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26 11:12:20瀏覽1350|回應0|推薦0 | |
社會領域在七年級上學期,規畫社會週主題課程的初衷,源於領域教師們希望能透過領域內的跨科整合,讓同學了解到自身的周遭環境。故主題設定為「認識康橋」,從「1.學校創建過程」出發,先「2.了解校園內的種種特色」,接著,認識「3.秀岡校區的週邊環境」,以及「4.學校與鄰里間的互動」,讓七年級的同學能因「認識學校而認同學校」,對學校產生情感的連結。 在八年級主題課程,以「媒體識讀」作為主題,透過影片的觀賞、教師的問題引導,導引同學做更深入的思考,例如:思辨「網路社群的影響力」、「媒體會殺人嗎?」等屬於較高層次與抽象的問題。老師們期望透過一連串課程的鋪陳與引導,引領學生去探究與認識藏在媒體當中的真相,並養成同學駕馭知識(資訊)的能力。 九年級直升班的主題課程,則更進一步鼓勵同學去採訪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教師,透過訪談的過程,培養同學的勇氣與溝通能力,並讓同學能藉此拓展個人的視野,為即將到來的國際教育旅行,預作暖身。 ◎七年級社會主題週課程—認識康橋 一、康橋沿革—找尋校園密碼,巡禮康橋之美 首先,由老師透過「一個學校的誕生」、「美麗眼睛看康橋簡報—建築篇」、「康橋校徽的意義」介紹康橋緣起。 接著,經過分組,進行「校園密碼」活動,每組發放若干校園密碼的剪影照片與該組代表的撲克牌,同學必須在時間內尋找出最多數量的校園密碼並記錄與說明密碼的意義(拍照、上傳內容至FB平臺),收集數量最多且說明內容正確的組別優勝。期望各組在校園探索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康橋的設計之美。 之後,各班再進行主題海報製作,內容包含:校園密碼(有文字說明);改編校歌歌詞(國文科協助指導),對康橋進行一趟完整的巡禮。 二、等高線模型製作—掌握康橋地貌 在同學了解康橋沿革後,再由老師指導同學進行等高線模型製作,製作前,老師先介紹等高線地形圖的定義,同學在聆聽的過程當中,必需做到「聆聽、回問、實作、筆記」。接著,再由同學票選出班上製作最佳的等高線模型。 三、換你來說說康橋的故事—學習心得分享與校歌改寫發表 課程後續,由各組分享約莫5分鐘的學習心得。學習心得的內容是由各組歸納課程前、課程後的概念作為主軸進行分享,或發表同學認為秀岡校區的優點與建議。最後,進行校歌改寫作品的成品發表,並說明每句改寫的意涵,同學必須共同唱出該組所改編的校歌。 ◎八年級社會主題週課程—媒體識讀 對學生的學習上來說,「媒體識讀」是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課程,教學設計主要分兩個階段貫穿整個課程。 第一個階段,透過媒體傳達資訊的影響力讓同學感知謠言的可怕;第二個階段,探討媒體在傳達訊息的目的,即訊息背後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九年級社會主題週課程—康橋brings me the world 一、揭開序幕—課程導引 課程一開始,共分為八組,一組約3-4人,一人負責準備3C載具。再請準備3C載具的同學加入臉書粉絲團,並選定訪問的外師,由老師進行課程的引導與說明。 二、DNA的旅程—我們是不是都一樣? 第二堂課,由老師分享「DNA的旅程」影片,請同學說說自己觀賞影片後的感想,老師適時引導同學思考「同學與同學之間同血緣的機率很大,大家可能來自於同一個祖先,每個人應該都是很類似的,但是,的確是這樣嗎?」 三、擁抱多元、尊重差異 第三堂課,由欣賞「X戰警」片段影片開始,老師說明影片簡要內容,並引導同學思考下列兩個問題: 問題一:既然我們之間都有共通處與差異處,為什麼不能相互尊重甚至擁抱差異所帶來的多元性。 問題二:除了種族的不同會造成衝突之外,還有沒有哪些因素也會造成彼此之間的不瞭解而造成衝突? 四、尊重與被尊重—以「開齋節的臺北車站」為例 接著,由老師介紹齋戒月與開齋節,並將班上的八組同學,分為兩大群體進行討論,即:「在澳洲的臺灣人A」、「在臺灣的臺灣人B」。 並發下學習單,引導同學討論並將第二題的心情與想法分別寫在黑板的右側及左側,請同學整合出適合的解決方法,協助同學去同理對方的感受,了解尊重與被尊重的感受。 五、放眼看世界,東西方的眼光 在「尊重與被尊重」的觀念討論完後,老師繼續引導同學思考: 問題一:放眼世界,是不是還有因為「一知半解」而產生的刻板印象? 問題二:什麼是東方主義?什麼是西方主義?有沒有犯了「刻板印象」的錯誤? 問題三:從「東、西方差異」來探討究竟是刻板印象,還是客觀概念? 六、如何完成一次完美的訪談 終於,即將針對外師進行訪談,在了解尊重的意涵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後,老師介紹訪談的基本概念給同學,如:訪談技巧及題目設計的說明、訪談時的注意事項。 七、世界咖啡館—外師訪談紀錄分享 課程最後,老師運用「世界咖啡館」教學法的小組分享方式,讓各組就訪談外師的紀錄,透過輪流到各組跑臺的方式,逐一分享給其他組同學,也讓九年級社會週課程畫下圓滿的句點。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