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2 17:54:45瀏覽316|回應0|推薦0 | |
【釋經文】(八十二) 這可以講是新的一章,由第七位菩薩來問佛陀的。先唸一段經文:「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己,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一段經文,是第七位威德自在菩薩,請問佛陀的話。祂們每次提出問題時,一定按照儀軌:頂禮佛足、右繞三、長跪叉手:都是那時候的一種禮節。那麼,這威德自在菩薩,大家很少聽到,跟前一位菩薩一樣,為大家所罕知的。我們曉得除了很多大菩薩摩訶薩以外,另外,還有很多菩薩的名,是很難得聽到的,甚至如來的名,也是有很多很多的。像三千佛懺,就有三千個佛的名。 那麼威德自在啊,什麼是「威」呢?可畏的叫作威。祂是很嚴肅的、很憤怒的、看了很可畏的,就是屬于「威」。那什麼是「德」呢?我們講的是功德圓滿、德行非常好、很慈悲的、很慈善的,這「德」又可稱很可愛的;所以「威德」二字可以稱:可畏又可愛、慈悲又慈祥的;「自在」就是無論屬于自然、平和、隨順的,皆為「自在」的代稱。在佛法的教導裡面,「自在」也可講就是任運,任運就是隨心而運。 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講:威德自在菩薩自稱─大城外有四門,中國古代的城也是有東西南北四門,印度、尼泊爾的城門,也是一樣。 祂說「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那一個方向來的:從東方來的走東門,從西方來的走西門,從南方來的走南門,從北方來的走北門。那麼祂的意思是這樣子講的:一個城有四門,從四方來的並不是走同樣的路子,但是都可以到達城裡。這是說:所有的菩薩莊嚴佛國,及成就菩提,並不是一個方法。祂希望佛陀為祂大家講一切方便漸次。 還有,修行人總共有幾種?這裡說的意思,並不是指人的種類,你們不要搞錯!有很多人看到這問題,他就回答講:修行者有分男人、女人、年輕人、老年人...,其實不是這樣子講。而是講修行人的修行方法大致上分幾種?並不是指修行人分幾等,修苦行、中性、樂行的...?其實不是這樣子的! 希望佛陀講了以後,會使菩薩及末世生,求大乘者,能得到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威德自在菩薩是這樣講的。 其實像這種比喻很多:好像一個城有四個門,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並不是只有一個方法能夠得到,而是有很多的方法,但是其目標跟它的境界是相等的;威德自在菩薩是用城來比喻,那以前我們常講到用山來作比喻,你想想看山頂只有一個。像富士山一樣,那麼漂亮的山,山頂當然只有一個點,但是要上到這山頂有很多條山路的;你可以從正道,大道走,可以用爬從危巖地方這樣上去,另外一個山頂四面八方,只要能夠上去,你都可以上去。所以開悟是「一味」,但是「方便」有「多法」,你開悟是一個味道,方便有多法,都可以到的。甚至珼在直接坐飛機或直昇機飛到山頂,從上面降下來,你也開悟了;不必從山底下爬上去,等於「歸原一路,方便多法」。 佛法裡面還分了很多種的修行,如大乘,小乘,密乘。人家問:什麼是顯教?佛理非常明顯,這是顯教。什麼是密教?事法非常秘密,實修的方法非常秘密的,這是密教。「顯」、「密」是共通的。很簡單的講:像我們真佛宗,四個修法,第一個修「本尊」;第二個修「氣」;第三個修「欲」;第四個修「空性」,「大圓滿」。 那麼四重灌頂當中,一般淨土宗就是在修「本尊」,你「本尊」相應了,阿彌陀佛來接迎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本尊」。密教也要修「本尊」,「本尊」也需要跟「本尊」相應的。那修「氣」,只有密教才有,修氣、脈、點,密教才有。修「欲」,無上密,也只有密教才有。 顯教像禪宗,像三論宗,也有修「空性」的,其實「空性」就是大圓滿。他們不修「本尊」,不修「氣」,也不修「欲」,直接就修「空性」了。所以三論宗,又叫做「空宗」。禪宗呢?不立文字,直接進入空性;實際去實證,直接進入空性。所以禪宗,直接走大圓滿的路。「三論宗」也是直接走大圓滿的路。 雖然修行方法都不一樣,密教甚至於各宗派,「淨土」,「禪」...「三論」種種的宗派,很多的,佛教的宗教有十三宗,十宗,八宗,很多很多的宗派,其「法味」都是一的,「開悟」都是一的,但是它的方法不一樣;很多種很多種的方法,我們在下回呢,佛陀會講祂的三種修行的方法,大致上把它分成三種的方法,下回佛陀開示裡面祂會把它講出來的。 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今天繼續談「圓覺經」。那麼今天就是威德自在菩薩問佛陀,佛陀就回答這個修行,總共有幾種的法。這個法呢!佛陀在「圓覺經」裡面提到的是有三種,那麼當然不只是三種,但是祂是這樣子講的,也就是說,總歸來講把它分成三大類,我們先看這個經文: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佑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滅,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那我們今天經文就唸到這裡,其實這一段經文應該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最主要佛陀所講的,真理是一,不是二,也就是絕對的。這個就等於昨天我們所做的比喻:任何一個城門都可以到城巿的中心,任何一個城門,東南西北各個門都可以到城的中心,那麼城的中心當然是只有一個。