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2 07:16:43瀏覽3633|回應5|推薦26 | |
這兩天,兩份全球性調查報告同時出爐,卻在亞洲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
一份,是世界經濟論壇所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指數」。其實這次台灣的表現,沒什麼大變化──總體得分比去年高一點,只是排名被得分增加更多的英國超越,掉了一名,排第十三──但照例,還是引起媒體大幅報導,官員熱烈回應。施顏祥說,今年的經濟表現不錯,明年的成績應該會更好;劉憶如則說,她的目標是超越四小龍中的香港,擠進前十名。
但同樣是全球排名,台灣同樣落後於香港的「全球奉獻指數」,就沒見什麼官員回應,更別談發下什麼「超越香港」、「擠進前十名」的豪語了。
「全球奉獻指數」(Global Giving Index)對亞洲國家而言,的確比較陌生。這是「慈善協助基金會」透過蓋洛普的全球資料庫,針對一百五十三個國家、涵蓋世界上九成五人口所完成的研究,也是目前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一項慈善行為調查。
這項調查中所定義的「奉獻」,包含三種行為:捐錢,當義工,以及幫助陌生人。一個國家的人民這三種行為的頻率越高,這個國家的「奉獻力」也就越好。不意外,這份報告中的前十名,清一色是西方的有錢國家。台灣則在總體排名中名列七十二,雖然遙遙落後於排名第十八的香港,卻領先排八十一名的韓國與九十一名的新加坡。也就是說,跟世界比起來,不怎麼樣;但四小龍自己比,台灣人還算有愛心、肯奉獻。
而這樣的「奉獻力」,正是經濟發展漸趨成熟的國家──包括四小龍在內,接下來在維持競爭力之外,也必須同時追求的目標。
在大部分亞洲國家,談競爭力是比較自然的事。過去幾十年這樣談,現在景氣不好,更需要看看怎樣加強競爭力,來增加人民的信心。何況,政府念茲在茲的是經濟成績單,選前開支票,選後當然要努力兌現。
但很多調查已經告訴我們,以前經濟條件不好,提高競爭力、賺更多錢,的確能讓人民更快樂。問題是到了今天,競爭力的提高所能帶來的滿足感,已經大不如前。人民不再會因為經濟成長率多個一、兩趴,就明顯感到滿足。尤其,假如經濟成長的果實無法讓人民雨露均霑,得益者永遠都是少數的大財團,要這樣的成長幹嘛?
在這種被稱為「後成長經濟體」的國家,人民更在意的是公平,更需要的是快樂。很多人不再介意競爭力差一點,錢賺少一點,以換來較舒適的生活步調,較好的生活品質,較多的快樂時光。
而快樂,照蓋洛普的調查發現,可以從一個國家的「奉獻力」中看出來。
過去,一般人都以為奉獻力的高低,跟財富的多寡有關,畢竟,總是有錢人才會比較有錢有閒,才有餘力去奉獻。蓋洛普推翻了這種看法。在這份指數中排名前二十的國家,的確有一半是有錢的大國──加拿大、瑞士、美國、英國,但另一半,卻是大家平常聽也很少聽過的小國或窮國,例如此刻還在水患中受苦的巴基斯坦、中南半島上的寮國、中亞的土庫曼,窮歸窮,小歸小,都是奉獻力很高的國家。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些國家的人民,比較滿意自己的生活。蓋洛普的問卷中,會請受訪者想像一道階梯──選擇階梯的頂端,代表你正處於人生最好的狀態,選最底層,則代表你認為自己活得很糟。結果蓋洛普發現,當一個國家的奉獻力表現不好,通常也意味著人民不認為自己過得好;相反的,當一個國家有越多人認為自己處於階梯的高處,這個國家的奉獻力也會越高──即便這些國家很窮,即便它們在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指數」上的排名很難看。
談競爭力,我們已經在世界階梯的高處;但人生的滿意度,以及伴隨滿意度而來的奉獻力,還有得努力呢。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