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文聖經翻譯史(一)
2020/05/05 02:05:40瀏覽112|回應0|推薦0
中文聖經的翻譯史

第一次基督教傳到中國的首要者, 景教(Nestorianism)的傳教士是也!景教源於拜占庭帝國由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裡斯(Bishop Nestorius)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他受安提阿學院(the School of Antioch)西奧多.莫普蘇斯蒂亞(Theodore of Mopsuestia)基督論教義的教導影響。而提出基督為神,為人的二位一體論?

聶斯脫裡(Nestorius)的教導, 使自己與其它著名的教廷教會領袖發生教義上嚴重的衝突。最著名的論戰就是他和埃及亞歷山大西里爾(Cyril of Alexandria)之間的爭執, 原因是聶斯脫裡(Nestorius)拒絕教廷高舉馬利亞(Mary)神像的封號(Mother of God)。最後他被羅馬梵蒂岡以十二條咒逐(anathemas)控告; 末了, 聶斯脫裡斯和他的教派於431年, 在教廷以弗所議會中被定為異端。從那裡, 他的教派從中亞的基督教會逐漸分裂離開, 自成(原有)的東方亞述教會(the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

事實上, 景教脫離了聖經三位一體的教義, 而在教會的結構和儀式上, 與天主教教堂非常相似。那時候, 聶斯脫裡斯教(Nestorianism)也沒有任何的聖經, 他們只擁有手抄的聖經經文(拉丁語翻譯或敘利亞語翻譯)。為了擴展福音教義, 聶斯脫裡斯教逐漸東傳,先進入波斯(Persia)建立教堂,然後逐漸發展點綴在中亞和東亞每個國家中。屬靈上, 景教偏於禮儀,其對基督救贖真理是否忠實, 只有主耶和華知道。

據信, 聶斯脫裡教會可能於6世紀初, 便已進入北魏(386-534)洛陽,當聶斯脫裡斯教傳教中國時,原稱“波斯經教”,“大秦教”,後改以漢語-景教為名。直到唐朝(618-907), 景教已經紮根於首都長安, 並傳播至大唐內部的主要城市。 直到唐武宗會昌滅佛時(840-846年之間),也殃及景教的存在,景教自此漸漸絕跡(假福音的燭台已被移除)。

這就是為什麼,景教在中國傳教三百多年, 並沒有為中世紀的中國留下完整的聖經。從唐朝末期開始,中國將不會有任何基督教(新教)的傳教士出現。
但天主教教士始終絡繹不絕, 特別是1583年, 馬帝歐·里奇(Matteo Ricci)在明萬曆十年的出現。福音的亮光終於再次於中國燃起!

馬帝歐·里奇(Matteo Ricci)是何許人也? 馬帝歐·里奇(Matteo Ricco)就是擁有漢名的利瑪竇。他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穌會意大利籍神父,傳教士; 而且是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的學者。他對中國的貢獻, 可能更多會涉及在科學上的教導, 勝於宗教的傳播。就如他對歐基米德(Euclid)幾何原本的翻譯。

在我們古老歷史的朝代中,雖然有天主教的教士相繼來到中國, 但是其中一些教士可能祇是短暫數年的駐留, 或者是只為建立教區, 而沒有翻譯聖經的負擔。特別是在元朝, 蒙古統治歐亞, 天主教也包括在成吉思汗兒孫的歐亞汗國之內,大量的天主教的教士有它的便利處。在這段時間,景教也因為歐亞汗國的建立, 再次返回中土。

例如:1265年意大利基督教基督徒尼古拉·波羅(馬可波羅之父)和馬飛奧·波羅(馬可波羅之叔)兄弟抵達蒙古帝國首都大都,受到元世祖忽必必烈的接見。
1289年,羅馬教宗尼古拉四世派遣天主教方濟會神父意大利人孟高維諾(1247—1328)為北京的主教,加上隸屬各省主教7人。孟高維諾從伊兒汗國(中亞南部至西亞)走海路,經過印度,1291年到達中國泉州,於1294年進入元大都(今北京),受到元成宗鐵穆爾的歡迎,獲准在大都自由傳教。1299年和1305年分別在大都建成2個教堂,有三萬餘人入教。

明萬曆三年(1575年),奧斯定會西班牙籍修道士馬丁·德·拉達(Martínde Rada,1533年6月30日-1578年6月)在中國廈門登陸。明崇禎三年(1630年) )湯若望第二次來到北京,奉召任職歷局,協助徐光啟編修崇禎曆書。

1582年(明萬曆十年)利瑪竇被呼召前往中國傳教, 直到1610年5月(明萬曆四十八年)利瑪竇病逝於北京。在這38年間, 他為中世紀的中國翻譯, 也寫下不少福音書籍。值得一提的是, 此時歐洲的教廷仍然反對非神父, 非神學人士私下擁有聖經。因此利瑪竇只能翻譯或寫一些福音與科學的東西, 而沒有以漢文翻譯完整的聖經。

明代末期, 另一個耶穌會士(Jesuit missionary)馬蒂諾·馬蒂尼(Martino Martini)出現了。1642年,他抵達葡萄牙殖民地澳門(Portuguese Macau), 學習漢語。革年, 搬到杭州, 開始旅行,了解中國的地理和大明帝國的體制。不及兩年, 1644年4月李自成造反, 崇禎帝上吊亡(1644年4月25日)。馬蒂諾·馬蒂尼親眼看到了中國的改朝代換。

