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美台軍售與中國實力現狀 」-杜平2008.10.10
2009/04/30 23:56:34瀏覽375|回應0|推薦1

美台軍售與中國實力現狀

[杜平] (2008-10-10)

 
  經過三十年的財富積累和外交經營,中國已經初步奠定了作為世界強國的基礎。其主要指標有二:一是在世界政治、經濟、貿易和安全事務中的作用後來居上,成為不可忽缺的主角之一;二是可以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開始參與制定某些重大國際事務的日程,例如核不擴散和世貿談判。

  但中國還遠遠沒有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國。可以用來支持這一結論的事實有很多,但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國在自己的國土上還不能完整地行使主權,對外部勢力的干預還不能予以完全地阻止。關於這一點,美國對臺軍售是最關鍵的指標,比其他事例都更有說服力。

無力打消售武計劃

  本月3日,布希政府通知國會,決定向台灣出售大批先進武器和裝備,包括330枚“愛國者”導彈和30架阿帕奇直升機,總價值約65億美元。如同過去歷次軍售一樣,美國此次照例聲稱是以《與台灣關係法》為依據,公開理由是要藉此維持台海地區的軍事均衡。假若前者還能勉強地掩人耳目,那後者顯然十分牽強。

  台海地區的真實現狀是,自國民黨和馬英九上台之後,兩岸已初步形成和平均勢的氣氛,各方既無異常的軍事部署,更無戰爭的意圖和趨勢。美國此時此刻的對臺軍售,不但無助於兩岸建立軍事互信,反而還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使兩岸“外交休兵”和“國際空間”的對話協商節外生枝。

  此項軍售案已討論和擱置多時,間中一度有分析認為,鑒于台海關係趨穩,和平氣氛正在形成,加上美國在朝核等國際安全問題上有求於北京,華盛頓方面有可能決定予以無限期凍結。而就在美國政府公布軍售之際,深陷金融危機的華盛頓當局急需北京出手相助。布希總統甚至主動致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希望中國在金融危機以及朝核問題上予以配合和支持。可以說,美國在國際交往中寡情寡義、對他國予取予求的自私面目,在此項軍售案中再次體現。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此項軍售案的落實,也使人們再次看到了中國對美交往中的軟肋。

  在外交操作層面上,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為了迫使布希政府擱置甚至取消軍售計劃,中國必定一直在施加壓力。在已經公布的武器清單中,美國沒有按照台灣方面的要求,向它提供對大陸更具威脅力的F-16戰鬥機,有可能就是中方施壓的結果。

  但儘管如此,在當前雙邊和國際形勢對中國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北京依然未能達到目標,這無疑是一大挫折。中國促使美國減少武器數量,固然表明對美施壓起到了一些效果,但美台軍售的本質不是武器本身,而是攸關一個主權大國的尊嚴。

底氣不足的反應模式

  對於這一挫折,很多人也許會將之歸咎於中國外交戰略和戰術的運用不當。這種可能性當然不能完全排除。北京在表達“嚴正立場和強烈反對”的同時,若能助之以強硬的報復性威脅,包括發出超出常規的威脅,美國方面或許有所忌憚。

  但從至今為止的反應來看,中國似乎並沒有準備做出強烈的反擊。取消中美之間的幾個交流項目,退出防止核擴散的多邊談判,這些措施都只是反應,而不是反擊,不足以支撐中國在言辭上所表達的不滿,也不能體現其反對美台軍售的立場和決心。

  試想一下,假若法國、德國或者荷蘭等中小國家無視中國的反對,一意孤行地向台灣出售武器,中國應該不會如此手軟。而在這一方面,過去是有先例的。為了對涉台軍售進行報復,中國曾斷然關閉法國駐廣州領事館,將中國與荷蘭的外交關係降級。這些行動都起到了震撼作用,以至于上述幾個國家至今不敢輕舉妄動。

  再以俄羅斯針對格魯吉亞的行動為例,儘管與美台軍售沒有可比性,但在反應措施上是可以比較的。為了阻止美國和北約勢力向自己國境周圍滲透,莫斯科敢於豁出去與整個西方翻臉,出兵格魯吉亞,支持其境內兩個州獨立。這些行動毫無疑問是違反了國際法準則,筆者曾經撰文反對。但是,在純粹的外交戰略和戰術層面,這種反應模式與俄羅斯戰略利益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中國對自己主權範圍內的事情反而顯得底氣不足,反應過於斯文。迄今為止,北京所宣布的措施應該都在美國意料之中,無法令其印象深刻。除此之外,美方官員透露說,中國已經表示,美台軍售不會影響它在朝核六方會談和伊朗問題上的合作態度。可見,中國在美台軍售問題上在自我克制。

無法迴避的無奈現狀

  從中美整體關係著眼,北京有限度的反應是冷靜、理智、有分寸的,可以換來中美之間較長時期的相安無事,從而能夠在比較平靜的大國關係環境裡,抓緊時間追求其他領域的利益。應該說,這基本上符合中國整體的發展目標和國際戰略思維。

  然而,中國畢竟一再強調台灣問題攸關其“核心利益”,它對美台軍售案作出的反應,必須明確顯示出對核心利益的珍視,不只是要讓美國感受到自己的“強烈不滿”,更要讓它感受到反對軍售的決心。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後面必須有相應的實力和多種手段。從根本上講,中國之所以自我克制,唯一的原因就是中美實力對比的變化,還沒有達到足以讓中國無所顧忌的地步。實力是外交的後盾,而中國還不具備把美國對臺政策連根拔起的實力槓桿。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此問題上的言行,往往不能相互銜接的原因。

  美國對臺政策的最大轉變,是在冷戰時期發生的。中國當初只須在美蘇之間做出適當的戰略傾斜,就能使“利”字當頭的美國,在大陸和台灣之間作出新的選擇。但現在,那種可以用來“四兩撥千斤”的國際格局已不復存在,中國只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

  為了積蓄這樣的力量,中國有時候明知吃虧受辱,依然不得不忍辱負重,咬牙前行。這是百年外侮殘留下來的最後一個無奈,既是歷史的延續,更是需要時間、耐心和堅韌才能超越的現狀。

作者是《聯合早報》評論員

《聯合早報網》

心得

      再讀去年之文章,在此兩岸關係氣氛不盡相同之環境下,更能體會美、中、台之關係與實際想法。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290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