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16 22:55:56瀏覽9233|回應9|推薦51 | |
回台接續照護爸爸的醫療事宜之後,我很快覺察不對勁之處:爸爸沒有「主動」求醫! 以往除了健保提供的老人年度體檢,還有因甲狀腺功能低下,每三個月必須驗血、拿藥之外,他很少和醫院打交道。 八月以來,他食慾不振,體重銳減,不時咳嗽,媽媽要他去看醫生,他一直沒動靜。 無奈的媽媽只好替他掛號,帶著他去附近市立聯合醫院的仁愛分院,從耳鼻喉科,腸胃科到胸腔內科,X光加上斷層掃描,發現左肺的陰影。醫生建議穿刺,或是找第二個醫生評斷。 妹妹有個朋友住在台北榮總附近,之前她的先生因肺腺癌曾在那裡接受手術和治療,熱心的願意替爸爸掛號。 榮總離家有段距離,爸爸原本不想去。媽媽和我們勸說他就是去這麼一次,他勉強答應了。 沒想到,胸腔外科主任一讀帶去的資料,馬上要他住院,接受更詳細檢查。媽媽慌了,詢問爸爸意見,爸爸不知有否聽明白,只是胡亂點一下頭。 這一住,就是三個禮拜。各樣的檢查做了,沒有肺炎,沒有肺結核,腦部、骨頭也沒有癌擴散跡象,而最離奇的是肺腫瘤的穿刺,居然取不到癌細胞。唯一情況是白血球指數居高不下,每天的抗生素注射也似乎無效。 爸爸不耐煩了,即使白血球指數仍然不正常,醫院也只好讓他出院。 妹妹轉而安排他去台大醫院接受超音波穿刺,檢查確定是癌病變,於是開始在那裡的放射治療。 我抵達台北時,爸爸剛從榮總出院。 陪同他在台大醫院的就醫和放射療程時,我觀察,馬上發現爸爸並沒有「主動參與」他自己身體的治療。 雖然不可思議,卻是事實。我不知這是他個人的狀況,還是家裡有長輩生病時,家屬多少遇到的情況? 從起頭被媽媽帶著到市立醫院遊走各科,接著莫名其妙(按他自己的說辭)住進榮總,到被帶去台大醫院看胸腔內科和腫瘤科,爸爸好像就是「被動的」隨著家人的安排而行。 每次就醫,因為重聽,即使戴著助聽器,他卻是閉口不言,醫生於是都直接跟我們對談;爸爸就遊目四顧,或是面無表情、低首垂眼,好像身體有恙的不是他。 甚至確診後,他聽了我們的轉述,還說:「你們看該怎麼辦,我配合就是!」 這話聽起來就不很合理。應該是他要怎麼就醫,我們配合他的治療,帶他出入。怎麼變成他來「配合我們」? 話說是要配合,然而給他營養品,他拒吃;每天必須去作放療,他覺得很麻煩,好像是我想外出,他勉強跟隨。 因為體虛、感染,再次住院之後,我覺得爸爸這樣的被動心態不能再持續。 住院期間,爸爸自己問,是否後續的治療能轉到仁愛醫院? 我幫他詢問主治醫生,知道這所醫院有同樣的直線加速器放療設備,他們也願意評估爸爸的情況,再提出治療方案。 我將爸爸在榮總和台大的病歷全轉交仁愛的醫生,並且聲明全然尊重他們的評估和診療,而非要他們接續台大的治療方式。 決定轉診之後,我跟爸爸嚴肅的說:「這是你的決定,因此你自己要遵照醫生的指示,我們配合你。我們可以幫你聽醫生敘述,但是有問題你自己要問!」 腫瘤科醫生要跟我們會談時,我把坐在輪椅上的爸爸安排在醫生正對面,要醫生直接跟他說明病況和療程;爸爸首次聚精會神的聽著。簽署同意書時,也是讓爸爸自己簽名。不像之前,任何治療同意書都是我們代簽。 在仁愛醫院治療的癌患不多,醫生從容的用半個多小時對我們仔細描述,並且針對爸爸虛弱狀況,減少每次的放射劑量,拉長療程,也稍微更動照射位置,讓他身體能夠承受。 相對於台大醫院的醫生,除了看診,可能還要教學,雙重職責,無太多時間給病人是必然的;爸爸的疾病不是罕見偶例,醫生就是照標準療程(SOP)進行,然後約略說明,因為外面還有一堆人候診,醫生也是很辛苦的。 轉診之後,爸爸的情況有很明顯改變。 