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捷運新路線也可以是林蔭大道【中國時報 2013.09.25】
2013/09/25 09:00:39瀏覽211|回應0|推薦1

捷運新路線也可以是林蔭大道

中國時報 孫振義 

原始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E6%8D%B7%E9%81%8B%E6%96%B0%E8%B7%AF%E7%B7%9A%E4%B9%9F%E5%8F%AF%E4%BB%A5%E6%98%AF%E6%9E%97%E8%94%AD%E5%A4%A7%E9%81%93-20130925001501-260109

近年來,隨著強調大眾運輸為主的都市規畫潮流,台灣幾個重要的都會區也都爭相興建捷運。在捷運興建過程中,施工單位免不了必須挖路、圍路、縮減路幅,致使許多用路人與鄰近商家必須忍受這段期間所帶來的一切不便利。所幸,在捷運工程完工後便可將路面回填、還路於民,也一改過去數十月來的混亂景象,公務單位的努力確實值得嘉許。然而,基於「綠色城市」的角度而言,未能趁興建捷運的機會大量地將「綠化植栽」設計於道路環境之中,確實不免令人感到遺憾!

在台灣,全球氣候變遷與暖化帶來的夏季酷熱是逃避不了的現實;城市中空調耗電量節節攀升仍舊是未來趨勢;增設新核電廠的爭議更是多次被社會各界討論。因此,如何讓都市在興建捷運的同時,也可促成一條條未來的林蔭大道,進而增加都市未來綠化空間、鼓勵步行取代駕車、透過植物降溫以降低空調耗電量…等的可能性,這樣一舉數得的整體規畫構想,勢必非常值得政府都市設計部門採納!

一般而言,道路面積約占都市面積的十分之一左右,針對寸土寸金的台灣各都市而言,未能把握興建捷運路網機會,進而在街道廣泛植樹以增加都市綠化,相當可惜!更進一步說,一條道路若地底下已經完成捷運興建工程,如果最初沒有規畫成林蔭大道的設計,沒有適當地留設樹穴及載重強度預留,之後為了工程安全與結構考量,此條道路幾乎將永遠喪失成為林蔭大道的機會。換言之,每一條地下捷運的完工同時,正是宣告該城市失去一條林蔭大道的可能性。依照目前台灣興建捷運的速度,可預期在未來的20、30年內,各城市將失去出現林蔭大道的所有可能性!

為了避免各城市出現上述無法彌補的遺憾,建議政府未來在捷運規畫時,將一定比例之綠覆率(或道路樹冠投影覆蓋率)納入設計規範當中,裨益每一條新的捷運路線為大眾所帶來的利基,不單是交通便捷性的提升,更是生活環境舒適性的保證!

眾所皆知,大樹具有製造樹蔭並鼓勵步行、調節氣候改善熱島效應、創造棲地並營造生態環境、創造美好城市景觀、以及提昇居民幸福感…等功能。因此,城市需要的恐怕不只是便利的捷運,也同時需要可以讓城市變酷(cool)、變清涼的大樹與綠意,才能讓酷熱的台灣城市變得更宜居、更宜行、更符合低碳家園與幸福家園的境界。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祕書長)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stinsun&aid=8688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