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講圓覺經6
2008/02/10 08:30:06瀏覽272|回應0|推薦1

【釋經文】(二十六)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二)

  今天我們再談這個「圓覺經」。那麼今天就講『真如』兩個字。由「圓覺」裡面哪,會『流出一切的清淨、真如』。這本書的註解,我剛才看了一下。他是這樣子寫的:
  「顯現在物質、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虛幻現象上,而本來不虛妄不動搖的『真如』」。他的註釋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個註釋對不對呢?自然也是對的,也就是他的註釋是對的,但是應該還有更好的註釋。

  他解釋「顯現在物質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虛幻現象上,而本來不虛妄不動搖的真如」,這種註釋是對的,是正確的,但是應該還有更好的解釋,他沒有把重點講出來。「真如」兩個字的意思,第一個「真」字,我們都曉得「真實」,第二個「如」就是「如常」。

  「真實」跟「如常」的就叫做「真如」。「真如」呢,在這個佛教裡面哪,可以講是最圓滿的兩個字。它的這個別名很多的,也就是說,雖然名相不同,但事實上都是講,它就是「真如」。

  例如我們講了這個「空性」,「空性」是什麼呢?「空性」就是「真如」。我們講的「佛性」,「佛性」是什麼呢?那麼佛性也就是「真如」。真實如常的。我們講「如來」,「如來」是什麼呢?如來也就是「真如」。那麼「法界」呢?整個宇宙的法界呢?宇宙的法界也就是「真如」。那麼我們常常講「實相」,什麼是實相呢?實相也是「真如」。那麼講「自性」呢?你的「自性」在哪裡啊,好像這個卡瑪巴祂是自性明白金剛,這個「自性」也就是「真如」。

  「佛性」、「自性」、「法界」、「如來」,全部都是「真如」的別稱,另一種稱呼。那麼這兩個字是最圓滿的。

  我們今天修行,到最終的目的,是要得到什麼呢?就是要得到「真如」兩個字。

  「真如緣起」就是說,從「真如」裡面,產生了「緣」,而產生了種種現象。所以可以這樣子講,「真如」就是所有「緣起」的開始,一種「緣起」的開始。

  在密教裡面,我們常常唸三字明,三字明就是「嗡、啞、吽。」。這個「嗡」字啊,就是宇宙意識,就是「法性」,就是「如來」。這個「嗡」字啊,也就是「真如」。那麼到了「啞」就是變成「佛」了,到了「吽」就變成眾生了,變成「成就」了。

  所以,「嗡、啞、吽」它有它的意義在裡面。這個「嗡」字就等於是「宇宙」,就是「真如」。那麼化為數字啊,「嗡」呢?這個「真如」是什麼呢,就是一個「○」。那麼佛是什麼呢?從這個真如裡面,所顯現出來的「一」,就是佛。那「吽」呢?就是分出來的種種的一切的物質的現象,或者祂的成就,祂的成果,就是變成「吽」了。這三字明的意義,就是這樣子的。

  我們曉得,像我們要解釋「真如」兩個字,就是「真實如常」,這個是最清楚的啦。真實如常,也可以講是不變的,是包融的,是廣大的,用一個圓圈,用一個圓來代表。

  那麼將來我們修行,都是要從這個「吽」字回到「啞」字,又由這個「啞」字回到「嗡」字,就回到了這宇宙的本源了。那我們來度眾生,就從「嗡」字變成「啞」字,又由「啞」字變成「吽」字,就變成有形有相的眾生。

  他這邊的解釋,本來的註解,「不虛妄,不動搖的。」不是「虛妄」的,是「真實」的,也就是真實的,不「動搖」的,也就是「如常」的。當然它這個範圍啊,「真如」兩個字,包含非常廣的,非常廣闊的,也是無止境的,不可思議的。

  所以在禪宗裡面,談這個「真如佛性」,很多的禪師啊,他隨便舉個東西,他就要來表示這個「佛性」。

  好像師尊那天講的,隨便拔一根鬍子出來,就說,這個就是佛性。那麼這個是不是「真如」呢?其實這個也是「真如」,因為他確實是一根鬍子嘛!確實是一根鬍子。它的來源從哪裡來?也是從大空來嘛!「真如」又有一個稱呼,很重要的,叫「十二空」。「十二空」,十二是一個名稱哪,那麼「空」就代表了整個真理。空性就是「真如」,又叫「十二無為」。「空」當然是「無為」啦。你知道整個宇宙原來的意識裡面,它本來是「不動」的,本來是「真實如常」的,這個「真實如常」裡面就含有「無為」的意思。假如是「無為而為」,就變成「緣起」,就是有它的因緣開始,有它的因緣一開始啊,就變成「真如緣起」。

  所以佛陀講過,「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它是「無為」的。但等到變成「有為」的時候,一切通通「緣起」了,所以才叫「真如緣起」,就變成「無為而為」。所以你要了解這個「真如」,就是說,它是「真實的」,它是「不變的」,它是「如常的」,這個就是「真如」的真正意義在裡面了。那你了解了這個「真如」以後呢,你要如何修行,把自己本身的自性,原來的佛性,如何產生出來,這就是一個要點。

  「真如」又稱為「十二空」,又是「十二無為」,這個「十二空」跟「十二無為」都是「真如」的名相,「十二」是名相。那麼「空」跟「無為」就是「真如」的一種本性。當然我們要談這個「真如」,是要很長久的時間,我們隨便舉個東西,都是「真如」,禪宗也是這樣子講的。好像舉個金剛杵,這就是一個「真如」,那麼舉個桌子,這個桌子也是「真如」。舉了一個人,他用一種東西來象徵,都是講「真如」的。

  最像「真如」的東西,我以前講過了,我們密教裡面大家都是喜歡這個水晶球。那麼水晶球,它有兩個像徵,第一個它就像徵著「真如」。因為「真如」本身來講,那裡看,它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種「空明」,都是一種「緣」,那最像「真如」了,只有那個東西是最像的。

  我們平時找某樣東西來象徵「真如」,都會有一點像,但也會有一點不像,最像的就是那個水晶球。那麼水晶球又象徵什麼呢?當初我師父,給我一個水晶球,他沒有講什麼。但是以後他問我,「我給你水晶球是什麼意思啊?」我回答:「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要我修行得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他就很高興了。因為水晶球,它象徵「真如」的,也象徵你自己的本性。

  「第二個,水晶球又象徵明點。」密教是修明點,我師父是修「明點法」的。那麼你修了「明點法「,這個是很真實的。明點是什麼東西呢?明點在我們人體裡面,就象徵著佛性。那麼佛性這個明點的東西是透明的,是圓的,跟水晶球又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呢,「明點」跟「水晶球」又是符合的。所以水晶球又象徵宇宙的「空性」、「真如」。

  那麼明點也是代表「佛性」,也代表「真如」的。在密教裡面,「明點法」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屬於內法的修行,將來會把這個明點法,傳授給有緣的弟子。那麼當初的時候,師父要我修「明點法」,他就給我水晶球,告訴我,物質的東西,最像「真如」的就是水晶球。物質的東西最像「明點」的,也是水晶球。

  所以我這個師父,他就是給我水晶球,意思是叫我修「明點法」,他也教我修「明點法」。

  大家聽了我這一番的解釋以後,對於「真如」兩個字,應該有更深的認識,它本來就是「宇宙意識」,也本來就是「空性」、「佛性」、「如來」、「法界」,這個包含了一切了。
   
  嗡嘛呢唄咪吽!
 