那麼山頂呢!山之巔,最頂的地方就是一個點;好像一個圓一樣,拿圓規畫一個圓圈,那麼圓規不動的點就是真理。 佛陀的意思是講:真理就是一,不是二;每一個地方都是一樣的。好像很多人講:真理有很多種。不是的;真理就是一,一種而已。那麼很多種是從一再分出來的,那祂這樣子講:「無上妙覺,遍諸十方。」那一個方向都有無上妙覺;那麼「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所有的法都是平等的;所有修行的法「實無有二」,就是說:沒有第二種方法,其實只有一種方法而已。但是因為方便的原因,所以其數量就變成很多了。 總體來講,佛陀祂就是分成三種。在釋迦牟尼佛時代,釋迦牟尼佛教導所有的弟子去修行。祂說:用三種方法修行,我們來看是那三種方法。 前面這一段經文講的,就是「淨覺心」,取淨為行,用淨的方法去修行。現在很多人都是用淨方法去修行,很喜歡去閉關。閉關是什麼呢?閉關就是用淨的方法去修行;你在菜市場修行,菜市場很亂的,這邊在買賣東西,那邊在叫喊、吵架、喊價,想在那地方修行就很困難,因為那裡很吵鬧。所以修行最好的方法,佛陀講的: 第一個方法,就是用淨的方法去修。那麼你遠離城市,遠離鬧區,居住在深山裡面都是用淨的方法去修。這個方法一般講起來叫做「澄清法」,好像我們用那個水,把一些泥土放在水裡面,你用一個棒子去給它攪動,這個就是鬧,鬧的時候去給它攪動,它就會混濁。但是呢!你不給它攪動,讓它安靜,它就會慢慢地澄清,那些泥土就慢慢地沉下來,那麼水就會變得很清淨。這個是佛陀講得第一種法,叫「澄清法」,叫做「寂靜法」。 平時你的思想很清明,沒有雜念,那你過很安祥、很安靜的修行生活,你耳朵不聽人家講一些是是非非,眼睛也不看色,形形色色你都不看,這個鼻子也不聞香,舌頭也不去喜歡那些味覺,吃得很簡單,穿得很樸素,這都是「澄清法」。 穿衣服很樸素,也不享受美味,耳朵也不聽靡靡之音,眼睛也不看形形色色,鼻子不嗅那些香的東西;這樣子,把身心歸於一,那一種狀態就是「澄清法」。也就是把你的煩惱、欲望整個通通清除,這種方法會產生一種靜慧。 佛陀講:「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也就是你這個寂靜的智慧會產生出來;當你澄清到非常清楚的時候,你的智慧便會自然的顯現出來。 我以前教人家禪定,就講過這個方法。你只要能夠身心歸於一念的時候,你身體的這些氣跟你的生命元素會回流的,那是以天心這地方為帝王,你身體的文武百官本來是很亂的,但是你這個帝王一聲號令之下成為一的時候,你身體所有的氣流全部通通回流,也就是你這個生命元素啊!會完全回流到天心的地方,這是一個修行的方法,這個方法也就是「澄清法」。 當你靜寂不動的時候,你的智慧就會產生,你的心如明鏡一般,很多佛啊!就會在明鏡裡面顯現出來;智慧、佛、如來種種的真如真相,就會從明鏡之中顯現出來,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佛陀經常這樣子告誡修行的比丘、比丘尼,把頭髮理掉,穿一式的衣服,吃簡單的食物,不要到China town,down town 到處亂跑。所以眼睛經常亂瞄,耳朵還裝著一個耳機聽流行歌曲,天天在那邊搖啊搖,跟年輕人一樣的開一個車子出來的話,他那disco的聲音放得最大聲。你修行人帶一個耳機聽流行歌曲,這個耳朵已經都不清淨了,已經在搞亂你的心了。哦!每天跑China town(中國城)跑down town去看,眼睛就已經花了;耳朵靡靡之音都已經進來了,再穿漂亮一點。師尊的衣服是最髒的,今天要換。穿乾淨就好,不是要穿多漂亮,哇!這一件太花不好。(師尊指自己的龍袍) 不過你假使能夠修行到不動啦!你真正能夠修行到你心已經如止水,你穿怎麼花,眼睛再看怎麼色!耳朵再聽怎麼靡靡之音,都可以的。為什麼?因九你的心如止水。那反過講,你已經修到,已經澄清了,別的東西已經搞不動你了,那個攪啊!已經攪不動你了,你什麼都可以做;但是攪得動你啦!你就不可以做。 我們以前常講的,「獅子跳躍的地方,兔子不要跟著跳」,你一跳就摔死。你以為那個行者本領很好,天天晚上去看電影,你就跟著去看電影,你迷了電影了,你修不成了,修行就修不成了。 所以這裡要談到個迷跟不迷,我講過了,「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這是指德行高超的人講的。所以當這個聲色還能夠攪動你的心的時候,你要遠離聲色。當聲色不能攪動你的心時候,你才能夠「大隱隱於市」,就是這個道理。 佛陀告訴大家,你澄清的時候,十方如來就在你的心中可以顯現出來,像鏡中像一樣,這一種方法叫「奢摩他」,這「奢摩他」當然是梵語。這是什麼方法?這叫做「止」,停止一切,佛陀教大家先用「止」法,是停止一切。出家修行就是要停止一切,不能背道而馳。 我看到有人帶著耳機聽流行歌;在家修行都不可以聽流行歌的,何況是出家修行,這是犯戒的。聽流行歌還得了,要罰跪香,跪在釋迦牟尼佛面前,連續跪三支香,而且一動也不能動。下次再犯啦!犯了三次趕出去的;他叫你跳板凳。跳什麼板凳?因為叫你跳圍牆你跳不過的。 古代啦!趕出門,怎麼趕的?和尚啦!比丘、比丘尼還俗,趕出山門,是要叫他從山門的牆跳過去,跳出去,就還俗了。但是因為太高啦!你們跳不過,而且我們這些個子都很矮,我們這些比丘尼個子都很矮,跳不過沒有辦法,拿一個小板凳代表佛門。咚!打了你的屁股,用禪杖打你,打了以後叫你跳出去,就是還俗。這不可以的,你境界多高,敲你一棒你就死了,不可以的。 所以這麼靡靡之音還是不可以聽,眼見形形色色還是不要多看,這是佛陀教得第一個方法,就是「止」。把你欲望的心全部消失掉,全部拿掉,這樣子,你這個鏡子裡面才會變得很清亮,十方如來跟智慧才會顯現,這是得到智慧,這是第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呢?