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閒扯中國文字的六書
2012/04/26 22:40:25瀏覽119|回應0|推薦1

近些日子以來,因緣際會與公務之便而認識了中國文字學的泰斗,在他風趣橫生的指導下,我明白了中國文字「六書」的含義與認識。

 長久以來,石鼓文與金文總讓我感到生疏且遙遠,簡體與正體字似乎也涇渭分明,原來那是我們在自我的內心築了高牆,其實中國的文字是蠻有趣的科目,尤其當我們看見銅器器皿上的銘文,努力地推敲判讀後,因而發覺了流失於史籍的逸史時,那份剎那的愉快是一種漁夫捕魚農夫收割的心情。

「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和假借,就是將中國文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的六種類型。以上都是少年時期聯考前死背爛背的文句片語;但長久以來我也一直都未曾實際的運用,依直到了年過半百後的頓悟,感受了啟蒙式的教育。

象形:簡單的說就是「看圖識字」,例如:「女」字,在出土器皿的銘文就是一個女性軀體屈腿跪坐的圖樣,而「女」字的上方兩個空格正代表著乳房。 再例:「雨」字,在先秦時期當數量眾多時,「三」便代表著數量眾多甚而難以數計的意思。圖中的「雨」字的第一筆畫,代表著天上之意,如同「雨」字的第一筆畫,三劃直線也就代表著數量眾多,四點(仍是表示數量眾多)水滴由天落下。這就是象形。

「指事」,也是記事之意,如:「唯三月」…之意,首字的「唯」是語氣的開端,並無任何意義。「三月」也就是準備(或過去)在三月…。

「形聲」,這是一種蠻“抽象”的類形,例如:在諸多出土的春秋時期器皿中,銘文是寫著類似“ 酓章 ” ,就是指楚惠王「熊章」(~B.C.432年)。而其中的“ 酓 ”字是「飲」的古字,而在當時文字不是很多的情況下,且華夏民族與四方(指非周室嫡族)之間,並無文字統一之法規,許多字是「形聲」「會意」並用的,「飲」字與「熊」字在當時楚國語言發音是相同的(你可以試試用台語讀讀看便知),於是便了然於胸,在當時兩字是相通用的。

順著上話,也聊一下「假借」的例子,曾有一個器皿寫著釋文是「酓秦酓」,意思是喝在秦國所製作的酒(或是指由秦國貿易進口的酒),第一個「酓」字是動詞,唸「飲」也是喝的意思,而「秦酓」則是名詞,就是指秦酒,而此時的「酓」字便代表著通用;却又分別兩種不同意義的解釋。

「會意」,當是由字體了解本意,例如:“ 涉”,這個字是「止」、「水」和「止」的組合,在先秦以前「止」代表腳的意思,而這兒上下的兩個「止」(其中一個止是相對的)就是表示左右腳之意,而左右腳左旁是個「水」字,自然就是「涉」水的而過「涉」字囉。

而相較於簡體與正體字,其實兩者也都是原自中國古文字之根,正體字主要源自篆體,而簡體字卻來自甲骨文,而兩者也都以「六書」為字體造字的型態,例如:「塵」這個字,來自於篆體,表示著一隻鹿飛奔過去所揚起的塵土(極微小的沙粒),而簡體字就是「尘」,簡單明暸的小和土的結合。再則「淚」,從眼眶所留出來的水,簡體字就是「泪」,很像古字也源自它,古字是「四」下方加個「水」,夠明白的了;反而是正體字是「淚」,「水」和「戾」是一種語言發音(形聲?)和象形的組合。

以上拉東拉西扯了一堆,其實就是說說中國字不如我們想像中,與過去唸書印象中的枯燥與乏味,只是施教者如何的讓習字者了解中國文字之美。其實連帶著也是考古中所獲得的樂趣所在。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ngkang0902&aid=638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