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美國才是大贏家」-徐永明2008.4.3
2008/04/05 19:48:03瀏覽476|回應0|推薦5

摘自http://www.peaceforum.org.tw 和平論壇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徐永明)


這次台灣大選結果,泛藍的馬英九以七百多萬票大贏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許多國際媒體注意到西藏的鎮暴事件並沒有在台灣的選舉發酵,甚至選舉後期謝長廷陣營強打的一中共同市場,顯然也並未影響台灣選民要政黨輪替的強大傾向,因此選舉結果國民黨與北京被視為選舉的大贏家。

這樣差距兩百萬的選舉結果,無庸置疑,民進黨當然是大輸家,不過真正的大贏家最近卻呼之欲出,可能是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尤其最近白宮與國務院的動作頻頻:布希總統在第一個時間就發了賀電給馬英九,白宮甚至透過國務院發佈布希與胡錦濤的熱線電話內容,關於台灣的部分特別提出「九二共識」的說法,甚至進一步定義「一個中國」不同詮釋的空間,呼應國民黨在台灣島內「一中各表」的說法,同時宣稱考量馬英九就職前訪美的機會,再次派遣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來台,進行穿梭外交。

這些多邊、複雜而有節奏的動作,與兩千年陳水扁上台前,關於「四不一沒有」的談話準備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差別在於那時是如何箝制新政權的台獨傾向,透過對美國的保證,來安撫不安的北京;這一次方向則大不相同,透過美中熱線,美國人也間接背書了「一中各表」這個國民黨的立場,透過「九二共識」讓北京的「一中原則」,美國的「一中政策」,以及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形成一個含糊的「一中共識」,有重疊的部分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至於這個中國是什麼,國民黨與共產黨有不同的看法,美國承認這些共同與差別的部分,最後的解決方式要用和平的方式,這裡的差異處不在一中,而在互不承認的各表。

分析至此,民進黨的敗選不只是政治人物與政黨的選舉失敗而已,也代表台獨不再是未來兩岸議程的重要議題了;換言之,法理台獨的相關議題完全被排除在這個美、中、國民黨合謀的兩岸一中架構。雖然,民進黨呼籲要求參與未來的兩岸協商,雖然,選後陳總統在與薄瑞光會面時,當場質疑「九二共識」的存在性,都只是微弱的抗議聲而已,無法阻擋一個長期而穩定的一中架構在兩岸與美中台間浮現,新的權力聯盟已經將民進黨與相關的台獨主張排除在外。

至於美國,從作為一個在兩岸間傳話的角色,兩千年幫忙防制陳水扁台獨路線,現在已經是這個一中架構的構築者,透過吸納國民黨一中各表的主張,間接放話要求北京接受這樣的「一中共識」,如此國民黨與馬英九完全是美國的囊中物,甚至成為美中談判的重要籌碼。

另一個面向則是,透過這次國民黨馬英九的大勝,美國完全擺脫了自李登輝晚期以來,延自陳總統八年以來,台灣本土政權想要突破「一中架構」的長期努力。不論是李登輝提過的兩國論,還是陳水扁的一中一台,現在看起來如過眼雲煙,一整個路線的失敗與終結。而從美國政策制訂者的角度來看,對於「一中政策」的挑戰力量衰退了,台灣的民主化所帶來的台獨慾望,所形成的不穩定力量,透過這次選舉完全被擊敗了,陳水扁路線在黨內被清算,不過是這個台獨退潮的現象而已。

因此,從這個國際力量縱橫的角度來觀察民進黨的內部盤勢,許多紛爭就可以得到理解,民進黨的選擇不單在於陳水扁領導權的清算與否;而是對於未來法理台獨空間的不同盤算。當美、中、國民黨合謀的結構出現時,台灣的利益是否得到保護,台灣本土的聲音是否需要代表,民進黨未來的角色定位,與台獨運動的關係為何,才是選後民進黨路線辯論的核心意識。

民主而不追求法理台獨的台灣,大概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民主可以用來圍堵中國,但又不至於讓台灣被中國所併吞;而不追求法理台獨的台灣,則不會干擾北京與美國的利益交換,無須因台灣的獨立傾向而大動干戈。

如此的台灣,對美國而言不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與北京共謀穩定和平架構的重要支柱,李登輝果然經驗老到,看出馬英九與美國的密切關係,台灣將回到蔣經國時期,作為一個依附性政權角色。

----------------------------------------------------------------------------我認為

維持區域和平穩定符合共同的利益

大家都是贏家

兩岸關係

應走向緩和

短期並無統合的可能

統合並不符合美國之利益

也不符兩岸現況需要

惟推動兩岸更密切交流同時

台灣整體安全體系完善了嗎

當有人問及要賺大陸13億人的錢,還是賺2300萬人的錢?

其實要問我們準備好了嗎

過去八年

我們沒有準備

未來四個月時間能有完善之配套措施嗎

台灣新舊政府交接時期

應開誠布公

摒除私心

為國家整體安全共同努力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175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