【釋經文】(二十七)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三)

  我們今天再來講「圓覺經」。今天是講-『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現在,我們就來講「菩提」兩個字。

  這兩個字,是最常見的。但是據我所知道的,雖然佛教徒都知道「菩提」兩個字,但是很多人,我一問到:「什麼是『菩提』兩個字?」他又講不出來。現在你們先想一想,什麼是「菩提」兩個字?「菩提」是最常見的哦,佛教徒不知道菩提的話,那不得了。等一下我要問你們,「『菩提』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我們先看它,這本書裡面的註釋。它是這樣子寫的:「三世諸佛所證得的無上『菩提』」。這「菩提」兩個字啊,它解釋成「三世諸佛所證得的無上菩提。這種解釋,真叫人生氣,馬上就要翻桌子。這叫人家好笑,也覺得很可憐,也可笑。真的,這本「圓覺經」,假如是我的話,馬上我就燒掉,這個根本就沒有解釋嘛!

  他註釋「菩提」兩個字,他只這樣講:「菩提就是三世諸佛所証得的無上菩提」。這個水準,差不多幼稚園,這種註釋是幼稚園的水準。本來我是不想再講這一本書的註釋的,但是,有時候看一看,實在愈看愈氣,將來我這個「圓覺經」講完的時候,這些書通通給我燒掉,省得留在這個世界上丟人現眼。根本沒有解釋嘛!倒不如我們這樣子講:所謂「菩提」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成道的時候,坐在菩提樹下的那個「菩提」,那不是更好?所謂「菩提」就是真佛宗在溫哥華設的「菩提堂」,就叫做「菩提」。所謂「菩提」就是現在師尊掛在這個脖子上的這條唸珠,叫做「星月菩提」。真的,很想講一句這個,慧君法師經常在講的那一句。(笑)

  本來解釋這個佛經,不是有超智慧的人來註釋的話,這種註釋佛經都不能看的。

  「菩提」是什麼?要問你們哪,啊!這個老毛病又來了,反正你們都不答,不是不會答啦!反正你們都是不答的,到最後都還是要我答。

  不是我考你們,是你們考我,我今天講不出「菩提」兩個字,我盧勝彥就給你顛倒寫。你以後就寫「彥勝盧」,不用寫盧勝彥。我這個「盧」就給你踢過來,踢過去。你可以把「盧」櫝著寫,像英文一樣,寫橫的。

  所以很多佛教徒,他本身對於佛經不求甚解。「菩提」兩個字,都可以看得到的,「菩提素食館?」對不對?「星月菩提子」?「菩提堂」?「菩提事業」?「菩提樹」?大家都知道的。很多弟子,給師尊寄來,他說他是到印度去,佛陀開悟的時候,他坐在菩提樹下,然後那個菩提樹所生出來的葉子,他就寄給我。「菩提樹」?大家都知道的。很多弟子,給師尊寄來,他說他是到印度去,佛陀開悟的時候,他坐在菩提樹下,然後那個菩提樹所生出來的葉子,他就寄給我。「菩提葉。」我就把那個菩提葉拿起來,放在我的書裡面,很寶貝的當成書箋,這樣子放著。他知道那是菩提葉,那「菩提」兩個字是什麼呢?你知道有一個作家也寫了文章,「星月菩提」對不對?那你知道「菩提」兩個字是什麼嗎?很多佛教徒就是這樣子,大而化之,不求甚解。最普遍的這兩個字,也就是最不容易懂的字。那我現在問大家,「菩提」兩個字,你用一個字來表示就好,好不好?

  「菩提」兩個字,你只要講出一個字來就好了。「菩提」兩個字啊,好啦我講啦!反正你們都不講的啦!

  「菩提」兩個字,做一個字解,就是「覺」。「圓覺經」的這個「覺」字,就是「覺」。也可以這樣子講:「三世諸佛所証得的無上智慧」。這三世諸佛所証得的「無上菩提」就是講「無上智慧」啦!那麼這一種「菩提」就叫「大菩提」,叫「大菩提」也就是說「無上智慧」,也就是「大菩提」。其實這「菩提」兩個字,最深的意義,就是「覺」,覺悟的「覺」。「明白世間,出世間,所有一切事物的本體」就叫做「覺」,也就是菩提。我們不能像他這樣子註釋的:「三世諸佛所証得的無上菩提」。不過這一本書燒掉實在是很可惜,印的很好,這個留起來呢,就慢慢的可以這樣子講,講給大家聽。然後你們拿到這本書,你們可以參考它的這一些註釋註解,也是可以的啦。但是事實上,不夠透澈,這一本「圓覺經」它解釋得不夠透澈。

  現在我們談「覺」這個字。就是「菩提」嘛!這個「覺」字啊,佛陀講的,以前我也說過的,有兩個門可以入--一個就是「理入」,一個就是「事入」。什麼是「理入」呢?就是理論上的,屬於心靈上的。今天大家都很明白,都清楚,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一切世間的物質現象,都是「成、住、壞、空」的。這個是「理」。一切世間所有的相,全部都是幻生的,就是空幻而生,因緣而生。「成、住、壞、空」就是會走到「空」的這個境界來。大家都明白,我這個出生,是「因緣而生」,那麼將來我會走到「入滅」,也就是「圓寂」,那就沒有了。那麼你心靈上,你屬於這個一切啊,物質啊,都會壞空的。那麼到時候呢,你只有業障隨身。唯有業隨身,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你的一個「識」,一個「業」。「業」跟「識」,含在一起,就變成一個「染識」。這個「業」呢,就是隨著你的。

  現在我們大家都已經開悟了。所有真佛宗的弟子,所有眾生,學佛者,在「理」上都清楚明白。在「事」上呢,事實上你不一定能夠講得通的。你在實修上面,你不一定能夠知道怎麼樣子去修行,去証果的。

  你知道「果」啊,「佛」、「如來」。知道怎麼來,知道怎麼去,就是如來。這個「理」上你都清楚的,你要怎麼樣子做呢?

  佛教徒要怎麼做呢?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要守五戒,要行十善。

  那麼再來呢,你要做「四諦法」。要學「四諦法」,聲聞乘。你知道「苦集滅道」,那麼你要學「三學」,「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最後你要做菩薩,要行「六度萬行」。

  佛教徒都知道啊,「五戒十善」啊,這個「苦集滅道」啊,「戒定慧」三學。最後你要做菩薩,要行「六度萬行」。

  佛教徒都知道啊,「五戒十善」啊,這個「苦集滅道」啊,「戒定慧」三學啊,這個「六度」啊,你要行「六度萬行」啊,做一個菩薩,然後將來呢,要得到「大圓滿」這個佛果。好啦!成佛啦,佛教徒都知道的,這些「理」上都很清楚。但是在「事」上呢,事實上呢,你能不能清楚呢?那就有問題。所以「事入」也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真佛宗修行,就是很重視這個「事入」。「理」上我們都通,但「事」上我們不通。在「事」上來講,好像我們很簡單的,今天拿一個什麼來做比喻啊?拿錢來做一個比喻最好了,拿金錢來做一個比喻:--

