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10 06:57:27瀏覽344|回應0|推薦2 | |
亞裔躍居近年美國最大的移民群體 [薛涌] (2012-07-09) 最近《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文章,題為《美國的新虎移民》(America's New Tiger Immigrants),借用的是蔡美兒的《虎媽戰歌》中的“虎”字,來形容亞裔在美國社會的崛起。 有些數據是令人吃驚的。2000年,美國的移民有60%左右為拉美裔,亞裔僅為20%。難怪美國的反移民浪潮主要是對著拉美裔的。但是,最近十年拉美裔佔移民的比率持續降低,亞裔穩定上升。2007年,進入美國的拉美裔還達到54萬,亞裔只有39萬,但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後,亞裔的移民就超過了拉美裔。到2010年,亞裔佔移民總數的36%,拉美裔下跌到31%。亞裔實際上是目前的進入美國的第一大移民群體。 更重要的是,亞裔移民和拉美裔移民的素質形成的鮮明的對比。拉美裔的特點是教育水平低,缺乏技能,甚至不懂英語,大量是非法越境。他們的數量之所以近年來大幅度消減,主要是因為美國房市崩解,許多建築工地的低薪工作消失,使他們在經濟上難以立足。同時,墨西哥出生率急劇下降,經濟發展迅速,勞動力奇缺,機會相對增多。這就減少了墨西哥人冒死翻越美墨邊境的動機。亞裔移民的增長,則基本不受“大衰退”的影響,其素質不僅遠高於墨西哥移民,甚至高於本土的白人。 不妨看看如下的數字。 在年齡25歲以上的亞裔人口中,有一半具有大學學歷。在美國的總人口中,這個比率僅為28%。其中亞裔擁有碩士、博士等高級學位的比率達到20%,一般美國人只有10%擁有這類高級學位。 亞裔具有更加樂觀進取的精神和更好的工作倫理。69%的亞裔認為靠著個人努力能夠成功,只有58%的美國人相信這一點。另外,93%的亞裔認為自己屬於努力工作的種族。這也難怪,39%的亞裔認為自己的族群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同時有60%的亞裔認為美國人對孩子太過放鬆。 家庭價值,更是亞裔的傳統優勢。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民調,只有16%的亞裔孩子是婚外所生。這個比率在一般美國人中高達41%。80%的亞裔孩子在雙親家庭中長大,在一般美國人中這個比率僅為63%。美國一系列的社會學研究證明,在婚姻中出生、在雙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遠較非婚生或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成長得健康。 這一切都反映在亞裔的經濟成功上。亞裔家庭的中等家庭年收入為6.6萬美元,中等家庭資產為8.35萬美元。一般美國人中等家庭年收入為4.98萬美元,中等家庭資產為6.85萬美元多一點。 令人特別意外的是,亞裔是最為開放的種族。皮尤民調顯示,亞裔中有22%是清教徒、19%是天主教徒。這意味著來自儒家和佛教故鄉的亞裔,有一小半是基督徒。另外,亞裔也是最容易和其他種族通婚的。在2008至2010年間,有29%的亞裔和其他種族通婚。這個比率在拉美裔中為26%,在黑人中為17%,在白人中僅為9%。 多是靠高學歷和技術而移民過來 蔡美兒的《虎媽戰歌》,把“中國媽媽”描述為一種“頑固不化”地堅持儒家教育傳統的家長,並以此為“優越”。其實,“中國媽媽”們進入美國社會後,對美國式的教育吸收得非常快。比如,我們鄰近的一個鎮,是波士頓附近著名的中國人聚集區,學校里亞裔佔學生總數的20%。但是,當我們把小女送到那裡的游泳隊訓練時,發現游泳隊裡的孩子一半以上是亞裔。教練開玩笑地說:“我們這個叫'愛國者'的隊,也許應該改名叫'熊貓'隊了。”我們詢問了一下周圍的中國朋友,發現許多家庭的孩子參與的課外活動是以體育為主體。看來,林書豪也並非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異類。 根據2010年美國的人口統計,亞裔(包括與其他種族通婚者)人口為173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5.6%(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則稱亞裔人口已達1800萬左右,占美國人口的6%),其中52%為國外出生,說明亞裔的主體是移民。人口學家推測,2008至2050年間,亞裔人口將增加161%,到達4100多萬,佔2050年美國人口的9%以上。 如今美國房市已經觸底,有了明顯的回升跡象。建築行業復興後,墨西哥移民可能捲土重來,數量很可能再次超過亞洲移民。