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愛,為的是要活出美善生命
2015/11/01 14:40:17瀏覽1016|回應8|推薦58

爸爸病了,媽媽發現自己忽然要學習處理很多事情。

爸爸是閒不住的人,也是做事有條理的人。

退休之後,早上起來,他把洗衣機開動,然後就去掃地。拼木地板,掃把掃過,還要用附上除塵布的拖把再擦拭。衣服洗好,他一件件掛好,晾乾。

早餐過後,他出門去散步。回來後開啟電腦上網讀新聞,或是到鄰近的市立圖書館去讀最新出版的雜誌。

每天過中午,他將客廳朝西陽台上的厚窗簾垂下,擋住炙熱的西曬,傍晚再捲收上去。

每晚,垃圾車來的時候,他把垃圾拿出去。非常清楚哪一天收取哪些回收品。

每個週末,他上大賣場去買一堆蔬菜水果魚肉和家用品。每個月底,他去銀行提領下個月的家用款,把固定款額交給媽媽。

拿到銀行或是投資公司的報表,他仔細的登記在他的筆記本上。

夏季結束,他把冷氣機的濾網清理乾淨,拭淨每架電風扇葉片的灰塵,給輪軸上油;把秋冬的衣物從箱子裡拿出,放在廚櫃裡。

冬季結束,他清理的是小暖氣機和除濕機,然後拿出春夏的衣物。

家裡什麼東西壞了,電機工程師的爸爸拿出工具箱,釘釘打打,或是鬆動螺絲,重接電路,居然就起死回生。

於是,家裡許多舊東西就一用再用,無緣更新。

我回顧,也驚詫發現,原來,這幾十年來,媽媽每天只需要準備三餐,偶爾到家附近超市採買,補充一些食品。其他時間,她可以彈鋼琴,學繪畫,一圓少女時期的夢想,或是閱讀,看電視。

爸爸身體一出狀況,我們回到爸媽的家,發現電扇的葉片佈滿一季的塵灰。洗衣機的水管堵塞,出水像滴水。寄來的文件堆著,等候歸檔。。。

最讓媽媽焦慮的是,她實在不清楚家裡的金融狀況,爸爸開了哪些帳戶,投資了哪些基金股票?水電費用從哪個帳戶自動扣繳?到時醫藥費要從哪個帳戶提領?

還有,住美國的三舅,有棟房屋出租,長期委託媽媽代為處理。然而簽訂契約,定期收租,轉換美元匯款給舅舅,也全是爸爸包辦。

眼看寄租金給舅舅的日子快到了,兩年一期的契約也需要重新簽。所有重要文件都在銀行保管箱裡。

弟弟回來的那個禮拜,有一天陪同媽媽去銀行,把保管箱裡所有文件拿回家。我們也把幾本銀行帳簿從爸爸置放的抽屜取出,姐弟三人輪流翻看,一件一件跟媽媽說明。

帳本裡釐列多年來的支出,存入;不同項目上密密麻麻的數目,讓心情低落的媽媽更焦灼,她垂淚大叫:這麼多數字,我從何看起?我哪裡看得懂?

我摟著她的肩膀,要她冷靜下來:「媽媽,如果沒有錢,付不出醫藥費,才是該擔心的。現在你們是有存款,只需要花時間,一定能整理清楚;這是值得感謝的。」

在逐項教導媽媽中,我猛然覺察,爸爸一向的勤快敏捷,熟悉理事,無形中卻剝奪媽媽處理事情的機會。

生活中許多瑣碎事情的處理,關聯到時間管理,優先次序的設定,反覆習練,熟能生巧;長久不作,自然荒疏。

再深入細想他們的互動。

爸爸的盡心關照,凡事躬親,表面看起來體貼,幹練,其實加深媽媽對他的依賴;也更讓他不放心,不敢放手讓媽媽去承擔什麼職責,於是繼續一肩擔起;如此循環,逐漸形成他對人,特別是對媽媽的掌控,諸事要按著他的方式去做。