  很多人都知道,「金錢」不過是一個物質的東西。你活著的時候,你能夠用,你死了絕對是帶不走的。我們都知道,所有金錢的東西啊,死了以後你一毛錢你都帶不走的。芝加哥毛愈師姐她就跟我講,她知道的,這個「理」上她都知道的。毛愈師姐她就是這樣子講,她說:「師尊啊,這個我知道啊,像我們這樣子的年紀啊,我們知道金錢上已經夠用了。但是呢,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對於金錢的喜愛不會降低呢?他永遠是愈多愈好呢?我們知道這個金錢在享樂上也是有限的。因為你年齡到某一個層次以後呢,你再怎麼樣子奢侈,你也不可能花多少的錢,但是為什麼對那些的喜愛永遠沒有休止呢?」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我們也有很多弟子,他跟我講,「我明年就要真正修行了」。到了明年以後呢?他又說,「我明年是要真正修行了」。他跟我講這個「明年」,已經講了十年了。已經十年哦,他跟我講說要放下一切,要好好的修行,他每一次都講「明年」,「我明年絕對要好好的實修」。每一次都講「明年」。這個明年,就是今年的明年,又是明年的後年。就這樣子一年一年的拖過去,等到有一天,他要入土的時候,他會這樣子站吧跟我講,「師尊,我明年才要修行」。因為他事情還沒有了。什麼事情沒有了?賺錢的事情還沒有了。他要讓自己的老婆,吃得飽,睡得暖;要使自己的兒子,吃得飽,睡得暖;又要使自己的兒子娶媳婦,又要媳婦生孩子,又要孩子長大,又要好好讀書,又要孫子,又要怎麼樣。我們曉得,我們學佛啊,學修行就是要「了生死」。這個「了」倒不是「了生死」,是「了錢」。因為他對於錢永遠不能「了」,所以叫「了了錢」。應該講起來是「了了錢中」,在錢堆裡面過日子,他明明知道錢是沒有什麼利益的。不過在娑婆世界,暫時借你用一用,你為什麼執著不放呢?那種貪愛啊,永無休止呢?這個是理論上啊,可以講的通。理論上是講說;「唉!錢是一毛錢都帶不走的。」但事實上你貪執這個金錢,在事上,在事實上你是講不通的。你說對不對?

  再說,物質的東西,現在最貴的東西就是Diamond,就是鑽石,這是石頭啊,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是石頭。這鑽石就是石頭嘛!比石頭好看一點。你為什麼會愛那個東西呢?所以有時候啊,假如有些弟子啊,好意供養師尊好的東西,「唉呀!我有好的東西供養師尊」,我就想起這個石頭。他講的是真的好的東西。啊,他供養師尊。這個就拿過來,我一看,「唉呀,是好的東西」。我要把它做什麼用呢?我不可能把它賣掉的。那麼我就收在我的這個金庫裡面,收在那金庫裡面,一粒一粒這樣擺好。隔了幾天不放心,因為那金庫師母會去摸的。(笑)我會不放心啊,我要去看一下,我會去看一下這個Diamond還在不在?「哦!還在」,心裡就放心,放心一點,一看有一點灰塵,就找一塊這個紙啊,乾淨的棉花紙,把它擦擦,看一看這個石頭,這麼小的石頭,「這麼亮,真好」,又把它放回去。隔了一陣子,又想到了,總會去給它摸一下,這樣子。這個石頭,我們曉得,對我來講,亳無益處。可以講,「是借你呆看幾十年。」你假如永遠保持這個東西,就是借你呆看幾十年。有什麼好喜,有什麼好愛的,你又不可能拿它去賣了錢。那賣了,買的時候很貴哦,賣的時候他就是給你折價的很厲害的。

  「理」上你想通了,這個東西不過是「借你呆看幾十年」。那現在怎麼辦呢?師尊這些東西怎麼辦呢?你們想一想。送給你們最好?(笑)對不對?送啊,其實我通通都送人了。(笑)我沒有什麼東西的。以前我倒蠻喜歡這些好像珍奇的古玩,這些東西的。但是我現在覺得說有些好東西啊,送送人也好。好像師母也是啦!她也是喜歡把這些東西送人。那一個弟子比較勤奮,作成一種鼓勵他的禮品。啊,他做的很好啊!這些弟子做的很好唧,她就喜歡送這些東西給那些弟子,那麼弟子也心生歡喜。

  那麼最好懂了這些道理以後,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益處的啦!你懂了這些道理以後呢,你可以轉供養給師尊(笑),那麼師尊再供養出去,再給弟子當成鼓勵的禮品,弟子玩一陣子以後又可以再送回來。這樣子輪流,交流啊,會產生這個,很好的。很好的一種這個,我講不出是什麼。(笑)

  不過這個是理論上,我們都是講得通的。像這種情形,知道鑽石就是石頭,知道金錢無益。那麼我們把金錢拿來做什麼呢?做菩提事業。那麼把這些鑽石拿來做什麼呢?也可以莊嚴佛菩薩。鑽石你可以鑲在佛菩薩的這個眉心啊,也是莊嚴佛菩薩。做有意義的事情,不要拿來呆看,這個也是一種好處啦。那麼所謂的「事入」,什麼叫做「事法」呢?事法就一切佛法當中啊,都是「有為法」,一切佛法都是「有為法」。

  那麼「有為」的佛法,你假如知道「有為佛法」的真正實修的道理的話,你就能夠由「事入」,真正的修行去進入,一直到把這些「有為法」變成「無為法」。那麼你就可以証得「菩提」,你就能夠得到「覺」。

  佛法本身是「有為法」。像我們密教裡面的所有的法,都是「有為法」。但是你把「有為法」証到「無為法」的話,就產生一種「覺」。這一種「覺」是真正的「菩提」,就是你真正的智慧,這個才是最真實的。很多人都明白這個世間,事物的這些道理,你都清楚明白的,「一切皆空」。

  像這個人跟人之間啊,我做一個很小的比喻:人跟人之間啊,最難相處的,人跟人是最難相處的,人跟人之間都是有是非的。那麼我們密教裡面的大法,是要觀想,除了我、你、他、所有眾生之外的,都要平等無分別。那個還要有「無我觀」哪,那麼「無我觀」怎麼先做平等觀呢?我不是告訴大家嗎?你自己要觀成自己,把對方的這些冤親債主也觀成你自己,再把所有眾生的臉都觀成你自己,這是眾生跟我之間的平等觀:這樣子慢慢講起來,你就解除你自己心中的那一股怨氣。你對所有的這個冤親債主不會有怨的這種感覺,你要消除自我,把自己「自我」變成「無我」,而且「眾生都是我」。這一種平等無分別的這一種智慧,這個是佛的本身的一個大智慧。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我講過的,今天你能夠做得到這一點嗎?「理」上你是清楚的,但是事實上,你根本做不到。你看這個冤親債主來了,連他走路的姿勢,你都覺得不滿,真的。你看他走路你就覺得心中就不爽了,你看到他的臉你就覺得討厭,不要說他開口說話。其實這就是你本身的由你的心產生的一種分別,這個不是屬於佛法。

  佛法是叫你「無我」,「眾生平等」,「無分別」,叫你吃虧就是佔便宜。你老是要佔人家便宜,但是人家老是讓你佔便宜,那這一股怨氣就不能消。但是應該是平等的,眾生都是平等的,眾生都是我一樣嘛!大家都是一樣的,同一個本質的,同一個根源的。為什麼還會有怨呢? 這個「理」上大家都清楚明白的,就是你們做不到。但是叫你修行,從「事入」修「白骨觀」,修「無我觀」,修「平等觀」,就是一種「有為」的修行方法。但是你修行得到了「覺」以後呢,你就真正能夠「事理合一」了,成為真正的一個完美的佛。所以你得到這個「覺」是非常難得的。

  像我們密教的修行,這個「無漏法」,「明點法」,「拙火法」,其實它最後的目的,還是「空」。它最後的目的還是「五大智慧」。如來的五大智慧,如來的五大智就是「大菩提」。你不要看這個「明點法」,它是「有為」的佛法,是密教的佛法。這個像「無漏法」,它是「有為」的法,像這個「拙火法」是有為的法。

  但密教這幾個法,最終的目的,仍然修成明覺,「光明空性」。所以我們真佛宗最後的這個証法就是「光明、空性」,也就是「淨光空性」。「空性」是什麼呢?就是五大智慧的綜合。那「淨光」是什麼呢?就是化為「法身」。「淨光法身」,這樣子你得到真正空性以後啊,你對於金錢就知道怎麼樣子去應用,而不會去貪。你對於鑽石也不會去貪著,你知道怎麼應用。那麼這樣子方叫做「理、事」都能夠合一。

  「菩提」兩個字,就是「覺」,最終的「覺」,就是「空」,最終的「覺」就是「空性」跟「淨光」,就是「法身」。最終的「覺」就是「如來的五大智慧」,「大菩提」。

  今天我講「菩提」兩個字,就是這樣子解釋。「菩提」就是「覺」的意思。那麼如來的這個三世諸佛所証得的「覺」,就是「大菩提」,就是「大覺」。佛陀又叫做「大覺尊者」,可以講就是「大菩提尊者」。

  今天大家對這「菩提」兩個字,我想是印象深刻。

  嗡嘛呢唄咪吽!
 
