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講圓覺經3
2008/01/23 11:58:26瀏覽378|回應0|推薦0

【釋經文】(十一)
 
「平等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二)

  『不二隨順』,「不二」即「一」,真理也。娑婆世界一般人的觀念是二或三,甚至更多。我們講「有天就有地」,就是二。男、女、陽、陰,善、惡,美、醜,好、壞,葷、素,天堂、地獄就是二,很多很「二」的現象。「神、鬼、佛、魔」皆二,「圓覺經」講「一」,「不二」是「一」,「一」就是真理。

  「嗡」:宇宙意識,零也。
  「啞」:一也,佛也,真理也。
  「吽」:二以上皆叫「吽」,也是「成就」的意思。

  「不二」,是平等無差別,同樣在一個境界,在光明三昧大定中,同樣是佛;此時就是「不二」,不二是真理。誰是「不二」?我就是「不二」,耶穌也講祂自己是「不二」,耶穌講「我就是真理」,「是道路的光,是腳前的燈。」開悟的人講自己是「真理」,真理是「一」、唯一,佛教講「不二門」,「唯一的真理」叫「不二門」,佛陀講「不二」,是講了義、最終、唯一的一個意義。世界上的眾生很少人知道真理,所以有時有歡喜、悲傷、快樂、憂愁、富有、貧窮,皆存在「二」,心中有時光明、有時又黑暗,很少人領會且進入「不二」的境界,除了開悟的佛及真正聖賢,其他都不能領會。什麼叫不二?是唯一的真理,是絕對的,才是真理,否則落入二邊,就有差別,一有差別,則絕不是真理。所以,佛陀聖教講「不二門」,「不二」、「唯一」、「絕對」;其他種種空理的別稱皆講「不二」。

  「隨順」更不簡單,今天盧勝彥坐在這裏講「圓覺經」,即是「隨順」。我可以不必坐在這裡,也可以不必說法,可以什麼都不做,為何要坐在這裡對著日光燈,錄影機前說法,這就是「隨順」。「隨順」二字包含非常廣,唯有「不二」的聖者,才可做到隨順。「隨順」與「不二」是相對的,一個無上智慧的人才懂、才能應用。佛陀要講這二字,講了很多方法去解釋,很難講清楚,唯有能領會佛陀聖教的聖者,才知道「隨順」這二字。

  大日如來周圍的四大侍者,都是「隨順」所生,四大隨順侍者是:「金剛嬉戲」、「金剛歌」、「金剛舞」、「金剛華鬘」。何謂「金剛歌」?將心中最美妙的音,用嘴唱出來。何謂「金剛舞」?把最好姿勢表現出來,就是舞蹈。何謂「金剛嬉戲」?就是把最快樂的事供養大日如來。何謂「金剛華鬘」?把最美妙的姿態、儀容,所有宇宙最美的東西,一切供養如來。大日如來為何要聽歌?要舞?要華鬘?要嬉戲?假如沒有這些就不叫「隨順」。大家想一想,用你的智慧、用你的腦筋想一想,世界上有何東西可表現你的快樂,什麼是世界最快樂之事?在大日如來四周的四大侍者已表現出來。最美妙的歌、最美妙的舞、最美妙美麗的一切動作,最快樂,唯此四種樂趣產生出來才有人間,才有法界,如果沒有這些東西表現出來,宇宙現象一片死寂。

  所以「不二」「隨順」是互相的,你得到「一」絕對的真理後,所擁有的是宇宙間恆久最快樂的事。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才叫「極樂」,如刪除「極樂」、祇剩「西方」,祇是一個淨土,淨土沒有「極樂」是不行的,淨土一定要有極樂。何謂「極樂」?真正極樂是「金剛歌」、「金剛舞」、「金剛嬉戲」、「金剛華鬘」,這是很深的,你們慢慢體會。我也是隨順眾生,我假如得到「不二」,我不作「隨順」,我就不度眾生。得「不二」,不隨順眾生就入涅槃,就不叫「隨順」。得「不二」,成佛後,跟眾生去做「歌」、「舞」、「華鬘」、「嬉戲」,用種種方法去度眾生,叫「隨順」。所以,攝召眾生成佛,一樣要「同事」於眾生,就是與眾生做同樣的事才能度眾生,否則如何度呢?所以攝召法有「同事」,就是同樣跟所有眾生生活在一起。雖然是開悟的佛,不隨順眾生祇是一個「不二」,一個佛,不隨順眾生就沒辦法度眾,所以要變化一個形體。今天變化一個盧勝彥,坐法座上,在日光燈、錄影機前跟大家談「圓覺經」,才叫「不二隨順」。

  你看師尊,他也要吃飯,上「一號」,有時也打噴嚏--平時不打噴嚏,一打噴嚏就是感冒。有時也會生病,有時也憂愁。也有數不盡的工作,跟人生活的差不多。也來個「金剛歌」,偶而也菾蛜q;「金剛舞」,偶而也dancing;偶而也「金剛華鬘」,金剛華鬘比較少,穿的都是喇嘛裝,現在加一件袍子,我也不化妝。「金剛華鬘」,「華鬘」是把頭髮弄的很漂亮,「鬘」是一種香,一種妝扮、裝飾品,很莊嚴、很美,把自己表現得很美--我沒有!我是露出本來的面目,從沒塗過口紅胭脂,都是用清水洗,金剛美比較少,有的是原來的氣質,看我就是原來的面目,不妝扮。

  「金剛嬉戲」呢?有的,師尊也做世間人一般快樂的事,遊戲、歌、舞皆有,就是華鬘少一點。有時衣服穿了一個禮拜,覺得味道不太好,換件新的,我有乾淨的習慣,祇要衣服有一點髒我就會換,這也算「金剛美」跟「華鬘」。我做的這些事情與世間人是同樣的,這是「隨順」。

  有時,師尊也喝一點酒,其實喝酒也是一種「隨順」,很多喝酒的弟子聽說真佛宗的師尊是不禁酒的。不是不禁酒,是叫你「不能醉」就可以喝,但不能醉,醉了就犯戒了。這樣也度了很多的酒鬼,因為他們喝酒,說真佛宗可以喝一點小酒,他就來皈依了,慢慢的就把酒也戒了,這是做什麼事情?就是「隨順」!師尊有很多弟子是舞女,沒辦法,去到那裏就順便開示佛法,所以很多舞女弟子,前很多,當然在美國沒有。開示佛法,也結了佛緣,結了善緣,這是隨順度眾生啊!所以我應弟子的要求唱一首歌,弟子就快樂的要死,心花開放,心花開放就結了善緣,祇要我唱這首歌能進入弟子的心中,弟子因歌起了恭敬與信仰之心,這就是隨順度眾生,歌裏面也有很美妙的法音。大日如來的四大侍者,「歌」、「舞」、「華鬘」、「嬉戲」,這完全是做隨順眾生的一種工作。

  「不二」、「唯一」的佛要度眾生,是要隨順眾生,但是祂的心,祂的本性,原來的佛性是不壞的;眾生有時不可以做隨順的事,佛是可以的,所以我講了一句話,「你不二嗎」?你不二,就可以隨順,「二」的話,有時是不可以隨順的,講清楚一點,佛弟子要守戒律的,因為他是「二」,他假如「二」時,就隨順下去,那就是墮落。墮落以後會怎樣呢?就變成三、四、五、六、七下去,不能祇有「二」,就完蛋了,永遠不能回到「唯一」。但是,佛可以,因為佛性本身不動,雖在唱歌、跳舞、遊戲、妝扮得很美,事實上祂的佛性本身是不變不動的。但是,假如佛性在不被污染的狀態之下,無論祂怎樣隨順眾生走,都是永遠清淨的。記住這一句話,「佛性的清淨永遠不受污染」,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去污染祂,假如你認為佛性是可以被污染,那麼祂就不是「唯一」。所以祇有落在二層次中才受污染,佛性的絕對是永遠清淨,任何一種遊戲、歌舞、華鬘都不會污染祂。在密教裏面既然都是清淨,何事不是清淨?這就是「唯一」的道理,祂永遠隨順著眾生,但佛性永遠清淨。

