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講密宗道次第廣論2
2008/02/10 08:33:48瀏覽902|回應0|推薦0

【卷一】甲二、乙一、丙一
1994-07-15 
甲二、明入佛教次等不同諸門;乙一、總分諸乘分四;丙一、如何分別

  我們再談《密宗道次第廣論》:「甲二、明入佛教次等不同諸門」,「乙一、總分諸乘」,「丙一、如何分別」。

  「佛教次等不同諸門」,佛門本身講起來,很深廣,它是有所分別。它把三行分成三乘,我們平時所講的就是:「小乘」、「大乘」,還有「密乘」等三乘。

  那麼「三乘」呢,依著「三行」來分別。它這一段談的,主要就是在講「三行」。

  那麼大家看這個論,裡面所寫的:

  「於勝解下劣者說離欲行」,這個就是小乘。

  「於勝解廣大者說地及波羅蜜多行」,這個就是大乘。

  「於諸增上勝解甚深法者說具貪行」,這個就是密乘。

  這一段的重點,都在這裡。「三乘」就是「三行」--三種不同的行法。行者在修行當中,三種不同的修行就是--「小乘」、「大乘」、「密乘」這三種。

  講起來呢,密喀巴把它這樣分:--最上勝慧者,最高智慧,最具根器的,要修「密乘」。

  那麼,有發廣大的心,發廣大心的,要修「大乘」。祂講這個勝解下劣者,就是說,你根器比較平的,修「小乘」,離欲行。

  不過我以前講過,不可以批評小乘。佛陀當初啊!祂也希望所有的弟子,一樣一樣來,有次第、不可以越級,在密教裡面也是一樣有次第,佛門一樣是有次第的,依根器不同而分次第,所以修行,你不要以為說:「小乘就很容易」。很困難的!很難的。修行是天下第一大事,也是天下第一難的事。

  第一難,登天難。上天最難。無論如何,你想上天第一難,這是屬心靈的階梯。所以困難。無形的。

  第二難,賺錢難,錢有四隻腳,人只有兩隻腳,錢在前面跑,你在後面追,永遠追不上;但是,你在前面跑,錢在後面追,那你就發了,錢一定追得上你,所以你就發了嘛!所以這賺錢啊!要給錢追,你一定發達;你去追錢,永遠追不上的。

  現在講這個「三乘」分為「三行」。第一個宗旨講「離欲行」,什麼是「離欲行」呢?小乘的修行,都是「離欲行」,離開所有欲望的修行,就叫「離欲行」。

  要如何離開所有欲望?很困難!這一點,單單小乘你要修行,就已經很難了。「過午不食」,只要過了這中午、午間的時間,你就不吃了。你的食物只是維持你今天的生活,不貪香、不貪味,也不貪色。色、香味通通不貪的,只求一點營養維持你修行的生活,而且是過午不食。穿的衣服,他必須要穿藏色的衣,就是不很鮮豔的,藏色的。以前是黑色的、灰色的,這個藏紅色的,都是屬於藏色的衣服。

  那個衣服呢?還是必須要以前那一種衣服,所謂的「糞掃衣」,把所有的破布,人家丟掉不要的,你把它檢起來,然後把它縫起來,做成衣服,做為一個行者穿的衣服。

  穿的是最糟糕!最破的!那麼「住」呢?住在哪裡?住在塚間,樹林;墳墓跟墳墓之間,跟樹林底下。

  行者,安步當車。都是靠這個腳,另外他還有一點,就是足不出戶,這個所謂的戶啊,就是說,你有一個範圍可以行走;離開這個範圍呢?他就是算犯戒了。

  好像一個行者,進到西雅圖雷藏寺來,在這個圍牆之內可以自由的走動;但是不出圍牆的,就算送客也是送到門口為止,那麼你就進來。

  你眼睛不看外面的花花世界。沒有所謂「卡拉OK」,「MTV」、「KTV」這些玩意。都沒有!沒有電影可以看,沒有流行歌曲可以聽,這就是「離欲行」。

  還有一點,男的行者,不看女生的。連面孔都不看的。不看女生,就是女生站在那裡,你不看她的,你不能看她,連「看」都不可以,何況是「碰」,這是「離欲行」,這是「眼不著色」。

  修這種「離欲行」的,跟女生講話,這眼睛要看地上,他人站在這裡,距離你這裡三步遠。你眼睛看地上,他在跟你講話,不能超過幾句的。你只能夠講三句話,或者是講幾句話,重點講一下,這樣子就行了。不能這樣子,好像嘴巴對著耳朵,這樣子一直講,講個不停,滔滔不絕,就變成綿綿的情話。

  所以,男行者眼睛看地,女的行者站在對面跟他談話,幾句簡單扼要,就是這樣子!連談話都不可以也!眼睛對眼睛的--因為眼睛對眼睛是有麻煩。你曉得什麼叫「一見鍾情」?「一見」就是眼睛對眼睛,「一見」就完蛋了啊!「一見完蛋」就是「一見鍾情」。「再見就傾心,三見就要了老命。」「三見」不是「要老命」,要了什麼我不知道。這個眼睛對眼睛是有麻煩的!講話也不能講的過多,講過多是有麻煩的。距離太近也是有麻煩的,所以要保持一個距離。

