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擴大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思考」-俞新天2009.4.6
2009/05/06 00:48:33瀏覽1082|回應0|推薦0

擴大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06 11:11:32  
 

  中評社╱題:擴大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思考 作者:俞新天(上海),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

  台灣爭取擴大國際空間,在兩岸合作增強的條件下,有了可能性。兩岸如果處理得好,就能逐漸達到共用中國主權的光榮與尊嚴。這是一個綜合、複雜、多層次的問題,不可能有一攬子解決方案,只能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作者對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則、途徑和優先順序提出了思考。認為兩岸在擴大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上應當堅持“九二共識”,相向而行,加強對話,由易而難,由經濟、社會、文化領域到政治領域,由地區合作到全球性組織,積累互信,凝聚共識,防止幹擾,在不斷改善關係深化合作的過程中,逐步推進。

  兩岸共用主權的意義

  台灣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其在國際法意義上並非主權實體,但卻擁有超過其實際法律地位的國際空間。由於歷史造成的結果,台灣參與了12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注1)台灣有23個“邦交國”,又在大多數非“邦交國”建立了雙邊交往機構。台灣加入的國際非政府組織超過2千個,涵蓋了國際社會交往的方方面面。如果計算在各國與地區的派駐機構的數目,台灣超過世界上很多國家。台灣企業家到全球各地做生意,台灣民眾到國外求學工作參加各種活動,並沒有受到限制。

  因此,台灣提出的國際空間問題,首先應當準確地定義為“擴大國際空間”的問題,而不是“爭取國際空間”的問題。前者是多或少的問題,後者卻是有或無的問題。“國際空間”是在李登輝執政後期才出現的提法。在陳水扁執政的8年裡,民進黨不斷衝撞兩岸關係的底線,製造“統獨”、“族群”矛盾,以“國際空間”問題轉移民眾視線,煽動台灣民眾悲情,以便走向“法理台獨”。台灣某些媒體更是大肆炒作,推波助瀾,火上澆油,使很多人陷入認識誤區。儘管民進黨已經下臺,然而其“台獨”主張未改,利用“國際空間”影響民眾的手法依舊,這是仍然必須警惕的。

  然而,隨著兩岸回到“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原則上來,擴大台灣國際空間開始有了更好的條件,也將有更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值得深入研究。正如黃嘉樹與林紅寫道,在台灣當局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到兩岸最終統一之間,必然存在一個很長的過渡時期,如果這時把台灣的“外交活動”都列入“台獨”框架中,不利於維護台海局勢的穩定。儘管李登輝和陳水扁主張“兩國論”和“一邊一國”,但客觀上仍被固定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之內,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和現狀沒有改變。台灣現在擁有的“外交承認”,是對“中華民國”的承認而不是對“台獨”的承認。這也是台灣政要出訪“邦交國”時,中國大陸通常不做激烈反應的原因。中國政府明確表示,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可以談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和與其身份相適應的國際空間問題。(注2)

  撇開“台獨”運動的企圖,台灣民眾擴大國際空間的訴求有一定的合理性。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資訊革命推動了全球化的狂飆突進,使世界各個行為體之間的相互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第一,地區合作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方興未艾。東盟的整合,東盟加中、日、韓的東亞共同體,東盟與中、印、日、韓、俄分別安排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把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包括進來的東亞峰會,給蓬勃發展的地區注入了更大的合作活力。台灣作為東亞重要的經濟實體,目前還未進入地區合作組織的機制內,對於它的經濟發展前景難免有影響,台灣人民充滿了“被邊緣化”的焦慮。

  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問題突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非傳統安全威脅層出不窮,影響了世界各地的人民。這些安全威脅並非全新的事物,但是過去只局限於較小的地方,現在卻由於全球化的推動而波及各個國家和地區,其破壞效力成倍擴大。人們開始建立全球治理的機制、體制和法制,各國政府作為最重要的領導機構參與其中。台灣由於沒有參與相關組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三,現在已進入兩岸和平發展主題的階段,逐步擴大台灣國際空間,有利於爭取台灣民心,有利於兩岸共用主權的光榮與尊嚴,有利於兩岸合作為世界做更大的貢獻。在陳水扁執政時,擴大台灣國際空間完全不可能,因為台灣當局會歪曲和利用它作為“台獨”的資本。現在馬英九當局提出“活路外交”,把兩岸關係改善的做法延伸到對外領域,希望兩岸在國際社會方面,找出一個雙方可以互動的模式;不要惡性競爭、“金錢外交”,而要“和解休兵”。(注3)這是很大的進展,兩岸在此基礎上有可能尋求合作共識。

