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中印關係緊張了還是過時了」-譚中2009.12.30
2010/05/09 23:36:01瀏覽355|回應0|推薦8

中印關係緊張了還是過時了?

[譚中] (2009-12-30)

  美國政治觀察家談近十年的大變化,注意到電子技術發達、黑莓等各種最新智能手機以超音速度傳播資訊,人為的空間隔閡越來越難以存在,全球坐井觀天的人數越來越少。我認為這的的確確是新世紀人類發展的一大旋律,恰恰又看到印度傳媒兩篇文章,先把它們介紹一下。

  《印度斯坦時報》12月18日發表該報外國事務編輯喬杜裡(Pramit Chaudhuri)的一個新鮮而又重要的觀點。他說,一年來“我並不認為(中印關係)有任何基本變化。轉變是由公民社會侵入原來的兩國密封關係引起的”。他回憶一位前外交秘書(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和他交談時對印度與巴基斯坦和美國的關係毫無諱忌。問到中國時,副部長說:“我們不和媒體討論這部分外交政策”。喬杜裡寫道,兩國一直關起門來談判,但現在社會輿論敞開,政府緘口不語,媒體就當仁不讓了。

兩國關係為何總不盡人意

  曾在新加坡呆過一段、現為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訪問學者的著名印度戰略專家摩亨(Raja Mohan)於12月24日在新德里《印度快報》撰文說,最近的哥本哈根全球首腦大聚會,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特別是巴西與南非聯邦)登上國際舞台中心,以奧巴馬為首的西方領袖急切尋求它們的合作以達成某種程度的國際協議。可是短視的印度反對派卻仍然用舊眼光責備印度政府對美國作出政策上讓步。

  摩亨寫道:“北京與德里都是命裡注定要變成‘規則的制定者與執行者’,而不再像過去一兩世紀的‘規則就範者’。中國領導人不僅僅是在哥本哈根,而是在整個2009年就與時俱進地進入新的角色。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崛起的意義進行了認真的辯論。相比之下,德里的政治機構卻假裝二十年來世界沒有任何變化。”

  內子黃綺淑曾向本欄讀者報道了我倆最近在印度首都親臨中印媒體製造的緊張(見12月22日“天下事”版“在印度親歷中印輿論口水戰”),印度的“中國通”一致譴責媒體興風作浪,但媒體代表卻道出兩點:(1)現代媒體生存與繁榮的基本法則就是標新立異、興風作浪,不然就會被淘汰;(2)媒體作祟好比秀才造反,中印關係的好壞不決定於媒體。

  印度年輕朋友三年一度檢討中國研究的成績與問題,請我作特別發言,我希望印度中國研究者能扮演三種角色:(1)像礦工那樣深層開採中印兩大文明智慧的金礦,不要趕西方的時髦,揀起雞毛當令箭;(2)像蜜蜂那樣“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作好蟲媒工作,使印度更多了解中國,使中國更多了解印度;(3)像擴音器,把中印關係的真實情況傳播到民間。我回憶自己在60、70、80、90年代和至友戴辛格與白蜜雅(兩人不幸都過世了)等努力在報刊上撰文,從來沒有出現當今的媒體失控現象。

  讀了喬杜裡的文章以後,我很有感觸。他在文中提到新任印度駐華大使賈辛格博士(前印度駐新加坡進階專員)最近在成都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講話說,中國總是小看印度,印度雖然不能發展得比中國更強,但如果要和中國過不去的話,中國也會夠受的。他又說,現在全球化的傳媒牽動人心,容不得國家政策模稜兩可了。他勸中國不要總是讓中印關係“suboptimal”(不盡人意)。

中國外交政策不重視印度

  我多年在中印之間一直有這樣的感覺:印度方面把中國看成戰略上重中之重,自然而然有一種想把兩國關係發展到較高的指標(她有沒有這樣努力是另一回事);可是中國方面卻不把印度看成戰略上重中之重,對中印關係發展追求的指標也就低了,對兩國關係“不盡人意”也有點無所謂了。這與中國對美政策是有一定差距的。

  這次在新德里又見到許多往年好友,多半是退休外交官,他們對中國仍然很懷念,但也覺得世道在變。在新的時代,世界小了,人心也小了,利益的計較越來越重,傳統的中印“友好”氣氛越來越少。

  不禁想起先父譚雲山在1962年中印戰爭後和印度至友、外交部副部長錢達(Anil Chanda)先生的一次談話。父親說,兩國如同兄弟手足,怎麼會打起來呢?!錢達說,那有什麼奇怪,兄弟之間也打架的,打完仍然是兄弟。

  錢達在五十年代曾經受尼赫魯之托,率領印度文化代表團訪問中國,受到極高規格的接待。他一貫對中國友好,永不變心。他告訴父親,1963年中國駐印大使潘自力離印前,請他單獨晚餐,兩人吃了一頓悶飯,使人想起唐朝杜牧的詩:“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今天中印之間是否還有那種友好情誼,真是難說。

  我認為喬杜裡編輯和賈辛格大使都說得對,在超音速度資訊傳播的今天,中印之間那種不透明的外交關係已經過時,那種只口頭說“友好”,行動上不見“友好”效果的中印關係已經不能令人滿足。街頭巷尾的普通老百姓有權利知道,兩國政府是怎麼打算的。邊界糾紛是否打算解決,怎麼解決,何時解決,總要有個交待。兩國之間是要做推心置腹的朋友,還是要做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總要有個交待,應該攤開底牌,打開天窗說亮話。

  最重要的,當領導的要高瞻遠矚,要看到中印兩個緊鄰、近25億人口必須百年、千年好合的,不能因為眼前的小利而忘記子孫萬代的幸福。民主作風是一回事,但被輿論牽著走的“尾巴主義”不是領袖風格。“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人們期待能有為兩國、為人類做出偉大政績的流芳百世的政治家拿出魄力來呀!

文發自芝加哥

《聯合早報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36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