  還有呢?太陽一下山,女行者不能入男行者的宿舍,這規定很清楚的!它有規矩的,不是同一個房間可以;同一個房間更糟糕,連進宿舍都不可以!這太陽一下山,絕對不見面的。

  它有這個「離欲行」,就是「手不碰錢」,那個手啊,不去踫那個錢的。「眼不看色」,手不去碰錢,因為錢啊,很容易引起欲望的;所以,手永遠不去碰那個金錢。它的規矩是這樣的。

  所以,這個「離欲行」,不是很簡單可以修的。小乘佛教,你看它,哦!這是一般人修的,一般智慧修的,那是要守戒也!守戒守的很嚴,這是小乘。

  那麼,宗主宗喀巴祂講了,「於勝解下劣者說離欲行」,這個就是「離欲行」,「眼不看色」、「手不碰錢」、「住有範圍」、「在塚間居」、「衣著穢衣」。這個就是「穢衣」,不是睡覺的衣服,是污穢的衣服,「穢衣」,就是不很好看的衣服。「食不過午」、「臥不倒丹」,還有呢?「臥不倒丹」,坐著睡,因為你躺著睡啊!太舒服了,不是修行。你坐著睡,時時警醒自己,不落入夢幻的陷阱;保持清醒的一種睡--不倒丹。它的規矩就是這樣。這樣大家明白什麼叫「離欲行」?就是「守戒」,過清淨的、修行的生活。

  「於勝解廣大者說地及波羅蜜多行」,這個就是「大乘」,就是「菩薩行」,也就是「六度行」。我們講這個「六度萬行」,這個「六度」,已經講了很多遍了,大家都清楚,從「佈施」開始,一直到「禪定」、「智慧」、這六度裡面,把它實施在度自己,自利跟利他,跟度別人,這個就是「六波羅蜜」。

  所謂「波羅蜜」的意思,已經講了,就是--到達彼岸。到彼岸的行,到彼岸的方法,這個就是「六度法」。「菩薩行」、「大乘」都是要行這六度菩薩行。你們把這個六度講一遍給我聽,這個誰會?應該很簡單,講過很多次了,舉手的講一講。這個六度就是這個樣子。(「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那麼把六度化為萬行,就是把六度種種的行為變成種種微細的方法去做,這就是「菩薩行」,這是「大乘」的。

  「於諸增上勝解甚深法者說具貪行」,這個很難!什麼叫「具貪行」?大家曉得「具貪行」就是「密行」,就是「密教」,為什麼叫「具貪行」呢?密教裡面有四個層次:「外法」、「內法」、「密法」、「密密法」。到了「密法」的層次啊,就是「具貪行」。那麼我們曉得這個--我在講《圓覺經》的時候,這樣子講過:「虛空啊!是不動的,整個虛空都是不動的。」

  縱然從虛空之中升起了彩霞,那彩霞也是一種幻覺,無論如何,虛空是不受污染的;也就是講,「佛性」是不受污染的,眾生的「佛性」從來沒有被污染過。你現在目前的形象不過是一個幻身,一個幻現出來的身體。你不過是佛性當中的一片彩霞而已,無論這個彩霞形成怎麼樣子的顏色,你能夠深解義諦,了解佛法最深義諦的時候,你才能夠行「具貪行」;因為你在任何一個行為裡面,你都是屬於清淨的。這個叫做「密行」。所以「具貪行」就是「密行」。這是佛法真正的要義。

  你真正到了深解義諦,你就沒有佛魔的分別。在禪定之中,魔來也是佛;佛來也是魔。這世界上眾說紛異,種種的形象,原來皆是幻,原來都是清淨了,也都是光明的;也就是具有最高的、最深的「佛性」在裡面。你可以把種種的行為,超越過去,而化成光明的這一種「行」叫做「具貪行」,就是「密行」。所以,修行密教是最高深的,也就是講,「於諸增上勝解甚深法者說具貪行」也就是「密行」,就是「密教」。

  那麼,在《圓覺經》裡面,講到「大圓滿」的時候,它也是這樣子說的。一切的行為,都是清淨的。但是這裡面還有它的意義,所以一切的行為當中啊,你佛性本身不變的,但是你能夠自主、自如、清淨、化為光,這個才是「具貪行」;假如你的「佛性」不變,但是你種種的形象,現出種種的形,你不能自主、自如、自制,這樣子的話,你就成為凡夫。

  佛跟凡夫之間,唯一的差別,凡夫是迷於種種的形象;佛是自悟於種種的形象。一切的形象,都不能動了他的佛性的時候,這個時候才稱為「佛」。

  所以,你能夠了解這個「深解義諦」的話,佛跟凡夫之間,一個是覺者,覺悟的;一個是迷者,迷惑的。

  所以,能夠自主的,就稱為「覺者」;被迷惑而顛倒的,稱為「凡夫」。差別就是這樣子而已。

  什麼叫做「具貪行」呢?以佛性,用凡夫的種種形象來自主,化為光明、超越的,就是「具貪行」。這一段解釋,我剛才所講的這一段解釋如果不是很明白佛性的人,不是很明白密教的人,他講不出來的;他沒有辦法講,講不出來。因為,佛跟凡夫之間的界限,他不明白。佛行的是凡夫的事,這個時候啊,佛、如來,祂的一切作為跟凡夫是一樣的;佛行凡夫的事,但是祂以超越化為光明,變化清淨,來自主的,這個叫「具貪行」。

