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哪個醫院合適?
2015/12/16 22:55:56瀏覽9187|回應9|推薦51

回台接續照護爸爸的醫療事宜之後,我很快覺察不對勁之處:爸爸沒有「主動」求醫!

以往除了健保提供的老人年度體檢,還有因甲狀腺功能低下,每三個月必須驗血、拿藥之外,他很少和醫院打交道。

八月以來,他食慾不振,體重銳減,不時咳嗽,媽媽要他去看醫生,他一直沒動靜。

無奈的媽媽只好替他掛號,帶著他去附近市立聯合醫院的仁愛分院,從耳鼻喉科,腸胃科到胸腔內科,X光加上斷層掃描,發現左肺的陰影。醫生建議穿刺,或是找第二個醫生評斷。

妹妹有個朋友住在台北榮總附近,之前她的先生因肺腺癌曾在那裡接受手術和治療,熱心的願意替爸爸掛號。

榮總離家有段距離,爸爸原本不想去。媽媽和我們勸說他就是去這麼一次,他勉強答應了。

沒想到,胸腔外科主任一讀帶去的資料,馬上要他住院,接受更詳細檢查。媽媽慌了,詢問爸爸意見,爸爸不知有否聽明白,只是胡亂點一下頭。

這一住,就是三個禮拜。各樣的檢查做了,沒有肺炎,沒有肺結核,腦部、骨頭也沒有癌擴散跡象,而最離奇的是肺腫瘤的穿刺,居然取不到癌細胞。唯一情況是白血球指數居高不下,每天的抗生素注射也似乎無效。

爸爸不耐煩了,即使白血球指數仍然不正常,醫院也只好讓他出院。

妹妹轉而安排他去台大醫院接受超音波穿刺,檢查確定是癌病變,於是開始在那裡的放射治療。

我抵達台北時,爸爸剛從榮總出院。

陪同他在台大醫院的就醫和放射療程時,我觀察,馬上發現爸爸並沒有「主動參與」他自己身體的治療。

雖然不可思議,卻是事實。我不知這是他個人的狀況,還是家裡有長輩生病時,家屬多少遇到的情況?

從起頭被媽媽帶著到市立醫院遊走各科,接著莫名其妙(按他自己的說辭)住進榮總,到被帶去台大醫院看胸腔內科和腫瘤科,爸爸好像就是「被動的」隨著家人的安排而行。

每次就醫,因為重聽,即使戴著助聽器,他卻是閉口不言,醫生於是都直接跟我們對談;爸爸就遊目四顧,或是面無表情、低首垂眼,好像身體有恙的不是他。

甚至確診後,他聽了我們的轉述,還說:「你們看該怎麼辦,我配合就是!」

這話聽起來就不很合理。應該是他要怎麼就醫,我們配合他的治療,帶他出入。怎麼變成他來「配合我們」?

話說是要配合,然而給他營養品,他拒吃;每天必須去作放療,他覺得很麻煩,好像是我想外出,他勉強跟隨。

因為體虛、感染,再次住院之後,我覺得爸爸這樣的被動心態不能再持續。

住院期間,爸爸自己問,是否後續的治療能轉到仁愛醫院?

我幫他詢問主治醫生,知道這所醫院有同樣的直線加速器放療設備,他們也願意評估爸爸的情況,再提出治療方案。

我將爸爸在榮總和台大的病歷全轉交仁愛的醫生,並且聲明全然尊重他們的評估和診療,而非要他們接續台大的治療方式。

決定轉診之後,我跟爸爸嚴肅的說:「這是你的決定,因此你自己要遵照醫生的指示,我們配合你。我們可以幫你聽醫生敘述,但是有問題你自己要問!」

腫瘤科醫生要跟我們會談時,我把坐在輪椅上的爸爸安排在醫生正對面,要醫生直接跟他說明病況和療程;爸爸首次聚精會神的聽著。簽署同意書時,也是讓爸爸自己簽名。不像之前,任何治療同意書都是我們代簽。