過度的關照,以致遏止另一個人的學習動力,不論是夫妻之間,或是父母對子女,都不是健康的愛。

而媽媽因著對爸爸過度的依賴,在處事上,逐漸不敢有主張。

如今爸爸身體有病,她勉力照顧,面對爸爸因不順心而發脾氣,她雖噤聲隱忍,固然是體諒爸爸的不適,多少也是出於恐懼日後的無依。

於是,在幫助爸媽找居家照顧服務的過程中,我鼓勵媽媽和每個來家訪的社工直接談話,表明她需要的協助;我們從旁補充和發問。讓她閱讀每份文件上的敘述,即使她抗拒,還是堅持她必須明白。

我嚴肅而明晰的對她說道:「媽媽,從人來的幫助是有限度的;你要學習倚靠父神,祈求祂賜給你智慧和力量來處理生活的大小事件,也為每個能處理妥當的事,感謝神。

你也是父神的孩子,所以要學著將一切需要對祂訴說,祂必然及時供應。」

我也試著讓她明白,不管何種狀況,基督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主,祂總是介於我們和任何人際關係中間,包括親密的夫妻,兒女和父母之間,也不例外。

弟弟、妹妹、妹夫和我這次回來,不管停留時間是長是短,都是神的差遣;我們是順服祂的旨意;因此我們的身份,不僅是她的孩子,更是耶穌基督的使者。

「媽媽,這次神是差派我們回來。下次,神也許派遣其他人來幫助你們;因為神家裡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祂也顧念你和爸爸!」

我知道這樣的觀念,不是她短時間可以體會的。但我求神給予時機,和智慧的話語,與之溝通,幫助她脫離恐懼和煩憂,建立信心,也親身經歷從神而來,意想不到的奇妙作為。

我不要她把對爸爸的依賴,轉移到兒女身上;且隨著心裡不安全感的加增,變成對兒女的緊握和轄制;或是在不得逞時,變成自憐和自怨。

當然,在對她啟迪的過程中,我知道自己是與神同工,專注的是媽媽因耶穌基督的救恩而領受的新生命,要在她裡面成長,逐日能活出神為她所定的美善計劃:

---我們乃是神的精心傑作,祂藉著耶穌基督創造我們,要我們行美善之事,這是祂早已計劃要我們去行的。(For we are God’s masterpiece, He has created us anew in Christ Jesus, so we can do the good things He planned for us long ago. -----以弗所書2:10 中文新譯本,英文NLT譯本)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hen50&aid=34666174

 回應文章

伊瑟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1/28 18:13

耶穌說的撒瑪利亞人幫助被盜匪搶奪的猶太人,耶穌說那一個是鄰舍呢?回答是憐憫他的人,你如果連憐憫自己的父母都沒有,豈不是耶穌所厭惡的文士和法利賽人?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1-28 19:05 回覆:

幫助一個人,憐憫一個人,與讓自己成為對方所依賴的,是截然不同的。

其實,要使自己成為一個被依賴的人是很容易的,而幫助一個人學習信靠神,一步一步讓對方在每個得到幫助的過程中,看到神施恩的作為,反而不是那麼容易,因為人都是習慣於眼睛可以看到的,而需要運用信心才看到的,是需要時間去操練。

有些信徒往往說憐憫(compassion,mercy)的時候,不是按照聖經定義的'憐憫',而只是我們認為的'同情'(sympathy)只是關顧到表面的,溫情式的,是覺得對方很'可憐'而生發的情感,並非真的針對對方深處的需要,以及建造對方的生命,這樣的起點來給予幫助。

其實生活中,兒女或是親友提供的,凡是從'人'來的幫助,都是有限的,唯有神的扶持是恆久的。當然,神會透過人來扶持家人的需要,但神也可能透過其他人來提供需要。最重要的是,在給予幫助中,我們是順服神的差遣,是神的使者,要讓受幫助者看到的就是這點,而認識神的恩慈,不會只看到人,只抓著人。


伊瑟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1/28 14:33
我覺得你們都太意正嚴詞,幫助一個老太太,讓她依賴,會很過分嗎?是自己的母親和父親,難道不能伸手幫助他們嗎?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1-28 14:51 回覆:

你覺得,幫助父母來信靠永恆的父神,還是依靠也是'人'的兒女,那一個是聖經教導的?

