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解决两岸面临若干重大问题
2008/09/11 11:43:45瀏覽469|回應3|推薦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首先促进全方位交流的正常化。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杨立宪认为,解决好两岸的国际冲突,安排好统一之前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对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杨立宪在《中国评论》九月号上发表题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提与路径”的文章,他表示,适当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可以分为第一步和第二步,当然首先应该在两岸间建立必须的默契,并对两岸给出适当的定位。

  全文如下:
     
         应建立“两岸一中”默契

  “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毫不动摇的坚持”,也为“中华民国宪法”所确认,故以“一中原则”为核心的“九二共识”理所当然成为两岸互动的政治基础。

  但不可否认,两岸在如何表述“一中”原则上存在着争议。一九九二年两岸两会在进行事务性商谈中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但台方强调“对于一中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坚持“一中各表”,大陆则强调“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中的政治含义”,由此形成各说各话的局面,最终在李登辉、陈水扁推行分裂路线下,两岸关系日渐紧张,政治互信荡然无存,“中国”一词在岛内被妖魔化。

  二○○五年连战大陆行后,国民党重新确立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路线,为两岸重建互信奠定基础。吴伯雄当选国民党主席、特别是马英九主政后,继承了胡连会谈的政治遗产,开启了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大门。但很显然,目前国民党及马英九当局对重提“一中原则”有顾虑,生怕被扣上“不爱台”和“联共卖台”的大帽子,因而,提“九二共识”必提“一中各表”,“两岸一中”被“两岸一族”所代替。

  对此,大陆可以理解,并提出“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主张,双方应有“两岸一中”的默契;台湾无论如何表述“九二共识”或“一中”内涵,均不应否认“两岸同属中国领土”,不应寻求改变“两岸一中”的法理现状。如此,两岸的政治互信才会逐渐增强,才会顺利展开复谈和对话,进而展开良性互动。
  
         以“一国两区”定位两岸关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关系动荡不安,根本问题在于定位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国民党当局当年在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制订“国家统一纲领”时提出“一国两区”、“一国两政治实体”的定位,但是由于两岸政治互信不足,加之各种因素的干扰,大陆对此类定位的态度比较保留。后来李登辉推动分裂路线、提出“两国论”,背离了“国统纲领”的精神;陈水扁执政力推“台独”路线,更严重背离了“两岸一国”的认知与定位。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回顾当年这段历史,可知“一国两区”的定位有其弹性、务实的一面,在众多有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提法中比较中性,最易为双方所接受。

  所谓“一国两区”,即指台湾与大陆分属于中国领土上两个不同的治权管辖,或谓在一个主权的法律框架下,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分别治理的地区。该提法回避了谁大谁小,谁是中央谁是地方等敏感问题,为两岸关系创造了一个政治上的模糊地带,提供了双方可回旋的空间。 

  在“一国两区”的定位下,两岸之间互不为外国,同时也互不为管辖权范围,彼此可以“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互称。这有利于两岸进行平等协商,促进和平发展。

两岸同胞应放下历史恩怨,化敌为友,和平发展,共创双赢。
 
         加大两岸交流力度
  
  近二十多年来,两岸交流成效巨大,为两岸关系的突破奠定了基础,成为促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毋庸讳言,这种交流并不正常,始终处于官冷民热、政冷经热、台冷陆热、忽冷忽热的不平衡状态。实践证明,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首先促进两岸全方位交流及交流的正常化。国民党重新执政,预示着两岸关系将进入大交流时期。在现阶段,基于两岸关系刚刚“解冻”,我们不可能期待过高,但必须以此为努力方向。

  对于未来的两岸交流,笔者认为:政治上,除两岸已经进行的国共两党和海基海协两会交流外,还应开放大陆各参政党与台湾各党派的交流,大陆各省区市县与台湾县市之间的交流,两岸司法交流等;因民进党尚未放弃“台独”党纲,大陆不可能与其进行正常交流,但可以个人名义进行接触沟通,以增进相互瞭解。