  你看看「不二隨順」這四個字,就可講出一篇大道理,不是那麼簡單可以講「圓覺經」的,世上的行者、法師、高僧大德,講「圓覺經」要講「不二隨順」,要真正講出其真理出來,眾生為何不能隨順呢?因為眾生是受污染的,不是「唯一」的佛,是有佛性,但佛性未顯,就落在二乘之中,所以他要守戒,佛弟子為何要守戒?因為他佛性未顯現出,真正佛性顯現出來時,跟眾生一樣生活時是「隨順眾生」,但是祂的佛性永遠是清淨,所以在這世界可以歌、可以舞、可以遊戲、可以華鬘的人不多。

  但是,我教大家,你們一樣可以歌、可以舞、可以華鬘、可以遊戲,但是不要越過戒律。所謂:「不二隨順」,其最深意義就在今天開示之中。

  嗡嘛呢唄咪吽!

【釋經文】(十二)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我們今天繼續講「圓覺經」。「於不二境,現諸淨土。」這句話,一般來講,這個也是很高深的境界。幾乎整部「圓覺經」的開始,都是講「禪定」、「三摩地」、「光明三昧」裡面很高深的這一種境界,都是很有禪味的。「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假如不了解佛陀的心,也是沒有辦法解釋這一句。這一句看起來是很深,但是事實上,今天所講的,的確很淺。不同的,以前是句子很淺,但講起來很深;但這一句是很深,講起來卻很淺。佛陀在世的時候,和所有的弟子及幾個大善人在一起,他隨時可以出淨土的。

  所謂「淨土」,就是清淨的佛國,很簡單解釋就是這樣子。那他怎樣出現這個淨土呢?

  佛陀本身有大神通力。好像有位大善人,他佈施了一片很大的土地,給佛陀做說法用。佛陀就指著天給大善人看,祂說:你看天,天就分開了,一層層的分開,出現了很多的天宮;然後他就請那位大善人看著天宮:「你喜歡哪一個天宮,將來你就出生在那一個天宮。」大善人一看,就在他喜歡某一個天宮的時候,所有的其它天宮都消失掉,剩下他喜歡的天宮,非常明顯地出現在他的眼前。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大神通力不是一般凡夫眾生可以去想像、可以去測量的。祂可以隨時顯現祂的天宮出來。

  那麼,在這一句裡面,原則上,「於不二境,現諸淨土。」也就是說,在這個「光明三昧」的境界裡面,佛陀經常把自己的光明放出去,遍滿整個宇宙之中;接著呢,這個光明就到了十法界。所以,在祂進入「光明三昧」的時候,整個宇宙都已經變成淨土。包括「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全部都變成淨土。所以,「淨土」這兩個字,不只是所有的天宮或者是清淨的佛國,甚至於六道的地方都己顯現成淨土。追究到最根本的淨土是在那裡呢?可以講,是在最圓滿的心。當圓滿的心出現的時候,幾乎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淨土;而圓滿的這個心,不出現的時候,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地獄。這一句本身的意義在這裡。

  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不二境中,現諸淨土。可以說,佛陀那時候,祂的心光發露,充滿整個宇宙,十方法界全部充滿著光明淨土。包括「人」、「阿修羅」、「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天道」都變成了淨土。

  佛陀在世的時候,顯現了很多天宮,給所有的大善人看。也顯現了很多的境界,給所有的羅漢、大阿羅漢跟所有的弟子看,這個都是很多當時的弟子親身所經歷的。像密教有四個天,不常為人所見,是一般顯教的經典裡面所沒有的,這四個天就是:「持明天」、「奧明天」、「密明天」、「圓明天」。這四個天宮,是屬於很秘密、很秘密的,你在一般的經典裡面,或者佛教的辭典,是找不出這四個天宮的。其實,天宮也是淨土:「天」其實也是淨土。

  那麼,在這個「不二境」當中,可以說,都已經變成淨土了。所以,就算佛陀祂住在娑婆世界,這個時候娑婆世界也變成淨土;祂住在天宮,那麼天宮也就成為一個淨土。

  甚至於佛陀在祂前世種種的經歷當中,祂所有的境界,都是淨土的境界。我們學佛的人,能夠得到這一句話,就是:「心淨,所有的地方都變成清淨。」你心裡清淨,任何一切的事、物、環境都是清淨。要體會這一句話,很重要的!這個淨土就是清淨的佛土,「一心淨,一切皆淨」。這一種境界,要能夠體會出來。

  像我們娑婆世界,有很多的順境、逆境。什麼是順境呢?例如:今天的工作很愉快,長官也給你升官,又給你加薪;今天的天氣很好,你心情特別愉快。那麼,明天呢?突然有一個不好的消息,你本來要升職的,講說要升職的,卻換了別人;本來要加薪的,變成沒有了;大家的臉對著你的時候,都是很冷的;天氣也變的很陰,像外面一樣都是霧,迷迷濛濛的,你心情變得非常的“鬱卒”(台語)。台灣話講「鬱卒」就是憂鬱,憂鬱就是很悶、很徬徨、很無助。覺得昨天是晴天,啊!晴空萬里,那麼今天怎麼是愁雲、濃霧瀰漫。只有兩天的差別,你就變化很多,昨天很快樂,今天就很憂傷。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子的。

  像昨天順境的時候,我們可以講:「哇!很好,非常開朗,一切很圓滿」。那麼今天,突然間變成烏黑一片的時候,你會覺得不好。但是你可以開解自己:「沒有關係啊!說不定明天又好了,說不定明天又升職了,又加薪。」因為這個天氣是變來變去的,總有一天會變好的。今天天氣雖然不好,但是明天會好啊!明天不好沒有關係,後天會好啊!總有一天輪到我嘛!不好的時候你要很沉著,要開解,你就會變好。所以,修行人的心情,不會因為環境的變化及天氣的變化來影響你自己的。不可以一會兒笑,一會哭。昨天你在笑,今天你就哭。你的心情完全受環境、人事、跟種種的影響,一直在變化,這個就不是修行人,這個是凡夫。一個行者是保持他心裡完全的光明清淨,在順境當中當然能夠開朗,在逆境當中也能夠開解,這個才是「不二境」啊!

  我昨天講了嘛!什麼是「不二」?同一個非常快樂的心情,就是「不二」。你一會兒好,一會兒壞;一會兒笑,一會兒哭;一會兒光明,一會黑暗;一會兒上,一會兒下,這個都不對的。這個就是「二」的境界,不是「一」的境界。行者保持了「一」的境界,永遠在清淨上面,到任何地方都是清淨的。

  跟大家講一下,我在陽間有官司,人家告我,現在已經解決了,這個沒事。人家告我的時候,我很緊張,緊張總不能表現出來,心情還是保持很清淨,愈煩的時候,我愈畫畫,畫得愈多。官司來煩我,好!我就利用這個官司,來盡量創作我的畫畫,我每天畫兩張、三張。不能說因為官司來了,你自己就很「鬱卒」,什麼都不想做,一定要等到官司解決了才來做,不是的!愈有這個困難來了,我愈要保持心靈的清淨,照樣畫我的畫,仍然畫出光明的畫。

  甚至於有很重要的官司的這個案情,來跟我講的時候,我還在畫畫,我說我不聽。很重要的消息來了,我也不聽。我畫我的畫,等畫畫好了再說,我把官司就擺在一邊去了。我的精神就集中在畫上面,我得到了畫的一種「三昧」的快樂,官司就不影響我的心情。一般人有官司、一個人有官司,是全家人都遭殃的。不只是全家人遭殃,我告訴你:全office都遭殃的。不只是全office遭殃,全宗派都遭殃!

