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18 06:56:05瀏覽6261|回應6|推薦20 | |
這星期,是國安基金成立十年來最風光的一刻。拿五八二億進場,淨賺了快三百億。比報酬率,不輸那些有名的投資大師。既然如此,反正國庫正缺錢,何不繼續賺下去?
當然不可。一來,國安基金的目的只是要護盤,不是要替國庫賺錢;二來,誰都知道在金融市場裡,過去的績效不是未來獲利的保證。前兩天的記者會上,陳冲與李述德雖然神色輕鬆,卻沒敢居功,沒敢拿來當政績宣揚,更沒敢說要繼續賺下去。
不僅不該賺下去,國安基金也不該存在下去。
國安基金的誕生,是「護盤文化」下的產物,是為了怕股市的激烈下跌,讓損失的股民不安,讓政府的面子難看而想出來的招數。最早,這麼做不完全不對,畢竟台股歷史尚短,產業規模不大,一下子跌太凶,的確會影響投資信心。
但今天,台股早就不再是過去的規模了。一年來,台股的總市值─也就是所有上市櫃公司加起來的股票總值─已有廿兆台幣,足以擠入全球前二十大之列。尤其,跟別的國家比起來,我們的上市櫃公司中有不少國際級的企業,產品市佔率在世界數一數二,經營與獲利也都相對穩定。假如再像經濟部長施顏祥所說的,簽了ECFA之後會有更多國際品牌出列,那麼,更該讓這些企業的實力去說服投資者,而不必靠著政府在市場上砸錢。
說到砸錢,國安基金更是給所有散戶做了最糟的示範。首先,大家都知道一般散戶理財,最忌「借錢投資」的道理。因為,借錢要付利息,少則三、五趴,多則兩位數,但進場買股票卻不是穩賺不賠的。假如投資失利,再加上利息負擔,沒幾個散戶吃得消。這也就是為什麼,金管會自己也在勸說銀行,不應鼓勵客戶借錢來投資。
但看看國安基金,其實身上沒半文,全是靠借來的錢進場的─不是拿國庫所持有的股票做擔保去跟銀行借,就是去跟郵政儲金、勞保基金、勞退基金、郵政壽險積存金等四大基金借,而且全都得付利息。像這回,有賺還好,但賠錢呢?就會像先前幾年那樣灰頭土臉。政府又豈可帶頭,示範這種壞榜樣?
其次,金管會自己的網站上有在教人買股票,明白告訴散戶們,想要穩定獲利,就要選擇優質公司「長期投資」。但看看國安基金,前年九月才進場,現在就賺了這麼多錢,要散戶如何相信長期投資才對?要如何不被短線的暴利所誘惑?
當然,國安基金的成立目的真的不是為了圖取暴利,而是要「因應國內、外重大事件」來「安定股市」。但問題是,假如事件重大到足以影響企業獲利,為什麼不能讓股價跟著下跌,硬要虛胖企業的股價?反過來說,假如事件只是造成恐慌而讓股價下跌,沒影響企業獲利─就像過去幾次台股重挫那樣─看看今天,有哪家體質良好的企業股價沒回檔?又哪需要政府出來護盤?
這就是為什麼多年來,國安基金一再引來抨擊。有人質疑這麼做是在劫貧濟富,因為擁有最多股票、受股價下跌影響最大的,通常是較高資產者;也有人指控,這給了掌握數千億資金的官員內線交易的可趁之機,給市場平添炒作的話題。
該揚棄護盤文化,杜絕這些弊端了。政府別再帶頭動不動就唯股價是問,應該鼓勵企業經營者們專心創造價值,讓股東賺股利;就算在乎股價,也要透過自己的努力經營展現績效,來護自己的盤;讓專業投資者可以用嚴謹的研究選股,選到好公司來投資,而不必老在顧慮政府的介入,扭曲了市場。至於那些沒能力選股的散戶,也可以絕了「反正可以叫政府護盤」的妄想,以為可以在政府的護盤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賺到錢。還不如遠離市場,另外打造更適合自己的致富之路。
《國安基金管理條例》裡,本來就開了一扇結束的門,明白寫著「本基金結束時,其資產與負債由國庫概括承受」。趁著現在沒讓納稅人賠錢,學學章魚哥,見好就收,走出結束的這扇門,解散國安基金吧。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