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藏密心要十講6
2008/11/18 14:57:23瀏覽1776|回應0|推薦0

藏密心要十講(六)

文/邱陵

第六講 如何修持空性

第一節 什麼叫做空性

  顯宗、密宗的修持都離不開空性,因為只有體悟空性才能得到成就,別的道路是沒有的。為此,學密行者必須明白空性的原理和觀修空性的方法,這是最重要的課題。

  何謂空性?空性即是依空而顯的實性。修空觀而離開我執、法執時,真如的實體躍然而顯,就是空性。我執是妄執人有一實在的我體,法執是固執一切事物為實有,能棄此二執,拋開世間的欲望,所謂“離執即體”,就能證到真空體性。這種空性是很徹底的,不管是任何東西,世間的或超世間的,甚至包括了所謂“神和天堂”,都屬於空性。佛教經典有一句著名的話,叫“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說眾緣和合成的所有事物,其性本空,並無真實的自性。因為依賴緣起(因)而生起的任何事物,沒有這些因將不會生起,都不是本來存在的,都是空的。空際上,緣起與性空是一而二、二而一,未有修空性而不修緣起,亦未有修緣起而不修空性的。龍樹在其名著《七十空性論》一書中對現象為何是自性空有詳細的解釋。他說:“因為一切事物是沒有‘本來存在’,無與倫比的如來已經指出‘緣起’的‘本來存在’的‘空性’是一切事物的‘實相’。”他又說:“瞭解事物‘非本來存在’就是見到了‘實相’(空性)——它除遣了對‘事物的實相’的無明。這使無明地執取‘表面地真實存在’中止了。他對“事物的實相”作了較不隱喻的描述,他說:“‘被製造的現象’就像乾達婆城(即海市蜃樓)、幻事、眼睛中的發網、泡沫、氣泡、變化、夢及旋轉火輪而產生的光圈。”龍樹的空觀正見學說,一直為西藏密宗四大派的祖師們所接受。龍樹清楚、明確地解釋了萬象皆空的哲理,藉此說明了空的意義。

  佛教經典往往把空性比喻為虛空,無可方物。陳健民上師寫有《空性歌》,更把空性比喻為家常豆腐漿:“白軟何異於紙張,卻能容受其他味,油鹽醬汁與椒薑。不用山珍與海菜,自然充實腹中腸。豆腐本身如有味,不空便難納餘香。”又比喻為白雲態:“內無硬骨外無鋼,形不受長短方圓之限制,色不著紅黃藍白之雲裳。時或岩前橫軍陣,時或天末聳高崗;作華蓋,似龍王,美人發,秦女妝;此若擘柳絮,彼若繡鴛鴦;誰知空靈有妙用,奇觀千萬最堂皇!”又比喻為海中水:“柔軟無實只渺茫,卻能運載航空艦,艦上更有飛機場;納江淮河漢之細滴,有魚龍魚鱉之奇藏;涵星而不墮,浴日而不揚;逢知桑田所變化,亦為華嚴所表彰。”這些比喻,不但把空性形象化,而且描述了空性的空靈妙用。

第二節 空性體悟

  修持空性不但要明白空性的原理,而且要做到體悟空性。體悟空性分靠粗心直覺體悟空性和用最細心的直覺體悟空性。前者靠心理作意,還帶著微細的妄執;後者則是當下直觀,心與所觀空性雙泯,最後能登上菩薩地。空性在性質上並無二致,但體悟空性則有深淺、強弱、快慢的不同,這關係到行者修習何種法門和努力精進程度。顯密兩教修行都以體悟空性為要素,但密乘修空以顯教修空作為基礎,在緣起、果位上,有灌頂、手印、咒語、方法、觀想等方便及佛在證果時所有經驗,所以優於顯教,比顯教修空快捷。儘管如此,對初學者來說,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須要在奢摩地(息心、止)的修持上痛下功夫,訓練調伏心的散動,鍛煉專注于觀修目標的能力,特別經過九次第定的修持,才能達到對空性的直觀體悟。