就是用「淨覺心」去了解「根塵」,這個方法在前幾章裡面都提到了。大家曉得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根六塵六識都是幻化的;那麼如何用想念的方法,用觀的方法去知道這些都是幻化的?那要靠你的想念的方法去想,你眼睛所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包括你自己本身也不是真實的。 那麼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所組合的,四大一分散,這個身體就沒有了。那麼心也無所附,你這個原來是你本身的心,並不是宇宙真理的大心。身心都是幻的,所以人生不過是一場夢幻而已,你要這樣子想,當你這樣子想的時候啦!你這個「幻觀法」就會產生出來。 你歡察世界的萬事萬物,你都會感覺到這個就是如夢幻一場。我單講快樂好了啦!好像有人常問你快樂嗎?你今天快樂嗎?人家問我,師尊您今天快樂嗎?你快樂到底有幾分?快樂沒有辦法打分數的。什麼叫做快樂呢?也沒有辦法把它拘束在一個範圍之內的。所以快樂本身是一種感覺而已,一種幻,一種感覺。 那什麼叫做悲傷呢?有人問我,師尊您今天是不是很憂愁啦!你自己想一想,什麼是憂愁呢?憂愁能夠拘束一個範圍之內嗎?達到什麼才叫做憂愁呢?你看我臉上沒有笑容,師尊你今天很憂愁。你看我今天有笑容,你就說:師尊今天很快樂;你看我今天不講話,師尊一定有心事;你看我今天很開朗,你們就說,師尊今天心胸很開朗。這個都是不定的,告訴大家,這種東西是不定的。 快樂跟憂愁是不定的,你今天也許很快樂,但是明天會很憂愁。一小時以前你會很快樂,一小時以後你會很憂愁;這個是變化來變化去的,你要作如是觀。唉!快樂也不是永遠的,憂愁也不是永遠的,隨時在那邊替換,而變化無常,就跟天氣一樣的。有什麼好快樂的!又有什麼好憂愁的!那不過是你心境的一種變化。那個都是幻的,像做夢一樣,一下子就沒有了。 所以當你快樂的時候,你不要執著快樂,說要把這個快樂變成永遠;當你憂愁的時候,也不要執著憂愁,因為那也是暫時的。你經常用這樣子的念頭去觀,就是一個「觀」法。 你能夠這樣子久久地想念出來,你心裡會達到一種很清淨的境界,這個叫做「三摩缽提」。漸漸地你用幻來止幻,來停止你的幻,這樣子,這樣子漸漸地進入一種「觀」法,叫做「三摩缽提」。這個是佛陀講的第二方法,叫做「觀」。 前面的就是「止」,後面的叫做「觀」。大家知道的,快樂不是永遠的,憂愁也不是永遠的,不要去執著快樂,也不要去執著憂愁;這樣你就會開了,可以達到常樂的這一種境界。 當你的念頭在修行的時候,經常想念如來的相貌,很莊嚴的相貌,想念佛,這都是方法;想念如來,想念佛、想念上師、意念根本上師,都是一個方法。 在密教面有「月輪觀」,觀想月亮,最圓的、最藍色的、最清淨的一種月亮,就在「月輪觀」。「種子子觀」,就是觀梵字,那個很美妙的佛菩薩的種子字,這個就是「種子字觀」。字觀也是種子的字觀。這個字觀啦!因為就是一個嗎!就是諸佛從字生出,這梵字的一種觀法,也就是「種子字觀」。你想念這個字,那麼從字裡面出現本尊,這是字觀。 那「入我我入觀」,這是想念如來虛空中的本尊進到你的身體裡面,這是「入我」;「我入」呢?就是想念自己進入本尊的心,這是「入我我入觀」。「五相成身觀」,就是把你的身體各種變化,成為本尊、成為佛的一種方法,叫「五相成身觀」,這個在密教裡面都有的。 佛陀也教我們「不淨觀」。什麼是「不淨觀」呢!把自己身體的污穢,這個很髒很髒的不淨你把它觀出來,這樣你不會執著色、聲、香、味、觸、法。使自己的不淨,知道自己的身心都是不乾淨的,眾生都是不淨的,這樣子能夠使自己的心止下來,這也是「不淨」的一種觀法。 另外還有「白骨觀」。「白骨觀」是破色相的,你修「白骨觀」,把自己觀成白骨,把眾生也觀成白骨,你就不會著人、我之相。也不會為了眾生跟你之間的關係天天煩惱,這個煩惱就會消除,這個方法就是「白骨觀」。 觀法是有很多種的,這裡佛陀講的,「所圓的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這是佛陀教你用觀法,就是以幻來止幻,以另外的一種想念來替代你這個比較複的想念,使它成為純一的想念,而進入真正的一種定的境界,這是佛陀講的兩個方法。 那我們重新再講:第一個是「止法」,就是澄清,隔絕一切聲音,一切色相,使自已澄清,這就是「止法」。那麼用另外一種清淨的想念來替代你的妄念,這個就是「觀法」。「止」跟「觀」,大家差不多已經可以了解釋清楚了。 圓覺經裡面佛陀所講的,因為它這個是經文,你們不一定看的很清楚,但祂的講法,就是剛才我講的這樣子,澄清跟一個清淨的想念來替自己的妄念,這就是佛陀講的兩個方法。 這個世界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佛陀講三種,那麼今天已經介紹了兩種,明天會再講另一種,謝謝大家。 嗡嘛呢唄咪吽。 今天我們再談圓覺經。我們讀一段經文:「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頓,隨順修習。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地,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我們這段經文很長,等於把第七章全部唸完,不過重點我跟大家講一下:我們曉得這一章,是佛陀在教習佛法最重視的,為實修的一章。那麼祂講第一個:「靜止法」,就是用安靜跟止掉所有妄念的方法。 第二個方法是:「幻觀法」,把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仔細地觀察,知道眾生都是幻的,身心皆幻,一切形象都是幻的時候,才能產生無上智慧。 第三個就是講:「禪那」。「禪那」在我們中國講起來就是:「禪」,那麼很多人都研究「禪宗」。