  今天能夠把這個宗喀巴祖師的「具貪行」三個字,講解得這麼清楚的,在這世界上已經很少了;大部份講解釋的,一看到「具貪行」。「唉!什麼叫做具貪行呢?」他不曉得。

  你們今天看師尊表現的行為跟凡夫差不多,但是你要知道,師尊本身能夠超越的、能夠自主的、能夠自如的、能夠化為光明的,這個就是「凡夫佛」。在凡夫的行為當中,顯現了「佛性」,就是凡夫佛,這個就是我,就是盧勝彥。

  你看我的師父吐登達吉上師,他給我取的法號叫做吐登自如,什麼是「吐登」?「吐登」,「吐」,吐出來的「吐」,登上去的「登」。「自如」,自在如如。吐登的意思就是釋迦,「吐登」兩個字就是釋迦、釋迦牟尼佛。「自如」就是釋迦佛陀自由自在、如如不動。這個就是吐登自如的意思。師父呢?師父叫吐登達吉,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達吉」就是「弘揚佛法」,「吐登」就是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我的是釋迦牟尼佛自自如如、如如不動,這個重點在這裡。

  「具貪行」,是凡夫的行為,但是呢?他是自自如如而不動的凡夫行為,就是佛行凡夫的事。

  單單這三個字,法味就是非常的深。有些人是不明白的。明白的就是明白,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那麼明白的,講給不明白的聽,不明白的還是不明白。你們是明白的?還是不明白的?我就是明白的,你們還是不明白。你們有一天明白了,但是你還是不能自主,還是不明白!

  有一部電影裡面寫著,那個人,他講一句話,每天都在講:「唉呀!我明白了。」每天都在喊,「唉呀!我明白啦!」等他明白的時候,他已經頭腦有問題。要做一個明白人,這世界上的人啊!他們也不明白;既然不明白,我怎麼教、我再教你,你還是不明白。到最後呢?我們只能夠挑這上根器的,就是有大根器的,才可以教,這是「具貪行」。那些小根器的,你教他這個,你會給他罵死,他不明白的!我明白的,你們不明白,講來講去都是,到底明白不明白?愈來愈糊塗!


  這一段呢,很清楚!講「三乘」,「三行」。從開始「小乘」,到最後「密乘」,在虛空中,現起了彩虹。佛陀的聖教,佛陀的教理,就是要到達虛空,不是要你看彩虹。彩虹是會變化的、會消失的;虛空是永遠不動的,你明白了虛空,你就進入佛性。你取得不動了,你再顯現彩虹。今天就談到這裡。

  嗡嘛呢唄咪吽。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五日
 
【卷一】丙二
1994-07-18 
丙二、依何分別

  今天我們再談《密宗道次第廣論》。今天講,「丙二、依何分別」。

  因為這一本經論、它廣大無邊,所以它提到的東西非常的多,也就是說,裡面的內涵非常廣,而且非常的深。這「廣論」的意思就是講,這並不是只討論一項的,而是非常廣泛的,談到佛法上的種種的問題。

  單單這個「三乘」,它就談了很多。他講這個「三乘」依何分別?其實啊!單單講這個「三乘」,就已經有很多種的說法。我知道的,有「大乘」、「中乘」,還有「小乘」。有「大乘」、「小乘」,還有「密乘」。很多種種的說法,甚至三又歸於二,也就是只講「二乘」;也有講「五乘」的。很多種說法。

  但是,不管怎麼講,還是不離開如來祂本身的宗旨。都還是講得通的。

  我們看這一段:--「論分二門」。也就是講說,「三乘」啊!它論起來,事實上只有二個門。

  「今釋其義。有所為下劣,唯為自故,及所得下劣,唯欲解釋生死,眾苦求寂滅果故。」我們讀這句,它的文字,當然,法尊法師,他的教育程度我不知道是什麼程度。總之,他搞得文句都不是很通暢的;而是,一個字跟一個字,跟我們去看黃石公團那個石頭一樣。跟YellowStonePark黃石公園,黃色的,又臭又硬的,那種石頭是一樣的。不通暢,也沒有美感;甚至它的意義也不連貫。所以你讀它這一段,這已經是很清楚的哦!這一段文字,我認為是最好的哦!最好的己經是這個樣子了。

  「論分二門,今釋其義,有所為下劣,唯為自故,及所得下劣,唯欲解脫生死,眾苦求寂滅果故。」有些人假如不懂得佛法的,看這一段,他已經就睡覺了。什麼故?什麼故?其實,他是這樣子講的:有所為,其實大乘、小乘,都是有所為的、有所作為的,好像你有一個目標的,你要達成這個目標,但是它的層次非常的低下、下劣。「唯為自故」,都是為了自己的。唯一的緣故,就是為了自己的緣故、都是為了自己的。

  「及所得下劣」,所得到的當然也是下一乘的那一種果。

  「唯欲解脫生死」,什麼目標呢?就是為了解脫生死。「眾苦求寂滅果故」就是說,他知道眾生都是苦的。

  他為了求寂滅的果,所以才修這一種下劣的這一種層次的修行,這是「小乘」。這整段話講的,都是「小乘」。

  所以,什麼叫「小乘」呢?就是,因為知道眾生是苦的,為了解脫這些苦,那麼去求寂滅的果;就是把這些煩惱通通把它消滅掉。那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自己啊!自己能夠得到解脫就好了;這個就是講「小乘」。這一種的想法是比較下一乘的,比較低劣的;所以叫「下劣」,講的就是講「小乘」啦!

  那麼現在呢?講「大乘」。什麼是「大乘」呢?