首先醫院離家近很多,加上腫瘤科病人輪候有彈性,有時早到,放射師就讓爸爸先接受照射,每天來回不到一個小時。不像之前去台大,即使只是十分鐘療程,加上等候和來回,近乎兩個小時。 醫院小,讓爸爸心情似乎放鬆不少。台大的病患多,從大門進去到地下二樓的放射科,一路我推著輪椅,必須穿過大廳和走道的重重人潮,如是來回,精神上不敢怠忽。 加上治療時間的更改。在台大只有下午的空額,爸爸每天睡到將近十點起來,早午餐併合的吃,質和量都不夠。下午三點出門,回家已是暮色蒼茫,身體疲累,吃不下晚餐,拖到八點多才勉強進食,如是循環,身體更差。 現在改在早上九點,爸爸必須早起吃早餐,漱洗完出門,回來後還可以吃點心。午晚餐也能準時而吃,午後小睡,醒來還能享受下午茶。他的體力和體重很快都有提升。 之前,我們如果早上必須出門辦事、購物,心裡總是懸念而匆匆忙忙的,整天仿佛就是為下午那十分鐘的療程。現在回家後,很有餘裕去做其他事情。 我在此並非對醫院作比較,因為我碰到的每個醫生都很專業而敬業,也衷心感謝他們。畢竟爸爸的病況是在台大檢查出來的,但是後續的治療是否還必須在那裡? 我發現,至少對於我爸爸這樣年老的病患,一個他比較熟悉的環境,而設備也同樣齊全的社區醫院(community hospital)也許更適合他。 此外,在療程追蹤上,台大醫院是每兩個禮拜才有腫瘤科醫生的門診,而仁愛醫院是每個禮拜都有醫生門診,量體重,加上每個禮拜五驗血,檢查白血球指數,還有護理師和營養師定時給予口頭和書面提醒。我想,如果台大當時有驗血,應該馬上知道爸爸的白血球已經飆高,有感染現象,需要緊急處理。 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心懷感謝。我讓爸爸明白,重新治療,是父神給予他再一次機會去面對和明瞭他的身體病況和治療過程;因此他的配合,是對上帝負責。 再次要去治療的前一天,我說:「爸爸,上帝如果要接你離開世間,我們沒話說。但若是祂要讓你活命,你卻不肯照祂的意思顧養身體,那就是得罪祂。所以現今,你即使只是簡單的吃喝,也是順服上帝的心意。」 我繼續又說:「基督徒的照顧身體,和一般人的養生觀念不一樣。我們裡面有耶穌基督賦予的新生命,而身體的舉動是來顯示這個生命,因此我們保養顧惜身體,是為基督的生命而效力。我們或生、或死,都是因著耶穌基督。」 爸爸點點頭,看著我放在他面前,有他簽名的治療同意書,讀著上面的文字,似乎準備好,要認真走這段必須的療程。- ----------------------------------------------------------------------------- PS 1:從照護爸爸就醫的過程,我學習到,每個行動或是抉擇,不管大小,就算日常的飲食,到醫療處理,我一定要先和他溝通清楚,最後讓他確知,是他自己的決定,他也要承負抉擇的結果;而不是像之前,家人為他做了安排,然後才告知哪天要帶他去哪裡,作什麼。也因此他多半茫然懵懂的跟著進出。 家人原先心意是好,看爸爸身體虛弱,不想要他再承負心態的焦慮,卻也是剝奪他「該有的」主動積極心志(因為他還是有這些辨識能力),去處理他自己的身體狀況。 我也告訴爸爸,八月時他的「「不採取行動」,其實也是一種「抉擇」。不同抉擇帶來不同後果。 PS 2, 我個人以為,台灣的健保體系很好,算是顧全社會大眾,轉診也方便。但因為「家醫」(family doctor)方式還未普及、落實,病患如果有緊急需要,只能送往急診室,或是自己猜測、判斷而在醫院游走各科;而不是詢問家醫,由家醫轉介該看哪個專門科醫生。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