到底什麼是「禪」?眾說紛紜,很多人去體會的,不是完全都是一樣的。這裡佛陀講第三個方法:是不去取這個「淨」法,也不取這個「幻」法;就是不用「止」,也不用去「觀」。「禪」就是什麼呢?直接就超越,直接就跳過去了,既不「止」也不「觀」。就直接跳過去。怎麼跳呢?我也不知道怎跳。(笑)這不過是一種體驗,像以前佛陀呀,祂「拈花微笑」,大迦葉底下看了,也笑了一下,表示祂已經心領會。所以這個「心印」,這個「禪」的「心印」就給祂。 像師尊在上面這樣一笑,那底下的人跟著笑,那就得到「心印」;師尊在上面假如哭一下,你們在底下心也哭一下,也得到「心印」了?(笑)其實哭跟笑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心領神會。當初大迦葉這樣子一笑,佛陀就明白祂已經得到心印,表示他已經超越了;其他不笑的,就是不知道怎麼回事。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突然間拿一個花起來微笑一下,只有其中一個大迦葉跟著笑,就表示得到「心印」;其他不笑的就是「莫名其妙」,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心領神會。要懂這心領神會就表示交付了這個「心印」,「心印」已經傳出去了,因為他已經明白,已經懂得、清楚了,這個就是「禪」。 「禪」是什麼呢?超越!不用去「止」,也不用「觀」。也有人講,「禪」就是「止觀雙運」,要「止」也要「觀」,那麼「止」不了就要「觀」,「觀」得成熟就用「止」。其實「禪」是一種超越,不用「止」的。 佛陀在這邊講得很清楚:「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就是不取;幻也不用取,安靜也不用,統統不用了。要知道這身體跟心都是一種罣礙;但是這個「禪」是不依照這些障礙,很多障礙他直接統統都超越過去了。好像什麼呢?佛陀作一個比喻:我們敲鐘,這敲呀!佛陀就問了:聲音是在鐘裡面嗎?當然不在裡面,不在中間有空的裡面,也不是在鐘的表面,而是在整個範圍之內都有聲音,這就是超越。表示說根本不在鐘的那個體,也不在中空,而是整個周圍全部都包含了,這個就是超越。 佛陀講的,祂說沒有什麼阻礙的。最重要有一句在這裡,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煩惱跟涅槃,它不互相阻礙,本來煩惱涅槃是對立的,但是在禪宗裡面,在「禪」裡面沒有什麼阻礙的,這是第三種方法。 第三種方法就是佛陀講的,因為你不相阻礙了,沒有對你有什麼阻礙的,所以寂滅跟輕安的現象就會產出來。這個時候會知道,所有的眾生,所有的壽命,統統是「浮想」。「浮想」是什麼東西?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種方法就叫「禪那」。所以佛陀只教這三種方法,一個是「止」、一個是「觀」、一個就是「禪」,三個字。 當初佛陀在教大家法的時候,祂講一講,大家聽一聽,那麼就自己去修行。這些弟子越來越多,本來是很少,沒有什麼戒律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戒律的;就是因為弟子犯了錯,一個犯錯,覺得不行了,才趕快再訂一個戒律。一看到這個還不可以,就趕快再訂一個戒律,是這樣子的。戒律那麼多,就是因為有人犯了錯誤的時候才開始訂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有戒律的。祂當時只是說:你到樹下打坐;到山上打坐;到巖洞打坐;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去坐。祂就講這三個方法,這就是「圓覺經」裡面的三個方法。 「止」掉你的妄念;「觀」一切都是幻;「超越」過去就是「禪」。怎麼「超越」法?祂最重要的,「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煩惱也是好,涅槃也是好,什麼統統好,這個就是「禪」,就是把它超超越過去了。所以學禪的人呢,不要把很多事放在心上,你統統都可以超越。 很多人生病,他就退道心。我有拜佛,我有持咒,我有行善,怎麼還得病呢?這菩薩沒有保佑,他就退道心了。不是這樣子,「禪」是一種「超越」,從來沒有什麼叫做障礙你的東西的。所以有病,有病就是菩薩,你有病,剛好,不求無病的。有病好,所以很多的行者,修、修、修、修到最後全身都是病,從頭到腳都是病,這個頭也爛了,聽說腳底也爛了,一般來講就是爛透了!行者不應求無病的,因為病就是菩提。這慢慢去想,病有什麼!病本來就是空嗎?等你沒有身心的時候,「病」還在那裡呢?「病」本來就不存在,只是你暫時的一種現象而已。不把它當成障礙你的聖道,你就可以超越這個「病」。 不求「無難」,很多人都求。唉呀!像我們今天迴向:逢凶化吉。這個是在求「無難」。「逢凶化吉」,凶的才好,凶就是菩提,你天天求「無難」,什麼事都沒有,精神懶散,一有災難來了,你精神起來了,要趕快,才能夠超越這災難,那時候精神反而會振作的。 所以,師尊講這個「衝浪」,浪越大你的衝浪板就會衝得越高;越大的災難,也是同樣的。所以我們不應該迴向的時候,求逢凶化吉,應該求逢凶更凶,因為凶就是菩提呀! 「禪」本身講起來,就是兩個字──超越。越凶地把它超越過去,你就是菩提!所以講所有的障礙都不要怕。我們以前越野障礙賽跑,有那障礙欄杆,這樣跨過去,要跨過所有的障礙,就是一種超越。 「禪」是一種超越,不是簡單的。人家越來障礙你,阻止你去學佛,用病、用災難來阻止你,你超越過去,就成聖賢,那本身講起就是很偉大的很超然的。所以真正一個聖者,是不怕這些的,不但不怕,還以這個為菩提。很多人生病了,他就奄奄一息,什麼「正念」都失掉了,越凶的事情來,他就是退道心,這都是不可以的。 像師尊最喜歡魔了。