  「有所為殊勝,普為一切詣有情故。及所得殊勝,欲求佛果故。」有所為,是有所作為的。為了度眾生嘛!有所作為。「殊勝」,就是他的層次比較高一層的,比較殊勝的;為了什麼呢?他有目標的。所為如何呢?是為了所有一切有情眾生,而去修行的。這個就是「大乘」了。當然他所得到的,也是非常的殊勝的果。

  為什麼這樣子做呢?也是一樣要求得到佛的果位,如來的果位,為了這種去修行的叫做「大乘」。

  那麼,「大乘」跟「小乘」就分出來了。這裡面沒有講這個「密教」,沒有講「密乘」。它其中的小乘啊!實在是分成二種的。

  單單講這個「小乘」啊,就分成兩種。它說,「小乘」中復有「聲聞」、「獨覺」二種,那麼把這兩種合起來就叫做「小乘」跟「大乘」,這就是講於一乘,分開了密教。

  那麼講「三乘」呢?有這種講法:「大乘」、「中乘」就叫做「獨覺」;「小乘」就叫做「聲聞」,這就變成「三乘」。那麼,現在目前所講的這個「三乘」,又講「大乘」、「小乘」,跟「密乘」。就是這樣子的分別。

  我們現在再看:什麼是「聲聞」?這裡面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做「聲聞」?什麼叫做「獨覺」?我們中文很奇怪的!「聲聞」,「聲」就是聲音,「聞」就是聽到。很好解釋!你聽到聲音就叫做「聲聞」。聽到什麼聲音呢?

  釋迦牟尼開口,用口講出來,教化你,聽到如來的聲音,你聽了、「聞」;然後你開悟了,「苦、集、滅、道」。你依四諦法去修行,然後等得到了阿羅漢果,這就是「聲聞乘」;就是「小乘」,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是說,以佛道之聲啊,於眾生之「聞」;用佛道的聲音,給眾生去聽,去教化他們,就叫做「聲聞」。這是第二種「聲聞」的意思。

  第三種「聲聞」的解釋。要知道啊!這世界上的我、眾生,這個「我」啊,「眾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無人、無眾生,那這世界剩下什麼東西?以前我在寫這個書裡面,我提到了,這世界上的起源,原來是由聲音開始。一切有形的東西,本身都是不存在的,完全由聲音開始。

  那麼這個「聲」呢?就是第一個字,就是「聲」。已經把所有天下的東西都化為無的時候,就剩下了一個「聲」。那麼,「聞」?你就是悟了這一方面的道理,你去領悟這個聲方面的道理,你領悟出什麼呢?就是說,根本沒有我存在了,也沒有人存在了,沒有眾生存在的,這個就是「聞」。

  所以,我以前講過:大法無他、口訣無他,幾個字而已!「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壽者就是指時間),「沒有空間」(就是沒有物質的世界。)「無壽者」就是,沒有時間的世界;你從這一方面去領悟,由這一方面去走,就會達到「聲聞乘」。

  那麼「四諦法」也是這樣子。「苦、集、滅、道」就是,「集、苦、道、滅」。知一切通通都是「苦」的,把苦全部「集」合起來,去領悟這方面的「道」理,歸入於寂「滅」,就是「集、苦、道、滅」。由這方面去修行,達到「無我、無人、無眾生」就是「聲聞乘」。這裡面的道理,很深、而且很廣,不管「小乘」的道理如何,他們都是這樣子的。

  那麼,什麼叫「獨覺」呢?這「獨覺」兩個字,有誰知道?有誰知道,什麼叫「獨覺」?

  是不是我們西雅圖雷藏寺的很好的習性?所有弟子的習性,反正我問什麼都是充耳不聞。我問大家什麼,大家都不開口講話。因為,大家知道的,反正講的也是錯的;不講呢,就是通通都是對的。

  我以前在軍中的時候,我們那個軍中的教官講一句:「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永遠都是對的!」。不做就沒有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哪裡會有錯呢?不過,不可以的!以後,我講了、大家還是要回答。其實你們講出來的,很多都是對的;不過有時候對的當中也有錯,錯的當中也有對。對錯之間,其實也是很難講的,也沒有一個標準的。

  不管怎麼樣子,大家還是勇於發言,免得我唱「獨腳戲」。這個去就變成「獨覺」。

  「獨覺」很簡單的,就按照字這樣子解釋,「獨自去覺悟」,就是「獨覺」嘛!這簡單的,你們都不講,留給你們講,你們都不講;真正難的時候,問哪!大家就拼命講。

  「獨覺」沒有什麼,就是獨自去覺悟。「獨覺」有三種說法:一個是「獨覺」,一個是「緣覺」;不是「圓覺經」的圓覺,而是緣份的「緣」。「緣覺」、「獨覺」,另外還有一個叫做「辟支」,「辟」呢,是牆壁的壁,底下少一個土字;支呢,是一支兩支的支,叫「辟支」。你們記得一種佛叫「辟支佛」,祂就是「獨覺」,辟支佛叫做「獨覺」,獨自去覺悟。

  什麼叫獨自去覺悟?他比較喜歡、樂於-很喜歡、很喜歡寂靜。寂靜就是說,很安靜的過日子;自己很喜歡獨自、自己安靜的,去追求心靈安靜的生活。這叫「常樂寂靜」。

  那麼,他沒有道侶,沒有道侶;不是說有沒有「道理」,沒有道的伴侶。他沒有道的伴侶,就是一個人。

  我們講這個Person to Person,就是一個對一個、一個人對一個人。talk` speak,就是一個對一個。Person to Person,一個對一個。不是一個人對一個人,就是兩個啦!only one person,就是只有一個人。

