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30 15:52:13瀏覽225|回應0|推薦0 | |
這是一件前些日子,我偶然間在家’珠寶行看見的商周銅器,在它的蓋面與器底均留有相同的八字款【 毛 公 子 ○,易(?) ○ ○ 簠】(如圖2),我們暫且就稱它是【毛公簠】(如圖1)吧。 它是在商周時期祭祀時,盛放穀糧的器皿。在《周禮˙地官˙舍人》中記載:「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而在東漢時期的學者鄭玄曾有提到:「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說明了它的用途,在這兒,我想多說一句話,因為時代的改變與史學的研究,將商周時期的金銅器一一分類,“圓曰簋”已經是不同的說法了,因為現今所定義“簋”的造型,已經和鄭先生所說的南轅北轍,而鄭先生所說的圓形器皿,現在的史學家定義為“盨”(如圖3)。 依據此類器形可以判定約介於是西周後期至春秋早期的遺物,這時期的簠,在口沿部分有直壁,然後在斜收至底,器蓋兩側各有獸首形耳,蓋與器的大小形制完全相同,花紋也一樣。當器蓋翻轉向上時,亦可當成盛放穀糧的器皿。 器與蓋的長方形器面留有相同的八字款【毛 公 子 ○,易(?) ○ ○ 簠】,我只能解出四個簡易的字,而“易”此字,我不敢確認,因為它不同於歷代出土商周同期的金文,但可能性極高。“易”在當時同“賜”,言簡意賅,當是餽贈之意。 “毛公”就是與故宮所藏【毛公鼎】系出同門,也應該是其後嗣為者,並非是指那位“毛公”之子,因為“毛公”是個稱呼,如同“中華民國總統”,並無具名。毛國是當時的一個極小的諸侯國家,後來為秦國所滅。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