  密乘生起次第的修持,體悟空性在於修本尊法中使自己的凡夫身及外界境象不能現起,觀想自身成為本尊身,觀想整個宇宙萬象成為本尊的壇城。當真正的本尊身即本尊智慧身現起,就能證得空性。圓滿次第的修持則靠氣入、住、融於中脈,得見明體,生起大悲、俱生大樂及各種光明與空色等而證到體悟空性。大悲、俱生大樂和光明,這些心的不同層次都可說與空性同體,利用它們來修空性最為方便和最有效。

  大悲是一種無我利他的心態,世間所有苦難的根本是我執,所有的惡緣都源起於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糾纏,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私欲,正如蠶之作繭自縛。因此,要解除他人和自己的痛苦,就在於使我執化入空性,把所有的惡緣禁絕,這才是真正的大悲。行者必須使大悲心與空性配合,不生執著而任運與無生、無相、無願三解脫相應,然後化身佛事業可成。所以,空悲不二是修成化身佛的途徑。這是屬於第一灌頂和第二灌頂的範圍。

  俱生大樂是修拙火時白明點上下流動所經驗的順逆四喜中的俱生喜,當它發生時全身充滿大樂。這種樂受並非凡夫性交之樂,任何世間快樂均不足,以比擬此種樂受,在此大樂上致力修持空性,便可使四喜、四空配合嚴密,喜得空而喜愈大,空得喜而空愈靈。以俱生大樂專注於空性,比起其他方法更大的力量來摧毀煩惱障和所知障,因為此種樂識完全擺脫了所有粗的概念思維及二元的外象,思維無法干擾俱生大樂心,因為支持這種構思的氣已融入中脈而中止作用了。因此,行者可以此種樂來更有力、清晰地觀修空性,使能修之心及所修的空性混然無別,成為空樂不二,成就報身佛的修持。這是屬於第三灌頂的範圍。

  智慧光明一般與空性同體,通過光明來體悟空性,是最方便和最特勝的法門。我們必須瞭解,一切光明皆屬空性,不可起光明的執著;一切空性充滿智光,不可起空性的執著。光明顯現的深淺、高低層次,決定於對空性體悟的程度,經過心理影像或概念體悟空性而顯現的光明叫做喻光明,用直觀或當下言語道斷體悟空性而顯現的光明叫做義光明。只有經歷後者才能成佛。行者初修觀空,觀想一切化為空,此空唯是一片光明,其後把一切現象收攝入空性光明中,才能達到明空不二,這是修成報身佛的途徑,屬於第四灌頂的範圍。貢噶上師在《大圓滿灌頂及修持方法講解記錄》中指出:“本覺智光即是吾人本覺智慧,具足體性本空、自性光明、大悲普遍三者。體性空者,謂從本空寂,喻如燈體;自性明者,喻如燈明;大悲普遍者,喻如燈光遍照。空為體,明為相,大悲為用。”在這裏,貢師說明了為什麼通過智慧光明能夠體悟空性及明空不二的原理。

第三節 觀空捷徑

  佛教有許多觀修空性的方法,但其中以“無我觀”為觀修空性的捷徑。無我觀法就是“人無我、法無我”的觀想法。凡是於人身執有我,謂之“人我”;於法(一切事物)執有我,謂之“法我”,觀想人我、法我均無,自然通達空性。因無我觀法較為簡單而直接了當,所以被稱為單刀直入的觀空法。

  許多佛典都指出了無我觀法是觀空的最有效方法和捷徑。《金剛經》指出的“四無相”,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最明顯的無我觀法,說明無我的時間相續性。正因為無我,所以由我所取的人、眾生、壽者當然也非實有,而“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證到了空性。《金剛經》又有“六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說,世間一切事相,都是有為造作,緣生緣滅,空地自性。如夢境的虛渺,如幻象的現滅,如泡沫的空無,如影像的飄忽,如水露的短暫,如電光的閃逝,都是假有即空。但能觀一切法如此六者,乃是因為無我的緣故,無我才能有此六喻,使行者入于空寂的境界。《心經》所雲“五蘊皆空”,即是無我。因為“色”為我所執之身;“受”為我所執的感覺;“想”是我所執的妄想;“行”是我所執的習氣;“識”是我所執的心靈,如能一觀無我,自得五蘊皆空。《龍王經攝頌》說:“觀身無我法無我,見自身空諸法空。”《十地經論》說:“無我智有兩種:我空、法空。”《楞伽經》說:“兩種無我,一切諸法,悉入其中。”《無量壽佛經》說:“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利。”這些經典都說明,無我觀法較易入手取證空性。