在仁愛醫院治療的癌患不多,醫生從容的用半個多小時對我們仔細描述,並且針對爸爸虛弱狀況,減少每次的放射劑量,拉長療程,也稍微更動照射位置,讓他身體能夠承受。

相對於台大醫院的醫生,除了看診,可能還要教學,雙重職責,無太多時間給病人是必然的;爸爸的疾病不是罕見偶例,醫生就是照標準療程(SOP)進行,然後約略說明,因為外面還有一堆人候診,醫生也是很辛苦的。

轉診之後,爸爸的情況有很明顯改變。

首先醫院離家近很多,加上腫瘤科病人輪候有彈性,有時早到,放射師就讓爸爸先接受照射,每天來回不到一個小時。不像之前去台大,即使只是十分鐘療程,加上等候和來回,近乎兩個小時。

醫院小,讓爸爸心情似乎放鬆不少。台大的病患多,從大門進去到地下二樓的放射科,一路我推著輪椅,必須穿過大廳和走道的重重人潮,如是來回,精神上不敢怠忽。

加上治療時間的更改。在台大只有下午的空額,爸爸每天睡到將近十點起來,早午餐併合的吃,質和量都不夠。下午三點出門,回家已是暮色蒼茫,身體疲累,吃不下晚餐,拖到八點多才勉強進食,如是循環,身體更差。

現在改在早上九點,爸爸必須早起吃早餐,漱洗完出門,回來後還可以吃點心。午晚餐也能準時而吃,午後小睡,醒來還能享受下午茶。他的體力和體重很快都有提升。

之前,我們如果早上必須出門辦事、購物,心裡總是懸念而匆匆忙忙的,整天仿佛就是為下午那十分鐘的療程。現在回家後,很有餘裕去做其他事情。

我在此並非對醫院作比較,因為我碰到的每個醫生都很專業而敬業,也衷心感謝他們。畢竟爸爸的病況是在台大檢查出來的,但是後續的治療是否還必須在那裡?

我發現,至少對於我爸爸這樣年老的病患,一個他比較熟悉的環境,而設備也同樣齊全的社區醫院(community hospital)也許更適合他。

此外,在療程追蹤上,台大醫院是每兩個禮拜才有腫瘤科醫生的門診,而仁愛醫院是每個禮拜都有醫生門診,量體重,加上每個禮拜五驗血,檢查白血球指數,還有護理師和營養師定時給予口頭和書面提醒。我想,如果台大當時有驗血,應該馬上知道爸爸的白血球已經飆高,有感染現象,需要緊急處理。

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心懷感謝。我讓爸爸明白,重新治療,是父神給予他再一次機會去面對和明瞭他的身體病況和治療過程;因此他的配合,是對上帝負責。

再次要去治療的前一天,我說:「爸爸,上帝如果要接你離開世間,我們沒話說。但若是祂要讓你活命,你卻不肯照祂的意思顧養身體,那就是得罪祂。所以現今,你即使只是簡單的吃喝,也是順服上帝的心意。」

我繼續又說:「基督徒的照顧身體,和一般人的養生觀念不一樣。我們裡面有耶穌基督賦予的新生命,而身體的舉動是來顯示這個生命,因此我們保養顧惜身體,是為基督的生命而效力。我們或生、或死,都是因著耶穌基督。」

爸爸點點頭,看著我放在他面前,有他簽名的治療同意書,讀著上面的文字,似乎準備好,要認真走這段必須的療程。-

-----------------------------------------------------------------------------

PS 1:從照護爸爸就醫的過程,我學習到,每個行動或是抉擇,不管大小,就算日常的飲食,到醫療處理,我一定要先和他溝通清楚,最後讓他確知,是他自己的決定,他也要承負抉擇的結果;而不是像之前,家人為他做了安排,然後才告知哪天要帶他去哪裡,作什麼。也因此他多半茫然懵懂的跟著進出。

家人原先心意是好,看爸爸身體虛弱,不想要他再承負心態的焦慮,卻也是剝奪他「該有的」主動積極心志(因為他還是有這些辨識能力),去處理他自己的身體狀況。

我也告訴爸爸,八月時他的「「不採取行動」,其實也是一種「抉擇」。不同抉擇帶來不同後果。

PS 2, 我個人以為,台灣的健保體系很好,算是顧全社會大眾,轉診也方便。但因為「家醫」(family doctor)方式還未普及、落實,病患如果有緊急需要,只能送往急診室,或是自己猜測、判斷而在醫院游走各科;而不是詢問家醫,由家醫轉介該看哪個專門科醫生。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hen50&aid=39108269

 回應文章

天路(今日當如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充滿智慧的分享!
2016/01/31 02:18

實在不應該迷信大醫院!