【釋經文】(二十八)
 
「涅槃」

  我們今天再談「圓覺經」。今天講『涅槃』兩個字。一般人註釋這個「涅槃」,大部份都會講是,「不生不滅,寂滅最樂」的「涅槃」。這兩個字啊,在佛學裡面,是經常可以看得到的。而這兩個字啊,也等於是最高的一個境界。

  那事實上,很多的佛弟子,不要講說是外人,很多佛弟子,都還是不清楚「涅槃」兩個字的真正的意義在哪裡。

  這兩個字啊,記得以前我看過一本書,是一位天主教的神父寫的。啊,這一本書哪,它是誹謗這個佛教的書。他談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他底下註明了,畫一個線。所謂佛教最高境界的「涅槃」,他底下畫兩條線,就是「死」,「死亡」,他說這個佛教最高的境界的「涅槃」居然就是「死」而已。然後他把這個佛教批評東批評西,狠狠的批判一番。其實這兩個字,很容易讓人家誤會是「死」。因為大家寫信,祝賀師尊的時候,也隨時會來上「涅槃」兩個字。他說,「請師尊不要涅槃」。啊,不要「涅槃」呢,「不入涅槃」。「不要涅槃」,大家很多弟子就這樣子寫,那麼我想這些弟子大概就明白「涅槃」兩字的意思啦,很容易讓人家誤會涅槃兩字就是「死」。大家寫祝賀「師尊不入涅槃」,這「不入涅槃」就是說,「唉呀!你不要死了啦」。「你不要那麼快就死」,「不要那麼早就入涅槃」。「不要那麼早就死掉」,弟子的意思是這樣子,很容易就把涅槃兩字看成「死」字。

  這難怪一般的不是佛弟子,他會誤會涅槃兩字就「死」,這是很難怪的。

  那也有,以前也有人祝賀這個師尊哪,講了一句話就說,「師尊啊,你生日快樂啊,」然後後面他再來一個「萬歲萬歲萬萬歲」。(笑)以前啊,這個皇帝啊,才有稱「萬歲」的。你這個時候還好是自由民主時代,假如那個時候,你稱我「萬歲萬歲萬萬歲」,給這個國家的皇帝聽到的話,我這個人頭很快就落地,馬上這個頭就不見了。我聽說他們那個砍頭很準的,砍頭也很利的,一砍的話,那個血還沒有噴出來以前,那個饅頭就趕快塞下去,他就不會噴出來這樣子。不過講這個「萬歲萬歲、萬萬歲」,在古代不能用,在現代其實也不能用。因為事實上講「萬歲萬歲萬萬歲」啊,這是奉承的,奉承以前的天子、皇帝。他奉承他們,讓他們心理很高興,真的好像以為自己是「萬歲爺」。其實天底下沒有萬歲的,這個萬歲就是「不入涅槃」啊!他能夠活到一萬歲就不得了啦。很長啊,應該是屬於「有餘涅槃」。「有餘」就是很長久的時間,但是它還是有限定的,這個是屬於「有餘涅槃」。這個「無餘涅槃」就是永恆的,就叫「無餘涅槃」。我只是簡單這樣子做一個比喻。大家曉得,弟子稱師尊啊,「萬歲萬歲萬萬歲」都活不到就完了。你跟我講萬歲,是奉承我,不然你就在嘲笑我,嘲笑我壽命那麼短。對不對?你是故意的嘛!故意這樣子講,我聽了心中就很火(笑),但是也不會表示出來,其實這種話都是假的。講「萬歲萬歲萬萬歲」都是假話,講「千歲」也都是假話的。我們學真佛啊,就不要講假話。我們真佛宗本身就強調一個「真」,無論如何大家講真話,不要講假的話。講奉承的話啦,講這些這個虛無飄渺的話啦不真實的。那種話最好不要講,因為那是屬於一種妄語。

  那麼我們要解釋「涅槃」這兩個字,是怎麼回事呢?他上面的註釋是「不生不滅」,其實更確實的講,應該是「無生無滅」。我們每一件東西,世界上一切有形有相的這些事物,都有「生滅相」。有「生」就一定是有「滅」的,有「生」就一定是有「死」的。那麼這個「涅槃」啊,其實是「無生無滅」。所以阿羅漢最高的境界又叫「無生」,祂是証得「無生」,根本沒有「生」。「無生」本身講起來,就是阿羅漢的一個最高境界,這個「生滅之相」沒有了就叫「涅槃」。但不是死哦,「無生無死」。我們是先講生的,不講死的。所以這個「涅槃」兩字就是「無生」,也就一種「寂滅之相」,「寂滅之相」是廣大無邊的。原來在這世界啊,初成以前,宇宙的意識本身它就一個「寂滅之相」,完全是不動寂滅的靜止,超然的這一種狀態,就叫做「涅槃」。

  那麼大家會講,那不是跟「死」差不多嗎?對不對?「寂滅的相」不是死嗎?很像「死」,但不是「死」。這個你絕對是怎麼樣子去想,這裡面有很高深的哲學的奧妙意味在裡面。「死」跟「涅槃」是有差別的。

  「死」啊,也可以講,一切的毀滅,消失掉,毀滅掉。但是這個「涅槃」本身是存在的,是一種「寂滅」的存在,而不是消失掉。「死」是一種消失,但是「涅槃」是一種存在的至樂,這個差別是在這裡。要講出這個差別的,才能夠知道什良叫做「涅槃」。我們常常談「空」跟「不空」,「空」呢?就是一種真實之相。佛法裡面講「空性」,講「佛性」,就是一種涅槃之相。「寂然」,「寂滅」的一種涅槃之相。但是它本身是存在的,它存在什麼東西呢?存在著「不空滅」的一種涅槃之相。但是它本身是存在的,它存在什麼東西呢?存在著「不空」。「空」與「不空」,我們談談「空樂」好了,這個解釋就比較會清楚一點。

  那麼「空」本身是「涅槃」,像我來講,我也是存在一個「涅槃」裡面。像「蓮花童子」,祂本身有涅槃之相,祂永遠存在「空性」裡面,「法身空性」裡面,存在著涅槃之相。但今天哪,為什麼有個盧勝彥呢?就是任運出來的,就是從「涅槃之相」裡面產生出來的。那麼涅槃之相是「空」,我今天的存在就「不空」。