有魔來,樂得要死,因為就是要你超越他,你超越魔,不就成佛了嗎?以魔為法侶,魔就是你的法侶,你的道伴;你沒有他你怎麼通過考驗,能夠成佛呢?所以是以魔為法侶,魔就是菩提,魔就是佛。他來成就你成佛的,要以魔為法侶;你看到魔你就怕,成不了道的。 在禪宗裡面,是超越魔,超越過去。你不要去抵抗魔,要超越他,以魔為法侶。看到魔,不怕的,沒什麼,魔就是佛,就是一個超越,是一種禪。魔雖然來阻礙你,但是你夠超越,以「逆」的,像剛才講衝浪就是一種「逆」!凡是做事情都是不順的,我們做什麼都不順,人家做什麼都順;不順就是「禪」。「禪」就是一種超越,就是一種「禪那」,你唯有在不順裡去超越不順,你才能成就一切。 在一切法界裡面,得自由自在,一切成就,這個是「禪」;在一切法裡面那裡都能夠順呢?都是不順的,既然都不順,你超越過去才能夠自由自在。要「自在」就沒有相對的,一定是絕對的,凡一切順逆都是平等的。 再來呢?有人悔辱你!毀謗你!欺負你!你覺得很委屈,覺得自己不是這樣子,但是人家都講我這樣子,你是不是很委屈?當然委屈!我明明做的這樣,為什麼別人講我那樣呢?你就很委屈,你就不吃飯,以淚洗面;用這個眼淚來洗臉,你就不吃了,這一餐不吃,兩餐不吃,不個禮不吃,一個月不吃;冕2上也腄不好,這個不吃、不睡,我倒是沒覺的怎樣,我們省一點糧食也是好的。但是要教你,這不算什麼的,委屈你了,或者褒獎了你,都是一樣的東西。你要懂得超越!就是「禪」;你超越不了,你就是凡夫,這個道理要明白。 佛陀講的第三個道理是很「圓滿」的,絕沒有對的。所以要以壞人為朋友,俗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師尊叫我們以壞人為朋友,我們都被污染了,都變成黑的;我們跑去跟烏鴉在一起,到最後我們都變成烏鴉,全部都天下烏鴉一般黑。倒不是這樣子! 你處在壞人當中,也能夠成就你自己,才叫做超越。六祖慧能,在獵人堆中九年,他不受污染,這就是他本身夠學習到一種超越。他還能夠跟所有的獵人,相處得非常好,這就是本領,所以不怕壞人的。 你學禪的人,不是說這個人不好,我不跟他在一起,於是看見他就跑。當然啦!也有人看見師尊就跑的,他看到師尊從那邊過來了,趕快跑開。他不願,不喜歡,不樂意,不快樂;但是我們看到他,就很喜歡,我們樂於接近他,甚至上前去擁抱他,對不對!他看到我們就跑,沒有關係,你不理我,我理你就好了,這無所謂的。 「禪」是一種超越,就是超越過去,沒有什麼好人、壞人。好人與壞人,一樣平等,不要有分別心。世俗是樣子的,這個人不好,形象很不好,風評很不好,混蛋一個,專門幹壞事的,不要去理他,不要去聽他說法,這個壞人,不要去聽他的。不聽怎麼知道是好的壞的!至少你也要聽一下。告訴你不要有分別,你去超越他,不受他污染,去聽法聽到你認為不好的,也不受他污染。 在獵人堆,六祖慧能也不受污染,他甚至可以轉那些壞人,成為好人!壞人就是菩提,他們都是佛呀!這是一種「禪」,這是一種超越。很多人窮了,他就退道心,沒有錢!為什麼沒有福報呢?為什麼我信真佛宗,修真佛密法這麼多年,沒有福報?窮!不要怕窮;窮跟富,都是平等的。你學禪的人,富就是窮,窮就是富,你難道看不出來嗎?錢不過是流到我身上,以後它還會流走,流到別人身上的,那都是暫時的一種現象。那麼,這個人流過那個人,那個人流過這個人,借你呆看幾十年。窮、富不存心,你超越這個窮,愈窮困,你成就愈大,超越這個窮,這是「禪」。 你還要超越「破」!什麼「破」?所以很多行者,穿破衣,就是一種「破」。其實他穿的是天衣,破的衣服才是真正的天衣,華麗的衣服是真正的俗衣,這是一種超越。 佛陀講這個「禪」最有意思,中國的禪宗也是意思,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超越,那一種思想,跟我們世俗凡夫思想大不相同。像我的思想就跟一般不太一樣;別人認為髒的,我認為是最清淨的;別人認為是窮的,我認為是最富有的;別人認為是魔的,我認為是佛的;別人不喜歡的煩惱,我認為是菩提,別人認為是壞人的,我認為是好人。人麼都是好,統統是平等,沒有什麼分別的;你愈恨我,我就愈疼你;你跑,我就追;你不理我,沒關係,我理你,無所謂的。 我不是講了一個「無所謂」思想,師尊的思想是「無所謂」思想「無所謂」。思想,就是沒有障礙的思想,無礙的思想。既然是無礙思想,就是大圓滿思想;大圓滿的思想,就是一種超越的思想。這種超越的思想,就是佛講的:「禪那」。 你看釋迦牟佛給誰授記?給提婆達多授記,將來成佛!提婆達多不是害祂,害得很慘?沒有錯!害祂的人也能成佛,害佛的人也能成佛。沒有什麼叫做害的,在佛的心中,平等無差別。沒有人害我,只是他現在是世俗凡夫,有一天得度了,他照樣是佛;如果他清楚明白,他也照樣是佛。所以這是一種大圓滿的思想,這是第三種。 第一種就是「止」,妄念止了。第二種就是「幻」,觀察一切世相都是幻。第三種就超越「禪」,大圓滿。佛只教我們這三種方法,大部份講起來就是這三種。以下所講的,好像第八章所講的這些二十五種,全部就是這三種去分出來的。怎麼講呢?先修「止」,再修「觀」,再修「禪」;先修「禪」,再修「止」,再修「觀」;那麼再來,先修「觀」,再修「止」,再修「禪」。在那邊顛顛倒倒,分成二十五種。 佛陀也是被弟子弄得頭昏腦脹的,他要講這三種方法,輪來輪去,就變成二十五種。「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就是因為這個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差不多,都是這樣子。反正就是這三種方法,「皆依如是,三種事業」,這三種修行的方法去修,能夠圓滿證得了以後,就是圓滿的覺悟。要修這個法,成佛,可以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跟辟支佛果。 所謂辟支佛果,就是藉著其他的方法進入自己覺悟的。什麼叫辟支佛?