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養孩子,你只需要一捲膠帶!》書摘(一)
2013/10/22 09:54:22瀏覽770|回應1|推薦43

 

灌溉雜草
你的關注正是問題所在

成功的關鍵在於將心思放在我們渴望得到、而非害怕的事物上。
-布萊恩.崔西(Brian Tracy)

你的關注焦點會帶給你更多回饋。
-薇琪.霍佛


在教養子女課程中,我會做一項刺激又強效的練習,藉此幫助家長瞭解以下三者的連結:孩子的行為、父母處理這種行為所運用的策略,以及其中的互動可能讓情況惡化而非改善。

我要求坐在下面的家長大聲喊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出哪些討人厭、惹人嫌或令人抓狂的行為,而我則拿出一張大大的白紙,把這些行為寫在左半邊。這麼做是要鼓勵家長敞開心胸,承認他們的確把孩子表現的諸多行為放在心上,並且迫不及待想要擺脫。藉由這樣的團體活動,家長見到自己並不孤單,因此感到如釋重負。

有時候,這份清單的內容會暴增,短短幾分鐘就輕易列舉了二、三十項行為。另一些時候,來上課的家長比較謹慎保守,需要稍微敦促才能讓他們敞開心胸,開始對我大吐苦水。無論如何,我們最終都會記下一大串動詞,讓家長聞之畏縮、頷首、搖頭,或是給予一聲「阿門」以示贊同。

在這份問題行為清單的旁邊,我畫了一株細微雜草,從清單的底部一路蔓延到最頂端。我請家長把這些討人厭的行為(甚至是他們實在無法忍受的那幾種)想像成一株株剛萌芽的小雜草,一開始根本沒什麼好緊張。

接下來,我請家長喊出他們用來處理這些行為的策略、技巧及工具。我再次將他們所說的記下來,寫在白紙的另一邊。接著,我說明這項練習的目的:「假如列在白紙左邊的行為是雜草,請你們猜猜看再告訴我,列在右邊那些你們使用的策略、技巧和工具又會是什麼?」

課堂上出現短暫的靜默,然後毫無預警地,總是會有家長大聲喊出:「是肥料嗎?」

沒錯,各位用來對付那些惱人行為的所謂教養策略,的確就是肥料。接著,我協助他們完成連結:各位家長,你們的關注焦點,無論是好、是壞、不經意、不受注意、未經計畫、反射性、憤怒、美化包裝過、真心誠意等等,全都成了肥料,讓那些雜草有機會生根茁壯,進而侵入整個家庭。沒有你規律又持續的照料,它們根本無法生長。立意本善的家長啊,你悉心照料的正是你無法忍受的雜草。

從家長的立場來看,我知道這話似乎不合常理,然而,這正是問題的一部分。我們學到,好父母會盡一切所能戒除孩子的「壞」行為。假如第一項技巧無法糾正那種行為,父母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努力及關注找出另一種技巧。負面、不良、討人厭、有問題或挑釁的行為等同於雜草,無效的教養技巧則等同肥料,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這時候,家長自然會想到那些討人厭的行為一開始是怎麼發生的。然而,首先要讓家長瞭解的是,那些討厭的行為只不過是意外發生的。

種植雜草

還記得你將第一個孩子抱回家的情景嗎?是否記得你有多麼想抱緊孩子,凝視那雙眼睛,持續地灌輸母愛,即使真的需要起身沖個澡?還有,當你終於放下這個甜蜜的包袱,衝進浴室洗個非洗不可的澡時,卻發現自己不下十來次探出頭聆聽嬰兒監視器的聲音,以防寶寶醒來時要找你。當小寶貝第一次哭鬧,你可能做了大多數新手父母會做的事:跳起來,衝進房裡,火速抱起你的小天使,然後開始呢喃低語,向寶寶保證你真的一直在關注他!

