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中國傳媒業該“開閘”了」-陳冰2010.1.5
2010/01/07 00:24:00瀏覽451|回應0|推薦8

中國傳媒業該“開閘”了

[陳冰] (2010-01-05)

告別2009年,回首中國傳媒業的變革是件令人興奮的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不僅調整著世界經濟的排名,也改變著傳媒業的格局。過去一年,中國在風雲變幻中一躍成為經濟明星,成為引領世界走出危機的“火車頭”;在傳媒業,西方媒體批量關閉,傷痕累累,但中國媒體則頻頻變革和拓展,海外媒體上的“中國聲音”突然增多了。

  “中國聲音”不僅包括領導人發出的政策意見,也包括海外媒體引述中國媒體的首發資訊和觀點。儘管“西強我弱”的格局尚未改變,但延續近百年的西方傳媒壟斷一切的局面已開始晃動。引述中國媒體觀點,遇到重大事件採訪中國官員和學者,把中國官員和評論家的文章刊發於外國報刊,這在過去很少見,而現在則越來越頻繁,這都說明中國已經開始影響世界輿論了,與西方媒體競爭的勢頭可見。

  這種令人欣慰的現象,源自傳媒業的變革:中央電視台改版“變臉”,《人民日報》擴版增容,新華社的英語電視新聞通過衛星、網際網路向全球播發,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華語環球廣播向五大洲播出,國內“異地監督”禁令被突破,世界傳媒峰會在北京討論世界傳媒業的未來前景。這些變化的背後,顯現著中國傳媒理念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 “喉舌論”、宣傳工具等傳統思維快速消解。一則“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的新聞,竟然輕而易舉地搬掉了這塊阻礙傳媒業拓展的頑石。

  “替黨說話”的新聞是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報的,也只有中央級媒體才敢於這樣做。它對中國傳媒變革的重要貢獻,將在今後一段時期才能完整顯現,不會因為被評為2009年“雷語”榜首而劃上句號。這件事同樣顯示,傳媒的變革是自上而下的。

理論創新不斷深化

  在高端理論方面,胡錦濤的“兩個講話”,具有里程碑意義。去年,他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時說,要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要求新聞界主動設置議題,善於因勢利導,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資訊,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

  在理論創新層面,深圳資深媒體人陳寅所總結的“八度理論”值得關注,為高端理論“落地”開通了渠道。他認為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也不僅是傳播技巧的改善,而應統攝於傳播理論體系的創新之中,置放在思維模式變革當中。因此,只有提升輿論引導的高度(政治和社會高度)、精度(資訊傳播精準,目標定位明確)、溫度(體現人間情懷,浸透人文關懷)、速度(超前設置議題,搶佔首發權)、角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和貼近群眾)、深度(揭示深層矛盾,觸動公眾靈魂)、廣度(擴大報道視野,廣納多元意見)和維度(多媒體互動,立體化出擊),才能實現引導能力的建構與釋放,創立有效的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新範式。

傳媒變革步伐加快

  理論上的創新,為傳媒業的變革提供了方向。中國傳媒業的顯著變化在於:一是輿論監督力度在加強。上海的“釣魚執法”、成都的“拆遷自焚”、南京的“天價煙局長”、番禺的“垃圾焚燒廠官民拉鋸”等事件,在輿論的追逼下漸現真相,一些官員被處分、丟官、判刑,媒體的牙齒鋒利起來,“異地監督”的禁區被突破。二是在第一時間搶發新聞的意識大大提高,但主要是中央級媒體。三是監管較少的網路媒體發揮了輿論牽引作用,很多引起傳媒業關注的事件,都是網路率先“點火”,新聞界集體跟進,以致出現 “網路問政”的新氣象。四是媒體影響世界輿論、擴大國際報道與分析的勢頭強勁。無論是中央級媒體的對外擴大播報,還是地方媒體在拓展報道視野上做出的努力,都很有成效。在重大國際事件上,人們已不需要外媒來指點迷津了。

