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20 06:55:11瀏覽4356|回應2|推薦18 | |
哥本哈根、班加羅、阿姆斯特丹。幾個月來,戴爾公司全球多個據點,都出現了前往抗議的人群與宣傳車。
抗議者,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他們控訴標榜綠色企業的戴爾電腦,到目前為止所生產的產品中,仍然採用高汙染的PVC,以及燃燒後會釋放有毒物質的溴化阻燃劑(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簡稱BFRs)。「戴爾,停止毒害!」綠色和平在該公司外,高掛著這樣的標語。
其實早在二○○六年,當綠色和平針對多家電腦大廠提出這項指控時,戴爾公司是最先給予具體善意回應的企業之一。當時,該公司大方地宣稱,要把原本訂在二○一五年「全面停售所有含PVC與BFR產品」的時間表,提前到二○○九年達成。這麼給面子,讓綠色和平很窩心,也讓戴爾公司一度受到媒體好評。
沒想到,兩年後該公司改口,不但把時程延後到二○一一年,而且不再承諾「全面」停售,只限於部分產品線不再使用。此舉大大激怒了環保團體,尤其是綠色和平,更是大呼上當。眼看著今年又過了一半,距離戴爾公司所宣稱的截止時間表不到一年的時間了,綠色和平表達了強烈的憤怒與不信任。「很明顯,」綠色和平說,「麥克•戴爾根本光說不練。」
光說不練的,又豈止是麥克•戴爾呢?從科技業到金融業,從企業到政府,多少人明明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會貽害明天、必須趕緊停止,但就是光說不練,甚至連說也不說。沒事發生,繼續領高薪;出事了,努力撇清,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這兩天在美國國會作證的英國石油公司CEO湯尼•海華德,就是個典型例子。面對此刻還漏油不停、海洋生態被摧殘的事實,海華德自己也承認,是件「不該發生的事」,但對於自己在這起事件中該負有什麼樣的責任,卻撇得一乾二淨─他沒有參與這口油井的工程,甚至是「事件發生前沒多久,才知道有這口油井的存在」。「要知道,我們每年有數以百計的油井在開採中,」他辯稱。
每家大企業的運作都是複雜的,也沒有人願意見到意外的發生,但問題是,既然你也知道這麼嚴重的漏油事件「不該發生」,為什麼面對眾議員的質詢,卻說不出半件自己所做的、有效預防這起事件的事情?底下的執行者當然難辭其咎,但身為一家營業額高達八兆新台幣的大企業、年領超過一億五千萬高薪的CEO,豈能推得一乾二淨?
同樣出了事想推乾淨的戲碼,這星期也在法國法院上演。兩年前,法國興業銀行爆發交易員柯維耶越權交易失敗,導致銀行虧損高達四十九億歐元的醜聞。該銀行全球市場部主任麥殷在法院,氣憤地控訴前部屬柯維耶「不忠、不誠」地惡意瞞上,才會造成銀行這麼嚴重的虧損。但麥殷該捫心自問的是,柯維耶的交易部位像雪球般越滾越大,害得銀行付出這麼慘痛的代價,身為頂頭直屬主管、座位與他隔沒幾步之遙的他,難道沒半點責任?
當然有責任。就像害得歐洲許多國家負債的官員們,全都對於今天的沉重負擔難辭其咎。這些官員都知道量入為出的道理,也都一定知道今天的負債,就是明天的負擔。但是,二十年來一批又一批上台的官員,卻裝作明天不會那麼快地到來─甚至永遠不會到來─似的,一手舉債,一手大方地花錢如流水。
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明天終會到來,政府與企業都不可逃避自己應負起的責任。明明知道汙染不對,卻還在摧毀環境的企業,沒有繼續逃避的餘地,否則大家都要跟著環保團體們大聲唾棄它們;明明知道投機會害人害己的銀行,都不應貪婪地縱容自己,否則投資者與理財族都該轉身就走;那些為了經濟數據好看而不斷舉債的官員,倘若不想步上南歐國家今天難堪的後塵,更要提醒自己,如果還有明天。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