  那麼再談「空樂」方面,像今天我在入定的時候,我就能夠入「寂滅之相」,定到最後就變成一種寂滅之相,出定之後變成一種快樂之相。這種樂,我們可以舉很多例子的。今天我去看到一支小草,它長出一個新芽出來,那麼我心理的感覺上就非常的快樂。那麼今天我聽到那個鳥在叫,吱吱雜雜的,好像在唱歌一樣,「哦,這個春天到了,這個草又在長了,鳥又在叫了,這風過樹稍」,那麼我心理的覺受就感覺到很快樂的。我們去看閃米密西湖的流水,很悠然的樣子,從北向南這樣子流,我們看那個流水,心理就感覺到很流暢,那一種快樂是沒有辦法比的。我們可以出去看雲,虛空中的雲在那邊變換。看雲也是很美的,那種感覺就非常的快樂。像我們年夜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對不對?那個吃火鍋,就感覺到心理上有種大家聚在一起團圓夜的那一種快樂。沒什麼啊!吃東西啊!一個人吃,叫做「獨樂樂」,二、三十個人吃就是「眾樂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你知道年葔飯、吃火鍋的味道嗎?那一種味道就是有一種團圓之樂,那一種樂啊,跟一個人吃的那一種樂啊,是不一樣的。你說是不是?去看草在長,聽鳥在叫,聽這個風吹樹梢,看白雲、看流水、看山,都會產生一種快樂出來。今天我們大家吃年夜飯,大家都很快樂,師尊更快樂,為什麼呢?因為我猜那個那個叫什麼?「骰子」是不是?骰子啊!我發音正確不正確。我猜那個骰子。他這個骰子一搖,曉光法師把那個骰子一搖一放,你要「大」要「小」。我看那個虛空之中啊!你知道我的這個護法,祂就在虛空之中寫上這個「小」。我一看到那個「小」寫出來了,我說「我要小,OK。」我壓一百塊美金。曉光法師就輸給我一百塊美金。祂再過來,祂就寫了一個「大」字,我說「我壓大」,他又輸給我一百塊,就兩百塊啦!我叫常智啊!常智你喊,我看到虛空中寫一個「大」字,你喊「大」一定贏。常智不敢喊,他害怕輸掉一百塊。(笑)。他沒有信心哪,其實要對師尊有信心,師尊講的都是真的。這個個曉光法師,我說你居然沒有人壓,你就翻看看,仍然是一個「大」字。一點到六點,四、五、六就是「大」,三、二、一就是「小」。那個骰子一搖,護法馬上在虛空中,給我寫一個「大」,一個「小」,就讓我馬上就能夠應答出來。我確實看到祂寫「大」、寫「小」的,祂怎麼寫的呢?又沒有筆啊?又沒有墨啊!怎麼虛空中可以寫字呢?我就看到那流水,那個水紋啊!在虛空中有一個水紋,顯出來。我連續喊了六次,結果那個蓮嶝押,蓮嶝首先地押了,我說蓮嶝你這一次,曉光法師可以把他的十塊錢吃掉。他吃了十塊錢。結果他在喊的時候,我一看上面寫「大」,蓮嶝又喊大。唉呀!這一次曉光又要把十塊錢還給蓮嶝,真的又還給蓮嶝。嘿!我們是好玩的,不是在賭錢,請不要誤會。(笑)我們就是搖骰子。哦!來check師尊的這種靈感。這個骰子我為什麼放在我樓上,我是幹什麼用的,我就是在測驗我的靈感的。一到六點,只有六分之一的機會哦!我搖搖,放著,我馬上要猜出是幾點。不是猜出來,我要用我的靈啊!進入到那盒子裡面去看那股子,上面是幾點。我是經常這樣子測驗自己的靈力,所以一翻開,馬上就是幾點。這個是要百分之百準確的,要喊一百遍,準確一百遍,這個才算。啊!你喊六遍,才準一遍,這或然率嘛!本來就六分之一嘛!對不對!那個是或然率,那個是不準的。搖骰子,你要喊幾點就是幾點,靈力才是百分之百的這個準確的。

  所以我以前是這樣子測驗靈力,不是說我來訓練我自己。我以前在家裡跟人家問事情,「你家裡住幾個人」,我馬上就要寫出來,一個都跑不掉的。連肚子裡面的我都算,你肚子裡面有半個,我還給你算出來呢,「六點五」。你家裡住六個人,還有點五,還有其中有一個懷孕,都算出來的。那個準確是百分之百的,所以這個靈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難思議,就是那天晚上在搖骰子,我很快樂的。為什麼很快樂呢?興致很高,大家在一起看師尊測這個骰子的準確性,這個也是一種快樂,那個就是一種樂。樂是什麼呢?大家在一起喝個茶,也是快樂。這個「飲酒」(廣東發音),也是一種快樂。對不對!但是我們佛弟子要知道啦!五戒之一就是要戒酒,你不要笑。偶然,讓你們淺嘗一點是可以的,但是喝的太多就不可以的,那個是「樂極生悲」,醉了以後就是樂極生悲。不可以醉的,醉了就是犯戒。那麼大家在一起,吃個飯,就是一種快樂,喝個茶就是一種快樂,跟知心的朋友聊天也是一種快樂啊!有時候你談談電話啊,打個電話啊,給這個朋友,那麼朋友在電話裡跟你談的很開心,這也是一種快樂。你看報紙,讀文章,讀出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快樂。

  但是任何一種樂,都是暫時的,真正的根源還是在「空」。所以你修行,密教裡面,有「大樂」。但是這樂的根源在哪裡,還是在「空」。你以「空」跟「樂」,不取「空」,也不取「樂」,這個時候呢,就是「空」。你以「空」跟「樂」,不取「空」,也不取「樂」,這個時候呢,就是「空」與「不空」佛性在其中。「空與不空,佛性在其中」。所以「空樂」,這一種修行的方法,以樂來修,但是以「樂」進入「空性」,這個就是「空樂」的一種應用修行方法。密教裡面有「空樂」的修行方法。我們在人世間啊,都追求快樂,但不知道「涅槃」,「涅槃」就是「空」啊,「不空」就叫做「任運」,那麼「蓮花童子」在「涅槃相」的境界裡面啊,至樂裡面,產生出來的盧勝彥,在娑婆世界,以廣度眾生為樂,這個就是「神通的任運」,那麼在這當中就有佛性了。在任運當中,是有「空」,在「空」之中又有「任運」,這個應該講起來是「涅槃」與「不涅槃」二者之間的一種綜合。我講的這東西比較深一點,所以「涅槃」本身,是「寂滅」之相。但是有在「寂滅之相」之中,又有存生著「任運」。我認為涅槃應該是這樣子的,涅槃不是「死」。像天主教的神父啊,批判佛教,他說,「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死」,那不對的。

  因為涅槃不叫做「死」,「涅槃」是「寂滅」,但是「寂滅」當中又有「任運」,所以他會有一些樂趣的產生。在「空樂」之間存在著佛性,我這樣子的解釋啊,就會比較好酟。那麼他書這邊的解釋的「涅槃」呢,「就是不生不滅,寂滅最樂的涅槃。」其實「寂滅最樂」啊,這四個字啊,是很難講的。「寂滅」本身都已經沒有了,哪裡來的樂趣呢?所以應該是「寂滅當中」又有「任運」。我修學的這個密法,是可以得到至樂的,也可以得到快樂的;但是在快樂之中啊,我們知道他的根源是「空」。

  當我們進入寂滅的時候,發覺要已經進入涅槃了,那麼漸漸的把它的樂再增加,再增加他的樂。真正到了最高頂的樂的時候,其實真正得到這個最高頂的樂的時候,又要把它轉化為「空性」,又要把這個「樂」漸漸的滅少,又化為「空」。那麼「空」跟「樂」之間,你取中間,那麼這一種禪定之相,叫做「空跟樂的一種大定」。這個大定是很難的,但是是可以修行得到成就的。在這當中啊,產生一種源源不絕的力量出來。這種証量啊,是在「空樂」之間,當然要講解這個是非常的困難,要講解的非常的清楚,讓所有的弟深入其中,而且每個人都可以覺受到,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今天這樣子講,這個運用了宇宙意識的「空」,跟運用了「任運」的本身的「樂」,二者之間調和成為一種禪定的狀態之中的修行大法,叫做「空樂雙運」。那麼它可以產生很多的power,很多的力量,而且可以瀰佈在整個虛空之中。