  達成“九二共識”說明,兩岸當局均贊成一個中國,中國主權和領土不可分割。但在主權的行使方面,兩岸又都是不完整的。台灣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儘管它享有台澎金馬的實際統治權,並且具備“國家”政府的內部架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國際上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然而,她行使的主權也不完整。世界上還有23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即使“中華民國”喪失了所有的“邦交國”,也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的主權完整了;只要台灣還有“獨立”的可能,只要和平統一還未實現,主權完整就無法完全實現和得到保證。只有兩岸共同努力,加強合作,才能共用中國主權的光榮與尊嚴。

  筆者在與台灣各界人士的接觸中,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統一能給台灣帶來甚麼好處?有的人更斷言,台灣已擁有一切,即使沒有的,也不一定非找大陸不可,還可以到世界其他地方獲得。也許經濟合作有一定的選擇性,但是唯有國際地位的光榮與尊嚴,是只有兩岸合作才能共用的。兩岸都必須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看待這個問題,才能走出新路。從大陸方面看,目前台灣島內民眾藍綠比例約為六比四,然而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卻不足一成,而且還在逐年下降,這說明爭取台灣民心的工作是多麼重要和緊迫。而爭取民心必須瞭解台灣人民的需求,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要求既涉及台灣人民的實際利益,也關乎他們的精神感受,即“尊嚴”。從台灣方面看,這不是從大陸換得更多讓步的遊戲博弈,而是認識和加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也是建設未來統一中國的過程,更是中華民族從百年受辱到團結奮鬥自立於世界舞臺的過程。兩岸的政府、精英和民眾首先應當放開視野,進行討論,凝聚共識,在此基礎上總能找到智慧,化解難題,逐漸前進。

        擴大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不僅是兩岸的問題,也需要有良好的國際環境。目前,國際社會對以陳水扁為代表的民進黨下臺都如釋重負,樂見兩岸關係不斷改善,務實合作。對台灣問題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對馬英九比較熟悉和信任,決心修復美台關係。台灣著名學者李本京寫道,美國對北京實行了務實的、拋棄了早年意識形態的新政策,雖不可能是戰略夥伴,卻奉行“合則兩利”的原則。雖然中美關係仍是複雜的,但是日益增溫則是事實。(注4)美國政府對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持有前所未有的積極態度。在中美台小三角關係中,中美、美台和兩岸關係同時改善與發展,也是兩岸關係發展機遇的組成部分。

  國際社會對於兩岸關係的期待,也包含了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內容。2008年5月,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說,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歐盟也於2008年9月19日發表聲明,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但是,歐盟支持台灣加入專門的多邊論壇,也鼓勵台海雙方經由對話解決這一問題。這雖然給兩岸關係造成了壓力,如果應對得好,也能成為助力。

  堅持循序漸進的兩岸相向過程

  擴大台灣國際空間既然是兩岸共用主權的光榮與尊嚴的過程,那就必定是很長的歷史過程。它的前提條件是反對“台獨”,它的最終目標是中國完全統一。顯然現在實現最終目標不具備條件,因此兩岸關係只能從不搞“台獨”的基本現實出發,逐漸走向最終目標。兩岸接近先從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經濟議題入手,積累互信,增加理解,是積極務實的途徑。海協會長陳雲林衝破阻撓,首次登島,已屬重大突破。他在台灣的經歷顯示,即使是完全惠及兩岸民眾的三通與經濟合作,也仍然遭到島內不少人的反對,可見兩岸隔膜之深,疑慮之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化冰,任重道遠。擴大國際空間問題政治性更強,兩岸之間如沒有充分的討論協商,各在內部達到社會共識,並進而與國際社會協商,是不能成功的。應當承認,目前的準備不足,基礎薄弱。