  事實上是這個樣子,人有官司的時候,心上好像壓了一個大石頭,他永遠不能開朗,他會很煩的。遇到事情他會爆炸的,所以家庭會遭殃,office會遭殃,宗派也會遭殃的。

  還好,我有官司的時候,我還能夠保持著很沉靜,能夠很清淨的去作畫,創作了一百多幅的作品。這個就是利用逆境來刺激自己,使自己在修行清淨的方法。我是這漾子哦!

  昨天又有一個消息來了,昨天晚上,又有一個消息來了,又有人告我;這一次不是陽間的人告我,是陰間的人告我。這個人已經死掉了,祂在陰間告陰狀,跟閻王講說盧勝彥害了他,要我到陰間去理論。這個事情,假如陰間有人告你們,你們也不會知道,反正你們活著怎會知道呢?這個狀紙拿到我面前來給我看的。昨天晚上我看到狀紙,這個人死了,姓廖,台灣人,他在陰間告了我一狀,說我害了他。其實我哪裡有害他,我是救了他!不過,他到地獄去,他心理不舒服,他就告陰狀。這個事情很好解決,我今天早上就解決了。我今天早上,在我自己的密壇作法,就把這個事情解決了。陽間的事,是明著的、明的,是要律師啊、法官啊,這漾子,好像在作戰一樣啦!把事情戰勝了,才能夠解決掉的。在陰間,很好辦!因為,閻羅王跟我是老朋友。陰間就比較好辦一點,閻羅王本來就是我的朋友嘛,對不對!我只要跟他講一聲,這個事情的原由是怎麼樣,他馬上清楚。同時我也認為不應該罰那個姓廖的,也不要罰他,因為他本身有怨氣。沒有關係,所以我修了法,幫他將那個怨氣解除。昨天晚上我知道,他告我的陰狀。啊!你們在這邊所有的弟子當中,有人在陰間告你,你知不知道?不過也沒有人告你啦!因為你們的法務沒有這麼大,也不容易去得罪人嘛!因為我自己本身法務弄的很大,那麼有些人心裡也會不滿,那不滿的人,他有時候在陽間告你,你看陽間有人告你呀,對不對!陰間當然也有人告你啊,這是相等的嘛。這陽間有人不滿你,那麼,陰間一定也有人不滿你,這是相等的。但是,你不會為了這個事情亂了心頭,不會的。

  我們本身是一個行者,我們覺得,眾生的佛性,還是有的,只是一時的蒙蔽,沒有看清楚自己原來的本性,難免他就會這樣子。心裡有黑暗的時候,也有光明的時候;有快樂的時候,有憂傷時候;有舒解的時候,有抱怨的時候。一個行者,不可以這樣子的。

  因為行者本身是超凡入聖的。要學超凡入聖,他的心情永遠是保持著一種快樂。這個快樂是什麼快樂呢?就是自己嘛!什麼是自在呢?就是順境跟逆境都一樣的。就是「自在」嘛!順境你就快樂,逆境你就悲傷,這算什麼自在!所以,真正能夠得到大自在的,就是說,你順境快樂,逆境也一樣快樂。所以,現在我也已經學會了,順境我很快樂,那麼逆境我也會很快樂的,我永遠就是保持著一種快樂的心情。就算有打擊來,也不過是剎那、一下子而已,以後就沒有了,就煙消雲散,就是晴天。我們所有的行者,一定要做到順境跟逆境都要一樣快樂跟自在。

  佛陀說:「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就是清淨的佛土。出現清淨的佛土,充滿整個宇宙、十法界之中,那這個就是光明清淨的一種佛土。在這個佛土裡面,最重要的是快樂、自在。這經文裡面,有人解釋為:「菩薩住菩薩境界,羅漢住羅漢境界,天人住天人境界,魔鬼住魔鬼境界,畜牲住畜牲境界,地獄住地獄境界,各歸其所,個別以為住在淨土上。」這個解釋,在我看來是誤解。因為佛陀的光明到那裡,那裡就是淨土;那裡的眾生,都皈依佛陀,那裡的眾生就顯現佛性。這個才叫「於不二境現諸淨土。」既然是淨土,怎麼會魔鬼住魔鬼的境界?所以,「不二境」裡面,沒有所謂的魔鬼的。佛就是魔,魔就是佛,只有「一」,沒有「二」的,所以叫做「不二境」。既然是「不二境」,所有的十法界,全部歸為一,就是歸於佛,歸於光明淨土,這種解釋才是對的。今天就講到這裡。
 
  嗡嘛呢唄咪吽!

【釋經文】(十三)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我們今天繼續講「圓覺經」。今天講的經文是:『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這一段經文,是比較長,但是都是菩薩的名字。這裡面我們要講解『什麼是菩薩?」,「菩薩」其實是梵文的一個簡稱,原意是「菩提薩埵」,「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菩提」兩個字,就是「覺」,覺悟的「覺」字。那麼「薩埵」呢?也就是「有情」,也可以講,是有情眾生,那麼菩提薩埵合起來呢,就變成「覺有情」。所以我們曉得「菩薩」,叫做「覺有情」。

  「覺有情」又怎麼說呢?也就是說,你用種種的方便跟種種的智慧,以真理去覺悟所有的眾生,讓他們得到成就,這就稱為「菩薩」了。

  所以,「與大菩薩摩訶薩」,這個「摩訶」的意思,還是「大」的意思。所以,我們講我們宗派的淨土--「摩訶雙蓮池」,其實就是「大雙蓮池」。「摩訶」兩個字就是「大」,「菩提薩埵」就是菩薩,我們講這個「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的意思。佛陀在講經,是很稀奇的,祂經常講出一個數目,這個數目也是很驚人的,當時的這個數目,在講「圓覺經」的時候,有十萬人俱。十萬人俱,你說有多少!現在的法會,有十萬人參加的法會,是不得了的啦!我主持的台灣雷藏寺最大的法會,七萬人俱。七萬人俱參加,已經是人山人海了。那時候在整個虎山啊!好像我講過一句話:這所有的廁所全部壞掉呢?因為只要每個人按一下,就水淹雷藏寺了,每個人上廁所就水淹虎山了。這個七萬人,實在是很恐怖的。這些人,整個山上、山下,整個半山之間,人都跟螞蟻一樣。而佛陀更不得了,祂在講「圓覺經」的時候,有十萬人俱,比我們最大的法會,草屯虎山雷藏寺的法會七萬人俱更多出三萬。想想看這樣子的法會場面有多大!