  好像師尊畫畫,樂在其中,一個墨水,一張紙,一支筆,一點水,幾個顏料,大家都是同樣的,這個東西你隨便可以買得到的,在街上你都可以買得到,顏料、紙、筆、水,你都可以買得到。但是我們用這個東西去調,去調和,用你的手,用你的心去作畫,它就會產生一個很美妙很美妙的一個藝術品出來。那麼當產生了很好很微妙的藝術品出來的時候,你心靈上的感受,就是一種很好的快樂。原則上講起來,這些原料啊,紙筆啊,什麼東西,白紙一舖,什麼都是「空」的根本沒有,這個就是「涅槃之相」。一張紙舖出來的時候,上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就是「涅槃之相」。但是你拿筆啊,去沾顏料,一揮洒出去就是「不空」,就叫做「任運」,就是一種快樂。我這樣子解釋就會比較清楚一點。所以「涅槃」是一張白紙,沾顏料去畫,就變成「任運」,就是一種遊戲,很快樂的。那麼產生出來,「涅槃」跟「任運」合在一起的,一種很珍貴的心靈的藝術品,這個就是一種成就,一種禪定,一種神通,任運,產生出來的藝術品。

  所以「涅槃」不應該是指「死亡」,而是指「寂然之相」。但寂然之相可以產生「有」的,產生「不空」的,這個才叫「涅槃」,而不是真正的「死」。我這樣子解釋大家就會比較明白一點。

  嗡嘛呢唄咪吽!
 
【釋經文】(二十九)
 
「波羅蜜」

  今天我們再談「圓覺經」。上回啊,談到這個『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今天我們來談「波羅蜜」,「教授菩薩」。這個「教授菩薩」是很好解釋的,也就是說,「這個是可以拿來教所有的一切菩薩的。」

  那麼「波羅蜜」啊,書上的解釋,就--因為他本身是一個梵文,沒有譯成中文,所以我們必須要再講解一番這「波羅蜜」的意思。

  記得以前有一種水果就叫做「波羅蜜」,大家看到這個「波羅蜜」,以為就等於那個「波羅蜜」,「唉呀!這個好,這個波羅蜜應該是很甜蜜的一種水果」。假如這樣子解釋的話那就是差的很多。因為止嘻「波羅蜜應該是很甜蜜的一種水果」。假如這樣子解釋的話那就是差的很多。因為這個「波羅蜜」,不是那個「波羅蜜」。就像我們梵文裡面有很多人誤解,在唸這個清淨咒的時候啊,他說,「唉呀!我已經懂了。原來是修理、修理,再給它修修理。」(嗡。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梭哈。)其實這個都是梵文。梵文本身來講,它的意義是很特殊,跟原來的聲音是差的很遠。那麼「波羅蜜」他譯成「到彼岸」,「到達彼岸」就是從這個岸啊,到達另外一個岸。這一個象徵性的,好像是說,你從凡夫的這個境界啊,一直到了聖人的境界。這個好像是兩個岸,中間要渡過一個海,到達這個彼岸的。好像我們凡夫的境界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到達彼岸。那麼「波羅蜜」的意思,也就是「到彼岸」,就是你由凡夫的境界修行,達到聖人的聖賢的境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四聖界」,都等於是「到達彼岸」。

  那麼在這個佛學裡啊,談到「波羅蜜」,又有「六波羅蜜」,大家都很清楚的。這「六波羅蜜」就等於是菩薩的「六度」,就是「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這六個「波羅蜜」。但有時候啊,我在想,到底你盧勝彥今天到底是擁有什麼?好像今天早上我在寫第109本書,寫到第109本書的書名-「盧勝彥的哲思」,可以說是談哲學思想。那有時候會自己想到自己,「你現在到底有什麼?」有時候我們要這樣子想:「你現在到底擁有什麼啊?」「擁有什麼?」要,是永遠擁有的,永恆的,不會失去的。你要這樣子想。你暫時擁有的,暫時你現在有的;好像你這件衣服,你是暫時擁有的,你這個錶是暫時擁有的,這個都不算的。「你到底擁有什麼呢?」現在又要問大家囉,你現在想一想:「你到底擁有什麼?」所以今天早上我自己也是想,也是這樣子想。「我到底擁有什麼?」是永遠的哦!永恆的東西,不是暫時的,想了很久,我想,這個六度嘛,想到這個「波羅蜜」,到達彼岸。那麼六度呢?也就是六種修行的方法,可以到達彼岸的「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那麼這六個你到底擁有什麼?我自己也是這樣子在想。

  這個「佈施」嘛,那是很微妙的,很微小的。你要跟一些大慈善家,大修行家,大轉法輪的大法師比,都是很微小的。「持戒」嗎?你能夠以「持戒」的戒律的力量,到底能夠有多少?「精進」嗎?你到底「精進」了多少?「忍辱」呢?你「忍辱」了多少?你「禪定」的功深如何?那你的智慧到底有了多少?「忍辱」呢?你「忍辱」了多少?你「禪定」的功深如何?那你的智慧到底有了多少?大家看師尊的樣子,這個人看起來,我有時候看我自己在說法,「噯喲!這個人怎麼長的『呆呆的』(台語發音)。『笨笨的』。」你們看我好像是面孔圓圓的嘛!這個矮矮胖胖的。但是人家又講這個大ㄎㄛ不離呆(台語),胖的人離不了這個呆相的,瘦的人好像比較精明一點。好像智慧啊,瘦的人比較有智慧,胖的人看起來福福泰泰的,但是就是「呆呆的」這個樣子。有時候我看自己,看了自己的面相,愈看就愈討厭,怎麼搞的,長得這個樣子,傻傻的、呆呆(台語)的樣子。

  不過這「六度」我想了很久:「我到底擁有什麼?」啊!我們曉得這個人啊,他會像夢幻,最終的是走向這個「圓寂」,一切都會消失,沒有的。

  但是你現在擁有的,不會丟掉的。也就是說,不會被破壞的,不會消失的,不會被小偷偷走的。不會被這個蟲啊,蛇啊,咬壞的。應該講起來有一個東西,在目前是不會被偷走,不會被小偷偷走的,不會被強盜搶走的,想了很久,就是這個「智慧」。智慧是偷不走的,是搶不走的,是不會壞的,也不會被這個蟲咬破的。

  所以我覺得這個「智慧」非常的重要。但是「智慧」啊,又從什麼地方產生呢?應該是從「禪定」產生出來。你能夠一心不亂的「禪定」,你會產生「智慧」出來。那一種理解、「洞徹先機」的這一種力量,是從禪定裡面產生出來。所以「定」啊,可以產生「智慧」。那麼「禪定」跟「智慧」,就是修行人的兩個翅膀,它可以帶你到達彼岸。

  這個「波羅蜜」啊,應該是從「禪定」跟「智慧」產生出來的。那麼「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這些的外相。

  「禪定」跟「智慧」是最重要的,而「智慧」又由「禪定」中產生出來。而我自己這樣子今天早上想了一下,在這個還沒有幻滅以前,你永遠的東西,不會壞的,不會被偷走的,不會被搶走的,應該是屬於「智慧」。

