東西,切斷于一時,執著於一點,那就不會作繭自縛,就自由解脫了,就無我了。我們應當隨時把此能觀法界之我完全消失,把自己忘得乾乾淨淨。“十方廣大無邊,三世流通不盡”,應當是法界自己的顯現,不是我從中插上一手所造成。陳健民上師在談到此種經驗時說:“我由經驗解釋‘無雲晴空’,並不是普通書上所述那樣,既不僅是頭上一個無雲晴空而已,更不是有一個‘我’看見這個無雲晴空,乃是什麼都沒有,中邊四方整個的,到處都是無雲晴空。不僅心中沒有我執,就連身體也沒有了。” 由此可見,在法界大定中,空間無雲晴空,時間是無邊大海,無有終了,此中無我,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我已融入法界,生起了空性,自己與法界無二無別,無所謂物件,也不分賓主了。 口訣第三四句: “在此無邊不盡上,自住、續住。 有妄想,回住。” 在此左右無邊廣大至無可廣大、上下無盡至無可盡的境界中,行者若感到精神疲乏,把握不住,即須在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四周中心上定住,這個中心只是一個假設的座標,因為法界本無中心。這是九次第定的開始叫做自住。這個自住,不是行者自己住,而是讓法界自己住。行者應該把自己丟得乾乾淨淨,讓法界自己又廣大又無盡地自己定住。陳健民上師認為,修行有三個座標:第一個是真如法界,這是個萬古常新的法界,是在佛菩薩沒有證得以前就有的,叫做本有法界;第二個是修出來的法界,與真如法界一模一樣,謂之修生法界;第三是行者自己本身。修持的目的,是把第二、第三個層次融入第一個層次。行者首先要把自身丟棄,然後把修生法界也化掉,讓本有法界自己住。事實上,真如法界是唯一的,你可以從修生法界去認識本有法界,但你無法修出第二個本有法界。因此,法界自住,必須從如此正見上證得,並非普通習定的自我住。 口訣第五句: “無妄想,近住、伏住。” 如無妄想,法界大定便從續住或回住進入近住。更接近圓整法界,即更接近法界本定,叫做近住。當你從妄想回到法界本身時,近住要比回住更接近法界。近住意味著已把自我拋棄乾淨,在法界中無我,而且正如上述的修生法界已接近本有法界,兩者合一無二,不再有分別了。這樣能定住多久算多久,如有間缺,立即將本有法界的兩個條件:“十方廣大無邊,三世流通不盡”又提出來,然後把修生法界降伏到本有法界上去。 所以,伏住乃是將法界更擴大高深,以折伏近住的初層淺近的法界。伏住對於近住以後所生起的妄想具有調伏的功能,不必用力回住,便能馬上把它降伏。這種調伏是自然而然的,當你看到法界本定愈加明顯,妄想自己就消滅、降伏了。 口訣第六句: “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 伏住持續一陣子以後,例是寂住。此時行者感到身體極輕安,好像沒有重量一樣。但是經過寂住後,易有昏沉。因為修持到此,法界本定的修生身已感疲倦,又其時既無妄想在內動搖,又無他人他物在外干擾,觀想橫直過廣太長,疲於保持,不如初住、續住之清明,必致昏沉。此時就要提醒,乃法界自行提醒行者,實行目上視、頭微仰、打起精神注視法界之上部三項,昏沉即可消失;但昏沉程度有深淺的不同,如此仍不行時,可進行睜目、切齒、提肛,甚至將小腹向後面背下緊貼;再不行時,只好下座經行。假如用這些較劇烈的提神方法引起眼痛、牙痛、肚痛,則可休息幾天,再繼續修定。 口訣第七句: “無昏沉,最寂住、專住、等住。” 寂住而無昏沉,就會變成更加寂住,即最寂住。寂住是本身的寂靜;最寂住則不僅身體輕、靜,而且環境清涼。寂住如燈滅,但仍聞雜聲;最寂住則什麼聲音也不聞,連天籟也沒有了。此時,本生、修生兩法界融合為一,無法分別了。於是就開始了專住,就是專一而住,專住在整體圓滿的法界上,法界本身自然落於中心一點上,時間與空間合而為一。專住愈久愈好,忽生動搖時就進行等住。這個“等”是正等正覺之等,此時行者不必特別在那一點上去觀法界,從任何方向都能觀成,到處都是法界。因為時間、空間都是平等的,三世都在法界裏,行者也住在這十方與三世裏,沒有分別和始終。陳健民上師指出:“就十方空間的據點而言,這是法界左右擴大擴充,每一微塵細點或單位都是同性質、同精神、同理趣、同意樂、同智悲、同三昧的;就三世而言,如同流水,也同覺海、同來源、同歸路、同航程、同載運、同悲心,滴滴皆濕,無分涇渭、三世、清濁、氾濫等,當前一併同時具足。此之謂法界本定之時間‘等住’。”這種境界已很高深,不經努力修持,頗難獲致。