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06 23:26:02瀏覽1139|回應1|推薦12 | |
2008年1月10日以來,中國出現大範圍雨雪、冰凍天氣過程,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影響範圍之廣、強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造成災害之重為1949年以來罕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20多個省級單位不同程度受災。 這次災害的特點包括:(一)強度大、範圍廣,持續的時間長;(二)損失是歷史罕見的;(三)住房倒塌和損壞的受災群眾轉移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任務量非常大;(四)公路和鐵路滯留旅客的應急救助任務非常艱巨;(五)電力和通信網路受損嚴重,特別是煤、電、油、運告急,農業生產蒙受巨額損失,暴風雪造成的供電中斷、原材料斷貨、農產成品運輸困難,長三角等地區部分企業生產停頓,投資項目開工受阻,嚴重影響受災省份的生產和出口。 根據中國民政部公佈資料,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造成129人死亡、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人民幣1,516.5億元。以目前匯率計算,雪災對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已超過五年前的SARS(受SARS影響,中國經濟總損失額達179億美元,占中國GDP的1.3%)。 貳、對農業與物價的影響最為嚴重 對中國經濟而言,雪災將對中國經濟帶來短期衝擊,根據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的測算,雪災將導致第一季投資下降3.9%,出口下降4.8%,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47%至1.27%,且雪災造成的農業生產損失和交通受阻,將抬高1月和2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預計第一季CPI將超過7%。但由於第一季經濟總量佔全年比重很小,若考量後「災後重建」效應,雪災對全年的影響十分有限。 然而,國際知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報告指出,中國雪災將導致未來幾個月通貨膨脹上升(1月和2月的CPI將分別上升7.5%和7.1%)及經濟下滑(第一季GDP預測由原先的10.7%,下調至9%),今年GDP下調至9.5%。瑞信亞洲公司則認為暴雪摧毀了330條主要電力線路、以及至少96個輸電塔,也加劇了大陸電力供給持續短缺的問題,後續因工業與農業生產中斷所導致的其他衝擊,可能持續幾季。 值得注意的是,雪災對農業與物價的影響最為嚴重,根據農業部資料,全國16個省因低溫凍害作物受災1.03億畝,其中成災5,301萬畝,絕收1,103萬畝,估計今年油菜籽將比去年減產20萬噸,而廣西的甘蔗產量比往年減少一半。同時受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影響,蔬菜銷售形勢非常嚴峻,在某些地區,蔬菜供應緊張的局面可能維持到3月,雪災不但影響農民收入,雪災還造成蔬菜的歉收和價格上漲,還影響到了整體物價,1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7.1%,創下11年來新高,而受雪災及春節因素影響,2月份CPI漲幅將再創新高。 參、雪災暴露的問題與中長期影響 雖然暴風雪造成的暫時性供給衝擊,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持續性影響,也不會導致經濟週期發生根本性改變。但是雪災所暴露的問題將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產生影響: 一、雪災凸顯中國基礎設施的脆弱性,特別是電力、交通、能源、運輸等方面投資不足,加劇電力緊缺和春運的壓力,顯示出中國在經濟飛速成長背後脆弱的一面。 二、環境問題,雪災期間,為清除公路積雪,而大量使用「融雪劑」對公路及周邊環境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三、在雪災之前,國家一直強調防範投資過熱,主要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控制低附加值產業投資和重複建設等,雪災發生後,政府和當地人民群眾積極行動,抗災救災,恢復經濟,這必然會進一步擴大投資和政府的轉移支付,會導致投資增加,宏觀經濟可能會步入偏快軌道。災後居民生活設施重建問題,對今年政府財政投向有所影響。 四、雖然《突發事件應對法》已經於2007年11月1日正式實施,但由地方政府直到冰雪凍雨天氣持續10天後,才陸續啟動「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務院直到2008年1月27日才組成「煤電油運和搶險抗災應急指揮中心」,則顯示了中國應急反應機制的缺失。 最後,雪災與正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的「反聖嬰現象」有關,未來隨著氣候變遷腳步加快與地球日益暖化,氣候變遷對中國社政與經濟的影響也將愈益顯著,特別是「反聖嬰現象」將使中國面對豪雨、乾旱與颱風等發生頻率與強度,這些自然災害將對中國經濟的永續發展帶來衝擊。 --------------------------------------------------------------------------------讀後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