  经济上,应加快直接三通的步伐与开放的尺度,朝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迈进。

  文化上,在现有基础上逐步争取突破,例如新闻交流,开放陆生赴台求学,两岸合作办学校办医院,人力资源分享等。

  社会上,可扩大进行社团、社区、机构单位之间的对口交流。

          适当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

  解决好两岸的国际冲突,安排好统一之前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对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作为第一步,两岸应在“九二共识”、“一国两区”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结束敌对状态,同时实现“外交休兵”----暂时维持两岸各自的“邦交国”现状(非两岸邦交国除外),不再互挖对方墙角,台湾不挑战大陆在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中代表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合法性。

   
  作为第二步,大陆应协助台湾弹性参与某些以功能性为主的国际组织的活动,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允许台在大陆的邦交国中设置办事机构等。

  至于参与的名称,可以通过两岸平等协商来解决;参与的程度可视性质分为有限参与和完全参与两种;参与的方式既可以是“观察员”,也可以在时机成熟时与大陆共同组团----成员以大陆代表为主,以台湾代表为辅,涉及中国整体利益的事宜由两岸代表共同协商决定,涉及台湾地区利益的事宜由台湾代表决定或采一票否决。

  这样做,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台湾同胞参与国际活动的愿望,也可避免在国际上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并解除台湾同胞担心会被“出卖”、“吞并”的顾虑。惟此方案可能在两岸各自内部产生重大影响,并涉及修改国际组织规则及改国号,复杂性及实行难度非常高,若时机不成熟,难以采行。

        探讨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为政治服务,在两岸的政治互信建立后,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共同维护台海和平与安全等课题,自然而然就会提到议事日程及谈判桌上来。为此,以下一些内容似应在考虑之中:

  一、停止部署、逐步撤除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二、减少并逐步停止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

  三、建立两岸军事沟通管道和协商机制,签署有关军事活动行为守则,相互通报有关军售、军演和军事活动资讯,以防止误判和擦枪走火行动。

  四、就安全防御范围进行分工,可在两岸双边或临界地带设非军事区(如金门、马祖、澎湖等),在两岸中间、交叉或敏感地区相互关照(如海峡中线、钓鱼岛、太平岛、西沙、南海等岛礁海域)。

  五、在与军事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展开合作,如海上搜救、海上缉私、共同打击海上犯罪等。

  六、开展两岸军事交流,如两岸军事院校互访,共同举办军事学术研讨,互相观摩军演,举办两军或两岸军民之间的联谊活动等。
  
       转变观念 换位思考 增进理解 化敌为友
  
  常言道:观念改变世界。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证明,思想解放可以创造财富;中共对台政策换新思维,下活了两岸关系一盘棋,进一步证明思想观念的巨大作用。不可否认,两岸敌对太久,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鸿沟太深,非一朝一夕可以转变,但惟有转变观念,换位思考,化敌为友,两岸关系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状态,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所谓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因国共内战、国际冷战而残留在我们思想中的历史印记,如中共是“土匪”,国民党是“反动派”,社会主义“灭绝人性”,资本主义是“万恶之源”,制度之争无法调和等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形而上学、极端主义的论点,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如此我们将会发现,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已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是非功过将由历史进行评说;任何制度的好坏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善恶,祇要以民为本,符合“三个有利”的标准||邓小平: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准,得到人民拥护,都应受到尊重。

  转变观念必须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假设自己处在对方的位置上会怎样进行抉择。如此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情况不同,想法不同,选择也不同,“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我们还会发现,近六十年来,两岸在不同的道路上“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胡连会谈公报用语),各有利弊得失。台湾同胞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历经坎坷,创造出曾令举世称赞的“台湾经验”,成为中国人在现代化征途上的先行者,许多方面值得大陆同胞学习;广大台商到大陆投资设厂打拼,直接为大陆的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亦值得感怀铭记。

  我们还会发现,大陆同胞历经挫折摸索总结,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大陆情况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各项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准大大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陆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幸福自豪,并对前途充满乐观的期待;在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尽管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难度可想而知,也值得台湾同胞尊重和肯定。鉴此,两岸同胞均应放下历史恩怨,超越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只有当彼此都换位思考,才能真正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化敌为友,和平发展,共创双赢。