  這種變革中,一些中國媒體漸被國際社會所承認。除了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外,地方媒體產生國際影響力是個新景觀。奧巴馬訪華點名接受《南方週末》採訪,儘管有其政治考慮,卻也顯示該報多年的專業努力開始被國際社會所認可。深圳衛視的“直播港澳台”節目,以其客觀的報道、快速的反應、公允的立場而受到國內外觀眾的青睞,在兩岸三地具有較強的公信力,收視率不斷攀升。在港澳台事務上的多角度評論和在國際報道與分析上的拓展,已成為“嚴肅的時事節目”的標本之一。

現在步入“開閘”階段

  中國傳媒業的變革,在於人們已經意識到傳媒是國家重要的軟實力的載體,已超越了偏狹的“耳目喉舌”。筆者就此問題在本欄討論過(2009年1月30日“天下事”),看來這個問題已基本解決。那麼,下一步該怎樣繼續革新呢?

  中國的報刊、電視、廣播等主流媒體的邊緣化,是令人擔憂的現象。強勢的西方傳媒業,傳統的主流媒體以其嚴肅的報道、中肯的評論和多年積累的公信力,佔據傳媒業的主導地位。即便是網路媒體,也是主流媒體的電子版,是紐約時報網站、金融時報網站、BBC網站、聯合早報網,其編輯思想與紙媒、電視一樣嚴格,沒有一家門戶網站能夠佔領輿論主導地位。而在中國,由於對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管理標準和方式不同,更加寬鬆的門戶網站雖然沒有採訪權,卻集納了主流媒體的優良資訊,吸納了大量廣告,同時也成為各種意見甚至罵人的集散地,對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可持續發展構成挑戰,擠壓生存空間。

  報刊、電視、廣播等主流媒體容納著最多的中國傳媒人才,專業素養好,創意豐沛,對國內外輿情的認識深刻,但現在在議程設置上卻有跟著網站論壇和群眾發帖走的傾向,在如實報道國內和地方新聞,尤其是問題報道和反映民意時,無法發揮專業才能。如同《聯合早報》總編輯林任君所觀察到的,為了等待適當報道時機或服從“統一口徑”,主流媒體在很多新聞事件面前往往“已臨球門卻不能射球,只能望門興嘆”,白白讓新興的網路媒體和國際媒體搶佔先機、連連進球,不但失去了話語權,也失去了公信力。

  更糟的是,一些不真實或半真實的消息,常因罔顧新聞鐵律的網路媒體或對中國存有偏見的西方媒體迅速傳播,不脛而走,誤導國際輿論,困惑中國民眾,甚至引發原可避免的群體性事件,破壞了社會穩定,影響了政府信譽。而這種尷尬的背後,站著“指令性新聞模式”,主流媒體的膽略、創新力、獨立性、公信力都受到較大的抑制,夠大但不夠強。大部分地方電視台和黨政機關報沒有針砭時弊的言論版,而海外同行們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正是靠獨立的評論和深度分析來增強影響力。

  因此,2010年中國傳媒業到了“開閘”階段,也就是到了從“指令性新聞模式”到“指導性新聞模式”的轉變,要逐漸導入法治管理,各類媒體一律平等,釋放主流媒體對中國社會和世界輿論的影響力。《聯合早報》評論員杜平說得一針見血:“過時、過細、過嚴、過死的新聞管制手段,是阻止中國媒體‘做大做強’的最大障礙。官方媒體之所以不能向世界發出有說服力的聲音,甚至還在失去本國民眾的信任,原因就在於自己人掐住了自己人的喉嚨,使其有話說不出,說出來也沒有力量,久而久之就不會說話”。中國主流媒體不是沒有能力成為世界級媒體,而是“沒有權利去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作者系中國資深媒體人


《聯合早報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365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