  這個佛陀,據我本人所知道的,在靈鷲山的法會,這個靈山法會,很多人到了印度,去看八大勝地,一看到靈鷲山的山頂,佛陀說法的法台,便說:唉!怎麼只能夠站五六百人而已。事實上那個地方,就是一個圓形的小廣場,多出一千人都會掉到山底下去,沒有辦法站的。那為什麼佛陀講經的時候,每一次都是「三千人俱」、「十萬人俱」、「五萬人俱」?哦!都是好幾萬的。當時那裡能夠在靈山海會裡面?怎麼能夠聚集那麼多人呢?所以有很多人就提出這個疑問:是不是佛陀說法的時候,把這個數字弄錯啦!說不定這「十萬人俱」,只有一千人俱。那麼一千人呢,乘以多少就變成十萬了?一千人要乘以一百吧!乘以一百,我沒有數字觀念的,數字經常弄錯,跟佛陀一樣。佛陀的數字,祂的數字是很大的,每一次都是像「三千大千世界」啊、「恆河沙數」啊,不得了!每一次一講經,菩薩就是講恆河沙數。你說恆河沙數怎麼數?根本沒得數!隨便抓一把恆河沙,就是好幾萬了。你想想看,恆河沙有多少?所以佛陀對數字的比喻,用得很深奧,這當中是有原因的。大家看底下的這些大菩薩就知道,這個只有我勝彥知道,別人都不知道。我告訴大家這是真實的:只有盧勝彥知道,別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講下去你就知道。

  這裡面講來的菩薩當中,有十二位大菩薩,是為上首。有文殊師利、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諸業障菩薩、普覺、圓覺、賢善首菩薩。這一共幾位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剛好十二位。這十二位大菩薩為上首。十二位大菩薩是哪裡來的?也許你們聽過我說法,你們就知道。沒有聽過我說法的,你們就不知道。你以為這十二位大菩薩都是人哪?祂們不是人。現在有很多罵人的話:「你根本不是人」。事實上,這十二位大菩薩,真的不是人。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十位大弟子,有五百羅漢,還有很多很多的聲聞。跟隨的這些施主,這些眷屬很多。但是這些菩薩哪裡來的?這些菩薩其實都是住在虛空的,在三昧之中出現的。

  佛陀講經,不只是在娑婆世界講。你要清楚,你才能夠知道釋迦牟尼佛本身的大神通力。

  祂是在什麼地方講經呢?當然是在「靈鷲山」講經,在「竹林精舍」講經,在「給孤獨園」講經,這個都是有。娑婆世界,都是在地上的,在平地上的。但是祂也在「忉利天宮」講經啊,那是為了摩耶夫人,祂上升忉利天宮,在娑婆世界失蹤。

  祂到天上界講經,在天上界講經,誰聽啊?當然是一些天人,天上界的天人才能夠聽得到。一般的老百姓,娑婆世界的人就聽不到了。

  另外,祂講「華嚴」,祂是在三昧之中講經。什麼是「三昧之中」講經?就是在禪定,入三昧地的時候,祂才能夠講經的。這個就更不簡單了。這一本「圓覺經」就是在三昧地的時候,祂才能夠講經的。這個就更不簡單了。這一本「圓覺經」就是在三昧地裡面講的,不是在靈鷲山,也不是在任何一個地方,不是在娑婆世界。事實上,是佛陀進入光明三昧的時候,祂在一個法會,這平等境界裡面,來了很多的佛菩薩,這些佛菩薩就聽釋迦牟尼佛在三昧當中所講的經典。這一本「圓覺經」是這樣子講的。現在這樣子講,大概你們也可以清楚。

  這個佛陀的數字,是這樣子出來的。也就是說,祂在禪定的時候,所有的菩薩下降,跟所有的娑婆世界的眾生一起聽祂說法,有這個現象。

  那麼這一本,可以說:佛陀進入光明三昧的時候,進入一種「光明三昧平等法會」的時候,虛空中所有的菩薩下降聽佛陀講經。那麼,在這個三昧裡面,地方就很廣大了;你說十萬人,也可以容納得下,一百萬人也可以容納得下,一千萬人也可以容納得下。所以,這「十萬人俱」,是不用懷疑的。那麼你們會說:「十萬人聽法,滿山遍野,沒有麥克風,行嗎?」行!釋迦牟尼佛本身在說法當中,祂並不一定用祂的言語發出聲音來,講了大家知道了。佛經裡面有講到:一默一聲雷。不講話,就是一個沉默,就打一個雷,這個意思是講說,祂沉默的時候,祂也能夠說法的。所以,一般在解釋這個經典的人,他沒有到那個境界,是沒有辦法去了解佛陀的說法的。所以,難免就會產生很多的懷疑出來。「十萬人」,那時候又沒有麥克風,怎麼每個人都可以聽到說法呢?哪裡來的地方,能夠容納十萬人呢?佛陀說法的地方,也沒有一個道場可以容納十萬人的。但是今天大家可以知道了,釋迦牟尼佛是進入光明三昧,在平等法會之中,跟所有來自虛空中的菩薩,十萬人俱,開示說法。要這樣子講,才會清楚明白,假如不這樣子講,世人都會迷糊。那麼,你知道跟十萬人開示說法,把心光流露就可以了,不用嘴巴講的,嘴巴講的是在娑婆世界。在天上界所有的佛菩薩,不必用嘴巴講的。心光顯,就通通都出來了,還要用嘴巴講,那麼麻煩!

  好像我們台灣人,在演布袋戲,用ㄅㄧㄣˋ的(台語)。什麼是用ㄅㄧㄣˋ的?就是講得快一點。好,打鼓三聲ㄉㄡˋㄉㄡˋㄉㄡˋ,就完了。就是說,以前演的這些,再重新講一套給你聽。好像碰到這一個人了,那麼他就說,我要報告一些事情。好,你報告。那他就講ㄉㄡˋㄉㄡˋㄉㄡˋ三聲,他就說,哦,我知道了。用這個簡單的方式。

  那麼佛陀說法的時候,根本祂也就是用ㄅㄧㄣˋ的,不會那麼囉嗦的。心光發露,每個人接到這個光,通通都明白啦!祂放出一個光出來,那個人接收了光然後再放出一個光出去,祂就通通都明白了。

  其實在天上界白「光音天」,就是這樣子的,以光來代表音,就是「光音天」嘛!大家剛剛知道,有一個天叫做「光音天」。你知不知道意思?其實,「光音天」以光來代表聲音,就是「光音天」。你知不知道意思?其實,「光音天」以光來代表聲音,就是「光音天」。祂們見面的時候,放一道光就知道了,祂也放一道光,祂也放一道光,就是Say Hello!彼此之間過去的時候,好像我們車子,在高速公路開,或者在Local的地方開,看到朋友,這個燈光閃一下,就是表示,唉!他看到熟人。光音天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佛陀說法,「十萬人俱」,它上面沒有寫用麥克風講。「十萬人俱」,你說十萬人,喊的再大聲,也有很多人聽不到啊!沒有麥克風的時候,不用嘴巴講的,這個完全就是心光流露的說法,住在光明三昧的說法。這樣子的解釋大家才能夠清楚明白,不這樣子講,不明白的。

  但是,有很多人說:盧勝彥見到釋迦牟尼佛,很多大法師都不信的。「那嗚這款代誌」,哪裡有這種事。台灣話,「那嗚這款代誌」,哪有這箄事呢?怎麼會沒有這種事呢?佛經上講的比比皆是。要見到佛陀,你進入祂的三昧,你就可以見到佛陀。你今天要去見彌勒菩薩,到「兜率天宮」,「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說法,很簡單!你進入彌勒菩薩的三昧。你今天要見到大日如來,你進入大日如來的三昧,你就可以見到了。這些為什麼一般人見不到呢?怎麼不相倜能夠見到這種事情呢?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進入三昧,不知道三昧是什麼!只知道三摩地,四摩地--就是睡覺。他懂的睡覺。睡覺是可以進入「睡覺三摩地」,你睡覺也可能見到很多的幻境,那也是一個法界。你睡覺的所見,也是一個法界。同樣的,你進入釋迦牟尼佛的三昧,你一定可以見到釋迦牟尼佛。今天,我盧勝彥講這一句話,就是跟大家保證,只要你能夠進入釋迦牟尼佛的三昧,保證你一定見到釋迦牟尼佛。假如你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你來找我;就怕你不能進入釋迦牟尼佛的三昧,你只要進入了,你絕對看到佛陀。