就是用其他的方法,不是用佛陀的方法,藉其它的因緣,進入佛果,這個叫辟支佛。阿羅漢,大家已經知道了,叫無礙法門。 以前我在讀書的時候,我就用無礙哲學思想:這思想很早的時候,我就寫在書裡面;那時,我的思想就已經非常的超越了。現在的思想呢?更加超越,等於是一種圓滿的思想。所以我不以為煩惱,也不是說完全沒有煩惱,煩惱就在你的四周。就像昨天我接了一通電話:一個對師尊有恩的人,(師尊有時候也請人家幫忙!)他遭遇到了困難,我沒有辦法幫他解決的時候,我也會心生煩惱。唉呀!這個對師尊有恩,但是我又不能幫他解決困難,所以我心裡就很難過。昨天晚上呢!特別為他求護法,希望趕快出現一個貴人來幫助他。我自己也突然間想到,我何不回台灣呢!我馬上就回台灣去幫他;甚至於需要多少錢,都可以出錢去幫助他。這個也是我的煩惱呀!因為,我為眾生而煩惱,眾生有困難,跟我講,那麼我心裡就覺得很難過。唉呀!怎麼幫他解決這個事情?這個當下的一種煩惱,也是有的。 今天有一封信,是紐約的弟子寄來的,他太太有腎臟病,一定要換腎,但是他等了很久,都等不到腎,他跟他太太剛好是同一個類型的,所以做先生的把一個腎割給太太,他們倆個人各用一個腎。換了腎以後太太的身體就變好,沒想到經過兩年後,這太太身體的腎產生了排斥的作用。我看了這封信,心裡很難過的,怎麼會這樣子呢?倆個都只剩下一個腎,那太太的腎產生排斥的話,她就不能活了。那到哪裡再去找一個腎呢?所以,在這世界上的煩惱數不清的。 像這種病,你假如不能看透、超越因果的話,真的是很悲慘。像台灣這一件事情,我自己心裡也很急,我也求佛菩薩趕快給他加持,特別求護法,趕快去找一些貴人,出來幫他,希望他能夠順利。因為他曾經幫助過師尊,現在他求到師尊了,我不能幫助他,這也變成我自己的一種煩惱。 我不是沒有煩惱,我是有煩惱,但是我把它看成菩提。我煩惱來的時候,就盡量祈求護法、佛、菩薩幫他們解決。我不是為我解決煩惱,是為眾生解決煩惱。但是我把我心中產生這些苦惱的事情,也把它認為是菩提,我去超越它。 佛陀也重宣此義而說這個偈,也就是把剛才這些講了一下。一種用寂「靜」的,第二種用如「幻」的,第三種是用「禪那」的。這三種方法,就是三種的妙法門,都是非常好的。祂講「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都是用這三種方法去圓證的,這個叫做「究竟涅槃。」 嗡嘛呢唄咪吽。 今天我們再談圓覺經。關於這一章是辨音菩薩問佛陀的,而佛陀也是婆子心切,就把前一章的三種方法,一下子就變成廿五種型態。這章是釋迦牟尼佛重覆述說前面的種種方法,你們看文寫的....很麻煩,但是,假如你按照我的方法去想就對了。 三種方法:一個是「止」、一個是「觀」,另一個是「禪」。那麼分成廿五種是怎麼分的呢?你先一直修一個「止」,是一種方法;一直修一個「觀」,也是一種方法;一直修「禪」,通通方法不變,也是一個方法。這就是三個方法,其他廿二個方法,就是在那邊輪。也有修兩個、也有修三個的,那麼顛顛倒倒,先修「止」、再修「觀」、再修「禪」,這也是一個方法;先修「止」、再修「觀」,也是一個方法;再修「止」、再修「禪」、再修「觀」,也是一個方法。就是這三個方法在輪,就變成廿五種。 這一章完全在講這樣子,我看了這一章,從頭看到尾暈腦脹...。釋迦牟尼佛肯這樣講,為了渡眾生,真的是婆子心切。但是現在我跟你們這樣講,你們就懂得這一章,其實根本不用講,就已經結束了。就是把那三種方法,顛顛倒倒...這樣子去修就對了。 現在我還是唸這個經文:「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最重要是「有幾修習」──有幾種形態去學這個法呢?佛陀會回答的。 我們再唸以下經文:「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己,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末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廿五種清淨的形式。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這就是佛陀講的,只修一個「止」法修「靜」的。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也就是只修一個「觀」法的。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這個就是只修一個「禪」的。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這個就是先修「止」,後修「觀」的。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這個就是先修「止」,後修「禪」的。就是這樣子輪呀,它以後的經文就是這樣子。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這就是修三者,先修「止」,後修「觀」,最後修「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這個就是先修「止」,再修「禪」,最後才修「觀」的,就是這三種在那邊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也有齊修的,一起修兩種。先修什麼,最後再修兩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這個從頭把經文唸到尾,其實我可以把這個唸完呀,後面就是總結了,要火要把它唸完,唸完就了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覺,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漸次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把這一章唸完了,經文統統唸完了。