  「獨覺」,他只有一個人,沒有伴跟他一起修行,沒有道伴的。他沒有聽過佛說法,沒有佛來助道,沒有如來給他助道,他沒有聽過佛經,沒有聽過佛的道理;但是他靠自己去努力的冥想,去領悟宇宙當中的至道。他開悟了!終於有一天,他開悟了、他悟道了,他這佛呢?叫做「辟支佛」,就是「獨覺」,也就是「緣覺」。

  他從哪裡去領悟呢?他可以從十二因緣去領悟,由十二因緣去領悟;從他的生、出生,一直到入滅,這當中的、種種的,人生的種種的變化形象去領悟的。也可以由「色、受、想、行、識」這一方面他自己去冥想,去領悟。

  他終於覺悟到宇宙當中的至理,沒有如來跟他說法,他沒有聽到法,沒有佛陀講給他聽,他沒有看過佛經,沒有聽到如來說法;但是,他也開悟了,這個就是「獨覺」。

  所以在「小乘」裡面,包含了「聲聞」跟「獨覺」。假如,把他分出來呢?「大乘」就是「菩薩乘」;那麼「中乘」就是「獨覺乘」;「小乘」就是「聲聞乘」。這就是分成「三乘」。那麼把它分成兩乘呢?就是「大乘」跟「小乘」。這「小乘」包含了「聲聞」跟「獨覺」。

  那麼,「密乘」在哪裡呢?我們講的「密教」啊!到底在哪裡啊?「密乘」現在就是包含在「大乘」裡面。那麼,我自己本人不同意這種說法。好像是說,「大乘裡面包含了密乘。」我是不太同意的!當然,密乘也有菩薩的精神。密乘裡面是有菩薩的精神,它應該有沾上了「大乘」的一點邊;他也是在「覺有情」,有情眾生通通要度;但是,它其中的秘密意、高過於大乘的菩薩精神。

  你知道「密乘」裡面有很多菩薩的精神?像「捨身法」,「捨身法」就是菩薩的精神;像「供養」,它本身就是菩薩的精神;「普禮」就是菩薩的精神。

  在「密乘」,有很多菩薩的精神在裡面;但是,「密乘」裡面的秘密意,它的修行,實修的秘密意,大過於大乘的菩薩的精神。

  所以,「密乘」應該分出來,直接成為一個乘派,不應該把它列入在這個大乘之中。

  當初呢,這佛教啊!分這個「乘」啊,在我們中國來講,是把這個「密乘」列入「大乘」之中。其實,應該分出來的!「密教」,應該它的秘密意,是很高深的!其實,修法非常的殊勝跟超越,不同於一般的「菩薩乘」。

  這裡面解釋這一段,我這樣子講,差不多大家都可以很清楚。以後的,像這「小乘建立」啊!它就講了很多;不過,它這裡很亂的!「小乘」如何建立?它裡面所講的東西都很亂;這因為它是屬於廣論,所以它談的,先從這「三乘」開始,然後一直講到最秘密的「密乘」。

  那麼,廣泛的談論密教裡面,所有層次的、大大小小的,種種的做法,很多很多的!在還沒有真正進入這「密乘」裡面,種種做法當中,他先要把這個佛教的種種名詞,跟大家講解得清楚。但事實上,你們看這一本經,這一本經論你很難看得懂,很難看的清楚。

  我讀幾段文字給你們聽。「如斯勝劣二所化機」什麼意思?好像是化學機器吧?「彼由何乘各趣自果」這是什麼文字?這兩段文字啊!大家看一看,可以解釋得出來嗎?我已經講了很多了。「如斯勝劣二所化機」,「彼由何乘各趣自果」。什麼意思?這兩句話,這「依何分別」當中的這一頁的第四行底下唸起,這兩句,一般人就很難去看了。

  另外呢,他的這個「乘體」不同,「小乘建立」裡面,所講的句子你隨便怎麼唸,都不通的。都不通暢的。

  我這一世啊!是不是應該把這一本《密宗道次第廣論》,把它寫成白話文?假如我寫成白話文,恐怕要寫很長,要花很多的時間;因為這一本經論,是非常好的。但,可惜!這譯的人本身,他的文字,文法不能通暢,影響了這一本書的流通,也是會有的。

  我們知道大家每個人手上都會有一本的;大家都買了,因為師尊要講,而且平時你們學「密乘」的,也會買這一本,然後,買來幹什麼呢?就給它放在書架上面,它擺起來很好看!跟佛教聖經一樣,好像你也很有學問。擺了,哇!人家到你的書房一看,哦!這「大藏十二部」。哇!「降龍十八掌」。好多哦!你的這個不得了!經典、書很多。一年,也許你也摸了一次,你幹什麼?吹灰塵!因為沾上灰塵,那麼髒了,你會把它擦一擦,晾一晾,然後吹一吹;灰塵吹掉再給它擺上去。幾年來,你也難得去給它請下來看,真的!很多這個經典,我們可以看得通;像「三藏十二部經」,文句都比這一本好。這一本是,真的是最差的。

