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中共全面啟動政改?」-王天成2009.3.23
2009/03/24 22:22:34瀏覽427|回應0|推薦0

中共全面啟動政改?

憲政學者 王天成 2009年03月23日

摘自:BBC中文網/時事專題-點評中國

3月2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以《新書--中共全面推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先兆》為標題,報道了最近在香港舉行的一次新書發佈會, 一部似乎很重要的著作即將在香港出版發行,與此同時,其英、法、日文版也將推出,但不會出簡體中文版。

這是一本什麼書?為什麼如此有派頭?又為什麼猶抱琵琶半遮面,不出簡體中文版?

據發佈會介紹,書的標題是《變革與突破──中共政治體制改革方案》,作者是中國內地一位叫周天勇的教授。"周天勇的身份特殊,公開身份為中共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一般認為是歷屆中共中央最高領導的智囊,實際是不少正在施行和即將推出的國家政策的研究者和倡導者"。他 "高度參與中共最高層的決策,被譽為當代國師。" 發佈會還特別強調,周先生此書 "內容涵蓋面廣,論述宏觀嚴謹",首次在海外正式推出,"被視為中共全面推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先兆"。" 像這種涉及政治改革的敏感書籍,一定要得到最高領導層批准才可以在海外出版"。

一次新書發佈會,如此高調張揚,或許其中有商業炒作的因素。同時,也許是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聽說周教授如此重要,乃至被譽為"當代國師"。不過,看到這個報道,我的確有些興奮。然而,我興奮不是因為出現了全面政改的"先兆",而是別有一番滋味,以至於覺得有必要寫點什麼。書還沒有看到就發議論,豈非捕風捉影、荒唐不經?不,我自有依據。而且,事關中共如何拒斥、拖延民主化,茲事體大、不可不察。

新書乃舊書'海外版'

我在網上搜索到了其它相關消息,從對本書篇幅和主要內容的介紹看,周天勇這本4月份間將在香港出版的新書,其實是他2007年在國內出版、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作序的《攻堅--十七大前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報告》(下稱《攻堅》)的海外版。只是為了迎合海外讀者的口味和對外宣傳的需要,或許在某些方面會有變動。

《攻堅》一書出版在2007年10月,也就是中共17大剛開完之後。起初,它寂寞地躺在書店中。但幾個月後,一位西方記者首先發現了它,從此開始引起國際和國內的廣泛關注。

默許政改的先兆?

《攻堅》一書特別不尋常的一點在於它提出了一個分階段改革的時間表:從2002年到2010年,重點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財政稅收體制、中央與地方關係,也進行一些人民代表大會、政協和司法機構方面的改革﹔2011年到2016年,重點是進一步改革人大、政協和司法體制,形成現代的權力制衡機制﹔2017年到2020年,大力發展民間組織,形成現代公民社會﹔2020年以後,再用20年時間,即到2040年,形成一個中等發達的民主和法治國家。至於什麼是"中等發達的民主和法治國家",周天勇先生並沒有給出解釋。

周天勇教授的本行是經濟學,他是《攻堅》一書的主編,並不是其唯一的作者,還有專業背景不同的15個人參與撰稿。所以,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涵蓋面廣而且林林總總、頗有集大成的氣象。

它包括10個專門報告,從加強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黨內民主開始,接著分別討論了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協體制改革與協商民主、立法民主化和法律監督、行政改革、司法體制、財政預算體制、中央與地方關係、民間組織與宗教等重大問題,將過去10餘年來不同領域學者提出的一些改革建議匯集到了一起。例如,人大代表專職化、減少全國人大代表人數,減少政權層次、形成三級政府體制,縮小省級區域、加強中央控制,等等。

讀到這裡,你也許會說,《攻堅》既有改革的時間表又有具體的改革建議,這本書很不錯,是難得的重大突破。然而,事情並不這樣簡單。《攻堅》與其說是一本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書,不如說是一本反民主化的書。它是以貌似具體的改革方案,以漸進改革的名義,延遲政治民主化。

政改為名,拖延民主為實

周天勇全部方案的總前提,是繼續堅持共產黨一黨統治。他說,在未來至少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共產黨對新聞媒體、軍隊、官員、行政機構、人大和法院的控制。

政治民主與一黨專制是不可能並存的,這是一個常識,所以,在周的方案中,政治民主化被推遲到了至少30年之後。周的方案中所選擇性羅列的全部具體建議,都是現有政體框架下的調整變動,不構成從專制到民主的制度性革命。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周天勇為延長一黨統治辯護時所使用的政治邏輯,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可以重複利用的。周天勇說,沒有共產黨領導就不可能很好地推行政治改革。他認為,從政黨格局的改革看,不論是壯大其他現有的黨派,還是建立新的黨、意圖實現多黨制,都是行不通的,政治成本都相當高昂,風險也相當大。

他沒有明說的是,之所以出現新的、可以替換共產黨的政黨是不現實的,是因為共產黨不能允許那樣的組織性力量出現。所以,他的邏輯,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我們是一黨專制,所以我們要堅持一黨專制,否則,是不現實的,也是危險的。按照周天勇的方案,30年之後--假如共產黨能撐到那個時候,中國依然是一黨制,新的周天勇們可以因此繼續主張延遲民主化。

周天勇說,他主張的是漸進改革的道路。他的方案包含了許多頗為具體的建議,還制定了分階段改革的時間表,的確像漸進主義方案,而且,方案認為應該改革的問題許多確實是需要改革的,我並不反對。但我們完全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問題:那些不觸及基本原則的改革,對啟動民主化是否必需?這些改革是民主化之前能否有可能收到預期效果?還是只能是浪費時間、增加擺設?哪些改革在民主化之後進行更好,更有可能成功?

在周天勇方案所提這種那種改革建議中,我發現沒有一項是民主化之前必須進行的,或對於民主化是意義重大的。例如,將審計部門劃歸人大管轄, 這是學者們了多年的呼籲,即使現在實施了,也不見得就更有效,而且並不是民主化的必要條件。

有些改革對於民主化很有價值的,周天勇在書中卻顧左右而言它,避而不談,或涉及卻不談要害。例如,發展民間組織、形成公民社會,周天勇在書中雖然闢有專章,卻閉口不提結社自由,而沒有結社自由,恰恰是目前公民社會發展的瓶頸所在。又如開放鄉鎮、縣市選舉,有助於為全國選舉積累經驗、打下更好的基礎,但周天勇在書中絲毫沒有提及。

總而言之,凡是可能不利於共產黨對各個領域實施控制的,周天勇在書中都迴避了。他的專業背景雖然是經濟學,但對這些政治學的常識也應該不難弄明白,所以,他或許是太明白哪些變革更有助於民主化,反而避而不談。

我的結論是,周天勇主編的《攻堅》是在以一種新的、更能迷惑人的方式為中共拖延民主化辯護。它以改革時間表和改革方案來迴避民主化,將民主化延遲到不確定的未來。從此以後,以改革的名義反改革、反民主化,我們不妨稱之為"周天勇現象"。這種現象正好符合當今中國紅色權貴集團的利益。

一個月以後,《攻堅》的海外版就要在香港上市了。海外版與國內版有什麼區別,很快就會見分曉。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全面推行人們所期望的政治改革的先兆。它要向海外表示的是,我們要改革了,請對我們友好一些﹔我們不是不想民主化,但是在民主化之前,我們有許多事情要改革,所以,請給我們時間,不要給我們壓力,等到30年以後再說。

不過,寫到這裡,我比任何人都更希望我錯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277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