  我跟大家講了,是這個樣子哦!我常常講,我的法身遍滿虛空之中。弟子只要唸:「嗡咕嚕蓮生悉地吽。」十萬遍,你在禪定的時候,或在你睡夢之中,師尊旳法身,一定進入你的夢中,或你的禪定之中,你可以見到師尊。不管你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或者不管你在外太空,一樣的,整個娑婆世界跟整個宇宙,都是同一個點的。這一點要清楚明白。所以有很多弟子,遠在幾千里、幾萬里之外,在他的夢中、禪定中都可以見到師尊。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進入三昧,他攝召,他唸咒,觀想攝召,用意念攝召,進入了那一個境界裡面,就可以得到法身的顯身。甚至教他咒語,教他如何修行,告訴他種種的答案,這個是很簡單的事情。

  所以,今天跟大家講這個經文:「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這些跟所有的大菩薩,有十萬人在一起。這些菩薩的名字,都是從虛空中來的。包括所有的眷屬,皆入三昧,一同住在那三昧裡面,才可以講經說法的。不能進入這個三昧的得不到佛陀的教法。他聽不見、看不見,那麼同樣的,同住在如來平等法會,同樣的在那境界裡面,一起參加了釋迦牟尼佛的「圓覺經」的法會。這個講得夠清楚了。釋迦牟尼佛,開法會,不只是在「靈鷲山」,不只是在「竹林精舍」,也不只是在「給孤獨園」,祂是在虛空之中,在三昧之中,做了法會。祂甚至在「忉利天宮」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給摩耶夫人。

  所以,佛陀本身,是可以在三昧之中、虛空之中辦法會的。今天,師尊的這個法會,也不一定在娑婆世界啊,你們在千萬里之外,只要你進入三昧,照樣可以接受到法身的說法,時時刻刻在說法。所以這個「理」是可以通的,「事」也是可以通的。由這裡你就可以知道,這所有的疑惑都可以解開。要明白: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道理是非常深奧的。

  今天假如我不這樣子講,你光看這一段經文,你們是看不出來的。我今天這樣子講,大家才能夠清楚明白:為什麼有十萬人俱,在那裡說法?

  嗡嘛呢唄咪吽!
 

【釋經文】(十四)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我們今天繼續再講「圓覺經」。『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今天我們就講這一段,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大家都知道,我們到一般佛寺去,到大雄寶殿,我們看到騎獅子的,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那麼騎象的,就是普賢菩薩。佛陀的一般侍者,有些是用大迦葉跟阿難尊者,右邊是大迦葉,左邊是阿難尊者,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有的是配上文殊師利菩薩跟普賢菩薩,都可以的。文殊師利菩薩,祂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因為祂本身,祂的智慧是無上的,在當時文殊師利菩薩,祂的聲名遠播,一直到今天為止都稱祂是屬於「第一的法王子」。所謂「法王子」就是說,佛法在世間,第一位的上首,都稱為「法王子」;就是祂的地位非常高,而且非常尊貴,也是非常殊勝的。那麼祂在這個大眾之中,從座而起,就是祂坐在首座的位子,從這個座位站了起來,頂禮佛足,就是禮拜佛足了。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我們來談一談這個「頂禮佛足」。這是佛陀當時教大家,很高而且最尊貴的一種禮節,它是用頭去禮佛,去觸到佛的腳趾頭,稍為碰了一下,這表示釋迦牟尼佛祂的腳踩在你的頭上,這在印度來講是很尊貴的一種禮。那麼現在的人,很少用自己的頭去承佛足,但是,現在印度也有一種禮貌,就是用自己的手,去碰你最尊敬的上師的足。現在的禮貌是用手,來摸這個足,這表示還是在你旳足下;當時的禮貌,就是用頭,去碰佛陀的腳趾頭,表示佛陀的腳踩在你的頭頂上,這是一個很尊貴的禮。所以,這個叫「頂禮佛足」,佛的腳踩在你的頭上。但事實上,不是這個樣子,是你的頭去碰佛的腳,不是碰祂整個腳,而是去碰祂大拇指的腳趾頭,輕輕碰一下就好,不要太多。很粗魯的頭,很重又很硬的,這個“˙ㄎㄛ”一下子,就把佛的腳弄得都腫起來,那就變成黃財神;黃財神右腳的大拇指常常在痛,可能就是被這些弟子用頭面頂禮,把這黃財神的腳趾磕痛了。

  其實,頂禮有很多種,當初佛陀教我們頂禮的時候,是這樣子教的,它有一種跪法,叫做胡跪。你看這個彫像有胡跪合掌,什麼叫「胡跪合掌」呢?就是說,他的右膝蓋是跪著的,左膝蓋是立著的,然後合掌。當初聽佛說法,都是胡跪合掌。胡跪合掌就是右膝蓋頂著地的,那麼左膝蓋是立著,這個叫「胡跪」。頂禮佛陀的時候,是用五體投地。五體投地是怎麼樣子頂禮呢?所謂五體投地,可以講是五肢,五肢就是兩個膝蓋碰地,兩隻手碰地,跟額頭碰地,這就是五個地方,用五個分肢去碰地的,就叫做「五體投地」。那麼後來演變成為雙手承佛足,就是跪下來兩隻手伸出去,表示承著佛的腳,雙手承佛足。跪下來以後,掌是朝下,然後翻開來,這青示承佛足。有的說法是,「翻開來就是給佛陀看,有沒有做錯什麼事,做錯了事就要打手心」,其實不是,應該講,翻開來的意思,這表示「承佛足」。

  有很多人解釋說,翻開來讓佛陀看你的手,最近有沒有做錯事,做錯事就是像小學生。小學時代,老師拿著掃把,(以前掃地的那種,比較粗,專門掃葉子的)打手心,這個就很好玩。打手心的事情,我每一次排隊,要打手心的時候,就排在老師最喜歡的那一個學生的後面。老師要打手心,一個一個打,打到他最喜歡那一個,他說算了,不打了,那我排在後面,剛好也是一樣跟著不打了,不被人家打(笑!)。你排在老師最喜歡的那一個學生的前面,一定被打,排在他後面,一定不會被打。我們曉得那位老師最喜歡哪一個學生,這個私心,老師的心,當然我們不要講老師的心,每一個人的心都是稍微偏一點,為什麼會偏一點呢?因為老師他有特別喜歡的學生,因為這個學生,每一次都參加老師的補習,而且他呢,他的父親在公賣局做事,逄年過節的時候一定有wine(酒),到他家去,所以他不受老師打,每一次要打到他的時候,他就很鎮定,老師一看到他,也捨不得打他,就說:「好,到這裡為止,可以了。」這樣子。所以我覺得,怎麼會講到這裡來了,我覺得人啊,總之啊,都還講一點情面,還講一點情啊,這些事情。

  頂禮方面來講還有很多種,在密教裡面有所謂的「大禮拜」。「大禮拜」頂禮是誰發明出來的?在佛陀的時代並沒有像這樣的大禮拜,但這個大禮拜是氣功的大禮拜,可以講是運氣的。這個大禮拜,每一次要大禮拜以前都先要吸一口氣,吸一口氣,把氣沉下來,沉到底,把身體往前撲,這一段時間,都是在做「寶瓶氣」,這是氣藏著,下去,然後再起來,再呼氣,這種禮拜啊,可以把這個中脈整個拉直。這裡的大禮拜,跟密教的不同,這是可以講是氣功的禮拜。那麼這裡面介紹這些禮拜法,這是有大禮拜,這是氣功禮拜,還有胡跪。大禮拜法也是全身都要趴下去的,觸地就要馬上站起來,那麼出去的時候,這整個身體,往前衝,伸展,就好像把中脈拉直,這個是密教特殊有的,那麼可能就是以前祖師裡面有練氣的,他知道這樣子做,可以使中脈在大禮拜當中伸直。

