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5 06:47:48瀏覽5372|回應4|推薦19 | |
你也許問過自己,有什麼核心競爭力?但你很可能不知道,「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這個名詞,是出自管理名師普拉哈拉德(C. K. Pralahad)的手筆。 普拉哈拉德在四月十六日驟逝的消息傳出,讓企管界既驚訝又感傷。驚訝的是,普拉哈拉德今年才六十八歲,一直以來也沒傳出有什麼大病,會突然因肺病去世,連他的家人都很意外。至於感傷,自然是因為他是過去三十年來,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學者之一。他出生成長於印度,受教於哈佛大學,終其一生在密西根大學任教,並且穿梭於各大企業之間。多年來,管理學界朗朗上口的管理概念,有不少是來自他的主張。 核心競爭力,就是出自他在一九九○年的文章。他認為,企業不能只想著什麼產品好賣、哪一行的生意好賺,就直接跳進去。相反的,應該問問自己:什麼是我的強項?然後,再試圖利用自己的強項,創造好的業績。 這個道理現在聽起來,你也許會覺得很普通。但是回到二十年前他發表這個概念的年代,企業並不是這樣想的。那時候,很多經營者沒有把自己的專長弄清楚,大家都想著要更大、更多角化,都不滿足於自己原有的生意版圖,都肖想著在別人的碗中分一杯羹。 問題是,隔行如隔山,想要投入與自己專長不符、與自己本行不同的產業,談何容易?結果是,許多企業在本行中所賺的錢,全賠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更多經營者在錯誤方向上疲於奔命,無法專注本業,反而自毀前程。 普拉哈拉德這個觀點,等於為那些失敗的多角化經營者,寫下診斷書。在那之後,大家紛紛回頭,珍惜自己的本行,參照普拉哈拉德所提出的方法,找出自己最擅長事情,發揚光大。今天,從最高層的經營者到基層的小上班族,只要多讀幾本管理書,都會懂核心競爭力的基本道理。美國如此,新興國家也是這樣。 而說到新興國家,就不能不談到普拉哈拉德所提另一個重要概念:金字塔底的商機。 誰都知道,地球上有數十億的窮人,處於財富金字塔的最下層。平常只有非營利組織會去關心,很少企業會正眼瞧他們。原因很簡單:這些人沒錢可消費,無利可圖。但普拉哈拉德說,錯了。就像他在自己的家鄉──印度──所看到的:窮人不是沒需求,只是買不起金額太高的產品。如果有一種生活上需要、又買得起的東西,他們照樣會消費。 而當這些窮人開始消費,普拉哈拉德說,個別看消費力低,但加起來,這四十億人口卻是龐大市場。誰能善用科技,努力創新,找出服務這群消費者的生意模式,就能發窮人財。發窮人財,照他看來,也是在做好事。因透過滿足窮人生活需求,也能改善貧窮所造成問題。 既能發財,又能做好事,誰不想呢?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金字塔底的財富》出版以後,許多大企業紛紛找上非營利組織合作,試圖理解窮人市場;熱心的非營利組織義工們,也一度把這本書視為強心大補帖。 然而十幾年過去,普拉哈拉德的主張帶來了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結果。喜的是,當企業瞄準窮人市場,為窮人帶來過去所享受不到的產品與服務。從汽車到洗髮精,普拉哈拉德間接催生了無數又小又便宜的產品,改善了窮人的生活。憂的,則是當大企業瞄準小窮人,有時未必是窮人之福。算盤打得精的金字塔頂端的企業,往往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對金字塔下層的人口予取予求。表面上,是這些大企業為窮人服務,實際上卻更像是窮人在被大企業搾取金錢。 搾取窮人,當然不是普拉哈拉德的本意。要改善貧窮問題,他的論點雖然不是唯一的答案,但至少喚起更多人願意傾聽來自金字塔底的吶喊聲。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