  大陸為甚麼考慮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是為了促進和平統一。台灣政府必須相向而行,如果只是要求大陸釋放善意,而沒有在促進“一個中國”上提供確實可靠的保證,甚至還有可能與最終目標背道而馳,那就會南轅北轍,缺乏可行性。馬英九政府必須正視現實,對台灣擴大參與國際活動尋求合適的定位,並能使台灣民眾認識,在現階段定位下達到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即享受“平等”與“尊嚴”。隨著兩岸進一步的接近與融合,台灣的地位也會日益提高,到了和平統一之際,台灣就會享有最充分的“平等”與“尊嚴”。離開現實談“平等”與“尊嚴”,實際上是誤導民眾。正如台灣著名學者楊開煌所指出的,馬英九政府還有一項重要的務本工作,就是要提出兩岸和解下的“台灣主體論”,扭轉李登輝、陳水扁的與大陸對抗的“台灣主體論”;要有新的論述,作為旗幟和方向,並要凝聚島內的政黨共識。(注5)這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

  國際空間問題由無數問題組成
  將之簡單化籠統化有很大風險

  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說來簡單,細究極其複雜。舉其大者,有十項之多:一涉及“邦交國”;二涉及台灣與“非邦交國”的關係的實質提升;三涉及參加地區經濟合作組織;四涉及參加地區性政治合作組織;五涉及參加全球性經濟多邊組織;六涉及參加全球性政治多邊組織;七涉及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合作協定;八涉及中國的領海、島嶼的主權與爭端;九涉及參加安全合作機制尤其是軍事安全合作機制;十涉及參加聯合國活動。其中每一項下面又有許多細項,每一細項的進展都需要時間與條件。其實,台灣人在提到國際空間問題時,每個人所想的內容是不同的。這麼複雜(complicated)、綜合(comprehensive)、多層(complex)的問題,肯定沒有一攬子解決方案;只能一個案例一個案例、一步一步地尋求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現在的最大風險是,人們大講國際空間問題,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問題,而是無數個問題;其中每個問題的解決途徑都不相同,沒有一個統一的範式;其中每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時間與程式,不僅需要兩岸之間的協商共識和內部的法律程式,而且要與國際組織、有關國家依據國際法決策,並完成相關程式。簡單化地籠統地說國際空間,容易給人以誤解,似乎這個問題可以一蹴而就,似乎只要大陸釋放善意就夠了。它也會帶來破壞兩岸關係的負面結果,將此問題未解決歸咎於大陸沒有善意。陳水扁與民進黨正是以此手法來破壞兩岸關係,今天兩岸政府應當努力清除其惡劣影響,幫助民眾正確認識國際空間問題。只有採取面對現實的思想和態度,才能推動複雜問題的解決。

  上文中已經提到擴大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上的國際環境和國際因素,與兩岸關係形成了張力。兩岸關係與國際因素在這個問題上孰重孰輕,孰主孰從?筆者認為,前者為重為主,後者為輕為從。因為“一中原則”是國際法和國際組織已經確認和接受的原則,已經成為地區秩序和全球秩序穩定的重要框架。這也是為甚麼世界各國政府都反對“台獨”,把“台獨”視為破壞現存秩序的危險的理由。只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在誰代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兩岸還有歧見,只能由兩岸中國人發揮智慧自己來解決。如果兩岸通過充分的協商對話首先達成了共識,提出瞭解決方案,然後再與國際社會溝通,就比較容易被接受。反之,如果兩岸尚未協商共識,便由外國介入,很可能既在兩岸之間形成矛盾,也會使國際社會措手不及,左右為難。不能否認,國際上也存在著反中、反華勢力,正想利用兩岸矛盾謀取私利,更應引起警惕。

  兩岸之間雖然已經有了兩會復談的主管道,又有了國共論壇的第二軌道,還有不少智庫、專家的第三軌道,然而還沒有開始關於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討論,也還未建立對話的機制。兩岸政府都贊成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的討論順序,因此這個政治性很強的問題還未提上議事日程。筆者也贊成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順序,但卻認為應當從現在起就開始討論政治性問題,包括建立和平架構和擴大國際空間問題。正因為這些問題複雜困難,才更需要長時間的醞釀,不會在一夜之間突然產生方案。目前開展對話和建立機制的任務與經濟合作不同,經濟合作可以較快地提出方案,簽訂協議;而擴大國際空間對話的任務則是向社會開放,廣泛徵求意見,集中各只智慧,歡迎海外華人參與,也歡迎外國友人的建議。這既是產生和篩選方案的過程,也是減少疑慮凝聚共識的過程。兩會可以建立專門的小組從事這項工作,也可以由國共論壇或智庫對話的第二、第三軌道來承擔。這個過程至少與結果一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在觀點多樣化的現代社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292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