  再講胡跪,胡跪有時候我們這個右足跪在地上,這個右膝蓋碰地,那麼左足伸直,累的話,佛陀會講,你們可以換一換,變成左膝蓋觸地,那麼右膝蓋可以伸起來,那時候的胡跪方法是這樣子的。女弟子聽法,大部份都是長跪形,什麼叫「長跪形」呢?就是兩個膝蓋全部著地,那麼用自己的趾頭撐著自己的身體平衡,這樣子聽法;實在是很累了才坐,坐在自己的腳上,也是用跪的,兩個膝蓋都是一起碰地的,這個都是「胡跪」的方法。頂禮佛足,就有大禮拜、五體投地、胡跪,這個都是的。我宗派裡面又有「觀想大禮拜」,我們觀想大禮拜,著重的點在哪裡?因為這個是我們真佛宗裡面特別有的,因為在修法當中,假如跟很多人一起修,大家都做禮拜的話,次序會亂掉,為了使心靈非常的平靜,做大禮拜的時候,就用觀想大禮拜。觀想大禮拜的時候,可以使心靈非常的平靜,那個是用意念,來做禮拜。先佛龕手印,再用菩薩手印,再用菩薩心印,再用金剛手印,最後用稽首平等手印,這樣子用意念的禮拜,也可以講是最虔誠的。你知道意念禮拜,你也要觀想拜下去,跟大禮拜是一模一樣,並沒有什麼差別,只是你在禮拜當中用意念而已。

  我們一般人做禮拜的時候,有時候是不用意念的。但是我們真佛宗,是用意念去禮拜的,也等於是在訓練你的意念,你意念做得很好的話,是一種禮拜的功德,也是很好的,很不得了的,因為我們密教的修行,幾乎都是用意念在修行。

  那麼今天就講了密教的大禮拜,有所謂的「五體投地」的大禮拜,有「胡跪」的禮拜,有女子的「雙膝長跪」的禮拜,又有我們真佛宗的「觀想大禮拜」,你就可以了解以前佛教種種的禮拜情形。

  「繞三匝」,就是順著釋迦牟尼佛右方繞三圈,繞了三圈也是表示很尊敬的意思;那麼「長跪」,他這裡寫要跪,就是一般女子的長跪,把身子豎起來,兩個膝蓋著地,應該是「胡跪」。那麼「叉手」,叉手也就等於是合掌了,叉手應該就是合掌了,也有講是「中指交叉」,有這樣子的說法。一般來講,合掌就可以了。而「白佛言」,所謂「白」,就是「說」的意思,就是「陳訴」的意思,跟佛陀說話,右膝跪地,雙手合十,恭敬的對佛說,就是對佛陳述,他想要講的一些話。

  今天就講這一段。

  嗡嘛呢唄咪吽!

【釋經文】(十五)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我們今天再繼續講「圓覺經」,『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諸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這個「大悲世尊」啊,我們曉得所謂「世尊」,這個「世」啊,也就是說的,娑婆世界共同尊崇的一個尊者,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因為佛陀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的,一個很特殊的聖者。那麼佛教的傳承剛開始的時候,也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後,才有了這個佛教,那麼「世尊」的兩個字的意思是世人所尊崇,一個很尊貴的稱號。

  「大悲」兩個字就必須要解釋一下,在佛典裡面,稱「大悲菩薩」的,我們大部份都是稱觀世音菩薩,是大悲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主慈悲門;文殊師利菩薩主智慧門,所以我們經常稱「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師利」。在這裡大家有沒有感覺很奇怪啊?怎麼稱「大悲世尊」呢?「大悲世尊」加在佛陀身上是不是合宜,在這裡講是合宜的。為什麼呢?因為,佛陀祂降生為人,在娑婆世界成佛,是有祂本身象徵的意義,祂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就是因為大悲而來,因為有大慈悲的心,祂才有可能降生在娑婆世界,所以在這裡就稱呼祂為「大悲世尊」。

  曾經有人為了這「大悲」兩個字起爭議。有人講,你假如是大悲的話,那就成不了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講說,「比較重情的人才重悲」。有大慈悲心的人在娑婆世界上,比較有在情感方面的迷執;或者你願望很大,因為你有慈悲心,你願力很大,這個很難成佛,是有這樣子的說法。所以他們講說,像觀世音菩薩祂很難成佛,因為祂太慈悲,所以很難成佛;像地藏王菩薩祂也很難成佛,因為地藏王菩薩祂發的願望太大,所以是大願地藏王菩薩。祂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什麼時候空呢?就有弟子寫信來向師尊講說,「這個地獄什麼時候空呢?」我就給他回答:「地獄永遠不空」。地獄既然永遠不空,地藏王菩薩什麼時候成佛呢?接下去這一句當然是說地藏王菩薩不能成佛。「大悲菩薩,不能成佛,」有人是這樣子講。所以甚至演變到最後他就講說:「不能太慈悲,不能太有情。」

  你知道慈悲從哪裡生出來?當然從「情」生出來,沒有這個「情」字,哪裡來的「悲」呢?有感情的人才會悲嘛!有感情的人才會慈嘛!沒有情的人跟石頭、木頭是一樣的東西,哪裡來的慈悲啊!根本是不動嘛!所以有情才會慈悲,但是又講「大悲不能成佛」,那麼就演變到最後,就有人說,「不可以發大願,不可以發願,發了願就不能成佛。」又有人講,「不能悲,太悲了也不能成佛。」按照這樣講,這裡所謂的「大悲世尊」就矛盾了。既然佛陀太慈悲不能成佛,怎麼在「圓覺經」又叫祂是「大悲世尊」呢?這句話本身就是矛盾了。大慈悲的佛陀,佛陀是已經成佛了,那麼祂因為慈悲而成佛,所以尊稱祂為「大慈悲世尊」。所以有人講說:「不能發大願,不能太慈悲。」這個是不攻而破。

  我認為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慈悲,要喜捨,要發大願,這樣子才是對的。為什麼呢?你看觀世音菩薩祂雖然是菩薩的身份,但是你知道這個佛典裡面提到,「深地的菩薩等同佛」,很深,很秘密行知的菩薩雖然只是一個菩薩名,但事實上祂等於是佛的,是佛啊!深地的菩薩祂做了很多、很多慈悲的事,但是祂這個心,祂的宇宙本性,充滿整個宇宙之間,祂本來就是佛,只是祂應眾生的祈求,顯現菩薩的行為;所以「深地的菩薩等同佛」,這一句話,我本人非常贊成。這一句話--「深地的菩薩等同佛」,佛跟菩薩本棶就不分的,佛是不動的,菩薩是因佛而動的,也可以講佛是「本位」,菩薩是「行位」。也就是說,佛本身祂是不動如來。那旁邊的,從分出來祂應眾生的要求,祂化身為菩薩,去行菩薩行。所以佛跟菩薩本身來講,沒有什麼差別的。我是這樣子講哦!