  我假如是宗喀巴的話,會氣死!怎麼譯成這樣子呢?譯成中文,你也要流通(暢)嘛:流通(暢)本就是要讓大家看得懂嘛!隨便讀兩句,大家都搞不清楚,「化機」,「二所」。「二所」是兩間的,「兩個廁所」?「化機」,「化學的機器」什麼玩意?所以,我看你們,我問了嘛,你們這一本經論,看過了沒有?你們有些人跳著看;有些人看一兩篇;有些人根本就沒有看;有些人根本看不下去,還有弟子跟我講,他說,「這一本經論太好了!」我說,怎麼好?「因為只要看了兩段就睡著了。」只要看了一段,他說就會睡著,是最佳的催眠經論、最好的催眠經論,他看了很煩,不如合起來睡覺。這很可惜的!很好的東西,他講得很清楚,每一種細節他都講得很清楚,像論這個「三乘」。什麼原因啦!裡面包含什麼,他都講得很清楚。今天我們談到這裡。

  這個明天呢,再談「小乘的建立」。這一段更難看啊!我的天啊!這一段更難看了;但,我確實是把它讀過了。還好!當師尊的,總有一些這個通。就是你寫的文句再怎麼樣子,我眼睛一閉;意義想一想就通了;這個明明不通的,我都通了。

  好像,我在芝加哥,有一個弟子的餐館的下水道,廢水處理不通,他夢見師尊去了,拿一個鏟子,說:「給你通下水道。」唉!我這一鏟啊!他第二天,他下水道就通了。本來他這個餐館,下水道不通的話,美國的衛生局啊!是會把這整個餐館封起來,不准營業的。他花了兩萬塊錢美金、請那個通下水道公司來通,都不通的。

  結果,他夢見師尊拿一個鏟子,去通下水道;第二天,它就通了,他就省下兩萬塊,不必再那個。所以,他這一次請我們,專門下廚請我們。可見這個師尊,是有「通力」。

  我不是清道夫啊!不是拿著鏟子跟人家通下水道,而是有「通力」。就是說,我用意念去看這一本經典;用意念,用自己的意念。文句不通的,眼睛閉起來,想一下--它就通了!就明朗了!就可以講。

  你們以後看經啊,需要靈感,要產生一種「通力」。一本經典拿起來,它的重要點在哪裡?如何融會貫通?如何上下貫通?如何通其義諦?這個是主要的,在於你自己冥想之理。好!

  嗡嘛呢唄咪吽!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八日
 
【卷一】丙三、丁一
1994-07-19 
丙三、乘體不同分二,丁一、小乘建立

  我們今天再談《密宗道次第廣論》,講:「丙三、乘體不同」跟「丁一、小乘的建立」。

  這一段很長;但,其中有所辯論。我們曉得這個「小乘」--「於利他事厭背荷負,唯為自利解脫修行,能證解脫正因,是證無我義慧。」這幾句話是重點。

  利他呢,對於能夠幫助有情眾生的,他不願意去做。因為他不喜歡去附合眾生,不要去擔當!不要去荷負如來事業,他不要去做的。這個眾生的種性當中啊:台灣人講的:「一種米養百樣人」,有人喜歡這個「小乘」的修行。

  他說,度眾生太難了,他不喜歡;他一個人喜歡獨自去修,這個就是「於利他事厭背荷負」。有很多人講,我不管別人怎麼樣,我只管我自己修行。不願意背眾生的這些事業;不願意、也不喜歡跟大眾生存在一起。

  有很多人,他本身的個性是這樣子的:他喜歡一個人獨居,不喜歡跟大眾生活在一起,或者是想辦法去度眾生。他背自己的事,只背自己的業,只願自己修行得果,不管其他人死活,通通不管。

  不過,這裡也有他的道理。你以為你管到別人?其實,沒有!很多人只管自己,接著近親的人他管。父親生病了、母親生病了,急得要死!--「我一定要飛回去看他」。父母生病了,為什麼?因為是近親息息相關的。你突然間聽到說某個醫院的某一個人,他得了血癌,你一點感動都沒有;你不會感動,因為他跟你毫無關係,你根本不認識他,你心理上不會產生另外一種情懷,特別去關心他。

  所以,台灣的布袋戲裡面經常演:「死,不要死貧道。」貧道不要死,別人的事情,死活他不管。「死道友,不要死貧道。」什麼意思啊?就是別的道友死了,跟我沒有什麼關係,最好是別的道友都死了;但是貧道不要死!「貧道」就是「我」,「我不要死!」。這是什麼心理?這種心理啊!我們講的,就是一種自私的心理。

  所以,修行只為自己,只顧自己,是有這樣子的;他喜歡自己修,別人他通通不管!但,人的心理是有這種心理啊!你說,你父母怎麼樣了,心急得很;兄弟姐妹怎麼樣子,激動的很!自己至親的人,自己的妻子怎麼樣了,哇!急得很!很急!自己的兒女怎麼樣了,急得很!一聽到別人兒女怎麼,馬上就說,「干我何事?」這心理是一樣的哦!