  還好,我自己本身,對每一部經典啊,每一部經典,對任何一種東西,我都思索很深的,很深刻的。我所得到的東西唧,都是不會壞的。所以在佛法講起來,我今天所擁有佛法本身的高深的這一種智慧,就是我這一輩子的財產。我所有的財產都是會壞的,都是會被偷走的,會被搶走的,都是會被消滅的,都是一無所有的;唯一所擁有的財產,就是佛法的智慧。也可以講這個是「波羅蜜」,到達彼岸的「智慧」。那麼修行到現在啊,我在這個修法禪定當中,在這個練金剛拳當中,在做種種的法當中,都有一個聲音,無形中有一個聲音,這樣子傳達到我的心中。

  祂教我啊,「心起本然」,「心起本然」。什麼是「心起本然」呢?你的心啊,要住在原來的地方,要自自然然。這句話啊,都是無形流在我身上的一句話。我練金剛拳的時候唧,祂也教我,「心起本然」。我在修法的時候,祂也在教我,「心起本然」。我一直在想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那麼這一句話啊,是很高深,很高深的一種很智慧的語言,本來的、自然的、這個意思。我從畫畫裡面,就體會出來。一張白紙舖著,拿一支筆,沾顏色你很自自然然的順著你的心這樣子畫下去,不帶一點匠氣,不是故意給它作做、作做的一種東西,那就是很上乘的畫。

  反而啊,你想把它怎麼樣子勾,怎麼樣子描,刻意去做出來的東西,反而變成不自然,帶有很深的匠氣。

  今天我的修行,佛菩薩要我「心起本然」。你本來的,自然的。這一個境界啊,叫做「無修而修」。你不是在修行哦,不是故意在做儀式,故意這樣子在修,但是你確實是已經在修。這個叫「無修而修」。

  佛學的最高境界,是「無修」的境界。你沒有在修啊,但事實上你在修。那麼這個境界就已經到達彼岸的境界,才叫做「波羅蜜」。你的一舉一動都是合於佛法的自然,你的一舉一動,都是在顯現如來的本性,這個叫「心起自然」。你的一這一行啊,都是如來的本性,跟一切自然的現象,所以祂教我「心起本然」。我看到這個草在發芽,我就巫那個芽。我聽到這個鳥在叫,我就飛出去,就是變成那種鳥的聲音。風吹在竹林產生的聲音,跟你的心也相應了,跟湖水一樣的盪漾,跟魚一樣的悠然自在的暢游,跟虛空中的雲一樣,在飛翔,跟大日一樣放光芒,跟月輪一樣的自然於光。「心起本然」啊!到這種境界的時候,變成宇宙的萬物,跟你在同樣的無修的狀態之下修行,這是一種無二的智慧,到彼岸是這個樣子。

  「金剛經」裡面有一句話:「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也就是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那所有一切有為法,佛法本身就是一切有為法。這個到達彼岸的這一種「心起本然」的這一種狀態,我能體會得出來。那麼這是一個很無上的智慧,這個就是「波羅蜜」啊!

  當然今天跟大家講這個,也許是大家會以為,師尊講這個境界太高,沒有辦法體會出來。但是你們慢慢的這樣子去做的話,你們將來會體會到這個「波羅蜜」的。那麼你們也要做「六度波羅蜜」,「六波羅蜜」,你們也要「佈施」,也要「持戒」,也要「精進」,也要忍辱」,那麼這四個外相做好了,們再做「禪定」。那麼在禪定裡面再生出「智慧」,那麼智慧一直到最高的無修智慧來。你「心起本然」,你本來就是智慧的化身,你一切的一舉一動一這一行都是如來的一種顯現,那這種現象產生出來了就變成「無修而修」。

  這個虛空中是很微妙的。這個宇宙的大地,都是很微妙的,那麼微妙裡面有很多的有為法。那麼大家學佛法,先學「有為法」,那麼到達彼岸呢?就領會「無為法」。「無法而法」,就是「無為法」。你到彼岸啦,你就是「無法憂」,就是「無為法」。你得到「無為法」以後,你就確定你自己,已經証果了,已經到達彼岸了。那麼這個到達彼岸唧,這很簡單,這個就是「波羅蜜」。那「波羅蜜」這種東西啊,是可以拿來教授所有的菩薩的。對於覺有情的眾生,可以拿來教眾生,拿來教很高智慧旳菩薩。這樣子都是很好的。這個是很好。而且是很味道的。我們曉得這個「波羅蜜」,並不是這個文字上講的並不是屬於中文,只是注重在它的發音。

  那麼「波羅蜜」,本身它就是屬於「無上的智慧」。這也就到達彼岸的智慧,也可以講它就是「究竟」。啊!「波羅蜜」就是「究竟」,究竟到達彼岸。

  那麼這邊的註釋,沒有把「波羅蜜」講的很清楚,他只是寫著「到達不生不滅境界的波羅蜜等等,用來教授菩薩。」其實這個註釋也不是很正確,因為波羅蜜本身來講,就是到彼岸。那麼他這邊的註釋是「到達不生不滅境界的波羅蜜等等,用來教授菩薩。」這個解釋是,有解釋等於沒有解釋。他沒有特別講「波羅蜜」就是梵文「到達彼岸」的意思。啊我期望大家都是菩薩,那麼每一個人都修「六度」,哦!每一個人都修「六度」。那麼將來你們的財產,就是「智慧」。每一個人都是很有智慧的都有「無上的智慧」,也是到達彼岸的智慧,不是世間的一切知識,不只是擁有世間上的一些知識。這裡的「智慧」啊,不能拿來跟世界上的一切智識相提並論的。這裡的「智慧」是「到達彼岸的智慧」,是「無上智慧」,是「波羅蜜」,是最超然的。

  啊!大家認為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東西是不會被偷走,不會被搶,也不會遺失,更不會被破壞啦,被蟲咬叫!這個東西是「智慧」。希望大家每個人都擁有。

  嗡嘛呢唄咪吽!
 

【釋經文】(三十)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我們接連幾天啊,都是因為西雅圖雷藏寺有法會,所以同修就停止了幾天;那麼從今天開始啊,還是照樣講「圓覺經」。

  今天我們談,『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那麼我們曉得這個「如來」呢,就是「知道怎麼來,知道怎麼去」,就叫做「如來」,也可以講「大自在」。你知道怎麼來啊,器D怎麼去啊,一切情形你都知道,能夠「自在」的就是「如來」了。

  那麼「本起因地」啊,就是本來這些如來,在凡夫的境界啊,經常我們在佛典裡哪,看到一句話叫「縛地凡夫」,這個字很有意思。

  凡夫啊,是給什麼綁?大家在佛典裡面看到「縛地凡夫」是給什麼綁?就是給「地」綁。人啊,離不開這個地,所以叫「縛地凡夫」。

  那麼給地綁啊,講的很好哦!給地綁著也不錯。其實是給「物質」綁。

  啊,我也見過這樣子的人,他對心靈上的東西啊,他都不會去喜好的。好像,我們希望他學學心靈上的這些東西。那麼師尊畫畫,畫畫是屬於心的東西,他也來參觀師尊的畫。其實我畫出來的東西,我很喜歡哪,展寶,台灣話講「ㄉㄧㄢㄅㄛˋ」,都會喜歡這個讓人家看一下。那麼你看看我那些畫,那裡畫的好,那裡畫的不好。好的一方面啊,你要很公開的跟我講。那麼畫的不好的,你要偷偷跟我講。對不對。(笑)畫的不好的你也公開跟我講,我就覺得心理很不舒服。這個好的一面,大家講,壞的一面你偷偷跟我講,對不對,(笑)我會感謝你,我會把這個技巧改正。