這一章意思很簡單。就是把前面講的三種方法,你修一樣也可以,修兩樣也可以,修三樣也可以,顛過來修也可以,倒過來修也可以;就是在那邊輪,就變成二十五種。佛陀講!把這二十五種方法寫成單字,寫成那個籤筒,然後在菩薩面前搖,恰、恰、恰...你要搖二十一天,不是叫你一次就搖好了,就是要求呀!在佛菩薩面前,跟祂講:「我要修這個法,那一種法跟我最有緣,這二十五種方法,那一種跟我最有緣」,然後在那邊恰、恰、恰...每天做供養,做禮拜,祈求佛菩薩的靈光下降,然後呢!二十一天以後,你就把那跳出來最高的那支籤,拿起來看,那個方法就是適合你的,這樣就是最適合你的性格去修。 你可以修「止」就好,把念頭統統止掉,你也可修「觀」,修「幻」。那麼也可以修「禪」,直接就超越,這樣子就「大圓滿」!其中也有三個一起修,先修「止」,再修「觀」,再修「禪」或者先修「止」,再修「禪」,最後修「觀」;總之就這三種在那邊變來變去,你修兩種也好,一種也好,三種也好,顛顛倒倒統統好,就變成二十五種。那麼你去抽籤,就是求二十一天以後,抽出來那一支籤,佛陀講你就按照這個去修,你就可以得成就;因為這個最適合你的。這一章就是這樣子講而已,一下子就結束了。 佛陀為什麼很仔細講,而且要分成這麼多呢?因為人的根器不同。有很多人,他修「止」很容易的,那些妄念,雜念,他一下子把它統統停掉,都沒有了,那麼他就適合修這個「止」。 有很多人,喜歡用他的腦筋去想,那你就修「觀」。你去想呀,念頭去想,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它分散了,什麼也沒有,那麼眼睛所看到都是假的,耳朵聽到也是假的,你的身體都是假的,宇宙的色相都是假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假的,你這樣慢慢去分析,這樣去觀想,這你就適合修「觀」。 有些人呢!他喜歡修「禪」,他直接就超越過去,他認為統統都不一樣的,眾生都是佛,魔也是佛,眾生也是佛;不管是佛性,無性,統統都是佛;不管有沒有佛性,你有佛性也是佛,沒有佛性也是佛,不管你是什麼;好呀,壞呀,善呀,惡呀,這些對立的,聰明的,愚痴呀,怎麼樣子這些對立的,統統都是佛;不管你是佛,還是魔,統統都是一樣的,這個直接超越過去的,這種大圓滿就是「禪」。 那麼第三:有人適合修「禪」,他適合修「禪」,因為他一下子就超越過去,那麼一下子可以回去呀,去做二十五支標籤,按照佛陀講的,二十五個標籤你去做,那麼做好以後你就每天在那邊求呀!佛陀降光,希望佛陀幫助你,選山一個修持的方法。那麼選出了以後!你就按照這個方法去修,祂說不要退哦!圓覺經裏面講,你只要依這個方法去修,一定得到成就的;但是你不能說懈怠,好像我修一修啊,有氣無力,我就半途而廢,那不會有成就的。 佛陀講你求了二十一天,求二十五種方法當中的其中一種,你求出來,你就按照這樣子去修,就會有成就,佛陀講這個講得很辛苦,剛才我唸經文,這樣一下就過去。其實祂講的時候,祂解釋的很清楚,每一種的方法,祂都重複再講過,這是婆子心切,就是祂急著要眾生能夠成佛,所以祂才講得那麼仔細。其實祂只要告訴我們三種方法嘛,對不對!三種方法,你怎麼樣子去修,你就怎麼樣子去修嘛!祂還要把三種方法分成二十五種類形。辨音菩薩問祂,祂就講這二十五種。 這一段經文呀!你們也可以仔細去看,其實跟我所講的都一樣的,也就是我們講的那三種方法,都已經非常仔細了。那麼二十五種方法,你把經文跟註釋再看一看,就完全可以清楚明白。 佛陀講這二十五種形式,那依照大家的本身性質,你喜歡去修「止」呢!還是修「觀」呢!還是修「禪」呢!或者是「止」、「觀」雙運呢!或者是全部三種一起修呢!或者是修一種,或者是修其中兩種,都是隨你自己本身的心性去修的,你自己本身最有緣的,最喜歡的,適合於你自己的,你想一想應該怎麼樣子修,那就會得到成就了。 嗡嘛呢唄咪吽。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大家知道,眾生都是有佛性的,也本能是佛性的、清淨的。為什麼本性清淨的眾生會有污染呢?使所有的眾生統統都走到旁的道路上去,而且不能進入正道?也就是要啟開圓滿的心智,獲得真理,還是會有一種現象,就是一直讓你走偏了路或走錯了路。 一般講佛陀有十大稱號,其中有一個稱號叫做「調御丈夫」;「調御」兩個字亦是佛陀的十種稱號之一。「調御」又是一種平衡的作用,就好像我們調味,在湯裏面放鹽的時候,你不能放的太多,放太多就太鹹;我們知道鹽跟血壓高是有關係的,血壓高是火能吃鹽的。我們這裏當護士的很多都曉得,我們的壁珍、壁燕(法師)煮飯,他們鹽都放的比較少,我們就叫做調味,「調御」就有這個味道在裏面。 有一次,我到雷藏寺去吃飯,喝那裡的煮的湯,耶!喝起來跟白水一樣完全沒味道。問他們什麼原因?說:「沒有放鹽。」啊!沒有放鹽實在太淡了,好像跟水一樣;但是放太多呢!你就血壓高。這血壓高的人不能吃太鹹,聽說有腎臟病的人也不能吃鹽。鹽本身只是一種調味品,你要放的剛剛好,這個就是要「調」;那麼「調御」的作用,是佛的十大稱號。也就是講用種種的方法,令所有的眾生進入正道,所以叫做「調御」。 什麼叫做「丈夫」呢?是大丈夫不是小丈夫,在古化學佛修行的人,大部份是男眾,女眾較少一點;從佛陀時代開始,首先也是只有比丘,沒有比丘尼,以後才有比丘尼。在古代的天竺,一般修行好像都是只有男眾,如的也,有就比較少數。自佛教有比丘尼以後,才變成很多的,但是照他們古代行者的說法:女先要轉成男的,然然才好修行。 以前在印度瑜珈士,修氣、修脈、修點,女眾本身也有這個氣、也有脈、有也點,一樣的;但是畢竟這個點是不同,女眾的脈跟男眾的脈也是稍微有點差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略微有點差別。