  但是,別人是講說:「嗨,要成佛就不能太慈悲,不能發大願。」其實他是搞錯了。假如按照「圓覺經」來講,「大悲世尊」,大慈悲的佛陀,你看佛陀也是成佛啊,所以祂稱為大慈悲,所以我們不能講說「不可以太慈悲,不可以發大願。」這種話不能講的,因為這當中有爭議。有一位我不願講出他的名字,他講說「不可以發大願,不可以太慈悲,不可以行菩薩行,你菩薩行感情太多了,你就成不了佛了。」但是,我今天講:「深地菩薩等同佛,佛、菩薩不分。」這是我盧勝彥講的,就是說,我們還是要慈悲,還是要有情,還是要度眾生,還是要發大願;這個「慈悲」跟「智慧」是我們行者必須要具備的。

  我們以前講過,「悲智雙運」。我們慈悲的時候要用智慧,那麼用智慧的時候加上慈悲,這個叫「悲智雙運」。你知道我們密教裡面有很多法相,一個拿弓,弓箭的弓,一個拿箭;一隻手拿弓,一隻手拿箭,這個弓就是代表什麼?它是不動的,你知道弓是飛不出去的,弓就是本然,代表慈悲,所以佛典裡面有一句話叫「慈悲弓」,「慈悲弓」就是慈悲的「弓」,那射出去的這個是什麼呢?這支箭叫做「智慧箭」,「慈悲弓」跟「智慧箭」,當你智慧要發出去的時候,要有慈悲做它的基礎,這樣子每一件事情才會圓滿。所以,我們不但為人處事及修行方面,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保持了兩個原則:一個是慈悲,一個是智慧。好像我們中國人講的,「我們要人情也要法律。」那麼「人情」呢,可以講就是「慈悲」。那麼「法律」呢,講起來是「智慧」。任何事情,我們如果依法律處理,還要加上人情,在人情上的太過份又要用法律來牽制。所以這兩個要調和得很好,也就是慈悲跟智慧要調得剛剛好的時候,就是應用得悲常巧妙的時候。今天談這個「大悲世尊」講解這四個字,就提到「慈悲」跟「智慧」了。

  「願為此會諸來法眾」,也就是說,希望佛陀,為來這裡參加法會的所有眾生,講一講「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什麼是「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呢?也就是說,「希望佛陀能夠講,當初佛陀在本來清淨的因地,是如何去修行的?」這個解釋是可以的。這個「因地」兩個字我要講解一下,什麼是「因地」?在佛典裡面,有兩個「地」是相對的,一個是「因地」,一個是「果地」。很多人解釋「因地」,說是凡夫的時候,開始起修的凡夫的時候,就叫「因地」。那麼什麼是「果地」?已經修行得了果的那種境界就叫「果地」。

  所以在我們密教裡面,有所謂「胎藏界」曼陀羅跟「金剛界」曼陀羅。「胎藏界」曼陀羅就是表示「因地」的,「金剛界」曼陀羅表示「果地」的。同樣有大日如來,一個是「因地」的大日如來,一個是「果地」的大日如來。同樣是佛陀,祂有一個「因地」的佛陀,有一個「果地」的佛陀。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本生經」,什麼叫「本生經」呢?就是祂原來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所發生的種種,轉世的因果,就是佛陀的「本生經」。這個簡單跟大家解釋一下:好像是我盧勝彥,「因地」在哪裡啊?應該講凡夫的時候,現在我就是「因地」,現在我就是一個凡夫;那麼你「果地」在哪裡啊!那麼「果地」呢,就是說,將來我修行成就了,我回到摩訶雙蓮池成就了蓮花童子金剛法身,這個時候,就是「果地」。那麼我以前在哪裡啊?我以前就是從摩訶雙蓮池大白蓮花童子轉世、降世到娑婆世界來的。那樣子反過來講,我的「因地」在哪裡啊?就是大白蓮花童子,那我的果地在哪裡啊!那現在呢?我就是「果地」了,盧勝彥在娑婆世界做一個凡夫就是「果地」,這個兩邊都可以講的。佛陀度眾生是迴「果」向「因」,有兩個講法,「迴果向因」--祂本來在天上的,那麼祂到娑婆世界來降生,是「迴果向因」。由果地向因地走。那麼祂修行,已經修行成就了,成就了佛果,那麼就是「迴因向果」。那麼現在我假如是一個凡夫,那我現在是在因地修行,將來成就大白蓮花童子,就是「迴因向果」。那麼我以前的前世又是大白蓮花童子,現在正在娑婆世界又是「迴果向因」。

  那麼現在講的「因地法行」--「希望佛陀能夠講出來,祂在凡夫的境界的時候是如何依法去修行的。」這個「因地」跟「果地」,就是這樣子讓大家稍為思考一下,因為這當中的因果關係是這樣子的:「因」有時候會變成「果」的,「果」也會變成「因」的,所以有人是從「因」向「果」修,因為慈悲就到因地來;由「果」到「因」地來的是慈悲六道眾生,才由「果」到「因」地來。那麼「由因向果」修的,應該講起來是,由凡夫的境界向聖賢的境界。所以我們稱為「由果到因地」來,叫做「倒駕慈航」。倒駕慈航就是顛倒的走啦。駕呢?就是駕駛;慈航呢?就是說你因為慈悲走了這一條路,到娑婆世界來,這個叫「倒駕慈航」。本來你應該在「果地」是很好的,你何必到「因地」來呢!就是因為你慈悲,所以你「倒駕慈航」。那麼現在文殊師利菩薩,希望「大悲世尊」佛陀,能夠為來參加這一次光明法會的所有眾生講解--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是怎麼修的。這整句的意思就在這裡。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嗡嘛呢唄咪吽!
 

【釋經文】(十六)
 
「及諸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今天我們再講「圓覺經」,談到『及諸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在這裡面,也就是講,佛陀最初在因地的時候,修行的所有清淨的法門,以及所有菩薩在大乘佛法中遠離一切煩惱病苦的方法。這整句講起來就是:「佛陀在因地法行,跟所有菩薩在大乘中,如何發清淨心,如何遠離所有眾生的習氣。」這眾生的習氣就稱為「病」了。

  在這裡要跟大家談一談佛法所謂的「大乘」。佛法,本來是一乘法,沒有分的,但是因為每一個人,他修行的方式不一樣,所以才把它分成「三乘」、「五乘」,這樣二分。那「五乘」呢?就變成「人乘、天乘、聲聞乘、菩薩乘、佛乘」,就稱為「五乘」。一般來說,我們佛教分「三乘」,一個是「大乘」、一個是「小乘」、一個是「金剛乘」。這裡所講的,「及諸菩薩於大乘中」,很簡單的,這個「大乘」就是「菩薩乘」。大乘為什麼稱為「菩薩乘」呢?因為大乘它是很普遍的,發大心的,很慈悲的去廣度眾生,這個層次就叫「大乘」。

  以前古代,我們稱為這個「乘」字就是車子,「大乘」就是大車,「小乘」就是小車,度很多人的,就叫大乘、大車;那麼度少部份人,度自己的就叫小乘、小車;那麼「菩薩乘」、「大乘」又叫「菩薩乘」。

  有人問師尊,「菩薩」如何分?我們所謂「菩薩」的形像都是很莊嚴的,都是戴冠的,菩薩祂很喜歡戴冠的,戴帽子、留著頭髮的、華鬘的;像文殊師利啊、像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祂們都是留頭髮的,留著頭髮,梳得很漂亮的,留著髮髻啊,或者梳著兩辮華鬘像縵一樣的,很莊嚴!穿的衣服很好看,這個叫「菩薩乘」。佛教很多畫菩薩乘的佛像,祂就是戴佛冠,頭髮梳得很美,留著長髮,穿著很莊嚴,這樣子的就稱為「菩薩」、「菩薩乘」。「大乘」,完全跟菩薩發大心的,以大慈悲心去廣度眾生的。那麼在佛法大乘裡面,就用六度,「六度萬行」,你行這個「六度萬行」的,就是「大乘」。

  那麼大乘佛教是什麼時候開始發揚的呢?在印度、在佛陀時代,其實還沒有講到什麼「大乘」。大乘的這些佛理啊,都是在「佛陀三昧」的時候才講的,也就是祂在禪定之中,跟整個虛空的菩薩交流之中,法會之中,才談到這些大乘的道理。真正佛陀時代,在祂的原始佛教裡面所傳的,其實是「小乘」。