不過,亞洲移民多為技術移民,現在仍然被工作簽證的上限所抑制。如果這個上限被突破,亞洲移民的數量也會大幅度上漲。 從歷史上看,亞裔最初在美國大規模登陸是在19世紀。到1870年為止,中國勞工佔據了加州勞動力的20%。但是,1882年的排華法案把中國移民從那年的將近4萬人消減到1887年的10人。隨之填補華人空缺的,是日本人和韓國人。但是,1906年舊金山學校委員會下令將日本人在公立學校中隔離,引發了日美外交危機。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和日本政府達成“紳士協議”,日本政府從此許諾停止對美的移民。從1917到1965年,亞裔移民美國基本上被禁止。所以,到1965年,亞裔在美國人口中所佔比率不到1%。如今亞裔在美國人口中的比率,則至少比那時增加了六倍。 這一複雜的歷史,構成了亞裔在美國社會中相當特殊的地位。按說,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歷史經驗看,亞裔在美國完全屬於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族群。但是,這部分人口現在佔了絕對的少數。如今,亞裔最大的族群是中國人。特別是1980年代後,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成為亞裔中最大的族群。隨後是菲律賓、印度、越南、韓國、日本的移民。90%左右的亞裔人口,實際上是在1965年以後進入美國。這正是美國對少數族裔的政策和態度迅速好轉的時期。而這些新移民,多是靠高學歷和技術而移民過來,起點比較高,不僅不弱勢,反而有些優位,和拉美裔、黑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亞裔在政治上還沒有足夠的代表性 美國異常複雜的種族歷史,孕育著至今仍然大行其道的認同政治,大家往往根據膚色投票,黑人和拉美裔以壓倒優勢支持共和黨。亞裔因為人口比例少,很難被任何其他種族當作自己人。另外,亞裔本身非常多元化,缺乏內部的認同。比如,奧巴馬作為北非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兒,很容易被美國黑人接受為“自己人”。來自東亞背景的亞裔,則很難對印度裔產生任何親和力,反而不如和白人更為接近。這當然要在選舉政治中吃虧。 但是,因為亞裔優異的表現,也常常能夠創造奇蹟。其中,印度裔的表現就特別出眾。印度裔在美國人口中僅佔0.9%,不及華裔,但教育水平非常高,68%擁有本科學歷,2009年的中等家庭收入超過9萬美元,遠遠高於亞裔的中等水平線以上。在政治上,印度裔頗露頭角。當今的南卡羅來納州州長哈利(Nikki Randhawa Haley),1972年生,39歲,該州第一位女州長,也是美國最年輕的州長,是印度裔;京達爾(Piyush “Bobby” Jindal),1971年生,40歲,路易斯安那州州長,美國第二年輕的州長,也是印度裔。這兩位就佔州長中的4%,遠高於印度裔在美國人口中的比率。 在其他領域,印度裔更是群星燦爛,如哈佛的經濟學教授阿馬提亞·森(Amartya Sen),不僅贏得了諾貝爾獎,而且在正義理論等哲學領域頗有建樹,成為美國思想界的領袖。另外印度裔還獲得過物理學、化學和醫學的諾貝爾獎。諾利亞(Nitin Nohria)則是哈佛商學院院長;古瑪(Sunil Kumar)為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院長;努伊(Indra Krishnamurthy Nooyi),則是PepsiCo總裁。 再看宏觀數據:1995至2005年,印度移民創立的工程技術企業比英國、中國、台灣、日本移民加起來還多。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7%的高科技企業為印度裔的首席執行官(CEO)領導。 總體來說,亞裔在政治上還沒有足夠的代表性,而這並不能僅僅歸結於人口比率過小。在2008年大選中,亞裔的投票率為48%,雖然比2004年增加了4個百分點,但還遠落後於總人口投票率(56.8%),是各種族中投票率最低的。這和亞裔最大的族群來自於缺乏選舉政治的中國大陸恐怕多少有些關係。從印度裔在政治上的成功可以看出,亞裔有著巨大的教育和經濟優勢,一旦接受了選舉的規則,在政治上的代表性就可能遠遠超過其人口比率。事實上,亞裔在技術層面,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頂樑柱之一。政治的覺醒,則是亞裔成為美國社會中堅的最關鍵因素。 (2012-07-06) 作者是美國薩福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聯合早報網》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