  你們不要小看這種心理,有時候啊!很多弟子啊!在回信公司裡面講,嗨!「這個來信很重要!一這個全身都是病耶!一很嚴重的病耶!而且很嚴重的事情發生。」「我們應該趕快處理,看看他有沒有皈依?」一看,他不是皈依的弟子。「管他的!」這個分別就出來了。

  這個分別,皈依的是同門,就是我們同門,就是要關心他,他是皈依弟子。「唉!他沒有皈依,得了這些病啊!我們沒有分別心,這個不能提早處理。」「排隊!跟著大家一起排!為什麼他不皈依呢?皈依了,我們才會緊急處理。」這當中啊!就不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這種心。

  你們每一個人,有時候徇著私情,徇私情拿來的條子,「這比較重要,請師尊先處理。」我怎麼不知道那是你母親?(笑!)是你母親嘛!對不對!你假如今天是別人的母親哪,你不會趕快;徇著私情,趕快拿一張條子:「師尊、先問這個。」「這個先問一下。」不可能的事情的,你不認識的人,你怎麼會突然間拿一張條子給我說,先問這個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還有一點,別的弟子,他說:唉!寫信給師尊,總是要一、兩個月或者甚至於他出去一趟一個月旅行回來,處理信恐怕三、四個月才能夠收到回信。有一個辦法,寄給其他的上師,紅包分成兩份,一份給上師,一份給師尊。這上師一接到這種信啊!他一看,我不是講哪一個啦!有沒有這回事我也不知道,總之,以前是這樣子的。我講以前,不是現在!一份是他收,一份是要供養師尊。

  他收了,一定先拿著,「師尊、這個先處理。」然後他拿去包裝啊!拿皈依證書啊!到藥(符)箱去拿藥(符)。(笑!)他就先做、先回信。

  「哦!這個快。」他會想說,這個快!以後就寄給這位,就行了。代轉、寄給代轉的,他馬上親自可以到師尊面前馬上問,馬上解泱。這樣子,這就是一般我們講的,有「公」跟「私」,「有分別」跟「沒有分別」的這個差別在這裡。

  那麼,「小乘的建立」,是因為他本身厭惡去背負眾生的業障,不願意去度有情眾生,只願意修自己,這個就是「小乘的建立」。

  「於利他事厭背荷負」,荷負就是負荷啦!「唯為自利解脫修行。」我自己先解脫要緊。我自己先把煩惱解脫,生死先了。我自己先修自己的。他自己先利益自己。「能證解脫正因。」因為,你要追求解脫嘛!「解脫」是正因,是一個很正理的因果,「正因」。「是證無我義慧」,由這裡去證明到「無我」,這個義諦是最高層、最高的智慧;所以,這是「小乘建立」的兩種特性。

  這跟「大乘」真的是沒有什麼關係,好像說們密教裡面,為什麼也會歸於「大乘」呢?主要是,我們有「四無量心」;小乘是不講「四無量心」的。什麼「慈悲喜捨」?「給眾生快樂啦!」「了眾生的煩惱啦!」「永遠歡喜的這樣子去做啦!」「能夠捨掉自己一切的生命、時間」。小乘沒有這個「慈悲喜捨」。

  「慈悲喜捨」是「無量心」,小乘不談的!他說:「慈」也是給自己快樂,讓自己了自己的痛苦,我歡喜自己沒有煩惱,只有快樂。然後呢?我不捨得給別人,全部捨給我自己,這個是「小乘」的,沒有什麼「慈悲喜捨」。

  不過,「小乘」的修行,也是由「戒」跟「定」。這裡面講:「以戒定等餘道為伴而正修習」--修「戒」跟「定」的。「戒」呢?就是「戒律」,由戒律開始,那麼求「定」。「以戒定等餘道為伴而正修習,故能盡斷一切煩惱。」能夠斷一切煩惱,這就是「小乘的建立」。

  那麼,我們翻到第六頁。哇!這裡是一大篇,整整第六頁、第七頁,都是滿滿的!
 
  其實,這個別人看啊,看不懂;我看,看得懂!這是在「辯論」。論什麼呢?在論「無我」。這當中有講到幾句話,很清楚!很多的論師認為,「這個不能了生脫死。」「不能得到開悟。」論師是這樣子講的。

  〈入中論〉云:「汝見無我瑜珈師,不能通達色等性,以未達彼自性故,緣色轉故生貪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在印度的時候,稱這一種小乘的,「無我」、「無我瑜珈師」,是修「無我」的。大家想想看,你要修「無我」,也就是沒有「我執」的這個性在裡面;既然沒有「我執」的話,難道你還能夠自立嗎?這裡面有矛盾在。「小乘」建立在「無我」上面,要修這個「無我」;既然要修「無我」,那麼「自立」又是什麼呢?不是「有我」嗎?所以,這當中是有矛盾的。這裡面的幾個論師在互相辯論。

  所以,〈入中論〉就有這一段話:「汝見無我瑜伽師,不能通達色等性,以未達彼自性故,緣色轉故生貪等。」這個意思是講,修「無我」的人,知道是「無我執」;既然是「無我執」,那麼為什麼還要「自立」呢?這就是矛盾的地方。到底「小乘」的建立是不是有矛盾,這裡面它有辯論的。

  「諸佛及獨覺,諸聲聞所依,唯一解脫道,除汝更無餘。」這個是講,「通達法無自性唯一的分別母。」乃是「二乘的真解脫道。」又講,「欲學聲聞地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想要學這個「聲聞地」的,這個「小乘」的,還是要學「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智慧到達彼岸;不能這樣子做的話,沒有智慧的,只從「戒」跟「定」而已,而不由「智慧」去求解脫的,也不能夠達到彼岸的。

  這裡面就講啦:--

  「攝頌」裡面講,「欲成聲聞眾,獨覺及法王,若不依此忍,莫能得成就。」所以,是很清楚的。

  你要小乘「聲聞」得成就啊!也要依此忍。這個「忍」是什麼?這是一個果位。但是我講過,什麼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本身就是一個果位,「法忍」本身就是一個果位;可以講,就是知道「法執」了。

