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長大後才知有三問:疑問、提問和激問(一)
2009/01/12 11:23:15瀏覽3641|回應0|推薦18

小時候我們學過的問句,統稱叫做「設問」。升上中學後,我們才知道:關於設問有三種:疑問、提問和激問。不過,到底是哪一問,我們會說「可不可以不要問?!」

其實,這三問的分別非常容易理解,只要一分鐘,同學們從此之後會說「放馬過來,儘管問!」

一、            疑問句:

所謂「疑問」,就是放在心裡,卻沒有答案的問題。目的是以「存疑」的方式,啟發讀者思考;或者是作者難以確定答案,只好留下疑問。答案簡單來說,就是「有問無答」。

即將上考場的考生們會問:「我最後可以上哪間學校?」剛懷孕的媽媽們會在心裡偷想著:「這胎不知是男寶寶?還是女寶寶?」等紅包的小孩也很想知道:「今年紅包有多少?」

這些很想知道,卻又無法立即知道的問題,就是我們心中的「疑問」。

古人面對天地、宇宙、人生等問題時,也常有疑問未知的情況產生。

在〈孟子〉一書中,我們最常看到的就是孟子和梁惠王的精彩對話了。話說有次梁惠王看到孟子前來非常開心,第一句話就表明了他的「疑問」:「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利於吾國乎?」

沒想到這讓一向「輕利重義」的孟子非常生氣,他畢生為了仁義奔走,期望獲得君王重用,並且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理念用在治國之道上。因而,孟子對梁惠王一開口便談「利」的態度非常不以為然,他回應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些來往的勸諫和辯論真是相當精采,可惜仁義之說在當時講求戰爭、利益的戰國時代不被接受,孟子最後和孔子一樣以講學著書終老。

中唐時候並稱「元白」還一起提倡「新樂府運動」的元稹和白居易,兩人同是文人才子,本就情同手足,惺惺相惜,沒想到因為政治因素卻同被貶官,身隔萬里真是情何以堪。在身不由己又聯絡不易的狀況下,白居易在寫給元稹的詩〈山中與元九書因題書後〉中就有「籠鳥檻猿俱未死,人生相見是何年?」的疑問和無奈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ajiateacher&aid=2548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