一旦獲致,必有奇跡出現。 口訣第八句: “如是等住,自生、自顯、自然。” 進入以上等住境界,一切均是法界自性、自顯、自然,這三個“自”字,是指法界自己,並非指行者自己。自生,指形狀而言,自顯指色相而言,自然指無色的心理狀態而言。蓋等住既久,法界自然而然顯得更寬廣、更圓滿、更明顯、更光輝、更純乎其純。此種自生、自顯、自然之證量,實是大圓滿法的證量,蓮花生大士教授其佛母移喜磋嘉大圓滿秘法時,數數提及的就是自生、自顯、自然,請參閱拙撰《藏密大圓滿心髓探奧》一書。 口訣第九句: “如是自然,息住、脈停、心休。” 以上法界本定自然而然地活現以後,息住、脈停、心休三者是行者本人的境界,但也與法界息息相關。息住是在法界息住,先停外息(外呼吸);然後有胎息,即在臍部呼吸的內息;胎息停,也就是沒出息呼吸了;始得中脈息,即法界息,臍部乃中脈之口,中脈通則與法界相合,此時必有光明出現。脈停者是因為息住,脈停非指中脈停,乃指脈搏停止,新陳代謝停止,業劫病脈皆不能生,而由中脈發出的智慧脈起用。陳健民上師就此談他的修持體驗說:“餘業法界大定時,即有脈停之現象。停時,法界本身更清明、更寬大、更明顯。如有特殊之量,如身在水晶宮中,此與自顯相應。脈停時,此上、中、下之圓球,有如水晶宮之清涼、爽快、舒適、廣大,實不可思議。此時自然不能見到自己身體。在此以前,有時身體亦會消失,但至遲到此時身體一定不見。因此身乃總脈,息代表時間,身代表空間,總脈至此亦停止。”心休者,由於脈停息止,故妄想之心完全消失。不僅如此,到此境界,以前對法界所感覺的累人和疲乏,亦已全無、全休。此心成了法界之心,亦即真如妙心,即清淨法身,即無修瑜伽,即常寂光。此種證量,不僅是大圓滿證量,亦是大手印四瑜伽證量,請參閱拙撰《藏密大手印探奧》、《藏密大圓滿心髓探奧》二書。所以說,修成法界大定,大圓滿和大手印的證量,俱在其中。 口訣第十句: “如是心休,外內凝然一球。” 既證得息住、脈停、心休,法界便外內凝然,內是修生法界,外是本有法界,兩者凝然圓融,如同一個水晶圓球一樣。也可以說,內是行者修出的光明,即子光明;外是法界本身的光明,即母光明,子母光明相合,外內凝然一球。這種外內一球的感覺,乃是上下四方都是法界,都是無雲晴空,雖無邊際,但活脫、圓融清明、無礙,像圓球一樣。 口訣第十一、十二句: “如是一球,充滿法界去! 如是法界,一念萬年去!” 行者必須有凝然一球的修證基礎,才能充滿法界。此法界乃時空融合之法界,乃究竟法界,乃圓滿法界,乃時空無盡無邊的法界。有如是法界,始能一念萬年。因為三世皆是相對的,今日為昨日之明日;今日也為明日之昨日,時間全無限度,古人將一念和萬年皆作時間看,一念之間即有三千大世界,一念可以作為一起點萬年去,故有“萬年常青”之說。 陳健民上師指出:“一念萬年之圓球,其無頂無底者,為無雲晴空。其無始無終之圓球,則為大海。每一點,每一滴皆是單位,皆可為座標,皆是法位。此外、內、密,密密之四層,內外融合。左右為空間,有如天空;上下為時間,則為大海。每一點,每一滴,無一無法界之處,無一有我之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有,但皆為法界之四相。故自生、自顯亦法界之自生自顯,非私我之法界。法界無私我。大與小皆是法界,是故大小可以互容,然皆地私我,因其性質皆空。然非無我之言說,如佛說我證如來,此乃佛之法身我,非其私我。每一點,每一滴皆相同,盡虛空,遍法界,皆是法界。”陳師此段論述,可作為法界大定口訣修法的結論。 第三節 法界大定收攝法 修持法界大定,必須懂得收回之法,即是收功。因為定中法界放得很廣很大,如不經收功便猝然下座,勢必損失能量,感到疾倦;又因本有法界發展至極致,若不知收回,便可能即此涅槃。行者也不可急收即下座,應收後稍休息然後下座。收時不僅收拾自己的觀想,還應收攝法界的證量。 簡單收法是從極遠無邊之邊、無頂之頂、無底之底收回。放時是向很遠、很高、很低各方面放大,如在鏡上呵氣,形成等呵等滿的圓膜;故收時亦如鏡上氣膜的等縮漸消,等縮漸收,不必從左右上下漸漸分別收回。生起次第的回收,是普通逐一收回法;圓滿次第的回收,則如魚躍水面,全身頓然顯出。回收要瀟灑自如,然後放鬆四肢下座。 收攝的基本原則是先收回點。因此須先使法界化成為小點,與放大的觀想相反,小點愈小愈好。一如我們知道的點點皆是法界,則點點即可如是收回,而且點點皆可得到。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