因為合格的醫師都經過足夠的學習與訓練,才能職業,

反而是時間與環境,多少影響了醫療品質功能。

貞吟是有屬天智慧的好女兒~


曉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5/12/20 09:15

美國和香港的家庭醫生制度, 優於臺灣, 遇到了特殊病情, 有位家庭醫生商量, 心理踏實些

但是以一個病患要經過的路程, 除了剛開始的不踏實感之外, 其實, 大致不差, 甚至在時效上更快更方便呢

等看病, 等一兩個小時, 卻只見醫生一兩分鐘, 舉世皆然

祈求的是能遇到良緣

妳說到了一個重點, 病人除了要有知的權利之外, 也要參與一些決策過程!

主內平安!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2-21 20:17 回覆:

發現如果病患本身不做決策的話,有時家屬會因為意見不同而起爭執,例如有的人喜歡中醫,有的只相信西醫,於是對於療程有不同建議,然後又會因為治療的果效而互相指責。或是病患自己不抉擇,凡事仰賴家屬,然後卻不配合就醫,也產生不必要的麻煩。這都是在治病過程中該避免的遺憾。


陳正華 牧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18 23:31

唉,老人家真是各有不同的個性!

像我老爸住院的時候,啥也不管,見了醫生護士、任何人,他只是笑咪咪,大部分決定,他都要我和弟弟幫他出主意。

而我老媽則不同,兩眼亮晶晶、仔細傾聽,凡事躬親。不單是醫生護士,連病房進來一個打點滴的或換床單的隨便說一句話,她都一定要我們翻譯給她聽。

這倆老,各有各的可愛和煩惱...

貞吟真的是不容易、好辛苦...

知道主時時刻刻與您同在,

我們必以禱告為您托住!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2-19 22:33 回覆:

如果你爸爸以前容許你們做決定,而他願意接受你們的決定,那是最好的。

我爸爸自己做決定慣了,現在許多醫療事宜擅自幫他安排好,他其實心裡很抗拒,但又不知如何表達,所以在他可以'主動'的飲食上就下意識採取'不合作'。現在他態度好多了,要吃什麼,要吃多少,先和他溝通好,他也知道自己必須為身體情況負責。

但是我相信,這是多人為他禱告的結果,讓他內裡的新生命開始在成長,引導他的抉擇。謝謝陳傳道的代禱。


淵靜 / 身體欠安離開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18 23:00
現在的醫學發達,能在大醫院且患者不少的醫生,看診方面的差別應該不大,只要令尊覺得哪個醫生對了他的"味口"那就是他老人家的醫緣,患者的心理才是最重要的醫生喔!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2-19 22:43 回覆:

非常同意你說的,老人家的心態是就醫過程需要考慮的。

家人可能以為往所謂最好的醫院,找所謂最好的醫生,是為病患著想。其實他們心裡如果抗拒,或是環境讓他們緊張,醫療效果也會受到影響的。

我自己目睹換到仁愛醫院之後,爸爸的情緒整個明顯放鬆,態度上主動多了。


汪小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18 22:46

家中有長輩父母親的,總有一天會遇到生,老,病,死的關卡...。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2-19 22:43 回覆:
我們自己也是啊!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小
2015/12/18 12:32

人說老小老小, 許多人把老人當小孩, 特別是聽力與記憶不良的老人, 若再加上老人任性而為, 照顧的兒女普遍幫父母來做~ 就像孩子小時, 許多父母沒有耐性, 也要求品質, 索性自己來比較快~

