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中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泡沫」-鄭永年2009.5.19
2009/05/19 22:38:54瀏覽370|回應0|推薦1

中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泡沫

[鄭永年] (2009-05-19)

 
  隨著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包括大量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加入數以千萬計的失業農民工隊伍,中國高等教育的泡沫破滅了。儘管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並不是一件新鮮事,世界各國都會出現這種現象,但像中國那樣大規模的大學生失業隊伍為世界所少見。

  同樣,儘管大量的大學生失業和這次金融危機有關,但只能說金融危機使得大學生就業雪上加霜。就是說,金融危機並非大學生就業危機的根源。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很多年裡,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但已經有很多跡象顯示大學生的就業危機,只是有關部門沒有加以重視罷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了大改革和大變革。高等教育的大規模升級(如從學院到大學)、大學的大合併、大規模的校園建設(大學城)、無限制的大量擴招,中國的大學改革者們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企業家精神。

  的確,種種發展給人眼花繚亂的感覺。中國的教育成就令海內外人士感嘆不已。多少年來,中國的教育改革者們本身也沉醉在年年攀升的各項數據指標上。

  在海外,受中國驚人發展的影響,許許多多高等教育機構的目光轉向中國,視中國為一塊新的財富寶地,要不到中國辦教育,要不大量吸引中國學生到國外就學。

教育資源迅速向少數人集中

  中國的教育取得了舉世成就,但同時也造就了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克服和解決的惡果。惡果不僅僅是大學生失業那麼簡單。其實,從總體看,失業只是一種表象,其背後隱藏著的危機更令人擔憂。

  企業家式的教育改革已經給中國的教育事業注入了一種新的精神、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路徑依賴,那就是教育的產業化精神和與之相關的GDP主義。

  中國的教育必須改革,這是社會的共識。建設高等教育基礎設施、擴展教育使得更多的人獲得接受教育的權利、為國家的建設培養更多的人才,這些都是社會所接受的。但令人遺憾的是,改革的結果和人們的期望相去甚遠,甚至相反。

  很難否認,改革的結果是,教育資源加速向少數人集中,越來越多的貧窮人家的子弟上不起學,而培養出來的人也不是社會所需要的。在國際層面,中國急起直追,但教育科研水準實際上離國際先進水平越來越遠。

  除了“山寨版”式的模仿(如各種教育評估體系),中國本身並沒有任何教育創新。山寨版的特點就是比原版的功能更“全面”和“先進”。中國教育的評估體系就是這樣,把世界上的東西拼湊在一起。

  儘管是向西方學習,但在西方的任何一個地方,找不到中國版的評估體系。例如,西方的學校也會鼓勵博士生去發表文章,但絕對沒有像中國那樣硬性規定博士生要在特定的刊物上發表文章後才能畢業的。類似的荒唐不堪的例子舉不勝數。名目繁多的學術的惡性腐敗也因此而生。

  為什麼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會導致泡沫的破滅?這就要看誰來改革的問題。在中國,從事教育改革的並非教育專家。企業家式教育改革的主體是政治企業家,商業企業家,再加上一些帶有濃厚商業氣或者政治氣的教育界人士。

  商業企業家強調數字,政治企業家也強調數字。他們各自獲得了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但卻犧牲了教育本身的利益。

缺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密切結合

  公平地說,如果沒有政治企業家和商業企業家精神的結合,中國的高等教育(和所有其他方面的教育)不可能發展得那麼快。例如前些年炒得沸沸揚揚的遍布各省的大學城就是政治和商業利益結合的傑作。政治人物給政策,商業人士藉此圈地發財。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兩方面力量的合作,中國的銀行能夠提供給大學那麼龐大的貸款嗎?結果怎樣呢?大學背上了數以千億計的債務。

  要是在其他國家,中國很多負債纍纍的大學早已經破產了。因為有各級政府在背後強行撐著,才沒有倒下來。大學的負擔成為政府的負擔,政府的負擔最終還是社會的負擔。

  就是說,大學拿著從社會的錢財來搞大躍進,但負面的惡果還是要轉嫁給社會。社會一次又一次成為受害者。

  利益導向的教育改革可以造就大躍進和泡沫,但泡沫的破滅也是期望之中的。從很多方面來說,這種方式的教育改革是不可持續的。

  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這種教育體制培養的並不是社會的有用之才。原因在於中國的教育改革並沒有同中國本身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任何的結合。為了改革而改革,為了教育的GDP而改革。

  在今天很多發達國家,教育的改革總是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在一起的。中國沒有這種關聯,因此造成了一方面企業缺乏技能人才,而大學生找不到工作。

  在中國的企業,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都發現中國的大學生並不具備一、兩種有用的技能。很多外資企業需要親自到中國培養有用的學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大學搶走了中國大量的人才,但卻把這些人才“培養”成無用之才。這是中國人才的大浪費。實際上,缺乏有用的人才已經成了中國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的一大障礙。中國的很多基礎研究並不錯,但就是轉化不了有用的技術。一種產品在中國加工和在德國或者日本加工,其附加值相差萬里。

大學、政府和社會走上惡性循環

  粗放式、低層次的教育擴張也使得生源的不可持續。對中國高等教育的低品質,大多數人是非常了解的。很多年來,從政府官員到一般有錢人家,紛紛送子女出國留學,希望子女能夠在國外學到一些有用的知識。(當然,他們的子女能否真正學到東西拿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因為很多的國外大學就是看準了中國父母的口袋,也在搞教育的產業化。)

  今年在重慶等地一些高中生不想參加高考,這是以另一種形式表示了對大學培養無用之才的抗議。在很大程度上,農民工比很多大學生更有用。

  農民工至少不會對工作有太多的要求,但大學生則不然。化了那麼多的錢拿了一個學位,找到的工作還不如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這實在是悲劇。

  這種教育制度在財政上更不可持續。教育發展的資源一來自政府財政,二來自社會。現在看來,這兩方面都難以為繼。很多的大學都已經背負沉重的債務。

  政府的財政支持不可能毫無限制。從很大程度上說,如果沒有好的教改政策,政府投入越多,教育品質就越壞。社會的投入更少。

  教育部門一直在利用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從民間收取錢財。但如上所說,從幹部和普通民眾已經開始對中國的高等教育失去了信任。

  一般說來,如果學校能夠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社會和政府就會對教育有更多的投入,這應當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因為中國的大學不能履行這個功能,大學、政府和社會之間已經開始走上惡性循環。

  現在泡沫破滅了,然而中國的教改方向還是沒有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在推進教改方面上實際上是有很多優勢的。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幾代領導人都強調在路線方針確定之後,幹部是決定因素。這也適用在教改上。

  中國的教改現在面臨的困境是,沒有強有力的領導層,既沒有能力去糾正已經被證明為無效的路線和政策,更沒有能力去確立有效的路線和政策。

  如果不能改變現存的路線和政策,引入真正能夠從事教改的幹部,中國的教育還是會依賴現在的路徑衰落,直至出現誰也不想看到的結局。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聯合早報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296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