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01 14:01:07瀏覽622|回應0|推薦0 | |
此件「盂爵」(通高 “ 隹 王 初 (注1) 于 成 周,王 令 盂 寧(注2) 登 白(注3),賓(注4) 貝 用 乍 父 寶 尊 彞。 ” 由此銘文釋明得知,此件「盂爵」當是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海外遺珍, 其銘文大義指周康王(B.C.1020 ~B.C.996)於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舉行盛 大祭典,周康王命令「盂」(人名)出使前往鄧國向該國諸侯(伯)宣慰國威, 並賞予其錢幣(貝),用以製作此「爵」送給「盂」父,以表銘謝。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中有一件名為「大盂鼎」(通高 銅器,在其鼎銘中鑄有銘文“ 隹王廿又三祀 ”,即說明該鼎鑄作於康王23年(B.C.1003年),而銘文在於歌功頌德西周第三代君主康王的豐功偉績和訓示。因「盂爵」器主其人和「大盂鼎」皆同為名「盂」之人所鑄,所以當可說明此爵和該鼎系出同源,也應是同一宗廟之禮器;而「盂」此人則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貴族身份,並受信於康王,常領令王命(康王)出使各諸侯國度。
「爵」此器銘不曾有類器銘文其為「爵」,都是以“尊彞”鑄銘。而「爵」字之出現與用途是說明出現於《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舍爵,策勳焉,禮也。』,相關書籍也說明其為禮器之酒器。它的出現年代是在3600多年前的二里頭文化時期(B.C.2080~ B.C.1580),其造形較之在「流」與「注」顯得修長,口沿上方的兩短柱緊靠「流」折,平底腹落於三足之上,是典型商代早期尊「爵」的先驅典型;也不同於此爵的凸腹造形。 在中國殷商銅器中,另有一器名「角」的酒器,它的造形和「爵」大同小異,作用却也相同,我認為此二器基本上在當時應全視為相同用器,並無所區別,且就發音的語言來說,兩者也是相同的(都是ㄐㄩㄝˊ),至於何因將之區別,我認為是宋人刻意為之,況且在殷商周三代之時,也不見史料或器銘見有其名,僅是通稱「尊彞」。而「角」與「爵」之形狀差異在於其上沿兩端斜出像一對對角,而在其口沿上沒有短柱,也沒有「流」和「鋬」,部份的「角」却有口蓋。此器流行的時代是在商代晚期;因為商紂的醉生夢死,無心國事,引發了「昏夙之義」,周武王恭行「天」命滅商伐紂,更使得周朝姬氏家族有了家訓,盂也在「大盂鼎」的鼎銘中留下的一段銘文: “… 酉(酒)無 敢“”(酖), 有 (祡)(烝)祀 無 敢 (醻)。…”。 此段銘文是周康王訓勉盂的一段話,說明周人節酒御事而不可酖樂,更不可相互勸酒。相對的也因此造就了「成康之治」(注5)的太平盛世。也因為周人節酒御事風氣使然,「角」與「爵」兩種酒器在西周中期左右,便先後告別歷史舞台,不復見於春秋戰國。 明末儒者顧炎武在《 日知錄 • 卷15 》曾有註解:『…凡觴,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