如果我在幫助一個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爸媽,而使得他們只看到'我',而不是'耶穌基督'差派我去幫助他們,那麼,我就不是耶穌的門徒了。

太多的人際關係,剛開始都不是要依賴,日久成為習慣,依賴成性,就變成牽扯,甚至轄制。予以幫助,但健康的界限也是必要的。

你必須要注意,濫用同情,讓人依賴,只是讓自己好過,並不是真正建造受幫助的人。


天恩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醫治
2015/11/12 01:34

主耶穌,

我們祈求您眷顧貞吟姐妹的令尊,醫治他一切的疾病。並保守他及妻子在晚年的生活,全然的穩妥。奉主的名,阿們!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1-12 14:42 回覆:

謝謝天恩客弟兄的代禱。

相信我的父母必然領受神垂聽你禱告而給予他們的祝福。


小信
2015/11/11 12:37

當一個家在分工的時候,很自然的丈夫做的事,妻子就不去做,比如男主外,女主內,久而久之,職責劃分清楚,一個家可以運作得很好.一旦一方不能如前做那些事,就會造成另一方的困擾,不是嗎?原本是一個teamwork,現在變成一個人要獨擋,這跟一個大社會的情形有點不同.以一個家庭為運作單位來說,功能上需要有補位的情形,而卻不是自己平常做的事,還要加上自己平日的職責,就像令堂現要拿起一些從沒經營的事,您的意思是仰望神就會了?我的意思是這樣的結構讓一些人會手足無措,好像有點不當.懷疑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1-11 15:35 回覆:

人面對或是親臨危機,手足無措是必然的。這些情緒的焦慮,無助也是必須正視的。而需要處理的事情當然也是要著手去做。

但與此同時,最重要的是導引這個人心思開始聚焦之前所忽略,或是從來未曾經歷的,就是學習仰望,依靠神。

當然這個學習也是一個過程,非馬上就成。癥結是不要放任,讓自己被情緒主導。也因此是個每天,每刻的'心意抉擇'。這是每個認真的基督徒都行過的路途,甚至直到老年,仍然不能放鬆。

依靠與仰望,讓這個人認知,所有生命力量,智慧處事的來源,不是來自某個人,不是來自婚姻與否,而是創造我們的神。

與源頭相連,每天在行事中,不斷被提醒,生活環境既然是神的掌管,其中所需的力量祂也必然供應,包括神透過一些人給予的協助和支持。

過程中,我們還是會犯錯,例如做出錯誤的抉擇,但是神的憐憫和恩慈絕對大過我們的錯誤。我們學習了,避免再犯類似錯誤,也是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即使像我媽媽這樣的年紀,神仍然賦予她有學習的能力,也仍然要讓她經歷祂的作為。

當然如果能在年輕時就體會,經歷神的真實,那是更美好的。只是時間,境遇,都是神的掌管,因為對信徒而言,在世,離世,我們都是屬於主耶穌的人。


WY
攔阻我們去愛的是罪
2015/11/10 08:26

 

 

近來我深深體會:攔阻我們去愛的是罪,耶穌擔當我們的刑罰,除去我們罪的目的是要我們能夠去愛,尤其是以真理去愛那不可愛的,甚至是我們的敵人,也包括按著真理去愛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這就是活出美善的生命。按著真理去愛就不會掌控和依賴,按著真理去行的夫妻,家庭,教會,社會雖有分工,但不會落入掌控和懶惰,也就不會依賴人,而是仰望神。分工造成對人的依賴應該是人的罪性的結果。 當然,知道和行道還是有很長一段距離,有時,我甚至覺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從頭腦的知道到心靈的認同。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1-10 21:23 回覆:

