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意味著什麼」-鄭永年2008.11.25
2009/04/04 00:51:57瀏覽364|回應0|推薦0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鄭永年] (2008-11-25)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意味著什麼?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要從國際環境的變化來看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既然和國際環境分不開,那麼也自然對國際社會具有深刻的影響。

  尤其應當指出的是,“開放”就是對外的開放,“開放”表明中國的改革一開始就是世界發展經驗的組成部分。也正因為這樣,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一開始,國際社會對此的關懷並不亞於中國社會本身對此的關懷。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意味著什麼的問題,在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其含義是不一樣的。這可以從西方世界的一些人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話語變遷中看出。

  早期在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西方社會對中國一片歡迎,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會使得中國會很快演變成為另一個西方式國家。但當他們最終意識到中國不可能成為另外一個“他們”的時候,西方就從90年代初開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國威脅論”,從“中國軍事威脅論”到“中國經濟威脅論”再到“中國政治不確定論”等等,循環反覆,從未間斷過。

  當然,跟隨著各種威脅論的是各種應付中國的策論,“圍堵”、“遏制”、“抗衡”、“對衝”和“接觸”,等等,不一而足。到了他們意識到中國的崛起不可遏制和圍堵,意識到中國事實上已經崛起的時候,西方又有了“大國責任論”和“利益相關者”論等等。

不同角度看“中國模式”

  西方對中國的各種憂慮和猜疑背後有其種種原因。不管怎樣,這就是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和西方的利益息息相關。但如果光從西方對中國的反應來看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那麼就會過於狹隘。

  不管中國現在如何定位自己或者其他國家如何定位中國,改革開放當初發生在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這個事實表明中國的經驗對於發展中國家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

  無論對西方和發展中國家,在中國的改革開放30週年之後,其意義最主要的體現就是近年來所爭論的“中國模式”上。中國模式問題在西方已經討論多年。儘管中國政府本身還是低調,但在海外對這個模式的討論有增無減。

  基本上,中國模式對於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不同的意義。對很多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模式的意義在於其到底是否能夠成為有別於從前其他所有模式的一個替代模式。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的發展模式基本上分為前蘇聯模式和西方模式。現在前蘇聯模式已經解體,只剩下西方模式。西方模式主要指的是美國模式。

  儘管歐洲國家也經常在國際事務中倡導其價值和模式,但已經沒有很大的能量在世界舞台上推動其模式的傳播。並且在很多方面,歐洲正在和美國區分開來,努力尋求其自己的模式。

  很顯然,在內政方面,歐洲的社會主義因素遠較美國多。只有美國在冷戰結束後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有力量推行其模式。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華盛頓共識”。但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在推行其模式方面並沒有成功,很多採用西方模式的發展中國家並沒有因此而得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政治的穩定和生存。在這種情形下,中國模式對發展中國家具有了非常的意義。

中國模式不否認民主人權

  中國模式不僅是對已經證明了失敗的前蘇聯模式的否定,而且也並非是西方模式的延伸。在經濟上中國走的是混合式經濟道路。既否定了前蘇聯的完全公有化模式,也破除了西方的絕端私有化模式。

  混合式經濟整合了各方面的動力機制,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基礎。沒有由混合式模式帶來的經濟財富,中國也不可能進行龐大的社會改革。無論在經濟還是社會,中國的改革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例如在監管方面仍然薄弱),但總的趨勢已定。

  在政治方面,中國似乎處於弱勢。中國仍然面臨西方的很多指責,尤其在人權和民主方面。在這方面中國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和西方的意識形態有關。

  很多發展中國家並不這樣看,因為西方式的民主人權並沒有使得那裡的人民享有真正的政治權力,而且所謂的民主政治經常給他們帶來的並不是政治秩序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政治腐敗和社會亂象。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模式也並不否認民主人權。中國模式強調的是各種權利獲得的階段性。任何一個社會只有到了經濟社會方面發展到一定水準,人們的政治權力才有基礎。

  或者說,民主政治需要一個有效的社會經濟基礎設施。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大多數人民所獲得的包括政治方面的權利要比那些簡單照搬西方式民主(無論是被迫的還是主動的)要多得多。正因為這樣,中國模式對很多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各國鬚根據自己情況來參照

  如果說中國模式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多的是發展經驗問題,那麼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來說則更多的是一種價值問題。

  對很多西方人來說,中國模式就是對西方的價值的挑戰和競爭。他們的擔憂不僅僅在於上面所說的很多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經驗的極大興趣,也是因為即使在西方,那些對美國和西方模式不再感興趣的西方人也開始看重中國模式。

  不管怎樣,前些年所謂的要以“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的討論起源於西方,而非中國。

  中國模式對西方的相關性並非危言聳聽。中國的改革是在國際環境下發生的,就是說中國的經驗是世界發展經驗的內在一部分。中國不是關起門來改革的,而是在開放環境下。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學習了很多的經驗,不僅向發達的西方國家學,而且也向像新加坡那樣的小國家學。在很大程度上說,中國的成功是一些國際最優經驗和中國本身實踐結合的產物。就是說,中國模式既具有世界性,也具有中國性。因此,在討論中國模式時,光強調國際性或者光強調地方性(中國特色)都不是很科學的。

  具有國際性表明中國的發展無論對發展中國家還是對發達國家都具有參照意義;而中國性則表明各國只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參照中國模式。這也就是說,中國不可把自己的模式總結成為像“華盛頓共識”那樣的東西往外推廣。

  如果想像中的“北京共識”取代了“華盛頓共識”,那不可能是一些人所希望的中國軟力量,而是一筆巨大的負資產,正如喧囂一時的“華盛頓共識”已經變成了全世界的負資產一樣。

  作者是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聯合早報網》

心得

溫家寶:強國必霸,不適用中國身上。中國沒有能力(責任)救世界;中國把自己搞好就是對世界最大之貢獻。

講得真好!

中國自古有適可而止的觀念,所謂“滿遭損、謙受益”,凡是講求合諧!而“北京共識”對中國言並非資產,甚至為一個沉重之負債,被懷疑之“中國威脅論”並不符合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傳統,惟因中國強大了,西方人常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中國是否會稱霸,中共故從“和平崛起”改稱“和平發展”及“合諧世界”,試圖緩和西方狐疑眼光與指控。

中國自古即是“天下”的觀念,以德服人講求王道,非西方以武力征服之霸道,中國是地理的概念,是文化的概念,中國自古沒有主權的概念,因受西方迫害太多了才重視。

學習

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價別人

公平、客觀、理性的看問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28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