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永恆的空間:尋訪24個世界遺產建築》書摘(一)
2007/09/23 16:20:34瀏覽752|回應0|推薦0

1.羅馬競技場
Colosseo Rome, Italy/Vatican
■世界遺產名稱
羅馬歷史地區,羅馬城中受梵蒂岡管轄享有治外法權的建築和聖保羅教堂
■登錄年份
1980、1990



混凝土構造之最
古代羅馬人能活用混凝土構造的事實,廣為世人所知。水泥、砂石等骨材加入水攪拌後會變硬成為混凝土,即使再浸水也不會溶解,這點特性和黏土或是磚造的構造極不相同。在羅馬城中,至今仍為世人稱頌的雄偉建築──羅馬競技場,是個橢圓長軸187.7公尺,短軸155.6公尺,周長527公尺,高度48.5公尺的巨大混凝土構造。羅馬競技場的牆面表層使用石灰華(Travertine,一種義大利產的大理石),內部則由無鋼筋的混凝土填充而成,於提圖斯皇帝(Titus)在位期間完成(譯註:羅馬競技場最早由維斯帕先皇帝(Vespasian)下令修建,在其子提圖斯皇帝在位期間完成),西元80年建成之時,還特地舉行為期一百天的慶祝活動。羅馬競技場原文名稱Colossus,原意是巨像,因為周邊有哈德良皇帝(Hadrien)建造的尼祿帝巨像(Colossus Nero)而得名。

這種設施即稱為「圓形競技場」或是「鬥技場」,劍士之間的決鬥或是人和非洲猛獸的戰鬥都在這裡舉行。其中,橢圓形的競技區稱為Arena,原意為砂,是為了吸收戰鬥中造成的血水,而在整個地面上鋪上砂。

競技區周圍是一層層如缽狀的觀眾席看臺,約莫可容納45,000名觀眾。最上層還設有站席,站席約可再容納5,000人。觀眾席的外牆上方設有柱廊,天熱時會在柱廊上懸掛天篷以遮陽。而架天篷的技術乃應用自羅馬海軍張帆的技術。

在這座競技場上舉行的劍士比鬥持續有404年之久,後來競技場因遭逢羅馬帝國瓦解和地震災害等事故而受到損害。在中世紀11至12世紀之間,競技場內部成為許多人們的居所,但建築物本體也因而被破壞。不過,羅馬競技場真正快速的崩壞頹圮,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後,由於競技場使用的石灰華大理石材是極佳的建築材料,這些大理石於是被人大量地搬運到其他地方,供興建新建築物使用。

羅馬競技場的外牆構成
羅馬競技場是很多運動設施,比如足球場或是運動場的原型。但是此建築物的影響力不僅如此,還遍及到其他領域且延續至今。

羅馬競技場的外牆共有四層,一層到三層是拱型結構所建構而成。整體建築的構成語彙由下層至上層分別是多立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組合柱式四種。所謂的柱式是指柱身和其上部柱頭的形狀以及比例的樣式,從古希臘沿用至今,是古典主義建築的基本構成要素。

羅馬競技場的外牆可說是拱型結構和柱式組合的範本,同時也是堆砌複數樓層手法的典範,這樣的建築手法影響了文藝復興之後的很多建築物。如果沒有羅馬競技場的話,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建築或是19世紀的官廳建築,可能便會是完全不同的建築樣式。

拱和拱圈結構
羅馬建築是利用拱、拱圈和圓頂三種結構方式組合而成的混凝土構造。拱是由石頭堆砌成的安定半圓形開口,利用拱結構可以做出窗和入口。連續的拱結構則成為弧形頂的拱圈,拱圈可以運用於房間或是通道部分。將拱結構迴轉則形成圓頂,使用半球體的圓頂可以讓建築物內部空間變得更寬廣,並營造出特殊的場所效果。

羅馬人利用在地可取得的石灰岩和黏土,做出混凝土和磚,因此即使帝國的範圍不斷擴張,也可在新的領地就地取材進行興建工程。雖說高級的建築材料和精緻的裝飾石材仍是由羅馬直接運送來,但是大部分的建築結構體都還是現地取材所建造的。這便是羅馬帝國即使越來越向外擴張,但是本身的文明還是能繼續被保留的主要因素。

舉重機械(1)
羅馬人為了要將笨重的石塊和建築材料搬到高處,因而研發了舉重機械。他們先在長形木材上繞上繩索,一端綁上建材,再使用滑輪捲動繩索將建材舉起。古代羅馬的建築家維特魯威在著作《建築十書》的第十書中,針對舉重機械有詳盡的解說。這種舉重機械的原理被稱為桅索動臂起重(Guy Derrick),一直到1950年代,日本的建築工程都還使用此法。

模板(2)
建造拱結構時必需使用模板。由於在整體完成之前,拱結構都是呈現不安定的狀態,因此需要使用模板來加以固定。最初由兩側開始堆砌石塊,並在中央頂部的要石(Keystone)放置後,拱結構才算完成。

拱和柱的組合(3)
羅馬競技場整體建築體是由拱結構所組成,建築立面再裝飾以柱型語彙而成。如何控制拱的頂點和柱的高度一致,而讓建築物整體的構成協調,是超乎一般想像的困難。正因為如此,羅馬競技場被譽為拱結構和柱式語彙的組合典範,更成為文藝復興之後許多建築家的研究對象。

古代的電梯(4)
羅馬競技場有許多特別的設計。為了讓人和動物在競技區登場,而在其下方設置有宛如迷宮一般的通道,並且使用繩索裝置將地下通道中的人或動物運送至地面競技區。藉由捲動的繩索,可以因此產生各式各樣的動作。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fersonlu&aid=125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