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9 09:51:23瀏覽4655|回應2|推薦17 | |
上修,上修,上修。國際貨幣基金很樂觀,對接下來的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越喊越高。金管會剛剛公布的數字也顯示,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營收與獲利,已經回到金融風暴前的水準。風暴已經過去,大家都說,景氣復甦了。
真的復甦,當然很值得高興。問題是,從美國到歐洲,從一敗塗地的希臘到炙手可熱的亞洲,所有數據都顯示,這是一場「不均衡」的復甦──有人賺到錢,更多人還在受困。在歐洲,德國看起來還好,希臘就慘了;在美國,經濟數據看起來不錯,失業率卻居高沒下來;在台灣,外銷很熱,內需市場上找不到工作的人,多數還是找不到工作。復甦,沒有降臨到這些人身上。
倒是隨著復甦的消息漫天飛舞,全球金融市場上許多風暴前的怪象,現在又故態復萌起來。
首先,最令人搖頭的復萌「故態」之一,是美國人的花錢習慣。先前大家都以為,經過這場風暴的洗禮,美國人會記取教訓,痛定思痛。回頭儲蓄,再也不敢亂花錢。免得亂買東西之後,造成國家嚴重貿易赤字,害得自己債台高築。
結果,前幾天美國商務部所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人的儲蓄率雖然曾經一度回升,但現在又在往下滑了,三月份掉到二.七%,創下金融風暴發生一年半來,最低的紀錄。取而代之的,是寅吃卯糧式的消費習慣,有股捲土重來的味道。三月份,個人所得只增加了○.三%,但個人消費金額卻增加了○.六%。換言之,收入還沒增加,本性難移的美國消費者又在摩拳擦掌地要出門血拼了。
本性難移地摩拳擦掌的,還有投資市場上的散戶們。原本大家也都以為,這場金融風暴讓散戶看見了金融市場的真面目,至少學會了對風險高的市場敬而遠之。結果呢?幾個月來股票漲了又漲之後,散戶們再度進場。各種風暴前大家都知道有問題的怪象,現在又重出江湖。電視節目么喝著誰今天賺幾趴,什麼股票基金可以買;演藝人員們又開始侃侃而談自己的理財訣竅,買了什麼股票房子,賺了多少錢。
還有,隨著市場復甦,那些先前灰頭土臉的金融業者,現在又是一尾活龍,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從高盛到美國銀行,雖然先前一度拿了政府紓困金而紛紛行事低調,但是現在都已經恢復了原有的姿態,商品照賣,紅利照拿──有的拿得比金融風暴前還猛。
前幾天,貝爾斯登的前執行長凱恩(Jimmy Cayne)於金融風暴後首度公開露面,不僅沒有任何歉意,甚至還對市場嗆聲。金融風暴之所以會演變成大災難,他說,是因為「市場的不理性」,才導致後果無法收拾。投資者賠錢,不能怪他,也不是貝爾斯登的錯。
凱恩──以及其他業者們──可以不認帳,但政府卻不應袖手旁觀,繼續坐視無助的散戶們在金融市場上受害。
其中最迫切需要的,是正確地教育大眾。近二十年來,全球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家庭,在對金融市場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捧著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投入市場。大家都以為,投資雖然不是穩賺不賠,但藉由金融業者們的專業操盤,能為自己帶來財富;大家都以為,說得頭頭是道的專家們,歷史悠久的金融招牌,有政府監管,也不會拿自己的名聲開玩笑。
剛剛過去的這場風暴已經證明,這種想法是天真的。政府不應眼睜睜看著散戶們繼續被錯誤的理財訊息誤導,而是應該讓人民看清楚,金融市場是個高危險的賭場,而不是個確保財富增加的地方;應該鼓勵人民用知識與技能創造財富,而不是老寄望於在市場上大撈一票。
其次,我們更需要一套能保障投資者的制度,確保散戶無論財力高低,都能與金融業者取得合理的交易條件。在美國,歐巴馬政府的金融改革法案雖然還卡在國會,但至少有在努力。我們呢?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