馬蒂諾·馬蒂尼經歷了南明政權明紹宗朱聿鍵的短暫統治。他親身在溫州遇見了滿洲軍隊, 剛好和南明朱聿鍵對抗,朱聿鍵的軍隊節節敗退。眼見滿洲軍隊近在眼前, 馬蒂諾(Martino)倉促的將他住房子的門柱上以紅紙,寫下了七個漢字"西域神聖法博士"住此。

在海報下,他用許多歐洲書籍,天文儀器等擺滿桌上,並在桌子上貼上主耶穌的像。當滿州士兵抵達時, 他們的指揮官對這種展示實是印象深刻,並有禮貌地接近馬提諾,且詢問他是否願意將他的忠誠轉移到新清朝這邊? 馬提諾欣然同意。 然後他們用滿族的方式剃了他的頭,他們也以滿洲的服飾和帽子取代了他明代的服飾和帽子。滿族軍隊然後允許他回到杭州的教堂, 這些滿族士兵也為他和基督徒社區提供了必要的保護。

在1651年(清順治八年)馬提諾(Martino)起程返回羅馬梵蒂岡,通過菲律賓, 挪威,阿姆斯特丹, 維也納和慕尼黑, 終於在1655年春天到達羅馬。在梵蒂岡, 馬提諾為他在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的傳教彙報。他們在漢族傳教士的養成和宗教信仰上的實際上多有討論。 特別是中國人拜祖先的習俗,羅馬梵蒂岡特別允許新基督徒仍然可以敬拜祖先。馬蒂諾·馬蒂尼(Martino Martini)雖然贏了這些答辯, 但在實際的傳教中, 清朝傳教的問題卻不僅僅如此而已,這妥協也完全違反了聖經的訓誡, 包括敬拜孔孟的讓步。

在1658年馬蒂諾·馬蒂尼(Martino Martini)返回中國杭州的教堂。他開了始植堂與傳教的活動。在1659-1661年之間, 馬蒂諾開始建造三間整個中國最美的本堂教會。1661年, 他死於霍亂時教堂尚未建好。歷史評估馬蒂諾·馬蒂尼在明末,清初在中國的貢獻, 仍然是他在旅行之間,對中國地理山川的著述。他也沒有留下任何漢文的聖經翻譯。

古代的中國比其它任何國家都強大, 且人口眾多, 直到乾隆之後。特別在清朝後期,國家積弱, 歐美東洋的船堅炮利,外強壓境; 耶穌會傳教士跟隨殖民地的趨勢進入了中國。十九世紀, 最有名的傳教士當屬於羅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rison)。

羅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rison, 1782年1月5日至1834年8月1日)是盎格魯,蘇格蘭基督教新長老會的教傳教士,他也是葡萄牙殖民地澳門,清朝廣東和荷蘭殖民地的馬六甲的傳教士。同時, 羅伯特·莫里森還是一博學的漢學家(Sinology),詞典編纂者(lexicographer)和翻譯者(translator)。他被認為是“英華文學之父-Father of Anglo-Chinese literature”。

英國長老會教派的傳教士莫里森以在中國的傳教工作而著稱。經過25年,他將新約聖經翻譯成中文,並為包括蔡高,梁發和昂宮在內的10位中國信徒傳講基督的福音。莫里森首先將聖經翻譯成中文,併計劃盡可能廣泛地免費的分發聖經,這與以前從未出版過聖經的羅馬天主教傳教士大不相同。他對中國傳教急切地熱忱, 經歷千辛萬苦, 最終在1807年9月4日到達澳門(清仁宗嘉慶十一年)。

公元1804年, 羅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rison)加入了倫敦宣教會, 同時他被呼召獻身於基督宣教的服侍事工。在這段時間裡,莫里森被非洲和中國兩者之間的選擇,作為可能的服務領域而煩擾。他持續的祈禱是:"願上帝把我派駐到困難最大的佈道區裡,而且在人類看來,是最無法克服的地方去。"

羅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rison)於1807年1月8日在倫敦的蘇格蘭教會受命,並定意前往中國宣教。莫里森取道美國紐約市, 乘三叉戟號, 在海上航行113天后於1807年9月4日抵達澳門。

莫里森到達澳門之後, 才發現有很多的障礙阻止他進入清朝的領地宣教。
1).政府禁止中國人向任何外國人傳授漢語,違者處以死刑。
2).除了貿易目的外,沒有任何的外國人可以留在大清的領土內。
3).澳門的羅馬天主教傳教士受到葡萄牙人的保護,將煽動民眾反對基督教傳教士, 並將對羅伯特·莫里森充滿敵意!

結果幾天之內,莫里森被澳門羅馬天主教當局驅逐,他別無選擇, 只能前往廣州市郊區的十三行, 假裝他是美國人住在那裡。苦於內外交迫,莫里森終於在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獲得了一個翻譯的工作。上帝保守他, 通過這項工作,他終能進入廣州,宣教的事工也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緩慢地展開。

(To be comtinued)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remiah052111&aid=13269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