  你假如不依這個方法去修的,一樣的不能夠得到成就的。所以在這裡面,他談到了,你既然想要得成就,要得到「無我」的義諦的話,你必須要去知道真正的「佛性」、它的「空性」。

  那麼,你假如知道了「空性」的話,你心量自然能夠廣大如虛空;這個時候,在有意無意當中,你自然合乎「無量心」。

  修行的開始,雖然你不願意去負荷如來的事業,去度有情的眾生;但是,當你接近「無我」的時候,你廣開了你的智慧。你智慧已經打開了的時候,你仍然會走上「慈悲喜捨」這種「四無量心」的境界;還是要學這個「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從「無我」開始,從這個「聲聞」開始,一直走到「菩薩」這一條路,並不是說完全不通的;其實,也是通的。有的從「小乘」學,最後他也是走到「大乘」的路;有的從「大乘」學,但是,在他學的過程當中,他也過「小乘」的這種生活。

  所以,真正講起來的話,你學「小乘」,最後呢,你也要走上「大乘」;學「大乘」,也要過「小乘」的生活。

  這就是第六頁裡面完全在辯論的「無我」。

  那麼,在第七頁裡面,它是論「無常」,由「無常」來證明「無我」。我們曉得「無常」,這裡面有一句話,在「六十正理論」云:「生起及滅道,為需要而說,知生故知滅,知滅故無常,由知無常性,亦能達正法。諸了知緣起,遠離於生滅,彼成就正見,能越三有海。」

  很多「小乘」的修行,也是從要認知「無常」,要知「無常」,才能夠證「無我」的。

  我們曉得,知道有人出生了,就知道他要死了;有「生」、必有「死」。那麼,知道有死,就能夠證明--「無常」。這個道理就是在這一段裡面,「知滅故無常」。困為知道是「無常性」,知道眾生種種的現象,都沒有常性的;這樣也能夠達到正法,因為你悟到這個世間的眾生沒有常性,所以也能夠達到正法。

  像我們交朋友來講,或者我問事情來講,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子的:當初兩個人在一起,很有緣,覺得很好,相處很歡喜、產生歡喜心;隔了不久,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們自己寫信來就講:「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那兩個人就吹了。

  吹了,就是什麼呢?這是證明什麼呢?這是一個很小的一個「無常」。今天很多弟子寫信來給師尊:「最近辦離婚」。當初在上帝面前,在教堂裡面結婚;教堂裡面結婚要問的:「妳愛他嗎?」「愛!」「你愛她嗎?」「愛!」好啦!上帝給你們證明啦!你們要互相愛,你們就結婚吧!就回去組織一個家庭,那麼共同過生活,在上帝面前不能講假話,在上帝面前都是講真話的。

  所以,師尊主持這個婚禮啊,我從來不問這一套的。囉嗦嘛;對不對!哪裡有人到面前來還敢講「不愛」?「妳愛他嗎?」「NO!」「你愛她嗎?」「NO!」問這種話簡直是多餘的。我還問:來幹嘛?到了我面前來,兩個人要結婚、當然都是愛的嘛!這個就是「誓盟」。在上帝面前已經發誓了。「I swore」!我發誓了!發誓吃白菜、沒有用的;會變的!「無常」啊!兩三下就完蛋了。誤會愈來愈深,個性不合。哇!又愛上別人了;愛有好幾個的,不是only one的,有好幾個分出去的--多心,這都是「無常」。

  這個生死也是「無常」。你知道什麼時候死?什麼人知道的?對不對?有一個腦筋急轉彎:「飛機失事了,為什麼所有的人都沒有死?大家都活著?」問大家:「飛機失事了、故障了,為什麼大家都沒有死?(有弟子答:「因為飛機沒有起飛。」)你偷看書!對了!那個飛機根本沒有起飛。腦筋急轉彎,老實講,飛機假如真是從空中爆炸或者掉下來,很難得有一個活的。這是「無常」。

  你知道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不知道!由於有這種觀念,能夠引你入正法,由「無常」證明到「無我」;因為,你自己這個「我」,隨時會滅的。「無常」,引起你修行的這個心,你知道你這個「我」,並不是永遠存在的;所以,會達到「無我」的正念上面,由「無常」能夠達到正法,就是走到「無我」這條路。

  所以呢,這裡面就是在辯論。有很多論師認為「無常」不能達到正法;但是,有很多論師認為「無常」可以達到正法,這就是在這裡面講解這方面的事情。

  唯一的這個「小乘」的說法是:「諸聲聞乘中,未說菩提願,大行及迴向,何能成菩薩。」這也是一種講法。

  但是呢,我剛才講的:「聲聞乘」中,只要他達到「無我」了,他就會知道一切都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就是會有平等觀出來,那麼他也會走向「四無量心」的這條道路。

  總之啊,「大小乘不以見分」。「大乘」、「小乘」,不以「見」來分別;以什麼為分別呢?就是,你「發心」的大小。有很多人發心比較小,「我先度自己,」發心比較小,就變成「小乘」,這是「小乘的建立」。那麼發心比較大的呢?就是「大乘」。他「自利、利他」,也要度所有的有情。這個是「小乘建立」,是發心等諸方便故。這個道理是在這裡的,今天就談到這裡。

  嗡嘛呢唄咪吽!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九日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60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