  古训云:以大事小以 仁,以小事大以智。需要指出的是,在两岸力量对比当中,陆大台小,陆强台弱,大陆掌握着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台湾则因各种原因有较多的安全顾虑,因此,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对台湾应有更多的理解、包容和耐心,以时间换空间,以量变促质变。
         适时协商结束敌对状态
         签署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协定
  
  所谓“时机成熟”的标志应是:两岸各项交流顺利进行,互动良好,互信增强,两岸内外形势及国际舆论对两岸举行和平谈判有利。

  互信的关键在于:台湾应坚守“九二共识”即“两岸一中”定位,大陆则应尊重台湾人民的意志,不强行统一,“不单方面改变现状”。

  “和平发展框架协议”应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国际活动安排等一揽子内容。

  和平协议可考虑以二十至三十年为期。按照中共规划的蓝图,大陆到二○二○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将跻身全球中等发达国家之列,同时,“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胡锦涛语录,二○○三年六月),两岸各方面的差距缩小,发展水准相当,人民观念接近、利益一体、情感融洽。

  两岸不可能长期“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因为“不统”违背中国社会的主流民意和民族情感,不可能根本解决台湾的政治矛盾和统独之争,因而也不可能使台湾社会乃至两岸关系长治久安。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因此,确定二十至三十年的过渡时间,给大陆一个发展期,给台湾一个观察期,给两岸关系一个磨合期,给国际社会一个适应期,是必要的。

  此外,值得参考的是,东西德从勃兰特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签署“基础条约”到实现统一用了约二十年时间。美国智库学者李侃如多年前曾率先提出两岸签署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和平协议,香港学者金耀基等人也有类似提议。

  总之,签署和平发展框架协定是两岸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的标志,它应体现两岸绝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反映两岸关系的现状,有利于两岸朝着民主统合的方向迈进。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xndlai&aid=2208546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同意
2008/09/14 01:27
希望大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冲动。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不要自己人打自己人。大家什么都可以,其实大家一交流发现没什么障碍呀。我们有太多共同点了,差异可以慢慢来弥合。让老美,日本干瞪眼吧。(一个大陆人)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田园火鸡才是真正的民国国民
2008/09/11 21:06

田园火鸡才是真正的民国国民,可惜这样观点明确的台湾人真的很少。。。。。。

明国在国际上面虽然不被承认,但是两岸之间还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国家】,民国需要保持建国时候的理念,扫除那些头脑白木的台独疯子。。。。

如今真的民国不像民国,倒像是一个自由的集市。。。。

田园火鸡,加油。。。


田園火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主動出擊,掌握時效
2008/09/11 14:35

“适时协商结束敌对状态,签署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协定”,《和平发展框架协议》应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国际活动安排等一揽子内容。

這是一篇很務實且具有建設性的文章,現在提出來,更顯現它在中國(兩岸)歷史上的關鍵意義。

十二年來,大陸歷經對台政策及方案的摸索,台灣經歷台獨意識的浮現及自我幻滅,此時此刻,雙方執政團隊應更能深刻體會:大陸與台灣的合一,才是互蒙其利的唯一通路。

文中提到的“二十至三十年的过渡时间,给大陆一个发展期,给台湾一个观察期,给两岸关系一个磨合期,给国际社会一个适应期”,確實是必要的。但是,這個二十至三十年的期間,必須賦予其在台灣的法律地位,然後它才能連續性朝既定的方向前進。

鑒於前此十二年的起伏曲折,“签署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协定”必須在馬英九第一任內的四年內完成,絕不可像馬幾天前談六三三競選政見時所說的「八年」-- 誰能保證馬在 2012 年肯定連任?凡事不能不做最壞的打算,民進黨給台灣人的教訓已經夠多了!甚至為了更保險起見,以 2011 年初簽妥做為目標。

不論如何,在兩岸關係這個項目上,大陸應該更有作為,採取主動,掌控時效。

在實務上,大陸可以啟動一項作業,亦即:設立一個常設的文宣機構(也許是一個網站),告訴台灣人民:

統一,對台灣人有何好處?
現狀,對台灣人有何壞處?

讓台灣人為自己的利益,後世子孫的利益,做出正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