  龍樹菩薩的中觀正見分析、探究無我觀法的哲理基礎,他的“二邊,不一,不異”觀點就可以用來破斥和否定自存的我。二邊,就是說如果有某種事物存在,它一定是一個或比一個多,或者是一或異,沒有第三種可能。以“我”為例,這個“我”是一個擁有五陰的個體,或者是不同于五陰的東西,沒有第三種可能。不一,如果認為“我”是擁有五陰的個體,那麼,陰分五種,必有五個“我”;或者“我”既為一,那麼,五陰應該是同樣的東西。明顯地這兩種結論都是錯的。如此探究,可以瞭解到“我”一不是擁有五陰的個體。不異,“我”既不是擁有五陰的個體,那麼,“我”是否可以分離呢?是否可以“離陰有我”或甚至陰不存在亦有“我”呢?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不可異于諸陰,這就是不異的觀點。經過這樣反駁“本來存在的我”的三個觀點的探究,就能建立“即陰、離陰”我都不可得的正見,就會瞭解“本來存在的我”畢竟不可得,“我”是完全不存在的,空性是用來破斥“本來存在”的“我”的。

  無我觀法就是使自己相信“本來存在的我”實際上完全不存在,然後感覺到像虛空的空性,並以此作為觀修的目標,不忘失地執持空性,專注於它,從而進入如虛空的三摩地。

  陳健民上師稱讚無我觀法說:“若用無我,則如剪刀兩片,同時截斷,一斷霸佔大智空性之我,同時又斷嗔業害人之我,如是智悲齊彰矣!”他說:“依密宗大手印、大圓滿,則於即生、即身中頓然取得。無我則令法身獨顯,別無一物以障礙之;無我則浩浩蕩蕩光明任運,而全體起用矣;無我則的歷歷任運光明,而全用在體矣。”

第四節 觀空法

  西藏密宗各派的任何修法儀軌的開始,都是修持空性,此時觀想外之環境及內之肉身都變成空性了;修法儀軌中間,都屬於空的緣起;最後種種觀想都再收入空性。開始的觀空,應於一刹那間完成,但此時所謂空,仍非勝義的空,只是但觀人我空,以人我境界泯滅,遂便於本尊身及其他法的生起,在此一階段不免有法執,即執著於一切事物有實在的體用,也只有憑藉法執,才能作種種觀想。到了最後階段,是另一次的觀空,此時的觀空已與開首的觀空不同,已從生起次第進入圓滿次第,亦是從緣起進入緣起與空性無二,收攝一切盡歸入無分別、離言說的法界虛空,不但無人我,而且無法我,成為能所雙亡,人法盡滅,即是具有雙融的勝義空境界的入定。

  觀空之法很多,列舉出幾種基本的觀空法,作為學者的參考。

  一、觀空咒法

  修持本尊法時,開首觀想頓然歸入空性,多先念誦觀空咒,咒曰:“嗡、蘇巴哇、蘇打、沙哇、達瑪、蘇巴哇、蘇打、杭”。這一觀空咒的意義,是說一切法或相都是純淨而無我執的污染;我本身也是純淨而無我自我的污染。

