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比馬龍效應 預言成功
2009/08/01 23:29:41瀏覽2476|回應0|推薦4
 比馬龍的典故出自希臘神話,他是塞浦路斯的傑出雕塑家,對藝術的堅持簡直可以用痴狂與固執來形容,他嘔心瀝血雕刻了一具女性雕像,不但極盡所能成就這件藝術品的完美,甚至愛上了雕像,後來女神維納斯被他感動,便將雕像變成真人,與比馬龍結成佳侶。

 這個故事蠻像偶像劇,本來不值得大驚小怪,只因名編劇蕭伯納,把它改編成舞台劇比馬龍(Pygmalion),後來又被好萊塢拍成電影,對了,就是奧黛莉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也就是「賣花女」,因此一舉成名。

 「賣花女」說的是一位語言學教授,將一位粗俗的賣花女,藉由語言儀態的訓練,將她改造成上流社會的窈窕淑女。女主角Eliza被成功改造之後對教授說:「別人待我如賣花女,你待我如淑女。」這句話,將「比馬龍」做了最佳註解。

 「一個淑女和賣花女之間的差別,不在她的舉止行為,而是她如何被對待。」這項「比馬龍效應」的精神,隨後被廣泛的運用在教育理論中。

 學者默頓提出「期望理論」或者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是說,如果用積極正面的鼓勵,來期待一個孩子的行為,他會發展出愛和成功的表現;相反的,如果用負向消極的批評與責備,來對待一個孩子,他會產生敵意和對立,造成不良的行為。

 所以我們可以用「期望」或「預言」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達成自我實現,因為「植物總是朝向有陽光的地方伸展,兒童總是朝向讚美的方向成長。」

 把這套理論搬到組織管理中,職場中的第一位主管,經常就成了我們的「比馬龍」,即使你是個淑女,他把你當賣花女看待,你大概也只能是個雕像,永遠成不了真的人,成就不了自我。所以來個「主管比馬龍檢測」:硬把部屬的企劃書掛上自己名字的主管、忙的24小時不夠用卻不肯授權的主管、自己犯了錯卻把責任往部屬身上推的主管等等,能否讓你期待和預言「自我實現」,不言自明。

 但即使你幸運遇見「100﹪比馬龍」的主管,他把你當淑女,你卻自卑自己只是個賣花女,那麼你可能有潛力,卻與成功無緣。

 因為,我們不是兒童,是否可塑或能否改變,由性格決定,不是比馬龍。(本文原刊於2003/03/24中國時報)

 (這是我在2004年左右以「職場宏觀」專欄,在中國時報所寫的一系列作品,時隔數年,就業市場的問題似乎仍舊相同,重刊舊作,希望延伸報紙的一日效益,提供職場人參考。)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mmy412&aid=318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