  小乘又叫「聲聞乘」。像現在啊,師尊理光頭,常智、常仁、璧珍、璧燕、蓮潔、蓮英、莉莉、明宜、蓮嶝、蓮滿現在都是理光頭的,光頭一顯現出來啊,是什麼乘?是「聲聞乘」。以前的出家眾,都叫「聲聞」,也就是「羅漢乘」,小乘就叫「羅漢乘」,又叫「聲聞乘」。那麼,現「聲聞相」的就是光頭,祂不注重穿衣服的,祂穿著很簡單的百衲衣,也不注重頭髮的美麗,也沒有窞冠,就是把頭髮通通理光了,現「聲聞相」。你看這個畫佛畫的,畫到光頭的,他就題一個「羅漢圖」。什麼是羅漢圖?一定是光頭的,沒有頭髮的,現聲聞相,那麼「聲聞乘」就叫做「小乘」。

  其實在原始時代,佛陀所講的理,最開始講的,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最後結束講的也是「苦集滅道」--四聖諦。這個當初都是小乘,最主要小乘要做什麼呢?是要斷自己的煩惱。很簡單!小乘就是「自了」,你自己去斷自己的煩惱。如何去斷自己的煩惱?就叫你去瞑想。因為在這世界上,一切物質的現象,非常的複雜,「色、聲、香、味、觸、法」會迷惑眾生的心。這心,馳於外境,心經常跑到外面去,跑到外面所有的境界裡面去,你不會懂得「返觀自照」,不會內省,「內省」就是先看住自己的心就叫「內省」,那麼你這個心,始終沒有內省,沒有往裡面看,心只是往外面看,所以佛陀祂教我們,你要自己看住自己的心,「返觀內照」,經常觀照自己的心。那麼怎麼樣子觀照自己的心呢?就是叫你去靜坐,去瞑想。佛陀祂在說完法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心得,然後到樹底下,到岩洞裡面,到水邊,到山崖,自己靜靜的去打坐,自己去做內照的功夫,自己去看看自己的心。那麼「苦集滅道」,在心經裡面我已經講了,其實是「集苦道滅」。就是知道眾生是苦的,把這個「苦」,「集」中起來,就知道怎麼樣想要去修行,那麼就開始去悟「道」了,最後就進入「寂滅」。就是這個方法,佛陀講的。其實祂講得最多的應該是小乘,而不是大乘。所以佛陀時代,他的十大弟子都是大阿羅漢,那五百羅漢都是大阿羅漢,所有出家的都是阿羅漢,都是修「苦集滅道」的。那個時候還沒有所謂的「大乘」,這些思想還沒有流傳。最重要的,那個時候就是要自己先了自己的煩惱,煩惱能夠了了,這才是佛法的基礎。

  那麼「小乘」跟「大乘」之間啊,現在的「大乘」就流傳到中國大陸,中國流傳到台灣,到高麗,到(日本)JAPAN,現在就是流傳在這一帶。那麼「小乘」就是流傳到泰國最多。而「小乘」跟「「大乘」之間,也是經常互相批評的,因為小乘本身只是重視個人的了生脫死,沒有做大乘的工作,所以大乘批評小乘「只是一個自了漢」。而小乘批評大乘,「你們講的是空花水月」。空花,空中的花雨一樣不實際。

  事實上,這兩個乘,應該是「一乘」,因為我們行者應該要有小乘的基礎,再來做大乘度眾的工作,大小乘不應該分的。大乘為大,但是一定要有小乘的基礎。你斷了自己的煩惱,再來以自己的經驗去廣度眾生,這樣子才是對的。所以任何一個行者都不能批評小乘,因為原始時代,佛陀所傳的其實都是小乘的法,那麼大乘菩薩的法完全是在三昧裡面所傳授的,都是佛陀本身所傳授的。大小乘不應該分別,一個是基礎,一個是發揚、弘揚。所以我們講起來,小乘根本就是打地基,一棟房子的地基;那麼大乘就是一棟大樓的本身,地基也是很重要的,沒有地基何來大樓!大樓一定要有地基建造起來才會堅固。所以,大乘批評小乘,小乘批評大乘,這個都是不對的,大小乘其實是「一乘」。

  那麼再談「金剛乘」,金剛乘就是今天我們真佛密教裡面所修習的,我們現在所學的,正是「金剛乘」。「金剛乘」是--佛陀已經不在了,龍樹菩薩到南天竺開鐵塔,由金剛薩埵本身傳承給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才把「金剛乘」弘揚。但事實上,龍樹菩薩並不只是弘揚「金剛乘」,祂可以講是八宗之主,祂有八個宗派,都是以龍樹菩薩做為一個開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沒有講「金剛乘」呢?事實上,在所有「金剛乘」的經典裡面,佛陀也同樣入三昧,化現「勝樂金剛」,那麼「勝樂金剛法」,包括了所有的、很多的金剛法,也是佛陀本身在世的時候,進入「三昧地」裡化現金剛,所傳下來的金剛法,這個「大乘」跟「金剛乘」,都是這樣子流傳。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他也曾經講過「金剛乘」,並不是佛陀從棶就沒有講過金剛乘。雖然金剛薩埵本身,是從大日如來那裡,由大日如來直接有「大日經」跟「金剛頂經」兩部,「胎藏界」跟「金剛界」兩部,這樣子弘傳下來。

  「金剛乘」的源流雖然是這個樣子,事實上,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入三昧,也化現「勝樂金剛」,所以「金剛乘」也是佛陀本身所授記的。

  現在有很多人,把「金剛乘」(就是密宗)也列入「大乘」之中,事實上應不應該列入「大乘」之中,是應該有所分別的。因為「金剛乘」,是修「身口意清淨」,跟「氣脈明點」的方法。就因為修了「氣脈明點」,才被佛教大乘跟小乘批評金剛乘是「外道」。為什麼說是「外道」呢?它的重點在哪裡?因為它其中有一部份的法,是修這個身體的,佛教本來是講「唯心」,完全依「心」,「一心生萬法」,「萬法唯心」,講的就是這個「心」字,你只要偏離了這個「心」就認為是佛教的外道;但是因為「密宗金剛乘」裡面,談到「身」,所以「金剛乘」被批評成為「外道」。

  然而,我本人認為,「心」是在「金剛乘」裡面,是跟所有的佛教徒一樣的,都要修這個「心」的;因為我們修「四加行」、「上師相應」、「本尊」,都是在修這個「心」跟所有的佛教一樣,完全是在修「心」,根本就沒有差別。金剛乘的開始,「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把三業轉成三密,「身口意」三密化為清淨,完全就是一種清淨法,跟所有的佛教徒所修的法是一模一樣的。

  但是金剛乘很特別的,它就是也注重「身」的修行。為什麼也注重身體的修行呢?因為金剛乘認為一個人的身體是修行的基本,你要把自己身體裡面修得非常的健康,把身體保養跟訓練的非常健康,利用自己的身體去修行。「氣」,由有形的進入無形當中,以「身體」跟「心」,去相應宇宙意識的「大心」。金剛乘的做法跟一般的顯教的做法,就是有這樣的一點差別。

  所以呢,我們也是修「氣」、修「脈」、修「明點」。那麼在內法裡面,就有三個大法出現,一個就是「無漏法」,主要是講自己的身體,身心無漏。一個就是「拙火法」,使自己的生命元素,產生熱量。一個就是「明點法」,以「明點」為佛,然後利用「明點」跟宇宙的「明點」,互相相應,使自己成為本尊的佛,由有形的明點,去化為無形的明點,去相應宇宙意識,這「宇宙意識的心」可以講就是「真如」。於是「金剛乘」的奧妙就比一般的顯教奧妙更加的秘密,所以才叫「密宗」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56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