當時印度古代的修行瑜珈士,也都是先由女眾轉求男眾,然後再由眾去修行。很多的氣、脈、點的修行很少談到女眾的瑜珈方法,大部份是屬於男眾的修行方法。所以呢!他講「調御丈夫」,使所有的丈夫都能進入真正的正道,所以叫做「調御丈夫」,也就是等於度化的意思。這兩個字有意思的,每一次讀到這兩個字,就想到平衡。 佛陀在說當中,祂不偏執,不偏於那方面。談到「不偏」,這是一個很大的學問;今天世上的紛爭,議論很多,大部份來講都是在論這個「偏」跟「不偏」而已。你想想看,今天有人講的是「唯物論」,有的講是「唯心論」,有些人講佛教就是唯心的。其實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真的有一點問題,因為不管心、物雙方面來講,一定還要講求平衡的。你完全講「心」、講無形而上的,不講「物」的話!總之缺了一點,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物」嘛!完全不講「物」行嗎!所以這當中就是要有「調御」的功夫。 有時候我們行者專門講「出世法」,我們只走修行的路子,其他我們不管,那也不行,還是要講一點入世,出世跟入世之間如何調御,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佛法本身就是講「空」。我們講「沙門」,就是佛陀的時代,所有出家修行稱沙門,沙門就是空門,專門講「空」的。像「三論宗」就稱空宗,是專門講「空」的,所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些名相都是沒有的,那麼追論到最後就變成一個「空」字。所以出家修行的又叫做遁入空門,就是走進這個空門。 但是專門講「空」可以嗎?也是不行的,所以那時候有分為「空」部,又有分為「有」部。「有」專門講「有」的,也專門講「空」的,其實「空」跟「有」之間啊!互相調御,就是要調的剛剛好,不能專門論「空」,也不能專門論「有」。所以佛陀在世時候啊!對於專門講「空」的這些弟子,祂要跟他談一些「有」;專門講「有」的這些弟子,也要跟他講,再給他調一點「空」進去,要叫他「空」跟「有」之間要調御的非常平衡,這就是一種學問。 你看我們今天講佛法,到最後都講「真空妙有」,真正的「空」裏面有微妙的「有」,是佛陀講的。不能專門講「空」,但也不能專門講「有」,不能專門講「出世」,也不能專門講「入世」。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裏面,有些人緊張過度,像我以前有一個同學叫做緊張大師,本來是很小事情,他都會緊張,那就要叫他放鬆一點。那麼真正放得太鬆了,任何事情、大事情到了,他還在睡覺,這個就要叫他稍為緊張一點。每一件事情你都要介於緊張跟放鬆之間,就是知道如合去調御了。 對重要的事情不能太放鬆,對於可以放鬆的事情,你就要放鬆,所以我們老師以前講:「你在現的時候儘量去玩,但是你讀書的時候你就要認真。」這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老師講的,玩的時候你盡情去玩,沒有關係;但是你要收心讀書的時候,你就要把心收回來要認真讀書。 我也叫大家,你平時的時候要認真修行,如在做早晚課、修法禪定、研究經論,作深入三昧的時候,你都要很認的。但!假如是慶生會或者是晚會,你就要放鬆;你那時候還來跟我持咒,你是幹什麼的!人家在那邊唱歌的時候,你在那邊持咒、唱政治歌曲,那就不對了。叫你放鬆的時候你緊張,叫你緊張的時候你放鬆,這就是你調御的不好。 你平時就聽流行歌聽得迷迷糊糊的,今天叫你馬上進入禪定、進入三昧,你行嗎?當然是沒有辦法。平時你就要訓練在那一個場合做那一件事情,要專心一致的時候,你就不能太放鬆;在晚會裏面,大家都是很高興的時候,叫你玩耍的時候,你就要盡情的放鬆,這樣子才是對的。 所以,鬆跟緊之間要互相調御的非常好,有跟無,還有快樂、憂愁,你都要調得剛剛好。你太快樂啊!不行!要降壓;你太憂愁了,也要加一點快樂進去。愁跟樂之間也要調的剛剛好,這樣子就是很平衡的一種學問。 我最近研究醫學,人的年齡到了某一個階段時,必須要做好自己的本身調御;身體是很重要的,你血壓不能太高,血壓高會中風;血壓也不能太低,因為血壓太低了,你會有氣無力。所以太高啊是不好的,但是你不能降血壓,突然間把它降到很低呀!這個就是一種調御的功夫,把你的身心、血壓,維持在一個標準的水準之中,就是一種調御。 另外,血糖也是一種調御,你身體裏面的糖份,剛好夠你今天使用的熱能,那是最標準的。你身體血糖的糖份,剛好夠你今天的運動,你把那個熱能跟糖份調得剛剛好用完,這個是「一級棒」。你今天過量了,血糖過高,你運動不夠,但是你的血糖過高,就是很危險的,就是糖尿病。那你過低,根本就沒有力氣,你把血糖降得過低了,你根本就沒有辦法過動了,全身也是無力的,所以這也是一種調御的。 你吃的食物,剛剛好多少糖份,供你今天使用的熱能,你剛剛把它用完,不過多也不太少,這個就是一種調御的功夫。所以我覺得人生,本來就是在做這個調御的,就是修行也是在做這種調御的功夫。每件事情你都是非常圓滿,也非常吉祥,而且都是剛剛好的這種狀態之下,就是最完美的。 所以,單單我們講做一個師父,他如何教導他的弟子,又要很圓,又要慈悲,又要嚴,就是在這邊調,把它調整得剛剛好。要能有慈、又要能夠嚴,既要剛、又要柔,完全就是在調御的功夫。 經典裏面提到這個「調御」,就是說有三層意思:第一個,佛的十大稱號;第二個,度化眾生入正道,第三個,就是平衡中道的學問。佛教本身也是平衡中道的,不能講佛教是唯心的,也不能講佛教是唯物的,因為它是調「心」跟「物」的。像我們人的身體跟心,都是要調得剛好;我不能只講心,講心就太空幻了;也不能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