貞吟的這一系列病房日記, 讓我學習不少, 病人除非已無意識, 否則, 病人也有病人的權利與義務, 簽字是一種對自己與身體負責的行為!!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2-19 22:52 回覆:

如果我們求快,很多事務都幫孩子做,例如從小每天的收拾玩具,整理床鋪,甚至一切家事參與都不讓他們插手,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也不能怪孩子長大了懶散,不協助家務。

至於對待父母,有時他們聽不清楚,看不明白,學習速度也慢很多,資訊也沒有我們多,我們可能求快,求效率,就急速幫他們做,結果他們不是變得凡事依賴兒女,自己放棄學習或者做抉擇;就是表面勉強接受,心裡抗拒(畢竟他們覺得自己還是長輩),這些情況都會加重兒女的負擔,而且兒女做決定慣了,也會要求父母'聽從',如果父母不遵從,兒女心急,衝突就出現了。


大海(穿新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17 12:30
現代西醫醫療手續都是SOP。所以醫院的選擇以就近方便為主要考量是正確的。 如果有一天,貞吟自己成為輪椅上的絕症病患。 貞吟會用什麽態度來面對呢? (可能貞吟會不斷禱告吧。。。我想)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2-17 14:42 回覆:

基督徒禱告,和選擇合適醫療,沒有衝突。而以現今醫療之進步,肉體的'絕症'似乎很少了。

然而醫療也只是針對肉體病症,而非能更新靈魂。比較起來,靈魂仍然處於'絕症'的人可能更多?!

身體能得到醫治,繼續承載並且為基督的生命效力,彰顯神恩典的作為,這是很好的;如果神的心意是讓身體的作用告一段落,收回氣息,生命就回歸永世,也是好的無比。

人們常以為看得見的界域才是存在的天地。但是按照聖經,神所造的,除了我們肉眼可見的界域,還有眼睛看不到,卻是存在的界域(invisible territory),在那裡,人不需要目前我們在世上需要的肉體,卻仍然是生存著。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17 12:18

老媽媽説仁愛是市立醫院,很好的醫院,設備也新,醫護人員都很好,住院醫生也很盡責。

榮總從東區去太遠,東區還有空總,私人有宏恩,長庚、博仁醫院。除了有特殊病況,被𨍭診去台大,一般不用去台大,急診等待太久會出大事,小事變大事。而且太多病人,更容易感染。

老媽媽説,台北的市立醫院的水準比美國郊區的社區綜合醫院好多了!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2-17 14:55 回覆:

我也是覺得我爸爸那些日子每天進出台大,一路來回經過太多病患,尤其必須要經過拿藥的藥局所在(不知台大醫院做內部路線流程設計時為何沒有考慮這些),那裡等候的人實在多,多少也會觸及病毒細菌。他那時身體又特別虛弱。

台北的醫療資源太多,從國立,市立到私立,方圓幾里內應該都找的到醫院,這可能是鄉鎮區缺乏到資源。

我個人也覺得台北仁愛醫院的醫生,護理師都很盡責,親切。對於病患或是家屬的詢問都耐心回答。去年陪同朋友去市立和平醫院,感覺也是很好。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17 09:31

在東區,仁愛醫院很好。去台大,除非仁愛轉診。

會好轉,加油!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2-17 10:29 回覆:

回台北的隔兩天,我爸爸曾因為極度不舒服,妹妹帶他去台大急診室。我見識到台大醫院的忙碌,在急診室要等待一段時間(那天是週末早上,等了約兩個多小時),病人很多,走道上也滿滿的病床,等著看當天的輪值醫生。以致後來幾次他需要急診,我決定就近送到仁愛醫院。

像那天晚上他白血球高達兩萬,如果到台大醫院,不知要等多久才能處理,而且要入住台大醫院也不容易。我觀察,社區醫院的醫療人員和設備素質也是很好。最重要的,病患本身的心態和適應也要考量。我曾問過爸爸對於去台大的感覺,他說,覺得那是一個對他而言很陌生,讓他很緊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