在這段文字中,你能輕易看出,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有多急於付出關注,藉由輕噓、哄睡和安撫讓孩子開心、安靜又滿足。別誤會我的意思:這樣再合理也不過了,因為小嬰兒只能藉由幾種簡單的聲音來溝通。然而,這種傾向卻造成後患無窮。 

打從一出生,孩子便同時進行兩種行為:

1.無意識地發展出某些行為,確保他們的主要照顧者能快速即時地給予照顧,直到他們能獨立照料自己為止。孩子會不斷訓練父母,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2.在家庭中建立他們的地位或角色。在嬰兒階段,父母在無意間是協助發展或摧毀某些行為,端看他們把關注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哪一種行為上。得到最多關注的行為會繼續發展,受忽視的行為則會逐漸消失。孩子在家庭結構中所發展出來的角色,無論是好是壞,最終都會在他接觸外面的世界時,決定他如何看待自己。換句話說,這將成為孩子的自我完美形象。

明白孩子的狀況也許能讓你更容易瞭解,他們的某些特定行為並非只是惹人厭、把人惹火或使壞而已。假如你能明白行為背後的動機,你的情緒負荷量很可能會降低,並且在與孩子互動時,發展出一種清晰平靜的新感受。

究竟是誰在訓練誰?

讓我們繼續來談急於安撫嬰兒哭鬧這件事。一開始,孩子會做任何事來贏得父母的注意,這是他們的生存手法。很顯然地,在這個階段,他們需要完全仰賴他人;假如他們找不出方法讓父母前來照顧他們的需求,便無法生存。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強烈的動機,讓他們發展出一種行為模式,好讓父母奔向他們身旁。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原始,不過,事實的確如此。

因為出於天性要保護這種無助的狀態,父母一聽見新生兒的咿呀聲便拔腿衝過去,而不去管哭鬧的真正原因為何。於是,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很快地被訓練出即時反應,提供特別的關注,即使那並非出自嬰兒的基本需求。最後父母會注意到,只要他們嘗試把嬰兒放下來,嬰兒就會開始哭鬧,彷彿「知道」媽咪就要把他放下來了。父母在此時承擔起讓哭鬧停止的責任,並且保證給予這種行為超乎必要的注意力。

第一株雜草(不必要的哭鬧)不是那麼討人喜歡,它的根部只有一丁點兒,不過,很快便會長成一種習慣。假如每次嬰兒哭鬧,母親就立刻做出回應,日後每回幼兒或學齡前孩子一哭鬧(這時聽起來比較像是佯裝啼哭了),她通常會繼續立即回應。我們常見家長開始感到受困於這種情況,於是編些「故事」,把自己將兩歲孩子像嬰兒般成天抱在手上的決定加以合理化。

我的重點是孩子哭鬧時你不該去抱他嗎?當然不是了。你可以去抱他,許多家長都這麼做,不過父母親要注意,這種行為是在培育一株未來的雜草。到了最後,對每位家長而言,衝過去立即反應的決定會開啟光合作用的循環,讓幼苗開始發芽。一開始,父母就必須多注意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抱孩子沒什麼大不了,不過,一個三歲孩子還離不開母親身邊,睡覺時要擠在父母中間,而且除了母親之外拒絕讓別人照顧他,問題便出現了。當然了,這並非母親在孩子一哭鬧便飛奔過去的初衷,不過,一株小小的雜草就是這麼輕易地竄升茁壯,其效應開始在真實世界蔓延:要出門格外困難,出去吃晚餐簡直是噩夢一場,而各種需要母子分開的出門場合更是累壞人,既沒必要又不健康。

請記住,孩子幼小時聽不懂我們說的任何話。不過,他們能懂我們的肢體語言、反應、語氣及態度。假如孩子的目的是呼喚父母前來,那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對孩子來說都是合理的手段。孩子從父母接收到的反應越大,就越有可能繼續做出這種行為。這不是心懷惡意,也並非精心算計,更不是有意要逼瘋你;這單純就是因果關係。

 

摘錄自沐風文化最新出版《教養孩子,你只需要一捲膠帶!超強老媽的「膠帶教養術」,讓你的孩子不再是媽寶,不當靠爸族!》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fersonlu&aid=9120290

 回應文章

*惜ㄦ*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0/28 11:09
來問安..閱讀好文章..感恩喜悅~足感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