謝謝你的精闢分享。你把掌控,分工和依賴之間的微妙牽連,詮釋的很好。

從頭腦的知道到心靈的認同,我想癥結是'信'。頭腦受造的作用是領受知識性的道理,但若是不相信這個道理行的通,心靈自然不會接納和影響行動。

生活中的例子,好比說,一個有某種疾病的人,聽到一個療法,如果相信這個療法有效,自然會接受那個治療。

我們對於耶穌講的話,難以順從,是因為我們不相信祂的話在這個世上行的通,或是在人際關係上行的通。另一方面,我們靠近耶穌,求取的是祂的祝福,而不是要成為跟隨的門徒。

耶穌的那些門徒,是在領受聖靈光照之後,才真的'相信'耶穌是'基督',生命才整個翻新,放下自我追求,而以耶穌為中心。


小信
2015/11/09 00:04
依賴,夫妻結為一體後,無形當中成了分工合作的現象,依賴也就因此產生.在天下大平時,看不到其中運作的缺陷.情境一變之後,就跑出這樣不盡完美的情況.該避免嗎?以經濟學來說,分工是正確的,可是造成對方的依賴卻不盡然是對的.這麼說,夫妻要彼此知道對方做了些甚麼才能減少日後的困擾?或是單身,或是離婚,或是喪偶,或是結婚,個人的獨立是這麼重要?!令堂算是好命之人,事事由丈夫料理,此樣的衝突,令我困惑基督的教法以夫為頭,產生的副作用,人在哪裡運作錯誤了?很多夫妻都是這樣模式進行的啊,還是我亂發言?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1-10 21:06 回覆:

以丈夫為頭,是心態上的尊敬,而不是事事都是先生作主,自己變成沒有意見或是參與。

至於分工,或是依賴,我覺得樓上WY的回應非常好。基本上,聖經從來沒有教導人要去依賴人,反而責備這樣的心態。舊約裡,以色列人仰賴埃及,亞述等,而不肯專心依賴耶和華,就是他們常經受患難的原因。

新約的教導也是類似。我們可以互相扶持,協助,但若是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不可少的支柱,那樣的關係就大有問題了。

對於基督徒而言,我們必須明白的,任何幫助都是從神而來,祂可以差派人來幫助我們,但那個人不能成為我們倚靠的對象。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what the words are right
2015/11/02 13:23

but could be harsh on some people considering the related position betwen the speaker and them.

It is a very difficult one for the example.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1-10 20:56 回覆:

要如何以建造對方的愛心說誠實話,需要先明白自己的動機,也需要等候時機。

時間不對,聽的人不領受,話也是白說。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依賴的習慣
2015/11/01 19:47

除了聖經, 在社會上及家庭中, 少有人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丈夫和太太, 等到我們覺悟的時候, 也已經要從中年進入老年了, 或是已經人去樓空~

我聽過許多像伯母這樣的例子, 但我印象中覺得伯母蠻獨立與能幹, 這些事她應該可以上手, 只要給她時間~倒是對"這個人"的依賴, 就需要時間來適應, 這就比做事情要花更長時間~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5-11-01 22:29 回覆:

我的媽媽是能幹,但不獨立,她有很多恐懼,也因此影響對於兒女的教育和關顧方式。成長和成年時期,我花了一段時間,努力的處理心靈的這個部份,也釐清和建立健康的彼此界線。

我相信生活中的事情,她會逐漸處理的很好;但是就如你提到的,依賴的習慣也需要她自己努力切除。依賴一個人,就會把這個人當成偶像。

基本上,這就是保羅說的,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的生命轉換,脫離舊有的,不正確的習慣,而讓新生命的本質----仰望神,順服神,來主導生活的言行抉擇。