  據陳健民上師英文著作《紅白觀音儀軌陳氏注解》所介紹的觀空咒法,應當觀想身內與身外在空性中是一體的,清淨無染,但是,也應當明瞭空性雖是一體卻有兩面;背面全無,如同明鏡;正面顯有,似鏡中影。前者叫空性,當已有成就的行者住于靜態的真空三摩地,則稱之為空性三摩地,亦稱根本三摩地;後者是佛像如鏡中影現,行度生事業,此時住於動態的空之緣起的三摩地,亦稱後得三摩地。如此兩種三摩地實是無二,但修持者可以分別修習,有時側重空性三摩地,有時側重緣起三摩地。但行者證得成就以後,此兩種三摩地並不能分開,在實證中它們是無分的。

  二、收斂擴大觀空法

  這是把自生本尊(即我已變成本尊)或脈輪收斂和擴大,縮小如芥子或擴大充滿宇宙的觀空法。

  敦珠上師所傳《大幻化網導引法》一書有觀脈輪明空之法,觀想自己變成金剛薩埵本尊形象,內外明空無垢,淨如玻璃。然後觀身中空,由頂至足,乃至手指、腳趾、毛髮諸尖內,均如貫氣皮球。如此觀明顯後,可觀想身漸漸擴大,充滿世界,或觀身漸漸縮小,僅如芥子大小,身中皆極空極明。

  白教第24代祖師珀瑪迦爾波所傳《噶舉派六成就法》靈熱成就一章載有觀外修身空、觀內修身空等法。觀外修身空法是:觀想自身外表如同金剛佛母(金剛瑜祗尼、金剛亥母),內體如一紅色空囊,透明放光,甚至手指尖亦是中空,正如紅絹所鼓張之帳篷,或吹氣鼓張之氣球,初觀如自身之體量,然後漸次增大,如屋如山,最後大至充滿整個宇宙,如是集中心神於此。繼觀漸次縮小,竟至小如芝麻,再至小於極小芝麻之微,然體量雖小,身色肢分內外一切,仍了了分明,如是集中心神於此。觀內修身空法則是:觀想靈力脈道為空,先觀自身變成金剛佛母,在體內中心線處,有中脈、下起會陰,上抵梵穴(頂門)。中脈紅如渥丹之色,明如酥油之燈,直如香蕉之幹,空如紙卷之筒,脈管如中號箭杆大小。觀想中脈漸大,如棒,如屋,如山,乃至充滿整個宇宙。中脈漸大時,觀自體亦增大,舉體皆空,靈力脈道遍及全身,即手指尖亦貫達。觀金剛佛母縮小時,靈力脈道較一頭髮百分之一還細,仍為中空。觀靈力脈道細至不能描,細至不能見,細至不能住。

  三、融入光明觀空法

  本法觀空,可以除遣氣、脈明點由於運作不當所產生的毛病和障礙。因為這些毛病和障礙,用藥物治療往往無能為力,只有用本法把身體觀空,才能治好。

  格桑嘉措格西上師著《大樂光明》一書中拙火八次第一章介紹了本法。這就是把自己變成本尊的身體內皮、肉、骨、血、臟腑等等觀想化成光明,慢慢地空透,只剩一層透明如膜的皮膚。當這種觀想穩固時,要觀想皮膚變清淨、透明,如虹無實質,不可觸摸,而不是如虹七彩。觀空結束前,要重新把自己的身體再觀成本尊身。

  四、種子字觀空法

  本法為修法儀軌最後歸空之法。紅白觀音修法儀軌最後歸空為觀想世間一切成壇城收入本尊身,本尊身收入心,心收入種子字(舍)。(舍)字由最下端之“□”收入“□”,再收入“□”,再收入“□”,再收入“□”。“□”收入其上端如一發絲。也就是說,情器世間與我收入“舍”字,從此字下端至上端,一起消融歸於空性,於是入定。

  那洛六法中有靜慮法,觀想種子字“吽”字,也是觀想器世間(眾生所住之國土世界)化光入情世間(眾生、有情),情世間化光入自己本尊身,自己化光入“吽”字,“□”字由下端化光入上端“□”發絲,觀想內外一切完全凝然歸空,然後定於此發絲上直至雜念全消,觀想此發絲亦泯入空中,住於空定,愈久愈好。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3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