  我請他來參觀我的畫,因為他屬於「縛地凡夫」。他一進來一看啊,兩個眼睛,雖然是看到畫了,但是他一點感覺都沒有,他溜了一下「嗯、嗯、嗯」就出去了。我從此以後再也不請他來參觀我的畫,因為他沒有感覺到我畫的好嘛!對不對?我請你來看我的畫,至少你要美言幾句啊,對不對?(笑)一點感覺都沒有,這個心靈修養簡直是鴨蛋。

  好啦!有時候啊,我們去看個電影,其實電影也是導演跟演員,很多事情都是必須要他本身去用心啊,去做出一個電影出來,電影也是一種藝術啊,也是一種藝術,也是心靈的東西。師尊也很喜歡看電影,去看電影,請他看電影,哇!他睡著了,他打呼的聲音都吵到我,那麼請他看更刺激的嘛,你知道那個是馬戲團哦!馬戲團是很刺激的,空中走鋼索,而且還斜著走的哦。你知道,你去看蘇聯的兩個馬戲團,他從地上走鋼索,一直這樣子到上面,不是平的哦!平的走鋼索還不怎麼樣,是斜的走鋼索,從底下走到上面去的哦,再從上面走下來,是斜的走鋼索,這個更困難的,不要講了!他也睡著了。你說去爬山嘛,他不可能去爬山的;你說去看水嘛,他也不可能去看水;你說大家去郊遊嘛,他哪有時間去郊遊?你出去聽音樂會嘛,好啦!聽音樂會不用講了,那是藝術的東西,他都沒有興趣。你說他唱卡拉OK嘛,應該有興趣了嘛,對不對!結果還是沒有。你說他喜歡什麼呢?因為他,天下的東西啊,沒有一樣喜歡。音樂、美術、馬戲、電影、郊遊、遊山玩水、聽法師講經,其實他都沒有興趣的。因為這是屬於心靈上的,遊於藝術的東西,他都沒有興趣,他是遊於money,他就有興趣。唯一有興趣的,遊於「錢」。他在錢堆裡面翻滾他就有興趣了。這個叫什麼,「縛地凡夫」。他是被這個地綁起來的,我們可以很清楚的。

  心靈上的東西啊,你很嚮往的。你對佛學方面啊,你至少也會產生一種興趣,你物質上啊,你太多的這個物質充滿其中啊,你的心靈就會被蒙蔽。

  所以什麼叫「縛地凡夫」呢?我們可以很簡單的講:拿一鍋水,給它攪,放一些雜質的東西在裡面,那麼給它攪,攪一攪,就變ㄍㄚㄐㄧㄥ ㄌㄡˊ(台語發音),(就是混濁之意),就很混濁。但是他假如不攪的話,慢慢澄清,它原來的這個本性,水的本性就會很純的顯現出來。這個意思就是怎麼講呢?也就是講說一個人啊,他假如摻了太多地上的東西啊,他的天性不會顯現。要顯現這個天性啊,一定要物質的東西減少,心靈的東西昇華,這樣子他的天性啊,可以講天性已經很接近於這個佛性,才會顯露出來。所以一個行者,一個修行人最重要的,就要「少慾」,減少他的慾望。「無求」,不去求什麼。你「少慾望」,「無求」,你的心靈的修養自然會增高,那麼天性就會顯現,到最後佛性才會真正的顯發出來。這一點非常重要的。

  所以一般「縛地凡夫」啊,根本沒有辦法去談心靈上的修養。他每天生活就是在「什麼時候我可以升官?」「什麼時候我可以賺大錢?」他每天就是在物質的生活裡面打滾。就好像把地的這圈泥土,摻在那個乾淨的水裡面一樣把它攪拌,他的心靈就變成非常的污濁,可以說一點藝術的修養都沒有了,像這樣子是很可憐的。所以我們一般的人,至少我們做一個學佛的人來講啊,好像是在家居士,不是完全修行,你至少物質的生活要一半,那麼心靈的生活也要一半,這樣調和在一起,讓它很均勻,這樣子你看起來還不會覺得很俗氣,看起來還是有一點心靈精神上的一種生活,看起來還不會面目可憎。好像你的面目看起來就是完全是一種銅臭味,「臭的要死」的那一種。所以我們這個行者,也必須要懂得心靈上的生活。那物質上的盡量減少慾望,最好是無求,你這個佛性就可以顯現出來。

  那麼這個「本起因地」,講的就是凡夫境界。在凡夫的境界裡面,所有的如來,原本也都是在凡夫境界裡面的。所有的如來剛剛開始修行,也是跟我們一樣的。

  啊!現在大家目前都坐在這裡,那麼我看大家都已經是一個行者了嘛!很多人都是完全很投入這個修行的生活。那麼修行的生活你最好呢,就能夠「少慾望」,減少你的慾望。「無求」,你也不求什麼啦。有些人出了家,他就跟著自己的師父。那,我這個人也是很那個的,我有一個心裡上的想法;又要你跟師尊出家,年齡不要太大,不要我侍奉,(笑)不要我去侍奉你。差不多啦!你年輕的,當然我們出家是愈年輕出家愈好,年紀太大了,我們雷藏寺就變成「養老院」了。(笑)

  師尊的意思是說,只要你出家,但是你年紀不是很大,還可以服務在雷藏寺,我很希望大家通通都有住的,住的都很安穩,那麼吃的也很安穩。我意思就是說,讓你們修行沒有後顧之憂。

  我希望我的將來,能夠建很多的僧舍,或者讓大家通通在這裡出家,能夠吃啊,住啊,通通都很安穩,那麼大家好好的修行。但你從年輕出家,老了我不能把你趕走的。老了,你雖然是有什麼,我們也知道,你年輕的時候曾經奉獻,我們有一個制度,好像「安養」的制度,讓你老的時候很安心。這是我心中的想法。現在這個能力也許還不能夠做到每個弟子都能夠安養,但是我們希望所有修行的人,都能夠很安養的修行。

  那麼在家居士,就是講你也要重視心靈上的修養,不能只是光顧著你的家庭。這個「柴」、「米」、「油」、「鹽」、「醬」、「醋」……「柴、米、油、鹽、醬、醋、茶」。哇!還喝「茶」,不錯啦!

  不能老是顧著物質上的這個樣子,盡量減少慾望,能夠知足,這是「常樂」啊!還要遊於「藝」,不但是遊於藝哦,你遊於藝術的境界,還要遊於「佛」,進入佛這種境界裡面,菩薩的境界裡面。所以那個是比遊於藝更高的啦!就進入這個佛學,進入菩薩,做一個菩薩,做一個佛。

  這個「本起因地」,都依照「圓照」的這個「清淨覺相」。我剛才講,抓一把泥土到水裡面,水就混濁了。但是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這些泥土,沉到底了,那麼水就清淨了。這個水清淨,是把你原來的本性現出來了。只因為我們是「縛地凡夫」,原來是很摻雜的,摻雜了這些不好的這個因素,那麼才會使我們慾望很多,使我們求的很多,使自己煩惱增加,那麼反而困擾了自己。假如你自己已經達到無求了,那些沙早就沉到底,你這個「清淨覺相」自然就顯現出來。

  所以我講過的,像我來講,我對於藝術方面我都很喜歡。像音樂,我就很陶醉在音樂裡面。藝術的不管怎麼樣的,或著唱歌的,我都可以。那麼身體的這個機能,這個肢體的運動,我也很喜歡的。你說打金剛拳啊,或者舞蹈啦,我都喜歡的。那麼你說看電影啦,看畫啦,看山啦,看水啦,看自然界啦,我都喜歡。像有時候啊,下一點小雪,像今天,這個西雅圖雷藏寺,下一點小雪,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60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